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对策研究
摘要:2024年是南阳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持续突破的关键一年。如何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将脱贫攻坚的成果巩固住、拓展好,接续推动乡村振兴的全面开展?这是摆在南阳全市党员干部和群众面前的重要课题。文章基于南阳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背景,从乡村振兴的大局出发,研究南阳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对完善的基于南阳市实际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对策建议,助力南阳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
南阳,古称宛,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处。全市现辖2个行政市辖区、4个开发区、11个县(市),总面积为2.66万km2,2023年末常住人口约为949.7万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
南阳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现状
南阳市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效
2020年,南阳市如期取得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一是脱贫目标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4067名驻村帮扶人员奔赴扶贫一线,经过5年攻坚,全市实现90.16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达标脱贫、111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48848人全部搬迁脱贫。二是脱贫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2226.57元增加到2021年的14546.42元。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不愁吃、不愁穿,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有保障,23.09万贫困群众通过转移就业端稳了“饭碗”,57.33万贫困群众得到了产业帮扶,9.8万孤老残弱农村特困群众享受“四集中”兜底保障,脱贫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三是脱贫地区整体面貌发生巨变。脱贫地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7个脱贫县生产总值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建成光伏扶贫电站0.69万余座,总规模容量58.31万千瓦,年均收益约5亿元,使3406个村集体有了稳定收入。基础设施显著改善,行政村通硬化路率、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客车率达到100%,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3.8%,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2.8%,农村户户通电、村村通动力电,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光纤接入和5G网络全覆盖。脱贫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面建成,脱贫地区综合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南阳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现实状况
南阳市从严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完善提升“5+2”联动机制,开展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靶向整改“晋档升级”专项行动。南阳市有巩固脱贫成果任务的行政村(社区)共4655个。17个县市区(功能区)通过开展自查,共走访农户近30万户,发现问题14643条。其中,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方面问题2356条,占比16.09%;政策衔接落实方面问题5220条,占比35.65%;项目资金管理方面问题542条,占比3.7%;帮扶干部作风方面问题1117条,占比7.63%;其他重点工作问题5007条,占比34.19%。主要问题集中在政策衔接落实、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防止返贫监测帮扶三个方面。
总体来看,南阳市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明显成效,但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还很重。据南阳市乡村振兴局系统显示,目前全市共有监测对象27153户85190人。同时,地域面积广,人口基数大,因病、因灾、因残等各种因素影响,出现新致贫返贫风险较大,在监测预警、动态管理、后期帮扶上稍有松懈,就可能影响到脱贫成果的巩固。
南阳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南阳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存在的问题
1.群众返贫致贫风险依然存在
2023年河南省防返贫监测范围为家庭年人均纯收入7500元,是判断能否成为监测对象的收入参考。原则上申请监测的对象应具有农村户籍,且至少存在以下返贫致贫风险之一:一是家庭唯一住房出现安全问题,家庭无力解决;二是家里吃水遇到困难,家庭无力解决,包括断水超过1个月、水质有问题、取水距离较远(时间较长)等;三是家庭成员患大病、重病、长期慢性病等,医药费较高家庭无力负担;四是家里学生上学开支较大(私立贵族学校除外),家里因灾、因意外事故等造成收入大幅减少或支出大幅增加,影响了家庭的基本生活;五是其他特殊情况造成的返贫致贫风险。南阳市采取一系列巩固脱贫成果举措,在危房排查整治、农村用水保障、学生资助和医疗保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不可否认,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靶向整改“晋档升级”专项行动中,防止返贫监测帮扶等问题还是比较突出,尤其是在政策衔接落实方面的问题较大。政策落实不到位,加之产业带动不明显、不可持续以及收入不稳定等因素,部分因病、因灾、因子女教育返贫的风险依然存在。
