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河南省农业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
摘要:农业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河南省农业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如何把握机遇改善河南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结合当前河南省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河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其重要性进行概述,探讨目前乡村振兴战略下河南省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并提出加强农业经济发展的路径,旨在为河南省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乡村振兴;河南省;农业经济
文章编号:1674-7437(2024)01-0189-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 文章标识码:A
河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其农业发展对于全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粮食安全和经济稳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今,河南省紧跟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1]。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进一步推动河南省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保障区域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然之举[2]。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手段的不断更新,河南省农业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3]。因此,寻求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和有效的措施,让河南省农业经济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促进其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和重要课题。
1 乡村振兴战略下河南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1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亿万农民的殷切期盼。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在促进城乡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现代化进程中,注重发挥农村地区的资源优势和人力优势,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近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强调,农业农村工作仍是我国的治国之本,仍是全党的工作重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从2018年到2022年,乡村振兴战略已实施五年,既是难得的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我国当前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抓住机遇,克服困难成为了摆在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4]。
1.2河南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河南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农业为其主要产业,被誉为“中原粮仓”。2022年河南省粮食种植面积107784000hm2,较上年增加了60400hm2。2021年全省粮食总产量为65440000t,2022年为67890000t,同比增长3.7%,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9.6%。2018—2022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量均超过了65000000t。2021年,河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05万亿元,农、林、牧、渔、副业产值分别为0.66万亿元、0.013万亿元、0.29万亿元、0.014万亿元和0.07万亿元,以上五项合计占全省GDP的17.8%。作为全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河南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提高河南农业生产水平,保障国家粮油供给稳定,从而维护我国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河南省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成绩斐然,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准确把握乡村产业发展的着力点,推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这已成为河南建设农业强省的时代课题[5]。
2 乡村振兴战略下河南省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困境
2.1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虽然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河南省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着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困境。河南省的农业生产以小麦、花生、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为主,2021年三种农作物的产量分别为38029000t、5882000t、20339000t。小麦和花生作为河南省十大优势特色农业,同年其产值分别占河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9.0%和3.2%。这种种植模式使得农业生产过于依赖单一农作物,缺少对其他高附加值作物的种植和发展,导致农业产值增长受限。并且,农业种植结构单一,粮食作物占比过高,经济作物占比过低,导致农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其次,农业产业链条短,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低,使得农产品的附加值得不到充分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也相对较低。农产品初加工及深加工环节薄弱,一二三产业之间缺乏协同与配合[6],这种现象不利于农业经济发展。
2.2资金保障力度不够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河南省农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资金保障力度不够。根据《河南统计年鉴2022》数据显示,2020年与2021年河南省农林水事务(包括农业、水利、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分别为1145.4亿元与1 015.22亿元,分别占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合计的11.0%与10.4%。相较于其他省份,河南省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投入较低,与该省份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迫切需求相比,显得力度不够。政府在农业领域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农业经济发展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另外,河南省农业保险制度仍不完善。目前,河南省相关制度的构建还在初步探索阶段,缺少切实可行的担保制度或补偿办法,无法为农民提供足够的风险保障[7]。
2.3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河南省农业经济发展持续向好,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根据《河南统计年鉴2022》,2019年河南省农业生产中农药与化肥的使用量分别为107200t与150800t,2020年分别为102400t与151700t,2021年分别为97400t与140400t。虽然使用量有所下降,但下降趋势并不明显。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对于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物资需求较大,但农药、化肥、农膜等过量施用容易造成土壤酸化、地下水污染等,这些问题阻碍了河南省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据国家土地局的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超过12%的耕地面积存在污染严重超标的情况,不仅使得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下降,对农业生产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另外,随着经济发展需要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土地资源日益紧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因此,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问题亟待解决。
2.4缺乏高素质人才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为促进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高素质农业人才储备必不可少。但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河南省农业经济发展仍面临着缺乏高素质人才的问题。第一,农村人才数量不足,流失严重。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河南省农村居民数量从2000年的7111万人锐减到2020年的4429万人[8]。城乡发展差距导致农村青壮年、优质人才持续外流,农村难以留住和吸引人才,导致农业生产和乡村建设缺乏人才支撑。第二,农村人才结构失衡,专业化程度不高。《2022年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指出,2022年河南省在校生人数为2682.3万人。截至2020年底,河南省从事农林牧渔科研的人员为226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仅占总人数的1.6%,具有硕士学位的研究人员,仅占总人数的16.4%[9]。由此可见,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但农业人才仍然较少,难以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 乡村振兴战略下加强河南省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
