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让农村老年人更好地融入数字乡村生活

时间:2024-10-23 11:02:22来源:河南工业大学 经济贸易学院 文字:李业凡 郭 力

  摘要: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破解农村老年群体面临的“数字鸿沟”,是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推动农村建设适老型社会的重要命题。个体特征主观因素、硬件设施接入程度、社会环境变化、政策法规的设计制定等都是导致老年人数字鸿沟的重要因素,需要相关部门增加数字化硬件供给和服务支撑、营造数字包容的社会氛围、激励企业开发适老化产品、加强家庭成员沟通以及鼓励老年人主动学习数字化知识和应用,助力农村老年人融入数字乡村生活,真正实现数字经济发展成果的共建共治共享。

  数字乡村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数字乡村”建设应围绕农业信息化、电子商务、农村电子社会治理、农村电子服务等方面进行规划部署。苏岚岚(2021)认为农民在参与乡村数字生活方面主要体现在数字购物、数字文教卫、数字生活服务、数字出行等方面的行为[1]。冯朝睿(2023)认为数字乡村生活包括公共服务信息化、智慧绿色乡村以及乡村网络文化三个部分[2]。然而,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短板和难题是老年群体如何全面深度融入数字乡村生活。根据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中国农村老龄化呈现出高度老龄化、快速老龄化以及老年人口绝对规模庞大等特点。在数字化时代和老龄化趋势双重背景下,农村老年群体如何应对老龄化挑战,在购物、出行、医疗、政务等方面顺利融入现代数字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是数字乡村建设的一个突出任务。基于此,文章从数字乡村建设时代背景出发,深入探究农村老年群体难以融入数字乡村生活的表现和成因,并提出缩小中国农村老年人数字鸿沟的对策路径,对于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和增进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老年人数字乡村生活融入困难的主要表现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乡村也日益呈现出数字化、信息化的趋势,农村老年人相较于年轻人更难融入数字化生活,面临着“数字鸿沟”的严重困境,主要体现在数字化购物与支付场景、数字化金融服务、数字化公共服务、数字化乡村治理等方面的融入困境。

农村老年人难以融入数字化购物与支付场景

  农村老年人由于数字能力有限而难以融入数字化购物与支付场景。随着移动电子商务的普及,传统购物模式逐渐被新型的在线购物取代,消费者可以通过更便捷的方式获得更为广泛丰富的商品选择。然而,由于农村老年人对电子商务平台缺乏了解,他们仍然倾向于使用传统的线下购物方式,这种方式不仅选择有限,而且交易过程也相对复杂。因此,农村老年人难以享受到电子商务带来的数字化消费便利和消费优势。

农村老年人难以享受数字化金融服务的便捷

  农村老年人因缺乏数字技能而错失便利的金融服务。数字化支付、网上银行和其他新型金融服务为人们带来更快捷的金融交易体验。然而,据2018年《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调查发现,将近一半的农村老年人从未使用过电子支付,他们对数字金融新技术和服务感到陌生,缺乏信任,更倾向于使用传统银行服务或线下支付,从而错失了金融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好处[3]

农村老年人难以使用数字化公共服务

  农村老年人较难全面参与数字智能化公共服务,包括线上就诊预约挂号、社保卡电子支付、公交地铁扫码支付、线上缴纳医保、智慧点餐等。例如,大中城市医院普遍采用在线预约挂号和自助缴费系统,然而,由于农村老年人普遍缺乏必要的信息化操作技能,导致他们在获取医疗服务的过程中被逐渐边缘化。

农村老年人无法有效参与数字化乡村治理

  农村老年人普遍缺乏通过网络社交平台进行意愿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在线上公共话题讨论中缺席,无法在互联网空间中分享观点和诉求,在智慧社区中面临互动困难。尤其是智慧社区作为农村社区发展的新动向,其目标是通过科技手段来提升乡村治理效率。然而,由于老年人普遍缺乏必要的数字技能,他们难以融入并参与到智慧社区的建设和活动中,导致老年人在网络空间成为“沉默的大多数”。

农村老年人难以融入数字乡村生活的成因

个体特征层面:农村老年人数字融入失能

  在个体层面,阻碍农村老年人融入数字社会的主要因素包括数字学习能力的不足、对技术风险的恐惧以及身份认同的缺失。农村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对数字化产品等新生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不足,学习难度高,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另一方面,许多老年人缺乏判断网络信息真伪的能力,对新兴信息技术心存恐惧,因此他们更倾向于主动排斥由于担心智能设备操作失误导致网络诈骗和资金损失,不得不以回避数字化的方式来规避风险[4],使他们成为数字社会的边缘弱势群体。

