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浙江乡村发展
摘要:作为全国数字化改革的高地,在“八八战略”的指导下,浙江省在数字乡村建设领域有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也显现了诸多问题。文章对浙江省比较有代表性的十余个乡镇(村)在数智化建设、农村养殖业与种植业等领域的数字化推进现状开展了调研,立足当地数字化改革情况,剖析亟待突破的困难瓶颈,并就此提出可行性举措,希望对乡村数字化发展提供参考。
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连续多年就“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作出了重要战略部署。由此可见,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乡村数字化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开展数字化改革,浙江省起步早、基础实、成效显著。近年来,伴随着网络化、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浙江省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乡村振兴的驱动引领作用,整体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数字赋能浙江省乡村发展的现状
数字乡村建设是指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智慧农业、智慧乡村等为手段,采取联网、智能化、信息化等办法,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在浙江省的乡村,有较多新型技术和先进观念被引进,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效益和价值,也使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了较大飞跃,有效推动了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发展。
浙江省传统农业产业的智慧化发展
数字乡村建设积极推动了浙江省传统农业产业的智慧化发展,包括渔业养殖业、瓜果种植业等。传统农业模式受天气、物流运输等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数字赋能农业产业发展之后,许多环节都融入了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于一些潜在的风险因素能够做到前瞻性摸排与预防,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与回报率。“数字大脑”为象山“红美人”增收创收。象山“红美人”柑橘品种优质、甜度较高,但对生长环境的要求较为严苛,为了嫁接培育最为优质的“红美人”,“柑橘数字大脑”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一款自主研发的数字化监管系统,只需扫描二维码,就能精准溯源到柑橘的所有信息,包括母株来源、生长周期等,大大提高了整个柑橘产业链的生产效率与质量,促进果农增收创收。“双卡溯源”数字化系统助力丽水松阳茶叶盈收。位于浙西南山区的丽水松阳,自古盛产茶叶,品质上乘。不过因为地形闭塞、交通不便,茶叶的销售成了棘手难题。松阳县积极跨越数字鸿沟,首创了“双卡溯源”数字化系统,让外地客商购买的更放心。其中,“茶叶溯源卡”能够破解茶叶交易问题,“茶青溯源卡”把关茶叶源头质量,使每一片茶叶的“生长历程”“行动轨迹”都被清楚地查询到。“数字大脑”助力解决人力难题。全国数字农业示范区——宁波古林镇的数据中心,利用数字技术实现了一个人管理一万亩农田,仅靠一台电脑、一面大屏,数字科技员就能掌握万亩农田的运行情况。田间地头,无人机、无人驾驶的拖拉机等先进机械设备能够全自动开展播种、耕地。机械化种植水稻在古林镇已经成为现实,利用该技术,村民实现了增收创收。
村民共享美好数字生活
“千万工程”作为“八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开展以来,较好地改善了农村生活居住环境,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但是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落后,与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数智服务逐渐融入乡村建设过程中。近年来,象山县高泥村投入了较多的便民利民智能服务应用。AI技术被用于垃圾分类管理过程中,使垃圾投放与处理基本实现“零失误”。该村还为老人们打造了健康监测智能手环,使独居老人不再害怕生病无人知晓。他们只需带上手环,心率、血压等健康数据就会被实时监控。如果遇到身体不适,只需按一下手环上的“SOS”键就能触发报警装置,医护人员会在第一时间上门开展救治工作。这些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指数。
数字治理现代化程度提升
传统乡村基层治理工作较为烦琐,且体量大,给许多村干部带来压力,也给村民参与基层自治带来诸多不便。但通过数字化的途径与渠道较好地缓解了这一问题,将大屏端、移动手机端、电脑端等端口有机融合,使得乡村治理只需通过一张大屏幕便能轻松实现,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1.“村民说事”智能应用系统助力村民反映意见表达诉求
象山县“村民说事”线上智能应用系统已迭代升级到3.0版本,村民只需动动手指就能及时反映意见与表达诉求,就连外出打工的村民也能在线上同步参与村务管理与监督,有效促进了乡村的建设与治理。