2.群众发展状况不理想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非一朝一夕之事。南阳市脱贫县、脱贫行政村等之间存在着产业发展和脱贫群众生活质量的差异化。乡村产业发展规模和效益不同,脱贫群众家庭经济收入状况和水平不一样,致贫原因和返贫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再加上不同脱贫家庭成员的思想观念和生活境况也不一样,导致群众发展状况并不理想。群众的致富思想和能力以及自主致富的内生动力,直接关系到脱贫群众脱贫后提升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脱贫家庭中的劳动力人口、收入来源、是否有稳定的良性产业依托、家庭成员因病程度等,都会直接影响到脱贫群众的后续发展状况。南阳市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方面排查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脱贫群众的发展状况。
3.产业发展效益一般
南阳市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诸如卧龙区艾草产业、乡村蔬菜大棚产业、桐柏县茶叶产业、西峡县香菇和猕猴桃产业、淅川县柑橘产业等,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方面起到了带动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产业存在盲从跟风把握不准市场供需,导致经营困难难以维持的局面。区县和乡村有关带头人和脱贫群众的利益关联程度不高,导致带动脱贫群众致富的作用发挥不明显,甚至存在产业发展与所在地脱贫群众相脱节的现象,脱贫群众未能参与到产业工作中去。有些乡村产业项目后续发展乏力,出现政策性依赖产业,“一阵风”产业等。因此,推动高质量乡村产业发展,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可回避的重要焦点。
4.基础设施建设成果难以维持
南阳市持续改善脱贫区县的基础设施条件,进行了乡村道路、水利、电力、信息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统筹推进脱贫区县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持续提升村容村貌;加大农村产业路、旅游路建设力度,进行了部分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和安防工程建设。随着时间的推移,脱贫乡村前期建设的基础设施陆续出现了维护和维修管护缺失的现象。部分村通硬化路和乡村道路出现坑洼和路面破损情况,影响脱贫群众出行;脱贫乡村太阳能路灯照明设施和部分电力设施维修管护不到位,不能正常使用;个别脱贫乡村用于垃圾集中处理的垃圾箱和垃圾桶等成为摆设,垃圾处理和环境治理的城乡差距较大。
原因分析
1.缺乏完善的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
南阳市相继进行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靶向整改“晋档升级”专项行动;完善提升了“5+2”联动机制;开展了“四提四稳”专项行动。这些专项行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也存在着长效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具体落实环节,从纵向的市县镇村四级,到横向的脱贫返贫监测和帮扶,没有形成更加系统和完善的长效体制机制。
2.脱贫群众致富能力欠缺
从实际情况来看,脱贫群众的致富能力仍然相对欠缺。思想观念滞后,许多脱贫群众仍受到传统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缺乏商品观念和经济意识,满足于现状,缺乏追求美好生活的紧迫感和改变生活质量的信心;农业科技意识淡薄,由于地理因素、文化素质等原因,脱贫群众对农业科技知识接受较慢,知之甚少;就业能力不足,部分脱贫群众缺乏职业技能和就业经验,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导致就业困难。
3.产业类型单一,可持续性发展后劲不足
产业发展不足,一些脱贫地区的主导产业尚未形成,或者产业发展水平较低,无法满足脱贫群众增收的需求。集体经济薄弱,一些地区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滞后,无法为脱贫群众提供更多的增收渠道。产业类型相对比较单一,没有形成一二三产业合力,脱贫产业项目大多集中在种植养殖等产业,且上下游产业链不完备,产销渠道存在市场经营风险,产业带动的持续性和效益性不强。
4.乡村致富带头人能力和动力不足
乡村致富带头人能力和动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乡村经济振兴和发展造成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的平均年龄偏高,且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在面对新的经济发展形势时,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难以有效带领群众增收致富。部分村党组织书记致富能力有限,缺乏长远的眼光,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方面也缺乏门路和方法,缺乏对市场动态的敏锐洞察力和对产业趋势的把握能力,无法找到有效的致富途径。年轻的人才、大学生村官等虽然在短期内给乡村基层队伍注入了新鲜活力,但是致力于扎根乡村干事创业的年轻人才数量较少,部分村镇陈年遗留问题难以解决,政策和项目资金监管落实不到位,年轻人才带领脱贫群众致富受到了阻碍。
5.有效监督的环节落实程度还不够深入
南阳市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过程中建立了多层次的监督机制,以确保各项扶贫政策和措施得到有效执行。但是在市县镇村四级纵向监督落实上,特别是村和镇两级,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环节落实上,依然存在着有效监督的环节落实程度不深入的问题,监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政策实施环节还不够及时有效,甚至打折扣。
6.财政支持力度不足
南阳市全力贯彻落实国家财政和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行动,支持脱贫地区发展产业、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能,保证重点巩固脱贫县村持续稳定增收。但是依然存在财政支持力度不足的问题,脱贫区县乡村兜底保障等方面财力投入水平有限。
7.常态化监测帮扶还不够深入
为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南阳市进行了常态化监测帮扶,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对监测户的帮扶措施往往浮于表面,存在“一兜了之”的现象,帮扶的针对性和深入性不足;上报拟纳入监测的农户时,需要准备大量烦琐的表册,可能影响填报的准确性和效率;偏远地区和贫困山区帮扶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通等,这些都会影响监测帮扶的深度和效果。
