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市农村移风易俗实践研究
摘要:移风易俗是乡风文明的重要实现形式,是一项长期工作。文章阐述了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实践的意义,通过对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5个乡镇农村移风易俗治理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农村移风易俗实践过程中,面临群众传统观念转变难、农村自治组织力量相对薄弱、治理困境抓手少的现实困境,并从精准治理、强化表率作用,抓住关键、推进工作常态,守正创新、弘扬传统文化三个方面提出宁乡市农村移风易俗实践的建议。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2023年12月19日至20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1]。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切实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推动移风易俗。”宁乡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移风易俗的重要论述,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助力乡村振兴“十大提升行动”。2022年11月1日,宁乡市依据《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围绕农村移风易俗、提升农村居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村移风易俗困境专项治理行动,有效遏制农村地区陈规陋习蔓延势头,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勤俭节约等文明风尚更加浓厚,农村移风易俗困境治理成效明显。
农村移风易俗实践的意义
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落地生根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改变陈规陋习,倡导文明习惯,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改善社会风气,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增强农村凝聚力和向心力。
营造良好环境,培育文明乡风
农村地区长期存在陈规陋习,如不文明的饮食习惯、铺张浪费的婚丧嫁娶等,不仅败坏社会风气,还影响农村形象。推进农村移风易俗,能够严格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进一步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文明乡风建设,营造良好的乡村环境,以优良的党风带动民风向上向善,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提升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为乡村振兴奠定文明基础。
减轻农民经济负担,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推进农村移风易俗不仅有利于缩减酒席规模、减少农民群众在婚丧嫁娶等方面的人力支出,还有利于减轻农民群众经济负担,减少农民群众不必要的支出。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等新风尚能够有效革除农村陈规陋习,转变农民群众思想观念,帮助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以及文化观念,激发群众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农民群众内生动力,促使农民群众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增强乡村发展合力,汇聚乡村治理能量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开展农村移风易俗可以有效化解农村地区在风俗习惯方面产生的矛盾纠纷,极大增强农民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人民群众对乡村的热爱和责任感,增强乡村治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更好地营造文明乡村社会环境和良好的乡村治理环境,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农村移风易俗实践措施
宁乡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治理。
坚持高位推动,创新移风易俗治理体系
宁乡市按照农业农村部等八部委《关于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农社发〔2022〕5号)部署安排,建立了市领导联乡镇(街道)、市直部门单位负责人联村(社区)、乡镇(街道)干部联组(网格)、党员干部和社会贤达联户的“四联”机制,织紧、织密网格,将全市划分一级网格(乡镇级)29个,二级网格(村级)278个,三级网格(组级)2830个,四级网格16014个,组织4750名基层干部下沉“片”级网格,动员43795名普通党员和群众先进分子担任“组长”“邻长”,号召5万余名党员干部积极参与乡村移风易俗困境治理,以点带面推进移风易俗,党员干部带头、群众自觉参与已成常态[2]。宁乡市一般家庭的人情礼尚往来显著减少,婚丧宴席开支明显缩减,全市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等文明风尚更加浓厚。
加大宣传教育,建强移风易俗治理组织
充分利用村组微信群、“村村响”广播、宣传车、电子屏、文化墙等宣传方式,持续加大宣传力度,让移风易俗倡议深入人心,成为全体村民的自觉行动。指导全市所有村(社区)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扎实有序推进移风易俗,充实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等移风易俗内容,把降低婚事成本、控制宴席规模,倡导婚丧事宜新办、简办等纳入农村移风易俗管理范畴,实现了农村婚丧事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健全完善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妇女联谊会等自治组织,积极发挥党员干部、驻村工作队、社会贤达、志愿者的带头示范作用,创建52个“新风庭院”,所有“新风庭院”已实现红白喜事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潜移默化提升农村居民对农村移风易俗的认可度,“新风庭院”月办酒次数从之前的10场减至2到3场,群众对农村移风易俗满意度达90%以上。
创新工作方法,树立移风易俗价值导向
坚持以党的建设为统领,充分发挥“四会一约”引导作用,以党员“三亮三比”推进“三长制”,正确树立移风易俗价值导向。建立农村移风易俗信息报送和事项报备制度,并指导农民群众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全面推广“功德银行”“道德积分”相关经验做法,形成“存美德、挣积分、得实惠”移风易俗新风尚,树立了“有功者有位,有德者有得”的崇德向善文明乡风,获得了农村群众的积极拥护。宁乡市推出“不办寿宴送社保、不送彩礼送社保”这一创新之举,推动社保提档扩面与农村移风易俗有机结合,大力破除乡村陈规陋习,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和移风易俗治理双赢。例如,宁乡市大成桥镇通过“支部扎桩、社团织网、三员共治”方式,以德治为突破口,不断织密乡村治理网络,获评省文明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等荣誉。
农村移风易俗实践中存在的困境