2.“智管家”智能应用系统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管理
宁波市江北区针对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研发推出了“智管家”应用系统。每个村民都有一个单独的二维码,只需扫一扫,便能知晓村里资产有哪些、具体位置在哪里、经营状况怎么样,还能及时了解到自己在村里的分红明细、拥有的股权数量等信息。即使足不出户,村民也能实现对村务、党务等重要事项的有效监督,不仅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还提升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目前,该智能应用系统已经帮助江北区甬江街道所辖的村庄实现了农村集体资产数字管理全覆盖的目标,有效推进了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乡村文化繁荣化程度加强
乡村文化在乡村发展中起到了引领凝聚的作用。农村地区文化资源挖掘开发程度较差,宣传力度相对较弱。数字乡村建设将VR、AI等数字技术运用到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以坚定的乡村文化自信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象山县大徐村是一个传统“红”村,著名的殷夫故里就位于此。作为红色革命精神的重要发源地,象山县政府与大徐村村委会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将殷夫故居的设施设备进行了修缮与提升,让来到这里观光游览的游客体验感更强了,也能更加切实地感受到红色革命精神的伟大与可贵。
乡村人才多元化程度提高
数字乡村建设的关键在于人才资源。农村发展速度较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求学、务工,留在村里的村民大多为老人、妇女、儿童。随着浙江省数字乡村的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当地乡村的民宿、餐饮等旅游业经济蓬勃发展,电商、自媒体等岗位应运而生,使得乡村风貌有了很大的改观。近年来,较低的生活成本、自由舒适的工作环境也吸引了更多青年回乡就业与创业,实现人才回流。象山县涂茨镇建立的共富直播基地,以公益助农为目标,助力销售当地特色农产品,主播大都是年轻人,他们依托数字化平台,为乡村振兴做出了贡献。近年来,农村电商客流量逐年增加,营业额逐渐攀升,新兴的电商行业正慢慢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数字赋能浙江省乡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数字乡村建设投资力度不够,实施程度不足
数字乡村建设是一个比较新的举措,且要求较高,需要有大量资金、技术与先进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支撑。与城市相比,农村的数字化基础设施薄弱,信息化程度较低,5G网络、电脑等数字化设备设施普及率也相对较低,使得数字乡村的信息化程度与城市差距较大。在乡村地区,虽然有数字基建,例如,乡村网络覆盖率、家庭宽带接入情况、乡村电商服务站建设等正在逐步推进,但力量仍然非常薄弱,可以说开展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挑战仍然比较大。
数字化平台建设缺乏长效运行机制,落地推广难
目前,许多乡镇(村)的数字化场景应用程度普遍不高,仍处于摸索阶段,宣传普及率与覆盖面不广,存在“不好用”“用不惯”的情况,甚至出现数字化场景应用的诞生只为应付上级部门检查,频繁陷入“表面数字化”的尴尬局面。此外,许多村民对本村数字化平台建设的完善程度持消极态度,认为数字化平台建设不够完善。
青年数字化人才缺乏,回流政策不够积极
由于乡村经济状况落后,满足数字乡村建设所需的人才资源匮乏,人才流出现象严重。大量毕业生选择在大城市就业,即使面对残酷的裁员潮,也难以将年轻人的目光重新吸引回乡村。生活在乡村,虽然整体成本较低,但是收入水平降幅较大、发展前景迷茫、社会保障也不如城市,没有具体的政策扶持,年轻人很难有勇气重新回到乡村发展,这就会导致乡村人才储备不足。再加上在乡村人口结构中,普遍存在中老年人多、青壮年少的尴尬情况,村民大多文化程度不高,且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差,致使数字技术落地难,发挥实效不显著。此外,数字乡村建设涉及多个领域,不仅需要人才支撑,也需要多领域的交叉支撑。但就目前而言,乡村地区的教育资源、资讯服务等跟不上,在一定程度上给数字乡村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
数字农业产业建设力度不足,安全风险隐患大
在浙江省的农村地区,数字化与农业产业的结合越来越密切。但就目前实施情况来看,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的融合不够、程度不深,远不如该技术在工业与服务业领域的应用。发展数字农业,核心是数据。然而现有数字化技术水平有限,使得在相关数据存储与传输过程中,信息安全问题频发。随着网络攻击手段的不断升级,数字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也在逐步增加。
部分乡镇(村)开展数字化建设缺少“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政策有效落地是关键。较为笼统、囫囵吞枣地使用相关方针政策对数字乡村建设开展指导,无法真正发挥其切实作用。数字乡村短板突出,重点支撑设施薄弱,导致数字乡村建设跟不上当地重大产业发展,农村电商、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如果未能有效挖掘每一个乡村数字化建设的痛点和难点,清除不同的障碍,细化合适、合理的推动措施,数字化乡村建设很难有效发挥积极的带动作用。
