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实探山东省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困境

时间:2025-07-29 17:20:51来源:威海职业学院 文字:李海洋、胡燕华

  据统计,山东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高居全国首位,基数大、增速快,且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在城市化进程加快与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双重影响下,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通过对留守老人、子女等利益相关者进行调查与深度分析,发现目前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着传统家庭养老期许与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之间的矛盾、农村老人低收入与养老服务高消费之间的矛盾、优质养老服务资源的高需求与低供给之间的矛盾,需要通过“种庄稼”培育现代养老观念、“挖地基”打好经济底子、“织渔网”拓展优质养老服务资源等措施来化解矛盾。

研究背景

  据《山东省人口普查年鉴》,山东省60岁及以上人口高达2 122.1万人,占总人口的20.90%;在农村,这一比例更是高达27.77%。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农村留守老人群体日益庞大。在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与城市化进程加速双重冲击下,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失守,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生活照料、经济支持、精神慰藉等多方面的困境,养老问题亟须解决。

研究方法

  本文深入调研山东省16个地市约1 400多个村庄、50多家养老机构,通过入户访问、街头随访、实地观察、访谈等多种方式,获取了不少直观、丰富且可靠的资料,这些资料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调查结果分析

留守老人

  据统计,该地区72.2%的留守老人与老伴共同生活或者独自居住,且56.8%的留守老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由于本次调研采取了街头随访的方式,很多失能、半失能老人未能参与本次调查,因此,真实数据很可能更高。68%的留守老人月收入在800元以下,经济困境较为突出。大部分留守老人文化程度较低,对于智能手机的使用,35%的老人表示仅会拨打和接听电话,有13.4%的老人表示完全不会使用手机。在闲暇时间,大部分留守老人会选择看电视、与邻居闲谈、打麻将、下棋等来打发时间,娱乐活动比较单一。从养老意愿来看,超过60%的老人表示愿意与孩子一起生活。如果子女常年不在家,超过半数的老人则更愿意去养老院。这表明,大部分老人仍持有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

留守老人子女

  留守老人子女大多居住在当地县城或本市其他县城,孝敬父母的方式绝大多数以物质支持为主。同时,40%的子女表示自己的收入勉强够或者不够生活开支。在是否愿意送父母到养老机构这个问题上,15%的子女明确表示不愿意,剩下的85%表示会尊重父母想法。在谈到对孝道的理解时,所有受访者都表示希望父母健康开心,能够安享晚年。由此可以看出,留守老人子女都希望父母能够得到比较好的生活照料、医疗保障和休闲娱乐服务。他们尊重父母想法,但由于自身经济压力大、工作忙,难以兼顾工作和照顾老人。

养老服务机构

  从调查结果来看,山东省民办养老机构占比较高(占60%)。公办养老机构通常免费或者收费较低,但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村“五保户”等特殊困难老人,仅有部分面向社会开放。民办养老机构可以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休闲娱乐等多样化的服务,能较好地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但他们的收费标准也相对较高,一般每人每月在2 000元~4 000元不等。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学历整体偏低,接受的专业培训不足,近半数的从业人员没有参加过或仅参加过1次培训。自2020年以来,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养老服务综合性文件4个,省有关部门出台专门文件20余个,对于农村养老的政策支撑体系不断完善,设立了省级养老服务专项资金、运营补贴,以及老年助餐服务运营、家庭养老床位奖补等,形成了一套比较全面的宏观政策体系。但据养老服务机构的受访者反映,政府的补贴虽能缓解部分资金压力,但资金缺口还是很大。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想要提高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降低社会养老成本,但目前仍面临着较大的财政压力,难以满足农村留守老人快速增长的需求。

村集体组织

  在当地,村民委员会基本都制定了关心关怀留守老人的具体措施,主要是资助基本生活物品方面,且覆盖面较窄。从留守老人角度来看,村里提供的养老服务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养老政策解读、帮助做家务、送医送药上门,对照老人的需求如紧急救助、陪同看病等,供需之间存在一定程度错位。总体来说,大部分村集体经济都比较薄弱,缺乏资金和资源,难以建设更加完善的养老服务设施,提供优质服务,对老人的基本情况和基本需求掌握也不够精准。

