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项目中如何统筹公平与效率
摘要:统筹公平与效率是我国处理收入分配问题的基本原则,在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振兴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这一关系。基于Q乡的案例分析发现,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项目实施中统筹公平与效率,项目选址要选择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相对较好且实际居住人口较多的村庄,项目运作中要建立开放的参与机制,明确产权归属并采用市场化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党政组织的领导协调作用。
在乡村振兴实践中,涉及统筹公平与效率的领域及事项很多。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乡村振兴中涉及统筹公平与效率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国家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乡村振兴项目涉及资金体量巨大,政府和群众关注度高,社会影响广泛,资金使用不当不仅会造成严重浪费,而且会产生社会不公。只有统筹公平与效率,才能又快又好地推进乡村振兴。
背景介绍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既是一个哲学问题,又是一个现实问题。罗尔斯在其《正义论》中对于公平进行了解释,公平主要指机会平等,即公民平等参与某项事务的权利与机会不能被剥夺。效率则指效果与收益,一般表示单位时间内的工作成果,引申为收益与投入的对比关系,即效益之意。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统筹公平与效率成为党和国家经济社会政策实施时的基本原则,乡村振兴亦不例外。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可谓是硕果累累,但从统筹公平与效率角度研究乡村振兴的文献很少,直接研究乡村振兴项目实施中统筹公平与效率的文献更少。相关研究中,王轶研究了产业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其通过2021年中国革命老区的村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乡村振兴中产业起步发展阶段,产业振兴拉大了乡村内部的收入差距,但当乡村产业振兴指数高于0.317时,农民的收入差距会缩小,这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产业发展过程。异质性分析发现,在乡长书记职务合一与产权改革的村庄,产业振兴水平对农民收入及收入差距有显著影响;机制分析发现,产业振兴助推了村级集体经济及其与农户的利益联系,最终推动了共同富裕。除上述深度研究外,也有学者研究了乡村振兴中宅基地盘活中的公平与效率、物流节点选址的公平与效率及合作社发展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例如,惠建利研究了乡村振兴中宅基地盘活中的公平与效率,其提出树立底线思维,坚持公平优先,确保宅基地使用者的基本利益,同时兼顾效率,促进宅基地资源有效利用,推进乡村振兴。肖静探讨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城乡物流节点选址问题,提出要根据城乡物流资源不均衡的现状进行选址,兼顾效率与公平,合理配置城乡物流资源。因此,乡村振兴中要改进样板模式且完善项目管理制度,提高项目市场化运作的公平与效率。
综上所述,学者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统筹公平与效率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其为文章提供了重要借鉴。但是我们也看到,目前直接研究乡村振兴项目实施中统筹公平与效率的文献很少,研究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项目实施中统筹公平与效率的文献更少。文章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方法,以Q乡乡村振兴项目实施为例,对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中统筹公平与效率的做法进行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相关经验。
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项目实施中统筹公平与效率的做法:基于Q乡的分析
Q乡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西南部,区域内山脉交错,海拔总体在1630米左右,辖区内土地面积76.84平方千米,全乡人口6053户27110人,全乡辖17个行政村34个自然村与44个村民小组。Q乡乡村振兴重点项目主要有二,一是东西协作乡村振兴项目,二是国家乡村振兴专门项目,文章从这两个项目的选址和项目运作两方面展开分析。