数字赋能浙江省乡村发展现存问题的解决措施
建设发展“数字乡村”是催生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乡村治理转型、提升乡村生活服务水平的现实需求,更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对筑牢数字中国根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障改善农村民生、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意义重大。
加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数字乡村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的情况,政府需加大对数字乡村的投资力度与基础设施改造升级的力度,不断增强乡村网络基础设施供给能力,激发出数字乡村建设的新活力。此外,在农村医疗、金融、生态、文化等领域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也要同步推进。加强村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与远程医疗网络保障;发展乡村居民普惠金融服务,可联合银行、企业等主体开展对乡村居民的信贷服务;引导美丽乡村建设,运用智能化手段对垃圾分类等行为开展全机器化管理与操控。同时,加强跨行业协同,扩大社会资本的投入,鼓励各类企业参与数字乡村建设。
推进乡村数字化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提升
无论是村务、党务还是村民管理政务都能通过数字化手段与方式来开展,畅通平台参与渠道,让村民能讲得上话,打造参与数字治理的激励机制,鼓励村民主动参与管理。同时,打好数字化“云端”组合拳,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让数字化手段在乡村基层治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落实青年人才回乡保障与激励机制,依托老年大学突破乡村居民数字化壁垒
通过制定、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来吸引优质应届毕业生返乡进行数字化建设与管理,鼓励更多青年回乡就业与创业。还可通过研学、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式联合当地高校、企业,来共同培养数字化人才,加强其专业技能水平与科技创新本领。此外,老年大学是教育普及化的有效手段,乡镇(村)需对中老年群体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的教育与培训,创建信息化课程,优化学习内容,从陪伴、帮助中渗透教育学习的作用,以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农村的发展模式。
提升农业产业数字化水平
农业收入是乡村居民生存收入的主要来源,而构建数字化现代智慧农业体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村民提高收入水平,促进共同富裕。农作物种植、打理、销售等过程都与数字化息息相关。提高农作物机械化程度、完善农作物种植养殖设施、推进农业数字化管理监测等措施能帮助村民节约时间成本,减少数据安全隐患,继而开展更高效的田间管理。在后续销售、运输等环节,充分利用互联网、自媒体、物联网等优势,将优质的农产品及时的推销出去,拓宽销售渠道和途径,帮助村民增收创收。
凸显关键性问题,精准打击痛点难点问题
针对数字化乡村建设现状,敢于提出问题,如“数字大脑”“村民说事”等平台工作的表面化,缺乏有深度的工作开展。因地制宜,进行建设研讨和自我批评,根据实际情况修改、调整落地措施,将数字化平台与县域特色相结合,切忌发展“模糊化”,工作“随便化”,精益求精、扬长避短,是实现弯道超车的基本原则。
在实施“八八战略”与“数字浙江”建设的背景下,数字化改革盛行,推动构建“数字乡村”这一趋势越来越明显,而数字技术也切切实实给广大村民带来了增收创收的喜悦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对促进共同富裕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数字赋能“浙”里乡村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专业数字化人才不足、数字化基础设施薄弱、数字化平台建设缺乏长效运行机制、数字化建设投资力度不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从提升农业产业数字化水平、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人才的引进支持、推进乡村数字化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提升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从而为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推动数字赋能浙江乡村提供参考借鉴。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青年课题)项目“数字赋能浙江乡村发展—基于对乡镇与农业产业调研为例”(项目编号:NZ24043Q)。
编校:郭欢
网络:柳绣华
监审:牛勇雯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