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下恩施市联农带农模式兴业富民
湖北省恩施市屯堡乡花枝山村地处武陵山区,是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薄弱地之一。近年来,在“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下,花枝山村科学规划,因村制宜,走上了茶旅融合之路,建立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形成了“龙头企业+农户”“集体经济+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回答了小农生产占主导的条件下,山区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发展产业进而带动农民共同富裕这一时代课题,对推动全乡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共同富裕做出了积极贡献。文章以花枝山村为案例,深入研究联农带农机制对推动乡村共同富裕过程中引导和支持作用,并从中总结实践措施和问题,以找到促进该机制助力乡村共同富裕的优化途径。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1]。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2],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并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产业化,盘活农村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使更多农村居民勤劳致富。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指明了道路。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过程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仍然在农村。文章以湖北省恩施市屯堡乡花枝山村为例,梳理目前花枝山村在迈向共同富裕道路中存在的问题,围绕其迈向共同富裕所开展的富有成效的实践探索进行全面系统总结,旨在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经验启示。
恩施市花枝山村推进共同富裕现状分析
恩施市花枝山村基本情况
花枝山村地处恩施城郊西北,是前往国家5A级旅游景区恩施大峡谷的“必经走廊”,全村国土面积6.72km2,辖4个村民小组287户1005人,耕地面积133万3千3百m2,林地面积513万3千3百m2。全村是以茶产业为主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是创造产业扶贫有效经验的省级文明村,是培育培训农民网红的网红直播村。
恩施市花枝山村推进共同富裕的现实困境
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文化水平较低等问题是我国诸多贫困区域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整理诸多资料与实地调查走访等方式,总结出了恩施市花枝山村在脱贫攻坚之前主要存在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自然条件恶劣。花枝山村处于内陆山区,自然条件较差,平均海拔偏高,气候条件恶劣,旱涝灾害、雨雪冰冻等灾害频发,生产要素投入成本过高,产出收入较低,盈利空间狭窄,影响整体经济发展速度,为实现共同富裕带来困难。
二是基础设施滞后。村内主干道网络尚未形成,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不高,电网、供热燃气设施等生产生活设施总水平低下,村内仓储、包装、运输等物流设施相对落后,存在物流成本高、对外开放程度低等问题。
三是产业结构单一。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村经济发达与否的试金石。位于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的花枝山村,长期以小农经济为主,多以茶叶、西瓜等为主要农作物,大规模集中种植茶叶起步尚晚,经济效益不高,规模优势不突出,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低,没有达到以工促农和工农互惠水平。
共同富裕背景下恩施市花枝山村联农带农机制模式探究
为解决以上问题,花枝山村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将有效实现乡村治理作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通过有效治理的方式实现了从“脏乱差”向“净齐好”的转变,并先后荣获全市最美村庄、全州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文明村、省级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试点村、湖北省生活垃圾分类升级示范村等荣誉称号,成为恩施市的先进村。因此,文章将恩施市花枝山村联农带农模式的实践路径作为个案研究,能够为实现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提供可行的经验借鉴。
恩施市以产业发展为重点,全力探索“两山”实践转化路径,高效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联农带农机制方面,涌现出了以花枝山村等典型代表。
党建引领模式
一是建立“435”基层治理工作法。花枝山村建立“党支部—党小组—党员—群众”基层治理四级层级架构,实施党员实化细化量化“三化”管理,成立五个治理小组,全面提升了村党组织教育、管理、监督党员的水平和组织、宣传、动员群众的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二是创立“农村养老育幼”品牌。花枝山村积极探索市域社会治理创新模式,通过政府搭台、团体助力、企业运营、群众参与的养老育幼机制,通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建立互助养老育幼中心。同时,各机构多方助力,吸纳市场主体进行运营,广泛调动群众参与,打造“互助大舞台、爱心小课堂”党建服务品牌。以“老有所养、幼有所教”为宗旨,开展留守老人“九助”、留守儿童“五课”服务。招募志愿者、优秀大学生参与养老助教,树立志愿新风,有效增强了基层组织凝聚力、向心力。三是成立功能型党支部。“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3],恩施市花枝山村积极探索“党支部+”模式发展茶产业,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凝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以“党员率先干,能人帮扶干,群众一起干”的做法打造党员责任田,分片包户,从茶树的选种、茶田管理、采摘、加工等各个环节统一起来,一体推进,做到精细化管理,带领村民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壮大产业加工链,实现茶叶基地建设的机械化、智能化、景观化,确保种植上规模,生产见成效,销售开新局。
花枝山村高举“党建引领,产业强村,茶叶富民”大旗,通过建立“435”基层治理工作法、创立“农村养老育幼”品牌、成立功能型党支部,短短几年间,曾经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已摇身一变成为茶叶大村、产业强村,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道路上树立起恩施典范。
茶叶产业模式
发展特色农业对提高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推进共同富裕意义重大。花枝山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创新“靠山吃山”的发展方式,直面人少地贫的窘境,大胆创新、向难求成,一改传统种植模式,将山坡、荒地变为茶园,先后成立了生态农业公司和茶叶专业合作社。同时,依托本村省级龙头企业带动,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并通过入股分红、交易额分红、股权投资分红和“二次分红”等形式,累计向250余户茶农分红达280万元,带动农户稳步增收致富。
花枝山村通过一片茶叶带动增收,一抹绿色助推振兴。依托省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茶叶,全村茶叶面积由最初的23000m2扩大至800000m2,每百平方米收入从75元跃升至1200元左右,合作社社员由成立之初的52人壮大到852人,人均收入从低于2000元到突破1.5万元的飞跃。同时,省级龙头企业被授予“全国农业合作社示范社”“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中国优质农产品优质茶园基地”等荣誉称号,旗下的“花枝玉露”“花枝毛尖”等系列先后获得国际名茶评比金奖,“相王天子”“盐阳仙子”等产品畅销全国[4]。
近郊旅游模式