Q乡乡村振兴项目选址中统筹公平与效率的安排
为研究乡村振兴项目选址中统筹公平与效率的情况,我们走访了秦安县政府的主要领导,其中一位副县长谈道:“全县乡村振兴重点项目主要有两类,一类是2015年精准脱贫时期东西协作援建项目,当时选择了条件较差的村,Q乡只有一个援建项目,目前发展态势不错。第二类项目是国家乡村振兴专项资金项目,县财政给予了少量配套,选择条件较好的村来实施推进。”当问及为什么选择条件较好的村子时,Q乡党委书记说道:“2020年以后,选择较好的村子,主要是综合考虑,一是要完成国家乡村振兴项目考核目标要求,条件好的村子,交通条件相对便利,基础设施建设到位,能够完成国家考核目标要求。二是条件好的村子及周边,人口相对较多,项目带动作用明显,能最大限度发挥项目辐射作用。”
由此可见,秦安县作为曾经的国家贫困县,政府财政难以列出很多项目支持每个村庄进行建设,乡村振兴资金主要是项目资金,分别源于中央政府和东部援建省份。从Q乡国家乡村振兴项目选址角度看统筹公平与效率,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如果项目选择条件较差的村,会使有限资金投入人数较少的村庄,项目受益人数不足,项目实施的公平性相对受损,与此同时,项目带动作用相对有限,项目效率也受到损害。项目选址是项目实施过程的最初阶段,站在公平与效率角度看,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振兴项目选址受到政策约束与资金有限的影响,选址时只能先着眼于效率,在提高效率的前提下统筹公平。
Q乡乡村振兴项目运作中统筹公平与效率的做法
政府倾向于条件较好的村庄,在此倾向下兼顾公平,那么在项目具体运作过程中,如何做到统筹公平与效率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走访了直接参与Q乡乡村振兴项目的相关领导,和他们进行了深入交谈,获得了深度访谈资料,总结其项目实施中统筹公平与效率做法,具体总结如下:
1.项目建设着眼全乡,以村带乡与以乡促村融合发展
为提升项目资金的利用效率和公平性,Q乡依托国家专项资金,在条件较好的村成立了“产业园”,项目设计最初以村为实施单位,但又突破村级思维。该产业园内建设了加工车间与贮藏库房,打造实体销售市场并畅通网络销售渠道,为全镇所有村级合作社提供办公场所,在服务全乡经济发展过程中,项目效益年年快速攀升,项目实施村获得了很高的分红,带动了周边村的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目前,已有5个较大的村级合作社入驻“产业园”进行办公、生产与销售,产业园除利用本乡传统实体销售市场联系重要买家外,还积极培育培养电商人才。该产业园已带动Q乡形成3个较大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和一个果品种植基地,鼓励农民在苹果树下和撂荒地中播种七月菊、北京菊、黄芪等中药材,目前辐射带动周边8个村庄和910户农户种植七月菊,大大提升了周边村民的收入。当问及专项资金项目运作中如何统筹公平与效率时,一位局长回答道:“乡村振兴专项资金数量有限,但是最大程度辐射带动周边群众还是可以做到的,Q乡政府在项目建设初期的设计考虑了这一点,以全乡之力建设好乡村振兴专项资金项目,集中资金办大事,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事实上,项目实施的效果很好,项目实施村及附近的村子享受到发展红利,这显然促进了公平。”
2.以合作社为载体盘活各类资源,辐射带动群众增收
Q乡充分利用东西部协作项目资源,把项目资源注入村级集体经济,由合作社统一管理,鼓励社会资本与农民以资金与土地等形式入股村级合作社,形成“混合制”合作社经济,整合利用了乡村内部资源。Q乡东西部协作项目村已经形成占地6.5亩(约4333平方米)的农产品加工车间,能够满足附近几个村甚至全乡所有合作社需要的原料仓库、烘干车间、包装车间、成品仓库与办公用房在内的生产与服务设施,加工车间以股权形式参与全乡经济振兴,增加了果农、椒农与菜农的收入,提高了合作社与村集体经济收入。Q乡东西部协作项目以合作社的形式来经营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东西部协作项目资产产权及管理权比较模糊,项目实施村只能分红,由多个分红村庄成立混合制合作社进行统一管理,比较符合现代产权制度,统一由混合制合作社管理既能提高效率,又能保障入股方资产安全与收益权利,促进公平。二是村委会工作人员自身有专职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直接管理合作社,由合作社聘请专业团队管理,既有助于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提高项目收益,还有助于保护产权方与受益方的权利,促进公平。
3.建立开放的参与机制并采取市场化的经营管理方式
