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产品流通体系优化路径
摘要:近年来,河南省农产品的流通模式呈现多样化趋势,批发市场仍然是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在物流配送方面,河南省流通网络覆盖城乡,逐步打通国际物流通道。但是,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企业发展遇瓶颈、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偏低、农产品流通全过程标准化发展滞后等因素制约了河南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健康发展。为建立健全河南省高效畅通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文章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农村流通是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健全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促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共同配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转型升级,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建设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布局建设县域产地公共冷链物流设施。农产品的流通连接着农民的生产经营与居民的消费,高效的农产品流通是实现供需匹配、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一环,对构建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多年来立足于农产品资源优势,农产品产业已成为河南的传统优势产业,农产品流通体系连接着生产与消费,农产品的流通影响着农民的生产活动与居民的消费活动。高效畅通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不仅能促进农产品的流通,保障农产品稳定供给,对推进河南的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还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农产品的商业流通模式发生了改变,消费者对农产品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新形势下,建立健全高效、畅通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十分重要。
河南省农产品流通体系概况
在农产品产量方面,近十年来河南省农产品产量大致呈稳步增长的趋势,但在2023年受自然灾害影响粮食产量略有减产,而蔬菜油料等农产品产量有所提升。据2023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河南全年全省粮食产量6 624.27万吨,比上年减少165.10万吨,减产2.4%,受2023年豫南小麦夏收遭遇“烂场雨”的影响,小麦产量降低至3549.73万吨,减产6.9%。而蔬菜油料等农产品产量有所提升,油料产量703.04万吨,比上年增产2.8%,蔬菜产量7 855.78万吨,增产2.6%;食用菌产量189.78万吨,增产2.6%,瓜果产量1502.73万吨,减产0.3%[1];另外,小麦、玉米、花生、中草药材、蔬菜及食用菌、瓜果等河南省主要农产品近十年产量总体上,稳步增长,见表1。
表1 2012年~2022年河南省部分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数据来源:《河南省统计年鉴》。
在农产品流通模式方面,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农产品流通模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如今,电子商务正成为农产品产地流通的重要推动力。河南省商务厅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河南省农村电商发展成效显著,农村网络零售额达784.4亿元,同比增长7.6%,高出同期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6个百分点。随着直播卖货的盛行,“农产品+网络直播”的新销售模式也在河南省流行起来。据统计,河南省全网10万粉丝以上的农产品直播主播有2.6万名,农特产品通过直播出村进城、走向全国。在“农产品+网络直播”的模式下,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推出“农旅融合+网络直播”的新形式,助力产业快速发展,直播和网络销售进一步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网红县长”邱学明目前已完成了他的2700多场助农直播,拥有44.5万抖音粉丝。河南邮政成立直播基地,依托抖音、快手、邮乐等平台,以“直播带货”的形式深挖各地优质农产品,畅通农产品销售和消费者之间的双向流通渠道。
在流通渠道与物流配送方面,目前“互联网+”新业态迅猛发展,但农贸批发市场仍然是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立足农业大省的产业优势、四通八达的区位交通优势,河南省流通及批发市场产业蓬勃发展,拥有河南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河南中原四季水产物流港股份有限公司、河南亿星实业集团等一批国家级龙头企业。在物流配送方面,河南省流通网络覆盖城乡,并逐步打通国际物流通道,2022年全省2.9万个行政村均设立了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全省覆盖面达到64.4%。截至2022年底,全省已有近90个县(市、区)实现县乡村物流统仓共配,全省行政村快递服务通达率达100%。在冷链物流方面,河南省的冷链物流发展水平遥遥领先,居全国冷链物流业第一梯队。在国际物流通道方面,河南逐步打通空中、陆路、网络三条“丝绸之路”国际物流通道。
河南省农产品流通体系存在的问题
农产品流通连接着农民生产和市民消费,农户、农产品流通企业作为重要的流通主体,在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流通网络发达、农产品原料丰富、农产品加工技术先进、政策发力有效等有利条件促进了河南省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畅通与发展。但随着消费升级和数字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制约农产品高效流通、农业高质发展的因素。
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
从农业生产者角度出发,一方面,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不够稳定,在调研中发现农民辛苦种植收获的农产品(尤其是生鲜类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多地曾出现果蔬滞销现象;另一方面,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尤其是果蔬类农产品价格变动相对较大,价格高涨时一拥而上,价格跌落时农民宁愿将蔬菜烂在地里。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不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建设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市场信息不对称,农业生产者易跟风种植,缺乏对消费者市场的了解。二是目前河南省农产品生产经营多以小农户为主体,经营分散,缺乏组织,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存实亡,缺乏紧密联系,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农产品流通企业发展遇瓶颈
据河南省统计局数据,2018年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等产业在内的农产品流通企业的营业收入大幅度下滑,直到2021年微有上升(见图1)。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省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并且具备交通、加工技术、劳动力等诸多利于农产品流通的优势,涌现出一大批食品名企。但近年来,河南农产品相关产业附加值偏低,产业有待转型升级,未满足大众新需求,缺乏创新,未跟上新消费趋势,发展遭遇瓶颈。除此之外,河南省农产品企业品牌影响力有待提升,老品牌年轻化不足,新品牌成长性不够。
图1 近六年来河南农产品流通相关产业规模以上企业的营业收入(单位:亿元)(作者自制)
数据来源:河南省统计局。
农产品流通规模不高、组织化程度偏低
