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县擘画农业园规划新图景
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在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农业产业园借鉴工业园区的经营管理理念,依托园区这一载体,推动农业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优势产业向园区集聚,推进农业产业化、多功能化经营,具有集聚优势,能够吸引优质企业、先进技术和高素质人才汇聚,为区域农业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推动农业从“量”到“质”的转型升级。陕西省地处“秦岭—淮河”地带,农业资源丰富,但区域间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科学规划现代农业产业园,可以推动区域农业资源有效整合,发挥地理与气候条件的比较优势,形成多元化的现代化农业产业集群。
陕西省农业厅、陕西省财政厅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要按照“一年有起色、三年见成效、五年成体系”的总体要求,通过多经营主体互动联合、多产业集群深度融合以及全产业链开发,建成一批生产功能突出、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聚集、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经济效益显著、辐射带动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陕西省汉中市洋县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充分挖掘文化农业、生态农业的潜力,形成区域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链条,能够推动陕西省周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发展,引导区域农业走上低碳、环保、高效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洋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哈佛大学商学院的企业战略决策教授安德鲁斯(K.Andrens)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其中文意思为:S强项(优势)、W弱项(弱势)、O机会(机遇)、T威胁(对手)(见图1)。
首先,洋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优势在于其优异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洋县位于“汉中盆地东缘”,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拥有充足的光照和优良的气候条件,被誉为地球上同纬度生态最好的地区之一,为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全国朱鹮生态保护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有机产业已成为洋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产业,成功引领着米、果、药、菌、畜五大产业的协同进步。产业园通过“核心区—辐射区”模式整合资源,以有机产业园(有机食品加工园区)为引领,形成种植规模化、加工集群化、科技集成化、营销品牌化的全产业链开发格局,成为西北五省最大的有机产业集群,全产业链优势凸显。
其次,产业园仍然面临弱势因素的制约,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有机农业是现代农业高度融合的尖端产业,技术复杂,工作要求高,涉及范围广,但园区在高层次人才、资金投入、设施装备等方面能力略有不足。二是农民与现代农业发展之间的融合度仍需进一步提高,联农带农模式创新不足,农户未能充分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三是现阶段产业园虽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基础,但与其他地区相比,农业全产业链的深化及产业服务体系的优化有待提升,尤其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领域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再次,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持续稳定的政策支持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领头羊”和县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全球绿色消费趋势的兴起使得“朱鹮·有机”品牌在国内外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为园区产品打开高端消费市场的大门。
最后,威胁主要来自外部竞争与生态环境压力。随着国内外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加速建设,区域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使洋县产业园面临与其他地区同类产品竞争的挑战。产业园在品牌推广过程中,仍需应对市场对有机产品价值的认识差异以及低价竞争对优质产品的冲击。

洋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规划研究
发展定位
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深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姓农、务农、为农、兴农”的根本宗旨,按照集聚建园、融合强园、绿色兴园、创新活园的发展思路,以稻米、水果为主导产业,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任务,以有机产业发展为方向,以农产品加工物流和三产融合为重点,以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为抓手,打造有机产业集群,将产业园建设成为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乡村振兴产业引领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业农村创新发展,为推动陕西省农业绿色发展及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洋县模式”。
规划布局
规划围绕稻米和水果两大产业,按照“产业集中连片、项目集成整合、产村同步推进”的发展思路,形成“一心引领、两核驱动、一带联动、两区支撑”的“1212”空间布局,即“一心”——农业科技研发中心,“两核”——加工物流集聚核、农旅融合示范核,“一带”——汉江黑米产业观光带,“两区”——核心示范区、辐射带动区。

重点工程谋划
1.打造有机生产标杆示范基地
洋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建设特色农业标准化基地为核心,突出有机标准化生产理念,致力于形成稻米与果园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格局。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园区规划借助土地流转、订单协作的形式,集约化发展有机水稻和高效果园基地。同时,园区注重绿色防控与生态友好型技术的推广,配备病虫害防控设施,引进先进农机装备,同时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全面提升种植过程的现代化水平。园区计划建立2万亩(约13.33平方千米)标准化有机水稻基地,推广机械化种植技术,提升全程机械化作业水平。农机与农艺技术的深度融合,为稻米品质与产量的双提升提供保障。洋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以猕猴桃、梨、桃为主要作物,规划新建7 000亩(约4.67平方千米)有机果园。园区采用“公司+基地”的运营模式,将生产与销售环节有机结合,形成高效的产业链条。园区积极开展土地整治、土壤改良及防虫网建设等基础工程,配套先进栽培管理技术,实现果园的标准化生产。同时,园区启动水果低产园改造提升计划,重点提升4 000亩(约2.67平方千米)低产果园的经济效益,通过优化树形、改良土壤以及引入高接换优的技术手段,推动果园的转型升级。一方面,园区有机标准化发展模式为陕西省农业产业升级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路径,为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树立了标杆。另一方面,园区通过土地流转与“三变改革”模式,创新了农业规模化经营机制,为区域内农民参与现代农业提供多样化的途径。