南阳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对策建议
完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
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完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的工作要求,持续做好干部帮扶和驻村帮扶工作,全面落实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社会帮扶等衔接政策。继续在健全控辍保学、防止因病返贫致贫风险、农村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农村供水工程长效管理等方面下功夫,持续提升“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水平。进一步做好发展壮大农村特色产业、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
加强群众致富能力培训与思维引导
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组织开展乡村振兴培训班,使乡村振兴战线上的广大干部适应新形势、把握新要求,明确工作方向、找准方法路径、提升能力水平;通过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提高脱贫群众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人才保障。
加强产业培育,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围绕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完善调整优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库,进一步提高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切实提高衔接资金使用效益,确保项目能落地、落地可见效。切实加强扶贫经营性资产运营管理,实行常态化监管,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扶贫项目持续发挥效益。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脱贫群众的财产性收入。要做大做强种养业,不断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农业农村资源,发展乡村二三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乡村产业提高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开发和引进高素质乡村致富带头人
高素质乡村致富带头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发挥着“领头雁”的作用。从现有农村人才中选拔具备致富潜力和带动能力的农民,如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等,作为重点培养对象;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人员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入乡村致富带头人的行列,开展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引进外部优秀人才到乡村发展,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设立乡村致富带头人奖励基金、提供税收优惠等,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动力保障。
完善干部监督与激励考核体系
出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相衔接的干部监督激励措施,特别是对乡村干部队伍中涌现出的优秀干部优先予以提拔重用,激励他们积极担当、主动作为。发挥好乡村基层优秀干部和优秀骨干人才在南阳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系列政策和专项行动中的榜样带动作用,落实好乡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各环节的政策举措,特别是在乡村产业发展、危房排查整治、农村用水保障、学生教育资助和医疗保障等民生事项上,建立完善的行之有效的监督与激励考核体系,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最后一公里”的落实。
加大对兜底保障等的财政支持力度
将该兜的人兜起来、该养的人养起来,让基层干部能把精力更多用到“帮得上、扶得起”的群体身上,着力发展产业、促进就业。加大对脱贫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制定更加优惠的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等,为脱贫群众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加强常态化监测帮扶
聚焦监测对象主动发现、动态管理、就业帮扶等重点要求,深入开展监测对象识别标注和精准帮扶工作,持续完善“5+2”联动机制,继续开展部门数据信息交换共享,确保监测对象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深入推进网格化管理,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南阳市立足新形势,瞄准新阶段,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创新开展的“四查四促”、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回头看”靶向整改专项行动、“5+2”联动机制等,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直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快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加大兜底保障支持力度,集中更多资源力量支持脱贫群众增收、脱贫区域发展,赓续接力,高质量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助力南阳市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书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南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宛社规办[2024]4号文件第212项“南阳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对策研究”。
编校:郭欢
网络:柳绣华
监审:牛勇雯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