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以城乡融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研究

时间:2024-10-25 16:23:41来源:1.南通科技职业学院;2.南通市旅游协会 文字:卢飞飞1 窦立毅2

  摘要:江苏省南通市,秉承“融入、融通、融合”的城乡融合发展规划理念,通过分步骤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着力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等举措,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征程。但是在推进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如南通城镇化空间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城乡人口流动迁徙制度有待不断创新,绿色低碳与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产生冲突等。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剖析,文章提出了完善城乡有序流动的南通人口迁徙制度,完善南通返乡人才和科技服务农村机制,建立健全南通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村容村貌优化乡村品质建设等对策。

  城乡融合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发展阶段,城乡融合发展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新实践的国家重大战略之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新实践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城乡融合发展的要素、逻辑以及路径,注重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城镇市民的协调发展,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城市的城乡融合发展。

政策背景与现实背景

政策背景

  2014年3月,党中央首次颁布城镇化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其目的主要是推行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1]。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并将其定义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2]。城乡融合和中国式现代化紧密相连,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发展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继2021年3月,南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之后,《南通市“十四五”新型城镇化规划》《南通市“十四五”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发展规划》《中共南通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的决定》等一系列“城乡融合”“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的政策与规划相继印发,提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全力促进城乡融合,奋力打造江苏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现实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南通的城市和农村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两者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推动了农民市民化的发展进程,由此导致城市的承载压力加剧,城市人口容纳量、城市住房、医疗保障、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均面临巨大挑战。

  2023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3]。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推行和研究城乡融合对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就要促进城乡人口有序流动、调控人口数量;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就要推动城乡深度融合和人民共同富裕;要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就要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追求物质财富和积淀精神财富;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就要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兼顾生态环境的高质量保护[4]。互惠共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合作模式,助力实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以城乡融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的措施与成就

分步骤深化户籍制度

  江苏省南通市,2023年末户籍人口740.1万,2023年末的常住人口774.9万[5],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分步骤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落户限制政策,试采用常住地登记户口制度,保证了外地来通人员与南通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标准的统一性,南通正逐步实现农村与城市的融合发展。面向2025年,南通市将与江苏其他城市共同推动常住人口市民化纵深推进,全面形成城镇化空间格局,初步形成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形态。

着力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近年来,南通持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依法保证城镇户籍劳动者和农业转移人口拥有平等的就业创业机会、晋升发展机会等。例如,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以及集体收益分配权,不作为落户城镇的硬性条件。在住房保障方面,南通市还建立了具有南通特色的覆盖广、层次多的住房保障体系,如公共租赁住房保障体系、经济适用房住房保障体系、改造保障体系等,使城镇落户人员能够住有所居。南通统筹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在衣食住行、医疗保障、子女教育、农民就业创业方面,让农民和城市市民同时享有“同城待遇”,推动城乡深度融合,逐步实现南通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一直以来,南通严格贯彻落实南通市委一号文件,持续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推动了南通现代农业、农村快速发展。例如,高质量打造了具有南通特色的“米袋子”“菜篮子”,形成南通优质稻米、绿色有机蔬菜、精品江海蟹虾等系列特色农业产业全链条的发展格局,创新打造了农产品市域、县域特色产业。稳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宽带网络的覆盖,由此也推动了农业产业升级,助力南通农民增收致富。南通市海门区入选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初步形成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幸福蓝图。

南通以城乡融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面临的问题

南通城镇化空间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南通逐步形成了“一主三副多点”的城镇化空间布局和体系,如崇川区与港闸区两区合并、海安撤“县”设“市”、海门撤“市”设“区”,南通整体的空间格局得到了优化[6]。但是经济辐射能力、文化软实力、城市影响力等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基础公共服务等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城市,不能仅凭简单地消除城乡空间上的功能差异而实现。

城乡人口流动迁徙制度需创新

  积极的人口政策,体现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注重“以人为核心”。“人地钱”挂钩机制能够吸引人员流入并稳定人口总量;再辅以完善的人口服务管理制度,可以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及合理分布。但是,目前对于人口净流入较多的地区所给予的公共服务、资金、用地等有限,编制定额的数量分配不均衡,需要加大相关政策支持。

绿色低碳与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产生冲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积极推进南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南通美丽城市与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提供指引。城乡污水处理能力、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能力、工业固废处置能力、清洁能源供应能力等都得到一定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城乡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不足,还存在一定的缺口,如通州区、海安市、如皋市等乡镇地区的生态环境安全防控能力还有待提高;在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方面城乡发展不平衡等。