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面临的现实困境

传统家庭养老期许与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之间的矛盾

  1.“落叶盼归根”的养老期许与“新枝向远生”的代际生存悖论

  调查显示,该地区大部分老人都愿意选择传统家庭养老,也就是由子女赡养。但通过访谈可知,很多老人在城市住不习惯,或觉得与子女共同居住不太方便,更愿意回农村养老。即便有些老人的子女未在城市定居,但他们也会进城打工,基本上几个月、半年甚至一年他们才回村一次。他们不光承担着赡养老人的责任,也背负着养育儿女的重任,经济开销较大。因此,受访的子女中,大部分人都表示会尊重老人想法,但碍于现实压力,他们很难实现既要“收入”、也要“陪伴”的两全之举。

  2.根深蒂固的传统家庭养老观念,成为多元养老模式的无形枷锁

  受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很多老人即使生活上存在困难,也没有子女在身边照顾,但他们依然不愿意去养老机构养老。除费用方面的因素外,也有对养老机构的认知偏差,他们认为养老机构只是提供基本生活照料的地方,缺乏对养老机构多元化服务功能的了解。同时,“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入住养老机构往往会给子女贴上“不孝顺”的标签。因此,有些子女也不愿意送老人去养老机构。

农村老人低收入与养老服务高消费之间的经济鸿沟

  1.低经济收入与高养老成本的结构性矛盾

  农村老人的收入来源比较单一,大多以务农为生,收入受自然条件、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较大。虽然很多低龄老人除务农外,还会打工赚取一些生活费,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身体机能下降,很难再就业获取额外收入。这使得农村老人很难有丰厚的积蓄用于养老。而大部分养老机构的收费都在2 000元以上,高昂的价格“劝退”一大批农村留守老人。对于一些患有慢性疾病、需要常年用药的农村老年人而言,治疗费用占收入比重较大,形成了对养老服务预算的严重挤压。

  2.农村养老服务机构供给侧矛盾突出

  公办敬老院通常收费较低或免费,能够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家庭照料的压力,但公办养老机构数量较少,且优先服务于“五保户”“低保户”等特困群体,普通老人难以入住。受困于经济收入,民办养老机构在农村的吸引力明显不足,导致床位空置率较高。这也使得很多养老机构因盈利难题而不愿下乡,进一步扩大了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服务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

优质养老服务资源的高需求与低供给之间的矛盾

  1.优质生活照护资源:基础需求与碎片化供给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慢性病患者和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增加,对优质养老服务需求迫切。但数据显示,目前,山东省农村养老机构数量不足,设施也比较陈旧、简陋,比较受欢迎的农村幸福院,覆盖率也还不足20%(按照行政村计算),并且多只提供配餐送餐服务。同时,专业护理人员稀缺,培训体系也不健全,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2.优质医疗资源:慢性病管理与基层医疗能力失衡

  在慢性病高发的老年人群中,特别是农村地区的留守老人,往往对慢性病的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这导致一旦疾病发作,他们需要立即接受治疗。然而,由于村卫生室和镇卫生院设施简陋,对老年慢性病的管理能力有限,加之药品种类不全且库存不足,这对于需要长期服药的老年人来说极为不便。此外,农村执业医师数量远低于城市,村里也缺乏急救培训,突发病症时等待县域急救反应时间较长,导致一些突发病症的院前死亡率较高。

  3.优质休闲娱乐资源:精神需求与“空心化”供给

  农村留守老人普遍孤独感强烈,社交需求迫切。他们爱热闹,喜欢听传统戏曲、参与民俗活动,需要情感陪伴与文化互动。但许多农村缺乏公园、广场等基础娱乐设施,部分设施比较陈旧简陋,甚至沦为摆设。同时,文艺演出等文化活动频次较低,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单调,难以满足老人需求。

