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款文化传承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摘要:侗款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其高效管理、民主规范、融洽自治的治理特性仍在现代侗族村寨乡村治理建设中凸显;传承发展好侗款文化将助力侗族村寨乡村治理发展,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推动侗款文化进一步的传承发展,文章以侗族村寨大团村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质性访谈等方式展开调查研究,调研发现,侗款文化的传承发展存在传承主体接续不畅、文化生存空间缩减、文化治理功能发挥不足等突出困境;基于此,应该积极培育侗款文化传承主体、加大侗款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切实优化乡村文化治理机制,有效推进侗款文化的传承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侗款文化是侗族的特色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为推动其在传承发展之路上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持续的调查研究成为实然之需。笔者所在调研团立足于乡村振兴背景,实地调研湖南省特色侗寨大团村,发放问卷201份,得到有效问卷192份,有效回收率95.5%;同时对12位典型代表人物进行了深度访谈。基于乡村治理视域,总结侗款文化的优秀治理特性,深度剖析新时代之下侗款文化传承发展的困境,提出切实可行的针对性对策建议,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示例和启发。
侗款文化的治理特性
侗款文化以古老的侗款制度为核心主体,随着侗款制度的变更不断演变发展,其核心治理特性却永葆光辉,在现代侗族村寨乡村治理建设中仍凸显。一是“严密组织”下的高效管理特性。款组织是侗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个堪称有严密组织的治安联防、维护社会稳定、面对突发性事件的民间组织[2]。侗款组织层次分为小款、中款、大款和联合大款四级,范围和权力依次增加;每级组织的主体被分为款首、款脚(传号令者)、款众(军)[3],通过群众集投流程评选出德高望重、办事公正、熟悉侗款款约的人担任款首;组织所开展的立款、讲款、开款等一系列活动都按照既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这实现了整个组织层级严密有序,开展活动严格高效。二是“有款无官”下的民主规范特性。侗族人民长期呈现的生活形态是“有款无官”,以“非人格化”的款约作为维系侗族社会生活的最高权威即行为准则[4]。款内所有人都必须履行款约的具体条例,人人都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平等地处罚每一个违约者,严格按照“六面阴规”“六面阳规”“六面威规”三部分处罚措施进行处罚。侗族人民对于款约的“权威”从最开始畏惧到相互监督、共同遵守、相互信任,其民主规范的内核精神也逐渐深嵌于心。三是“和谐共建”的融洽自治特性。侗族人民性情普遍淳朴温和,具备和谐相处的文化心理,在长期自治过程中充分尊重群众意见、注重共商共建,如“立款”必须要求全员到位、集中共议、共举仪式,“讲款”必须要求全员参加、和声齐诵等;同时,积极开展集体性文化活动如“吃相思”活动,需要全寨出动,各寨群众相互交流、共同庆祝,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营造着和谐有爱的风气。新中国社会主义基层政权建立之后,村委会组织取代传统款组织,新村规民约取代旧侗款款约。为延续侗款文化的治理特性,多数侗族村寨在村委会成立新型村小组实现分区管理,继续沿用立款、讲款、开款的活动形式推广新村规民约,定期召开全村“款会”共同商议村内重大事项,延续着高效管理、民主规范、融洽自治的特性。
侗款文化传承发展的突出困境
侗款文化的优秀治理特性对新时代乡村治理有着不少可鉴之处,但部分村庄对于侗款文化的传承发展特别是对于其优秀治理特性的发挥,存在困境,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和研究。
传承主体接续不畅