物质层面:农村硬件设施设备接入匮乏

  当前农村地区仍有部分老年人面临着“无法享受互联网、无力承担数字化接入成本”的物质困境。与城市地区相比,农村地区的通信设施普及性差,农村老人低收入也直接限制了其享有数字化服务的可及性。杨晓莉(2023)认为,网络基础设施和智能设备的普及程度都是影响老年人参与数字社会程度高低的重要因素,数字社会的发展建立在数字通信技术和网络设施设备的基础之上[5]。然而,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非网民规模约为3.17亿人,由于上网费用相对偏高以及缺乏上网设备,其中农村地区非网民群体占比为51.8%,农村地区60岁及以上非网民群体占比为39.8%,是当前非网民的主要组成部分[6]

企业层面:厂商对老年群体市场“选择性忽略”

  农村老年人难以融入数字乡村生活的一个直接成因是厂商在“高成本-低利益”导向下对这一低端市场的“战略性抛弃”,较少考虑农村老年人的使用特点和需求。当前我国数字技术偏向年轻化群体应用,成为老年人使用数字产品的重大阻碍(李平,2021)[7]。例如一些厂商开发的数字产品及应用软件具有复杂的用户界面、不友好的操作系统以及电子设备字体太小,导致农村老年人难以使用,从而加深“银色数字鸿沟”。相较于青年消费者相比,老年人通常展现出较低的消费倾向、较长的回报周期以及更高的用户培养难度,这些因素往往令数字企业对老年市场持谨慎态度。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由于市场规模小且消费能力有限,老年人更容易被市场“选择性忽视”。现在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对农村老年人的友好度仍待提升,例如,尽管部分软件提供了所谓的“长者模式”,但这些功能往往只停留在表面,有时甚至出现仅在首页放大字体,进入内页后又恢复常规字体的敷衍设计。

制度层面:政策法规缺失

  政府在一些政策设计方面的“一刀切”和对老年人的关爱意识不够,导致农村老年人难以公平享受公共服务权利,甚至遭受“数字歧视”更加难以融入数字乡村生活。农村老年人在很多领域正面临数字歧视,诸如“在湖北宜昌,老人冒雨用现金缴纳医保遭拒”“农村老年人进城就医被告知必须线上预约就诊而耽误病情”等实际案例,一系列需要智慧终端的操作,让农村老年人有手足无措之感。虽然有关政府部门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数字鸿沟”治理措施,但内容比较宽泛,并没有提供针对农村地区数字鸿沟问题的详细解决方案,同时也缺乏针对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所制定的长期应对措施。

农村老年人数字鸿沟的解决对策

相关部门要增加农村数字化硬件供给,提供网络支撑

  农业农村部门和工信部门要协同在资金、项目等方面加大对数字乡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补齐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农村互联网覆盖率。完善互联网设备和资源供给是提升农村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率的前提条件[8]。一是在实现“村村通宽带”的基础上,对基础设施较差的地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快农村数字基础设施的全面覆盖和更新换代。二是在数字时代,作为最边缘化的人群,农村老年人应该得到更多的优待,可以在设备设施和网费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以减少老年人触网的费用。

优化政策法规等制度建设,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公共政策在纠正社会不公以及维护弱势群体利益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一方面,针对老龄化现象,应制定更为精确的政策措施,并提出切实有效的数字化援助方案。另一方面,是对那些强制性使用数字技术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纠正,避免以“一刀切”的简单思维来发展数字化公共服务,让老年人在交通出行、就医问诊等公共资源使用过程中享受到便利和温暖。例如,在公共场合,建立一套完备的线上适老化服务指引,实现无障碍和一体化服务,同时保留线下传统的服务方式,并为老年人提供专门的办事通道,以确保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

营造数字包容的社会氛围,村庄建立组织帮扶

  建立“村村互助”“村民互助”和“村委帮助”相结合的数字化互助体系。首先,要充分发挥村委会、党群服务中心等集体组织的“敬老”功能,鼓励老年人主动参加“数字乡村”,尤其是让“留守”的老年人尽快融入数字乡村生活。其次,村民群体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和关联性,要鼓励邻里间互相帮助,是老年人群体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一种有效途径。最后,要大力推动企业、社区、志愿组织参与到助学活动中来,以志愿服务的方式,重视农村老年人的需求,帮助他们克服在数字化方面所面临的难题,尤其是对留守、高龄和失能等特定人群进行重点帮扶。