进入新时代,我国农村社会正发生着巨变,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多元化,导致农村移风易俗在推进的过程面临着新的困境[3]。调查发现,宁乡市农村地区农村移风易俗存在旧的生活方式尚未结束、新的生活方式又未形成现象,制约农村地区的发展,制约乡村振兴进程。
群众传统观念转变难
进入新时代,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农村群众对乡村治理的认识较模糊,农村传统观念和习俗难以割弃,乡村治理新的思维还未形成。当前,宁乡市农村社会正发生着巨变,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多元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人理性思维充斥农村社会,个别群众存在争强好胜、攀比炫富等虚荣心,好面子、讲排场等陈规陋习和思想观念一时难以根除。特别是受市场经济以及当前消费观念的影响,一些陈规陋习愈演愈烈,移风易俗工作的开展较为困难,农民家庭经济负担不断加重,影响农村经济文化高质量发展。
农村自治组织能量相对薄弱
宁乡市农村自治力量主要依靠“一约四会”(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一约四会”作为基层政府、村委、村民之间的联系纽带,主要依靠“五老人员”、村干部的个人情怀对当地移风易俗困境开展劝导、治理工作,由于缺乏对其相应的资金支持、政策支持、场地支持等,导致“一约四会”固定资金、固定场所、专业人员等不足,缺少必要的工作经费、工作人员、实施细则等要素保障,农村移风易俗治理成效不明显,很难找到平衡点进行相应的监督和管理。
农村移风易俗治理困境抓手少
调查发现,宁乡市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专项治理涉及多个部门,治理工作还未形成有效合力,政府在与社会组织的相互嵌入、相互提升上还未形成有效局面,单单依靠社会组织参与移风易俗工作的后劲不足、辐射面不广。当前,宁乡市农村移风易俗治理的方式主要依靠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宣传引导等方式进行,基层工作人员虽然在微信群、朋友圈内转发移风易俗相关政策法规、宣传视频等内容,但不够关心村民的学习情况以及了解程度,很难在村民内部形成持久性的影响力。同时,农村移风易俗除了劝导、倡议等方式,暂没有明确的条例、惩戒措施等有效方式,农村移风易俗困境治理处于被动状态。
农村移风易俗实践建议
农村移风易俗治理困境需要久久为功,需要各治理主体的参与,各主体应当明确责任义务,合理分工。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广大乡村居民群众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树立勤俭节约、健康文明的生活新方式[4]。
精准治理,强化表率作用
在宁乡市农村移风易俗困境治理过程中,要加强正向引导,完善相应的政策制度,及时考评基层工作的落实效果,为移风易俗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采取“党建引领+社会自治”的措施,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移风易俗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党组织对农村移风易俗困境的领导,发挥社团协会作用,广泛开展议事协商、志愿服务、邻里互助和道德评议等活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和法治保障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精细化,构建农村移风易俗困境治理共同体。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当地社会贤达、“五老人员”等群体易于被群众接受、能够被群众理解的优势,对普通群众积极开展农村移风易俗困境治理有效宣传、教育和管理,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为群众带好头,以身作则,感染周围群众。
抓住关键,推进工作常态
移风易俗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宁乡市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困境治理要充分发挥“四会一约”的引导作用,鼓励各村依据村规民约出台具体约束性措施,治理农村陈规陋习。通过教育、规劝、奖惩等措施,引导村民遵守相关规定。要抓住基层党员干部、公职人员、离退休老同志等“关键人”,严格落实党员干部操办、参与婚丧事宜制度及公示制度,配套完善的监督和奖惩机制,以党员干部督促民众、民众监督党员干部的双向监管模式,着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积极倡导“不办寿宴送社保、不送彩礼送社保”“道德积分”“功德银行”“清廉村庄”等移风易俗新风尚,农村移风易俗困境治理落实见效。要抓住婚事、丧事、节假日等“关键日”,在节日活动上推陈出新,强化移风易俗正向引导,建立农村移风易俗事项事前、事中劝导监管制度,落实移风易俗信息报送和事项报备,明确农村移风易俗事项办理规模、酒席标准、人事安排等操办细则。村集体组织、村级红白理事会要与事主充分沟通,按照节俭、喜庆的原则,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全程指导落实落细,让文明乡风更好滋养群众美好生活。
守正创新,弘扬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了每个地区淳朴的民风和丰富的历史内涵,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精神资源,也是促进农村移风易俗困境治理的重要抓手。宁乡市文化底蕴深厚,开展乡村移风易俗困境治理,要通过优化整合当地文旅资源、提升文旅产品品质、优化文旅配套服务、打造爆款文旅IP(知识产权)等途径,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同时,要借力新媒体,充分挖掘锣鼓、杂技、花鼓戏等传统乡村文艺人才,保护传统村落,传承历史文化,因地制宜建立特色文艺队伍,展示乡风乡貌,引导乡村文艺人才开展自媒体运营,盘活乡村文化资源,带动经济,增强村民对农村的归属感、自豪感,发挥主人翁意识。要充分利用好各种新媒体平台宣传新式婚礼、节俭办丧事、孝顺父母、友爱他人的事迹,引导青年人树立正确婚丧观,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表扬移风易俗先进典型,批判移风易俗负面行为,宣传、表彰在移风易俗方面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家庭,及时曝光过度操办红白事、奢靡浪费等行为,把正反两方面典型个案置于公众视野,推动形成乡村文明新风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4]。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移风易俗是一项长期工作,开展农村移风易俗困境治理不能抛开人民群众,需要依靠广大农民群众的主动参与,逐步消除农村存在的陈规陋习,高质量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树乡风文明,提升农村移风易俗内涵,实现农村群众生活、生产、综合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N].人民日报,2021-12-27(1).
[2]长沙市政府门户网站.“学用新思想、奋进新征程”典型案例展示(第九期)[N/OL].(2022-10-11)[2024-06-27].http://skl.changsha.gov.cn/consult/zx_fruit/202210/t20221011_10836235.html.
[3]廖昕.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移风易俗治理工作的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23(02):98-101.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J].求是,2022(21):5-35.
编校:肖慧敏
网络:柳绣华
监审:郭欢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