随着现代经济生活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流于城市,侗款文化的传承发展面临传承主体接续不畅的困境。一是传承主体大量流失。大团村是原生的侗寨,其中侗族人口占95%以上,在千年侗款文化的熏陶下具有很好的传承基础。但据调研发现,年轻一辈的传承人难“留”,目前村内常驻年轻人口(45岁以下)仅占35%,多数青壮年选择离村谋生、常居外地,基本脱离了村内侗款文化层,对侗款文化的了解处于一知半解甚至遗忘的状态,也导致部分新生儿童完全不了解本土的侗款文化。同时,年长辈传承人的作用式微,原始的侗款组织的实体被村民委员会取代后,款首的职位随即取消,曾经年长一辈的款首逐渐退隐,他们仍会积极参与到村寨的治理建设之中,但随之他们的身体状况和组织能力式微,侗款文化相关知识难以传播继承。二是民众传承意识式微。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外界文化不断涌入侗族村寨,侗族群众对于各式各类的文化包容性很强,但对于本民族的侗款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逐渐趋于淡薄,缺少侗款文化传承的主动意识。据调查,大团村民众对于侗款文化的认可程度为91%,但对侗款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仅为52%,近一半的人对侗款文化相关知识已经淡忘,在日常生活中忽视对古早侗款文化相关知识的整理与传播,参加村内相关侗款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也愈加降低,侗款文化在村内民众的广泛传播与传承陷入困境。
传承生存空间缩减
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肥沃的生存土壤,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侗款文化的生存空间却日渐呈现缩减态势。一是侗款文化资源流失较为严重。侗款文化在侗族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款”中凝结而成,集中表现为款组织与款约,以鼓楼、款坪、款词、款碑等为重要的文化载体。依现实状况来看,不少与侗款文化相关的文化遗产陷入抢救和修复的状态。经调研发现,大团村近几年在传统村落建筑上做了整体规划,及时修复或重建了当地带有侗款文化特色的鼓楼、款坪和款碑;对于款词的文物的挖掘和采集却陷入困境,原版纸质款词早已流失,村内未安排专人进行现代收集和整理。二是多元文化挤压传统文化生存空间。世界多元文化不断发生碰撞交融,全球文化挤压着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5],随着文化信息快速融入和传播,少数民族的村民同样也面临多样文化涌入生活,一边接受着外界其他文化的渗透,一边忽视了对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维护和传播。加之大多村民文化水平有限,很难在多元纷杂的外界文化中寻找到正确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正如大团村的村民在访谈时说道:“现在的村民都喜欢待在家里刷视频啊,平常很少出来和邻里邻居联络感情,对于我们的老本(侗款文化)也是日渐淡忘。”这反映侗款文化的优秀价值在侗族人民心中的留存位置日渐缩减,其和谐沟通、融洽互助的价值理念在部分村民的心中淡化,功利化、个体化的现代逐利价值使得村民之间的互惠互助减少,村民之间的关系也趋近平淡冷漠。
发展治理效能不足
侗款文化走向传承发展的道路,不少侗族村寨尝试文化治理的方式促发展,仍面临一些现实困境。一是侗款文化保护机制较为零散。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和政府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如重视对侗款文化相关的侗族大歌、侗锦织造技艺、侗戏等的保护。不少侗族村寨积极响应政策号召搭建文化长廊、设立生态博物馆、举办特色侗族文化活动等,保护范围却存在明显局限性。“通道百里侗文化长廊主要限于狭长的坪坦河沿岸侗寨,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主要限于苗江上游流域沿岸的九座村寨”[6],保护关注重点仅聚焦于现存侗族人口较多、侗款文化遗存较好的村寨,忽视了对一些发展欠佳、文化流失严重的村寨的修复,文化保护整合度有待提高。二是村内文化治理工作职能模糊。文化治理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侗款文化作为侗族特别的制度文化,充分发挥侗款文化在乡村文化的治理作用是传承发展有效之举。据调研,大团村近几年来持续推进特色侗寨旅游的经济建设,但其文化治理作用式微,村内的文化管理部门缺少固定的专职人员,职能分工不够明确。对于侗款遗存的老人协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自治组织的管理上没有具体规划,据多位村民反映这些自治组织鲜有活动、发挥作用甚微。同时,在村内特色文化活动举办过程中,因缺少日常的文化交流和沟通,活动流于形式、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的困境也有出现。
侗款文化传承发展的对策建议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真正贴近时代诉求、人民需求去探索实践。为助推侗款文化传承发展,基于乡村治理视域,要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推进其与乡村治理创新融合发展。
积极培育侗款文化传承主体
“‘人’是主体,是传承任务的主要及主要承接者”[7],侗款文化的传承发展需要依靠传承主体的作用发挥,要积极培育传承主体确保侗款文化薪火的接续。
1.培育侗款文化传承接力队伍