无论是东西部协作乡村振兴项目还是中央乡村振兴专项资金项目,Q乡都建立起开放的参与机制,鼓励项目村及周边村资本与资源参与项目建设。项目受益村以合作社为依托,管理东西部协作乡村振兴项目中建设的原料仓库与加工车间等,充分吸收本村及邻村的民间资本加入合作社,本村及邻村土地既可以转换为股权,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又可以自行种植相关新型农产品,合作社以市场价进行收购,项目援助村享受了合作社发展带来的最大红利,附近村庄也享受到项目建设的成果。项目的公平与效率不断向周边外溢,一定程度实现了效率与公平的双提升。在乡村振兴项目的经营管理方面,Q乡引入市场机制。在中央乡村振兴专项资金项目运营中,合作社聘请了职业经理人,再由职业经理人聘请专业团队进行管理,职业经理人和专业团队以业绩获得收入,田园综合体在发展过程中带动周边三个村的种植结构调整,周边几个村开始种植菊花、金银花、苹果树与桃树,管理团队吸收项目村及周边剩余劳动力,开展综合体建设工作,田园综合体项目年盈利200多万元,经济效益良好。市场化的经营管理方式提高了专项资金项目的效益,保障了参与方的股权收益,提高了村庄分红水平,专项资金项目的效益不断外溢,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公平。
4.充分发挥乡党委和联合党委的积极作用
在东西部协作项目和国家专项资金项目的建设及运营过程中,为什么项目选址在某个特定村庄,但其他村庄能够参与项目建设并在项目发展中获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发挥了乡党委和联合党委的积极作用。“在项目最初设计过程中,县政府基本决定了项目实施的村庄,乡党委对于项目的设计进行了认真讨论与科学指导。为带动周边经济,达到国家考核目标,项目设计初就采用了开放式的发展模式,在不违背各项政策的前提下,采用部分村庄主建和全乡参与的开放式项目发展思路,这样可以集中力量,吸引全乡各类资本资源,既提高了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又在最大程度上增进了公平。如果没有乡党委的推动,村庄之间想实现自主联合是不可能的,村民的思想逐渐转变,愿意吸收更多的资本,把项目做大做强。”在项目后期发展过程中,联合党委发挥了积极作用。“乡党委不可能一直管理村上项目,最终还是要靠村自己管理。各村对于东西部协作项目的建设、中央政府专项资金项目建设和自己的那部分资金(股权)如何使用的问题,想法可能不一样,这就需要以村为单位进行协调,于是在乡党委的推动下,几个参与项目的村成立了联合党委。当大家意见不统一时,联合党委就发挥协调作用,推动各村协调解决各类问题,统一思想认识,形成组织合力。”
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项目实施中统筹公平与效率的经验
综上所述,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要问题,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收入分配中要统筹公平与效率,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都要注意兼顾公平与效率,初次分配更加注重劳动者的报酬,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以上述原则为出发点,研究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中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经验做法,从项目选址和项目运作两方面考察Q乡乡村振兴中统筹公平与效率的做法,我们得出以下经验。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欠发达地区要创造更高水平的效率与公平,在资金相对有限的情况下,项目选址要选择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相对较好的村,选择实际居住人口相对较多的村,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利用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统筹提高效率与公平。不顾实际“撒胡椒面”的做法既无法提高效率,本质上又损害公平。虽然受资金有限及政策约束影响,在项目选址中难以实现最大程度的公平,但完全可以通过科学设计与市场管理来兼顾公平与效率,在不违背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建立开放的参与机制,让更多的村庄及村民参与进来,既能整合资源与资金,实现更高水平的效率,又能提高社会公平。通过明晰的产权安排和市场化的管理体制,能够提高项目资金的管理水平与收益水平,为公平分配创造更多的财富。在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应兼顾公平与效率,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积极作用,设计开放性项目运作机制,调动多方参与,协调矛盾,既能保障效率,又能实现公平,切实做到统筹公平与效率。
本文是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2023年创新工程科研项目“甘肃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统筹公平与效率研究”(2023ZCYB17)的研究成果。
编校:肖慧敏
网络:柳绣华
监审:郭欢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