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激活乡村文化产业活力提升路径研究 ——以 J 市为例

时间:2024-06-05 18:50:36来源:中共集安市委党校 文字:董美辰

  激活乡村文化产业活力,对保持乡村生命力和提升乡村经济活力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但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一大难题。基于此,现从政策着力点入手,通过分析J市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概况,进一步探索激活J市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和推动乡村振兴的新思路与新方法,以期真正发挥乡村文化产业的优势,使其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新动力。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是根本[1]。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产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许多乡村地区仍存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受限、发展活力不高等问题。基于此,对乡村文化产业所处困境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究激活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的对策,对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政策立足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指出,要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指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并提出要促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后简称《意见》)[2]。从具体内容来看,该《意见》关注的重点领域集中于“创意设计赋能、演出产业赋能、音乐产业赋能、美术产业赋能、手工艺赋能、数字文化赋能、其他文化产业赋能、文旅融合赋能”[3]。该《意见》的出台,为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指引,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作者简介】董美辰(1988—),女,硕士,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乡村发展。
 

J市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发展优势

  笔者对J市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其具备以下优势。一是地理位置优势。J市地处长白山脉南麓,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相关部门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业,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览、消费,进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二是人文历史优势。J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加之该地一直是多民族聚居区,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元素众多,如长白山民间艺术、长白山民居建筑、朝鲜族村落等,是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

  发展成效

  自J市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J市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取得了一定成效,具体如下。

  1.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

  在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的同时,J市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自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以来,全市加强了对古城墙、文庙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缮工作,并更加重视对如锣鼓、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

  2.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完善

  J市的乡村文化产业园区及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一是全市建成多个乡村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基地,为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二是各级党委高度重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全市共建成1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在此基础上,各项工作不断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培训工作有序开展;同时,建成了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博物馆等一系列文化基础设施,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文化活动场所。

  3.乡村文化产业得到发展

  J市加大对乡村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截至2022年底,全市已涌现出一批乡村文化产业企业和文化创意工作者,他们通过设计、制作、销售乡村文化产品,推动了当地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相关部门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已经建成多个乡村旅游景点,例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民俗文化村等,这些乡村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发展困境

  J市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文化资源整合力度不足、乡村文化产品创新力度不够、乡村文化产业人才缺乏、乡村文化产品营销渠道单一、农民参与度不高等问题。

  1.文化资源整合力度不足、产业融合不充分J市虽然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由于缺乏系统性规划,这些文化资源并未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同时,乡村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并未充分融合,乡村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仍然存在较大局限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和综合效益的发挥。

  2.乡村文化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J市的乡村文化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创新能力较弱,缺乏竞争优势,大多数乡村文化产品都是传统的手工艺品和纪念品,难以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3.乡村文化产业人才缺乏乡村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持,包括文化产品设计、文化产品营销等方面的人才。然而,由于J市乡村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发展相对缓慢,相关人才储备不足,尤其是缺乏高端人才和创意人才,进一步导致了乡村文化产业缺乏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利于乡村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4.乡村文化产品营销渠道单一在J市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乡村文化产品营销渠道单一,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影响了乡村文化产品的销售,难以实现规模化发展,主要表现为网络销售服务体系不健全,文化电商不成熟。

  5.农民参与度不高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的参与,但现实却与之相反,农民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并不高,主要原因如下:一是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相对缓慢、规模较小、收益不高,缺乏对农民的吸引力。二是大部分农民文化素质不高,难以理解乡村文化产业的内涵和意义,加之对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缺乏信心,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

激活J市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的对策探究

  促进乡村文化产业相关资源整合,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为了有效激活J市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促进乡村文化产业的资源整合,政府应加强对乡村文化产业的整体规划,建立完善的产业融合机制,促进相关资源的协调和配合,形成合力,提高乡村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例如,对独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传统戏曲、杂技、舞蹈等演艺项目进行整体设计,整合协调各方资源,利用现代化的演绎方式和现代化的理念,在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上,建立更受市场欢迎的乡村主题特色文化体系。

  在资源整合过程中,要积极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探索和挖掘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开发的新路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意改造,将其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与乡村其它产业融合起来,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加大创新力度打造多元化乡村文化产品