2.做强有机产业园区
产业园以打造现代有机农业全产业链为目标,突出加工引领、集群成链作用,系统推进有机产品加工区、有机产业综合服务区、有机食品仓储物流区等板块建设,构建高效农业加工与流通体系。强化有机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和加工装备创制,大力发展精细化综合加工,建设日产20吨有机黑米生产线和年产10 000吨黑谷酒生产线,进一步提高稻米深加工能力。稻米深加工技术研发项目由“陕西黑色有机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导,引进技术专家,完成设备升级,推动稻米系列产品的研发创新,计划期末推出1~3个新产品,进一步提高加工产品的市场附加值。聚焦果业产后整理,规划建立自动化果品筛选线,实施探伤、分级、除毛等高标准处理工序,实现果品商品化水平的提升。谋划千吨机械储藏保鲜库8座、小型储藏库20座,配套建设标准化分选和储存体系,满足区域内果品从采收到销售全流程的需求,为果品质量提升与市场竞争力增强奠定基础。同时,大力发展电商物流体系建设,依托“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建设100个村级电商服务站,覆盖产业园全部行政村,强化农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促进“小农户”与“大市场”连接,还为产业园实现全域农业信息化提供重要支撑。
3.深化品牌建设行动
园区以“食补国宝·洋县黑米”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构建品牌化发展模式,借助完善品牌管理体系、优化品牌传播策略以及强化品牌保护等措施,全面提升区域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以“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双品牌模式为引领,园区着力整合黑米产品品牌资源,将“食补国宝·洋县黑米”与“朱鹮”商标结合,形成品牌矩阵效应,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品牌建设注重科学规划,制订年度品牌战略行动计划,明确发展目标,优化资源配置,为品牌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每年定期举办黑米文化节,以此为契机策划主题宣传活动,打造文化品牌深度融合的市场传播模式。在宣传渠道上,充分利用电子显示屏、灯箱广告、墙体广告等多样化媒体,在机场、高铁站设置品牌推广设施,覆盖汉中、西安等重点城市,逐步向全国拓展影响力。品牌保护是品牌建设的重要一环,园区进一步健全管理使用规范,为品牌价值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同时,园区依托洋县有机产业协会,制定“食补国宝·洋县黑米”地理标志品牌使用管理办法,实行品牌授权许可制度,加强品牌标志的统一管理,确保品牌标识的规范性。为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园区建立品牌打假维权机制,引入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强化包装印刷环节的监管,维护品牌的市场信誉。洋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方面,通过整合资源、优化传播、强化保护的品牌建设路径,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同时为周边地区农业品牌化发展树立了标杆。
4.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工程
产业园积极构建产学研联合机制,推动现代农业科技向实际生产力转化,全面提升区域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细化与高效化水平。园区以“洋县黑米名特作物研究所”为依托,深度开展科研与技术攻关,优化稻米和水果产业链,形成科技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在稻米种植方面,园区规划建设300亩(0.2平方千米)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包括亲本选育圃50亩(约3.33公顷)、制种圃230亩(约0.153平方千米)和特色稻米良种试验圃20亩(约1.33公顷),开展稻米新品种的引进、选育与繁育,不断优化稻米种质资源,为提升区域稻米品质奠定基础。同时,园区推进数字稻田示范项目,通过整合农田数据采集、信息处理和精准种植系统,实现农田环境、作物生长等数据的实时监测与智能化分析,为稻米生产提供精准技术支持,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在果业发展中,积极引进新品种、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及集成创新模式,加强稻米和野生猕猴桃资源的高效利用,规划建设1 000亩(约0.667平方千米)科研成果推广示范基地,包括特色水稻示范点500亩(约0.33平方千米)、猕猴桃示范点200亩(约13.33公顷)、桃示范点200亩(约13.33公顷)和梨示范点100亩(约6.67公顷)。为强化科研能力,园区与“洋县中国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研究示范基地”“南京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和“中国水稻研究院”等机构建立合作,加速新品种选育与高效种植,计划在规划期末新增2~3项科研成果,进一步巩固洋县在黑米及相关作物领域的科研优势,形成农业科技高地。
5.开展农旅融合发展工程
产业园以功能拓展提升价值链,以“有机产业+”培育创意农业、功能农业、研学教育、休闲养生、定制农业、共享民宿等业态,创意开发多样性、个性化乡村休闲旅游产品,打造“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美丽休闲乡村。园区以黑米文化和农耕文化为核心吸引力,围绕“水稻大地创意景观田”“百果采摘园”和“黑米文化村”等重点项目,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业附加值,实现城与乡、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园区打造1 000亩(约0.667平方千米)“水稻大地创意景观田”,通过五彩水稻创意种植,设计融入洋县文化、民俗和建筑元素,打造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文化内涵的3D稻田景观,配套建设观光塔和稻田艺术观景台,为游客打造沉浸式农业观光体验,提升景观吸引力。园区采用露地与设施栽培相结合的模式,规划建设500亩(约0.33平方千米)的“百果采摘园”,种植引进市场潜力较大、适宜本地环境的新奇特果树品种,为游客提供四季采摘体验,进一步丰富游客的参与性。通过盘活乡村房屋、农田、特色物产、特色休闲娱乐方式和民俗活动等资源,园区打造了以“洋县黑米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村落和“龙亭田园综合体”,开发了稻米文化馆、黑米宴餐饮体验、黑稻乐园、乡村民宿等多个功能模块,形成了从稻米观光到稻米品鉴、营销的一体化产业链条,实现农村闲置资源与城市需求最大化、最优化配对。这不仅提升了黑米品牌的文化价值,也进一步强化了洋县作为“稻米文化”发源地的市场影响力。产业园在农旅融合发展中的实践为陕西省周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规划提供了参考样本,通过文化与农业深度融合、资源与空间高效整合,不仅拓展了农业产业链,还为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也为周边地区规划现代农业与旅游结合的多功能产业模式提供可借鉴的路径,助力陕西省全域农业与旅游协同发展。
总的来说,洋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以创新驱动和多元发展为核心,探索出一条农业现代化、生态保护与产业融合的全新路径。产业园以精准规划和前瞻性布局为基础,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围绕有机生产标杆示范基地建设、强化有机产业园区、深化品牌建设、科技创新驱动和农旅融合发展五大领域,构建了以以稻米、水果为主导的现代有机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创造了以有机农业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样本,彰显了现代农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媛
编校:李晓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