培育侗款文化传承接力队伍,延续传承主体的传承效力。一是留住本土侗款文化传承人。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精准找寻确认村内与侗款制度最密切相关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对话年长一辈的“寨老”“族长”等,获取最真实可靠的侗款文化资源,掌握侗款制度的变迁历程及侗款文化的内核价值;对于他们的贡献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上做到及时支持和奖励,让他们更有动力拾起侗款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任。二是壮大侗款文化传承青年队伍。村委会要大力吸纳高知青年群体,在干部任选中重点关注45周岁以下年轻有为、干劲十足的人群,并要求他们能够主动接过传承侗款文化的接力棒,在村内治理事务中积极融入侗款精神,管好村内老人协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自治组织,切实发挥好当地侗款文化的和谐自治价值。三是加强对村民群体的教育引导。注重引导村民群众重视对当地侗款文化的传承,村委会可以沿袭传统侗款中“讲款”的活动形式,宣讲当地村规民约、开展集体议事会,增强侗款文化认同感、凝聚传承共识;同时利用好鼓楼、款坪、风雨桥等侗族村落特有的建筑,多举办侗款文化相关的集体活动,开展文艺表演活动,调动村民群众传承侗款文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加大引进专业文化人才
加大引进专业文化人才,推动侗款文化的创新传承与发展。一是借助外力打造侗款文化特色品牌。村“两委”可积极寻求获取外界专业文化人才的帮助,依托专人的知识技能和村内的实际情况,协同制定侗款文化发展规划,打造侗款文化特色品牌,有助于实现侗款文化科学、系统地发展。二是拓展侗款文化交流空间。侗款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发生了不少变迁,但其公正民主、和谐自治、融洽包容的内核精神历久弥新,引进专业文化人才对本土侗款文化进行了解和解说,与村内文化传承人进行正向交流,有助于侗款文化包容、创新式发展。
着力筑牢侗款文化生存空间
文化生存空间的稳定发展依赖于文化资源的完备丰富,对于侗款文化的传承发展,要着力抢救保护侗款文化资源,并充分展示利用好其文化资源。
1.抢救保护古早侗款文化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传承好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8],要重视侗款文化现存遗产的保护,着力抢救保护其古早文化资源。一是组织专人在全村对古早侗款文化资源进行采集和归纳。村“两委”要组织专人队伍,在村内进行全网式搜集,搜集古老侗款制度下所遗留的文物遗迹,不仅要竭力抢救残留的文字资料,也要努力将村民口述的文化记忆转化为文字记录,从不同层面将本村现存侗款文化资源整理成册。二是联合相关部门协同保护。村“两委”要积极向上级基层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等相关部门上报本村侗款文化资源现存状况和传承价值,获取更多的资金投入和制度保障,对侗款文化进行全面、系统性的保护和传承。
2.拓宽侗款文化资源展示平台
拓宽侗款文化资源展示平台是传承发展侗款文化的切实动力。一是创新打造特色侗款文化资源陈列展示馆或陈列展示角。要把握不同侗寨的实际情况,整合各具特色的侗款文化资源,通过陈列馆或陈列角展示出来,展示的方式不应拘泥于传统的纸板展览,通过一些多样图案设计和数字媒体的创意呈现进行侗款文化资源的创新展示。二是开展相关侗款文化活动。文化的传承发展需要以文化活动拓展行为和交往,有着千年文化底蕴的侗款文化更需要鲜活的文化活动激发侗族人民对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开展多样的侗款文化活动,在沿袭侗族一些特有的“讲款”等文化活动之外,可创新开展侗族歌舞会、侗款文化故事会、侗款文化情景剧等活动,鲜活、生动地呈现出侗款文化,提供真切的侗款文化体验性和获得感。
切实优化乡村文化治理机制
文化治理是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手段之一,为乡村治理提供新思路,在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之下,乡村文化治理的现实意义显得尤为重要[9]。应在文化治理的过程中推进侗款文化的传承发展,发挥好“以文教化”的功能,助推侗族乡村治理高效发展。
1.完善侗款文化保护机制
完善侗款文化保护机制,从制度上确保侗款文化的传承科学、有序。一是开发连片区域保护机制。政府应积极出台相关政策重视对侗款文化的生态系统性保护,实现侗族连片村寨联合保护机制,相邻村寨共建联系、共同交流,通过建立侗款文化交流协会整合共性侗款文化资源,推进侗款文化传承基础好的村寨带动传承基础较差的村寨协同发展。二是落实、落细侗款文化保护机制。基层政府和村“两委”要共同制定侗款文化的保护机制并监管其落实,在对侗款、侗戏、侗族大歌、侗锦织造技艺等带有侗款文化特色的单项非物质文化保护上,注重传承人的培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文化活动的积极开展。
2.整治村内文化治理工作