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感,推进数字化转型

  鼓励相关企业开发适老化电子智能产品,并在技术研发与创新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企业可以聚焦老年群体日常使用的高频功能与场景,着重关注社交媒体、交通出行、线上医疗就诊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应该多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在保障基本使用功能的情况下尽量开发界面简洁、使用方便、价格亲民的产品,设置长者模式和关怀模式,并对该体系进行一些适老性的调节。例如,将文字和图像进行放大,开发地方方言语音识别,设置一键朗读模式,界面畅通,操作流程简化等,提高产品的适老性,并在产品的普及应用中,强化对老年人的教育和服务。

家庭成员之间加强沟通,推动数字反哺

  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家庭数字反哺是老年群体数字鸿沟治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9]。目前,我国的养老方式仍然是以家庭为主体,让家庭年轻人注重“孝”和“义”的精神,经常与老年人进行沟通,理解他们在数字化生活方面的实际需求,将老年人纳入数字化的生活中。根据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促进非网民上网的第二大因素就是方便与家人、亲属沟通,占比达26.9%。家人要加强与老人的沟通交流,鼓励老年人更多接触新事物,在老人遇到数码问题的时候给予帮助,使老年人能够分辨出网上信息的真假,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数字社会,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鼓励农村老年人主动学习数字生活化知识和应用

  增强农村老年人学习数字化知识和应用的自觉性,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在促进我国农村老年人参与到数字化村庄的建设与发展中,除了外在的物质保证,更重要的是激发老年人个体的内在动力。首先,引导老年人转变传统思维方式,克服对新兴科技的畏惧和焦虑,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主动了解并参与到互联网的浪潮中,提升其数字技能基础。其次,鼓励老年人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数字化技术,使其感受到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提高老年人对数字技术的认知程度,善于运用各类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数字应用,进而激发他们参与数字乡村生活的热情。

结论与讨论

  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逐步推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带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等数字红利的同时,也打破了传统乡村的社会结构和交往秩序,引发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村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的出现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基于此,本研究在数字化时代和老龄化趋势双重背景下,深入探究老年人难以融入数字乡村生活的表现,并从个人特征、物质、企业和制度方面分析其难以融入数字乡村生活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村老年人数字鸿沟的解决对策,从而使其更好地适应、融入数字社会。

  尽管如此,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一,本研究对农村老年人进行了整体研究,而对其性别、教育程度、身体健康状况、职业等个性差异研究存在不足;其二,本研究尚未对不同农村地区的老年人进行深入的细化研究。我国地域广阔,因此数字乡村建设在各个地区的推进程度存在差异,且各地区的农村状况也各有特点。当前,为了有效消弭农村老年人数字鸿沟,我们迫切需要重视老年人的数字权力保障,并加强全面性综合研究,以期对数字乡村建设和治理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苏岚岚,彭艳玲.数字化教育、数字素养与农民数字生活[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03):27-40.

  [2]冯朝睿,徐宏宇.数字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实践效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5(04):109-120.

  [3]《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发布[J].新西部(上旬刊),2018(10):94-95.

  [4]于慧,娄成武.多元协同视角下农村老龄群体数字鸿沟成因与弥合[J].农业经济,2023(12):93-95.

  [5]杨晓莉,巨高乐.老年人数字排斥的影响因素与理论解释[J/OL].应用心理学,1-16.(2023-09-22)[2024-07-29].https://doi.org/10.20058/j.cnki.CJAP.023084.

  [6]CNNIC: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24-03-29)[2024-07-29].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roll/2024-03-29/doc-inapxshx3804546.shtml.

  [7]李平.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加速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J].网信军民融合,2021(04):28.

  [8]冉晓醒,胡宏伟.城乡差异、数字鸿沟与老年健康不平等[J].人口学刊,2022,44(03):46-58.

  [9]张鑫.老年数字鸿沟的生成逻辑与治理策略[J].江苏社会科学,2023(06):150-159+243.

  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河南省农区县域城镇化转型的路径及政策研究”(242400411157);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沿黄城市群‘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空间失衡与再平衡研究”(2024-ZZJH-144);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粮食产业经济”(YJS2024JC15)。

  编校:牛勇雯

  网络:柳绣华

  监审:侯欣怡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