3.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针对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加强河南省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之一。首先,要调整种植结构。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健全农业生产服务机制,定期制定和发布面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农产品生产指导目录》,适度调整农业作物种植结构,增加高附加值作物的种植比例,如果蔬、中药材、花卉等,提高农业产业的产值。其次,健全农业产业链条。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条件,坚持产业化发展,推进集约化发展,借鉴工业集聚区产业园发展模式,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建设,培养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加强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产前、中、后服务,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产业链条延伸,打造农业产业化集群,以纵横向的产业融合,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水平。同时,鼓励农民发展农村旅游、特色小镇等服务业,以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多元化的农业产业格局。再次,利用各类农村电商资源与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农超对接、农校对接、村社合一等形式从事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链条延伸,促进社会资本流入向农业领域,从而形成资源共享和利益共赢的良好局面。最后,也可以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现代化,用现代科技赋能农业生产,将大数据分析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用于农业精准化管理,引入智能温室、智慧灌溉等先进农业方式,多形式推广智慧农业成果。总之,对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民共同努力,促进农业产业的现代化、产业化和多元化发展。
3.2加大资金保障力度
针对河南省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资金保障力度不够的问题,加大资金保障力度是必要的对策。首先,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应该提高农业和农村领域的投资和支出比例,尤其是在乡村振兴方面的政策和资金投入,以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其次,撬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注重村级资本、合作社投资等多种渠道的资金引入,发挥多方投入带来的杠杆效益,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高质量发展。最后,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政府应探索建立更加完善、多元化的农业保险制度,让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更为全面的风险保障。
3.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解决当前河南省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对策。首先,在政策上,政府应该出台更加严格的土地资源利用管理政策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深入贯彻落实《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2021—2025年)》等,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投入和保障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建立农业污染源资料档案,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严厉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其次,在技术上,可以推广生物农业、有机农业等绿色、低耗、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完善农业污染源数字化监管平台,加快培育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社会组织,如秸秆收储运社会化组织,推广应用高效低风险农药,坚持秸秆利用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研发和推广适应性防治技术,减少对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农药和农业增产剂的使用,降低土地、水源的污染风险。最后,在社会上,应该通过宣传和教育,增强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加快农业绿色低碳转型,带领农民探索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学习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等环境友好型农作方式,如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完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拓宽农业废弃物使用渠道,推动全社会共同维护好河南省农业的生态环境。总体来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对于促进河南省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3.4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扩大人才储备是乡村振兴战略下加强河南省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之一。首先,应出台更加优惠的农业人才政策,吸引更多人才回流。例如,可学习借鉴山东省、贵州省等地的经验,探索公费农科生制度、农业“银龄专家”计划,将农业科技人才统筹纳入当地人才保障体系当中,同时给予他们继续教育上的激励和补贴,通过招引与培育结合的方式,扩大河南省农业人才增量;以解决农业经济问题、服务农民数量质量为导向,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深化农业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继而提升他们从事农业经济发展的积极性;推广科技特派员制度,启动基层中青年业务骨干挂职研修、科研科技单位优秀人才下乡锻炼等工作,促进基层农业人才与实验室农业人才的双向互动,解决“强人才”的问题。同时,政府还要加强对农村人才的扶持和引导,以创新人才培育机制、推进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的方式,培育出更多专业化、学历化、社会化的人才。其次,要进一步完善现有农业人才培训机制。一方面,加大农民技能培训的力度,不仅要注重传统种养业的培训,更要注重新业态新技术的培训。第三,政府要为农村人才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拓宽工作领域和岗位范围,给予人才更多实践机会、实践平台,鼓励和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加强专业人才培育,有助于培养更多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河南省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和保障。
4 结束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河南省农业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同时也存在巨大的发展机遇。为实现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从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政策与资金保障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入手,探索出一条适合本省实际情况的发展路径。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城市的协调和互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多元经济发展的能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下河南省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郭南克,余冰洁.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省数字农业发展路径探析[J].山西农经,2023(13):48-50.
[2]范璐琪,刘素姣.河南省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建议[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22,39(03):39-43.
[3]崔社军.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23(29):19-22.
[4]杨梅.浅析乡村振兴战略下河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海峡科技与产业,2023,36(05):54-56.
[5]王改丽.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省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3,51(18):209-211+265.
[6]李新艳.乡村振兴背景下辉县市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对策[J].乡村科技,2021,12(20):38-40.
[7][9]陈卓.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省农业绿色发展现状及对策[J].南方农业,2022,16(14):151-153+174.
[8]李建业,韩广富.乡村振兴视域下河南省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路径[J].当代农村财经,2023(07):44-48.
网络:柳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