整治村内文化治理工作,从管理上高效带动侗款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是明晰分配村内文化治理工作。村“两委”要重视村内文化治理工作的安排,完善文化治理人力资源配置,在侗款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上安排专人干专事,侗款文化文字资料的归纳整理和相关侗款文化活动的开展都要设定专人专组。同时,大力发挥好村内侗款自治组织的作用,监管老人协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自治组织的开展情况,积极调动村民群众参与到自治活动中去。二是推进特色侗寨文旅产业发展。抓住近年来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势头,侗族乡村可依托特色侗款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以文化治理联动乡村经济建设,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兴建特色村寨观光区和休闲乡村体验区,创新带动侗款文化的传播,助推现代乡村治理发展。
3.打造侗款特色自治模式
打造侗款特色自治模式,结合新时代乡村发展新需求激发侗款文化治理活力。一是坚持党建引领乡村自治。新中国成立之后,侗寨社会治理主体发生变革,党组织成为村寨治理的领导核心,党建引领是推动乡村善治的前提[10],要坚持党组织在乡村治理的引领作用,拥护支持党员在乡村自治中先锋模范作用,将“听党话、跟党走”落实到细微之处。二是与时俱进优化村规民约。“款约”作为侗寨村规民约的前身于新时代乡村的整体发展存在一些不适用的规定,要及时响应相关国家政策号召、根据村寨内部发展实情优化改进“款约”的具体内容,推行带有侗款文化特色的村规民约,传承发展侗款文化高效管理、民主规范、融洽自治的治理特性。三是切实更新侗寨自治参与模式。侗寨传统的自治参与模式以口口相传式的面对面沟通为主,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可通过建立线上沟通群如微信群、QQ群让村民高效融入现代村民自治当中,村干部可利用好网络平台,实时向村民传达国家政策和时事,高效收集村民对村内事务的意见看法,达到融洽自治、高效管理的治理效果。
侗款文化现面临传承主体接续不畅、文化生存空间缩减、文化治理功能发挥不足等突出困境,应积极培育侗款文化传承主体、加大侗款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切实优化乡村文化治理机制,推进侗款文化传承发展,助推侗族村寨乡村治理新发展。同时,未来笔者也将扩大研究范围,关注乡村治理和文化发展动态变化,及时更新研究内容及方法,深化侗款文化传承发展困境的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习近平文化思想首次提出[J].中国军转民,2023(20):8.
[2]石开忠.侗族款组织及其变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3]杨尚荣.侗族和谐社会的丰碑——侗款[J].文史春秋,2020(11):31-34.
[4]黄梅.侗族侗款制度的运行过程及其基础[J].民族论坛,2011(12):23-24.
[5]姚蕾,李铭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体育教材的历程回眸与困境纾解[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09):114-122.
[6]刘志伟.民族传统文化的生态转型及其传承路径探究——以“侗款”文化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36):146-148.
[7]陈俊秀.传统文化传承主体的自我激励与长效激励[J].学习与实践,2020(12):108-114.
[8]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2023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
[9]张波,李群群.乡村文化治理的行动逻辑与机制创新[J].山东社会科学,2022(03):110-117.
[10]杨正喜.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制度优势与实践路径[J].湖湘论坛,2023,36(01):71-81.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新时代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路径研究”(项目编号为S202310553006);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三下乡''12345'实践育人模式探究”(项目编号为23JP032);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研究”(项目编号为21YBQ090)。
编校:罗学茹
网络:柳绣华
监审:原琳娜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