河南农产品的流通规模不高,组织化程度偏低。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全国大市场中,当某地农产品种植规模较大、产量品质较为稳定时,会形成品牌优势,在农产品收获季节吸引到全国各地批发商,而种植规模小、组织化程度偏低的农产品难以进入全国大市场,种植面积逐渐萎缩,将被市场淘汰。而目前河南省相当一部分农产品(尤其瓜果蔬菜类农产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部分河南农产品的供应相对较为分散,供应的农产品未经过质量标准检测,导致水果、蔬菜等农产品不易保存、价格偏低;二是小农户瓜果蔬菜类农产品的生产规模较小,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偏低,在流通市场中处于劣势,不易进入中高端市场,在农产品流通的过程中,农户易被购销大户、农村经济人压价,在价格上较为被动。贱价售卖不仅不利于提高农户的积极性,还影响农产品流通。三是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环节较多,流通成本较高,流通效率偏低。
农产品流通全过程标准化发展滞后
河南省的农产品加工存在初加工产品居多、精深加工产品较少的问题。农产品流通标准化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品质[1],还可以延长农产品的保存时间。目前,河南省的农产品从原产地采集到集散地批发,从经销批发到零售,链条长且收购规模较小,不利于全过程标准化的制定与实施。大部分农产品流通标准仅停留在流通全过程中的部分环节,推广力度不足、使用率不高。我国农产品流通全过程标准化发展较滞后,农产品流通全程标准缺失和应用有限。一方面,不利于提升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整体层次,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农产品的出口贸易。
河南省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优化路径
做大做强农业企业,提高河南省农产品品牌效应
农业企业作为重要的农产品流通主体,做大做强农业企业有助于建立健全高效畅通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具体做法可分为以下几点。一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河南省的农产品加工、食品产业等农业产业空间布局有待优化和转型升级,通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优化价值链,打造具有河南特色的主导产业。二是从企业角度,应围绕消费新趋势研发新产品,尽量覆盖全行业,满足新时代下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新要求,放大自身优势。三是企业要注重品牌宣传,采用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的宣传与推广模式,加大品牌推广力度,进一步挖掘河南农产品的价值,形成品牌优势。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是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拓展农产品市场的经营范围,扩大国际农产品流通路径。随着中欧班列冷链国际班列的开通,河南省生鲜类农产品有了新的出口路径,应组织企业加强农产品贸易对接交流,积极推动与东盟国家优势特色农产品互供出口,同时推动自贸区项下河南省农产品贸易高质量发展[2],进一步扩大河南农产品贸易规模,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食品工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顺应信息化潮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和互联网技术,开发“农产品+网络直播”“农产品+电商”“农产品+社群”“农产品+网红直播+电商平台”等各种流通新模式,减少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不必要的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农产品现代化流通体系。
重视农产品质量提升,建立农产品标准化体系
农产品标准化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前提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建立高效畅通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一环。建立农产品标准化体系,要从生产、加工、销售方面构建农产品供应链标准化体系[3],一是要制定明确严格的农产品标准,标准应包含农产品的种植、施肥、用药、包装等环节,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健康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二是加强标准的推广,组织农户参与技术培训。三是加强农产品的质量监管,建立多元化监管主体的监管体系,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到销售等环节进行监督,加大对使用农药激素超标的生产者和售卖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的农产品经营企业的处罚力度,建立监管农产品的长效机制。四是建立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加强对农户的组织化管理。河南省农产品流通主体的生产规模较小、较分散,难以落实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因此应加强农业合作社和企业的建设,对农产品进行统一生产管理,使农产品的生产更加规范化、标准化。
加强农业生产组织管理,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根据河南省人多地少、耕地“小、碎、散”的特征,政府提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以畅通河南省农产品流通路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一是针对土地分散、缺少劳动力的小农户等经营主体,新型农村集体组织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既能帮助小农户等主体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增加收入,又能解决当下农村“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等问题。二是由小农户联合起来建立的“纵向一体化”合作社。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小农户需要通过合作化生产来应对大市场中资本主义的挑战,合作化管理不仅提供加工、包装等农产品初加工服务,还能储存、运输和销售农产品,从而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4],优化农产品流通体系。三是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提高农民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农民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实际需求,引导、规划并建设新型农村集体组织。
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践,也是促进小农户共同富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5],文章根据河南省农产品流通体系现状,分析了河南省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优化路径,对加强河南省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等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河南省人民政府.2023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4-03-30)[2024-05-10].https://www.henan.gov.cn/2024/03-30/2967853.html.
[2]原瑞玲,翟雪玲.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J].农村工作通讯,2022(15):17-26.
[3]卢宪英.推动自贸区项下中国农产品贸易高质量发展[J].国际贸易,2023(11):57-66.
[4]张京敏,黄彦.农产品供应链标准化体系构建及实现路径[J].北方园艺,2020(07):166-170.
[5]杨海丽,邹剑涛.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评价、动态演进与收敛性[J/OL].中国流通经济:1-14[2024-06-2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3664.F.20240614.1013.002.html.
此文系2024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基本科研费项目“河南省构建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为24E58)。
编校:肖慧敏
网络:柳绣华
监审:原琳娜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