以城乡融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路径的建议

进一步完善城乡有序流动的南通人口迁徙制度

  南通市今后如何走城乡融合发展的道路,取决于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的研究和分析,具体表现为对南通城乡流动人口流动现状和规律的认识与判断,需要贯彻落实《南通市政府办公室关于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的实施意见》。首先,不断推进南通户籍制度的改革。无论是南通城区还是建制镇,可以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最大限度地推动农业转移人口有序流动、逐步实现市民化。其次,持续优化南通本地户籍“农民进城落户”保障机制。例如,对崇川街道的崇川村、如东县掘港街道虹桥村,可以因地制宜,探索尝试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转移备案制度。最后,建立新型户籍管理制度。例如,将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的农民,集中安置在南通城区。此外,关于南通城镇居民迁往农村地区的户口登记制度,也需纳入城乡融合统筹发展的规划和政策之中。通过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不断完善南通返乡人才和科技服务农村机制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要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打通人才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7]。首先,探索建立返通创业人才落户农村、保障农村集体权益的体制机制,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返通创业人才落户到农村。其次,打造农民返乡入乡就业创业创新平台,制定优惠政策,支持新时代人才返乡建设南通;留住南通高校毕业生,吸引非南通高校毕业生和各领域专业技术人才返通创业;鼓励银行为城市工商资本下乡开通创业绿色通道。最后,完善创新科技人员返通兼职兼薪或离岗创业的机制,以技术、资金、增值服务等服务农村建设;发挥南通首批66名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的“头雁”作用,带动更多人投身南通乡村振兴,达到以“头雁效应”激发“群雁活力”的目的。总之,通过建立健全南通人才和科技服务农村机制,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建立健全南通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推进南通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可以形成和强化城乡互补、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融合发展关系。首先,通过优势县域引领,可以提高农村交通物流质量。如皋市、海门区先后获评国家级农村物流服务品牌后,海安市也建成了省级农村物流达标县,南通农村物流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建议继续深入推进农村交通物流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县域地区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由“量”的提升转变为“质”的飞跃。其次,完善南通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例如,可以通过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深化农村水利相关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基层水利队伍的全面建设以及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优化升级。最后,开展农民信息技术技能培训,逐步提高农民对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发挥“数字服务效应”[8],将现代化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建立健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诠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加快村容村貌优化农村品质提升建设

  南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不仅要体现在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更要体现在农村品质的提升。首先,实施“千万工程”绘就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提升城乡居民的幸福感。可以从提高村庄环境的干净整洁度入手,全面美化生态环境,这不仅仅意味着完善村庄的“外部形象”,更是一次“由表及里、内外兼修”的整体飞跃。为保障这一转变的持续深化,需构建长效管理机制,实现常态化、长效化的生态美丽乡村建设。其次,充分发挥南通市海门区、海安市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作用。2024年,江苏省第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名单公布,南通133个乡村榜上有名,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9]。因此,建议以示范建设促进村容村貌与农村品质和气质的提升,整改村容村貌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在农村品质提升及治理效能方面赋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内涵。最后,农民生活富裕是保障。以城乡融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要不断拓宽农民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以及经营性收入渠道,提高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推动农民自主自发提升生活品质,加快村容村貌优化提升建设。构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幸福图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诠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综上所述,南通市通过分步骤深化改革户籍制度,初步形成南通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形态;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城镇户籍人口和农村转移人口在就业、落户等多方面的平等机会,并持续稳步推进南通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今后,还可以进一步从完善流动人口迁徙制度、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返乡人才和科技服务农村体制机制、改善和优化农村品质等方面不断提升,以期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EB/OL].(2014-03-16)[2024-08-15].https://www.gov.cn/zhengce/202203/content_3635155.htm.

  [2]新华社.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4-08-15].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3]新华网.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习近平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OL].(2023-12-21)[2024-08-15].http://www.moa.gov.cn/ztzl/zyncgzh2023/zxdt_29606/202312/t20231221_6443189.htm.

  [4]黄承伟.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道路:理论逻辑与发展方向[J].当代农村财经,2023(03):4-6.

  [5]南通市统计局.社会生活[EB/OL].(2024-03-12)[2024-08-15].https://www.nantong.gov.cn/ntsrmzf/shsh2018/content/7a8d08fa-819d-461f-aa2c-e38220a307ab.html?from=singlemessage.

  [6]南通日报.立足新起点、描绘新蓝图,加快释放区划变更改革红利 崇川区海门区正式揭牌[EB/OL].(2020-07-29)[2024-08-15].https://www.nantong.gov.cn/ntsrmzf/ntxw/content/73491215-6d59-47a2-9acd-2aa97c4865cd.html.

  [7]周飞舟.中国式现代化与城乡融合发展[N/OL].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2-21(006)[2024-08-15].http://www.shehui.pku.edu.cn/upload/editor/file/20230314/20230314150717_5093.pdf.

  [8]张春波.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吉林大学.2021.

  [9]新华日报.江苏发布首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名单.[EB/OL].(2024-04-10)[2024-08-15].https://www.jiangsu.gov.cn/art/2024/4/10/art_84323_11214129.html.

  2023年度南通市社科基金项目课题:以城乡融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3BNT005。

  编校:侯欣怡

  网络:柳绣华

  监审:董亚泥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