  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中面临着乡村文化产品创新力不足的困境,不能有效对接市场审美与需求。因此,要加大创新力度,打造多元化乡村文化产品,一方面,利用创意设计、广告制作、文化传媒和品牌营销等方式,赋予乡村文化产品更高的审美水平和更丰富的内涵价值。另一方面,借助现代化经营理念和运营思路,对乡村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和开发,并将科技元素适当融入乡村特色文化资源中,打造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乡村文化产品与体验项目,进一步提高市场认可度,真正打响乡村文化品牌,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例如,J市许多农村地区的村民都具备传统手工艺基础,通过对其进行适当挖掘,并引入现代科技元素,打造一批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乡村文化产品。

  积极推进人才的“引进来”和“留下来”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4]。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人是最大的问题,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要将人才“引进来”“留下来”需从以下方面做起:一方面,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人才“引进来”。乡村文化产业必须要积极迎合当前市场,充分与市场经济相融合,例如,直播产业、电商产业、智慧文旅产业等,在相关部门统一布局和科学规划之下,利用特色文化资源来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产业,使其具备强大的市场竞争力,真正为人才提供成长摇篮,让人才能够有用武之地,使其能够成为乡村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升级的新动能,进一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另一方面,提高人才的相关待遇和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人才“留下来”。要实现人才“留下来”,不仅要提高乡村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待遇和福利,包括薪资、社保等方面,还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为人才提供专业的培训课程,做好职业规划,确保“留下来”的人才得到长远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要建立激励机制,通过奖金、职称晋升等方式,为人才“留下来”提供良好的环境。

  强化数字赋能,推动乡村文化业态和模式创新

  “文化产业数字化,是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文化产业后形成的一种新业态”[5]。加快数字化赋能,推动乡村文化业态和模式创新,具体做法如下:一是乡村文化产业要以数字化为手段,用数字赋能乡村文化产业,加快乡村特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将传统乡村文化资源如建筑、手工艺历史文化村落、非遗技艺、民间技艺等统筹起来,从传承保护和宣传推广的角度进行数字化转化,既能实现永久性保存,又能实现数字化利用和信息化传播。二是积极推进乡村文化产业数字化经营。在国家“上云用数赋智”行动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大力发展数字文旅。随着国家数字化战略的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科技与文旅融合发展成为新趋势。文旅行业从业者应抓住机遇,利用大数据、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积极开展数字文博、云展览、云演播、网络直播等服务,不仅可以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创新发展,激活文旅新业态[6],而且可以整合乡村文旅资源,大大降低生产和传播乡村资源的门槛[7]。三是依托村史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资源打造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既能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又能为统筹规划乡村文化产业奠定基础。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提高农民参与度

  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意愿,听取农民建议,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农民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让群众自觉参与文化、欣赏文化,大力激发农村的生机和活力。一是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宣传,让农民深入了解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的意义和价值,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乡村文化产业中来。二是强化政策支持力度,为农民参与乡村文化产业提供政策保障,例如,出台相关政策降低创业门槛、提供创业资金等。三是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以便其更好地适应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同时,搭建合作平台,让农民和文化企业进行合作,共同推进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例如,建立农民文化创意合作社、乡村文化旅游合作社等。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与“魂”,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持久力量。因此,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有关部门必须要把握住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机遇,理性看待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结合实际情况从以下方面出发:促进乡村文化产业相关资源整合,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大创新力度打造多元化乡村文化产品;积极推进人才的“引进来”和“留下来”;强化数字赋能,推动乡村文化业态和模式创新;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提高农民参与度,全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建设,让乡村文化振兴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

  参考文献

  [1]光明网.谱好发展“四部曲”填好乡村振兴“词”[EB/OL].(2022-12-27)[2023-06-10].https://reader.gmw.cn/2022-12/27/content_36261830.htm.

  [2]中国政府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政策解读[EB/OL].(2022-04-08)[2023-06-10].https://www.gov.cn/zhengce/2022-04/08/content_5684002.htm.

  [3]中国政府网.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EB/OL].(2022-03-21)[2023-06-10].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2/content_5705845.htm.

  [4]中国农网.陈晓华:乡村振兴,关键在人[EB/OL].(2022-12-27)[2023-06-10].https://www.farmer.com.cn/2021/10/24/99880502.html.

  [5]中国社会科学网.以文化产业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EB/OL].(2022-05-17)[2023-06-1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3058647499374885&wfr=spider&for=pc.

  [6]袁帅.数字赋能,激活文旅新业态[J].小康,2023,521(12):43-44.

  [7]李翔,宗祖盼.数字文化产业:一种乡村经济振兴的产业模式与路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37(02):74-81.


责任编辑:张嘉琦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