花枝山村坐落于恩施大峡谷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带沿线,区位优势明显,民宿产业前景可期。花枝山村围绕三产融合这一主线,引进企业建设高端民宿、儿童乐园、乡村茶社等网红打卡点,并出台《民宿产业发展奖补方案》,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农户将自家闲置房间提档升级,发展民宿产业。同时,在民宿协会的带领下,当地统一服务标准,相互合作发展,共同享受第三产业收益。通过与市场主体合作,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6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30万元。花枝山村因地制宜发展第三产业,明确茶旅融合方向,制定试点实施方案和奖补方案,通过集体经济发展拉动农民共同致富[5]。
花枝山村立足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通过美丽庭院建设带动庭院经济,房屋改造发展特色民宿产业,公共景观建设网红打卡点,“生态经济、美丽经济、流量经济”等新业态在花枝山村落地开花,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全村现发展农家乐5家、星级民宿房间45间,实现茶旅融合发展,全村茶旅收入突破700万元。
基层自治模式
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文明和进步的主体力量[6]。一是先锋党员模范带头激发活力。推动党员围绕“五个带头”(感党恩、严家风、抓发展、美家园、明事理)分类管理内容,带头感党恩,参与政策宣讲;带头严家风,参与道德评议;带头抓发展,参与项目建设;带头美家园,参与环境整治;带头明事理,参与乡村治理。同时,将得分作为党员季度评议的重要依据,形成了党员率先垂范,群众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共同缔造的良好氛围。二是乡贤带领建立群众自治组织。花枝山村通过党建引领群众自治,聚焦各方力量推动项目建设、生产发展、文化活动,引领群众成立并参与茶园管护协会、民宿协会、环保协会、文艺协会、互助养老协会等自治组织,不断提升群众自治活力,让群众事群众管,切实发挥出群众自治优势,确保方向不变、思路不偏,一同为乡村振兴和精神文明建设注入发展活力。三是人人参与文明新风评选活动。近年来,花枝山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落小落实为主线,以乡风文明建设为主题,常态化广泛开展“五美五好”“硒都榜样”“最美庭院”等系列文明新风评选活动。通过价值导向作用,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提升村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程度,共同建设和美乡村。
花枝山村从过去“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从“干部独奏”转变为“多方合唱”,基层自治模式让群众参与共谋有平台,一同共建有载体,齐心共管有制度,一同为花枝山村发展献计献策,出工出劳,村民成为主导者、建设者、受益者。截至目前,村民义务投工投劳达183人次,同时节约用工用地成本20余万元,释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新活力。
综上,恩施市花枝山村以党建引领模式、茶叶产业模式、近郊旅游模式、基层治理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农户”“集体经济+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在2021年实现全面脱贫、全民脱贫。
恩施市花枝山村联农带农典型模式的经验启示
近年来,恩施市花枝山村紧跟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和恩施市“当好龙头,稳居前列,绿色崛起,冲刺百强”的战略定位,坚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地制宜探索出“龙头企业+农户”“集体经济+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着重在坚持党建引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引进市场主体、品牌化发展等方面着力,不仅有力推动了共同富裕进程,而且促进了农民增收富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对花枝山村本身乃至其他类似山区的发展均有重要的启示[7][8]。
坚持党建引领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石
高质量党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前提[9]。基层党组织能凝聚思想认识,是凝聚党员群众的“主心骨”;党建引领能示范带动,党员干部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领头羊”;党建引领能动员群众,让各界力量成为参与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才能激发建设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才能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实现各类社会资源统筹,凝聚共富力量,形成合力。
激活内生动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之策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激励群众主动作为是推进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和共同富裕的关键一环。“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10]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形成了人居环境在改善、人均收入在增加、人文素质在提升、人民群众在奋斗、人民政府在支持、人民团体在参与的一起干、齐受益的新局面。
引进市场主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筑巢引凤,吸引乡贤能人返乡和优质市场主体参与乡村资源开发建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一方面,要以乡贤创业为抓手,宣传家乡政策,提供优惠措施,建设乡贤驿站,畅通创业渠道,着力把“乡贤能人”引进来,“先进技术”带回来,把“优质项目”落下来,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另一方面,引进优质市场主体,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理清发展思路,挖掘发展潜力,明确发展方向,精准引进优质市场主体,建立市场主体管理的长效机制,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推进品牌化建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实施品牌化运作是产品更有竞争力,迈向规模化、优质化、精品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走品牌化发展之路是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客观要求,要把质量作为品牌的核心,把文化作为品牌的灵魂,把市场作为品牌的土壤,挖掘品牌内涵,讲好品牌故事,构建当地资源优势与品牌优势融合发展新方式,持续扩大产业规模,打造出影响力大、传播度广、竞争力强的品牌,提升品牌价值,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
[3]瞿长福.农民要致富,关键看支部[N].经济日报,2015-06-30(09).
[4]刘华彬.“花枝山”重生记[J].中国农民合作社,2020(05):18.
[5]刘升,刘广菲.共同富裕的浙江经验:基于城乡产业联动的分析视角[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1(02):78-89.
[6]任政.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N].光明日报,2018-08-24(05).
[7]柯福艳,喻佳节,盛梦寒,等.共同富裕背景下淳安县山区特色农业产业联农带农模式[J].浙江农业科学,2022,63(10):2194-2199.
[8]曾学文,徐拓远.“共富式”金融的生成逻辑与发展取向——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例证[J].改革,2023(02):96.
[9]江金权.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1-26(9).
[1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编校:侯欣怡
网络:柳绣华
监审:董亚泥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