对策建议

像“种庄稼”一样耐心培育现代养老观念

  1.加强宣传科普,淡化“养儿防老”观念

  利用农村广播、电视、宣传栏、墙体彩绘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现代养老观念和养老模式。设置养老院“免费开放日”,组织农村老人到现代化养老机构进行参观体验,让他们亲身感受不同养老方式的环境、设施和服务,打破对养老机构的陌生感。发挥身边人、身边事作用,邀请参与农村互助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等不同养老方式的老人分享养老体验,通过真实案例带动更多老人转变传统观念。

  2.加强代际沟通,化解养老现实冲突

  设置子女“孝心榜”,对经常给老人物质支持、生活照料、心理慰藉的子女给予表扬。每年评选“养老文明家庭”等活动,强调关心父母的精神需求,保障生活质量。鼓励子女指导和帮助父母使用智能设备,通过微信视频通话等方式,加强老人与子女的沟通联络。为留守老人拍摄短视频,记录老人生活点滴,形成生活纪录片,并共享给家庭成员,让在外务工子女更放心。

像“挖地基”一样打好经济保障的底子

  1.拓展经济收入来源,提升“造血”能力

  支持老人把土地交给村集体代管,通过出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将闲置土地变现。或者将闲置老屋交给村里改造成农村幸福院,来抵扣入住费用;给村里60岁左右的健康老人设置“护老员”“助餐配餐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由政府或村集体给予一定的补贴。

  2.强化养老保险保障,提升“输血”水平

  通过村级广播、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普及养老保险政策,用典型案例说明“多缴多得”收益的好处,确保农村留守老人养老保险“应保尽保”;建立土地有偿退出机制,鼓励半失能、失能、高龄等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自愿退出宅基地或承包地,将其补偿金转换为养老保险金。

  3.强化家庭代际支持,提升亲情反哺水平

  鼓励支持留守老人子女回乡创业或就业,实现“陪伴”“赚钱”两不误;推行赡养“红黑榜”,通过公开表扬或批评,引导子女反哺老人;鼓励子女以捐款、捐物或以入股形式参与农村养老机构设施建设与发展。

  4.加大农村政策倾斜力度,提升养老机构动能

  设置农村养老专项基金,支持农村养老机构或幸福院建设;通过加大投资补贴力度等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以捐款或者入股的方式参与农村养老机构、幸福院建设;宣传和引导社会各界关心关注农村养老事业,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社会支持。

像“织渔网”一样拓展优质养老服务资源

  1.盘活现成资源,改善机构设施条件

  利用村民委员会的老房子,或村中闲置房屋,建设老人活动室、临时托老点或者农村幸福院;根据老年人需求与特点,做好公共服务设施的无障碍设计。开展粮食、蔬菜集资,用于解决留守老人吃饭食材问题;建立“搭把手”小队,让身体硬朗的留守老人结对照顾失能老人,村里可以记工分并计入“时间银行”里,抵扣日后入住费用。

  2.多管齐下,补齐医疗资源短板

  发挥村卫生室、镇卫生院的作用,为老人提供定期上门体检、健康管理等服务,建立老人健康档案;运用互联网技术,通过手机App提供远程医疗咨询,使农村老人共享优质医疗资源;统筹乡镇卫生院编制,每年定向培养至少2名全科医生。建立县域药品统一配送平台,实施“流动药房”进村行动,指导医保定点药房每周派车巡回各乡村,解决老人买药难的问题;加强农村急救知识培训,在每村培训1~2名持证应急救护员,配备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和急救包,将急救响应时间缩短至20分钟内;为老人配备智慧养老穿戴设备预警健康风险,在家中安装一键呼叫、危险行为监控报警等智能化设备设施,为老人提供紧急救援服务。

  3.多方搞活,守护农村留守老人精神家园

  组建农村老年文艺协会,开展“戏曲下乡”行动,建好“农村大舞台”,丰富留守老人精神生活。组织年轻人和小孩子听老人讲历史往事,并用手机录下来,做成村里“口述历史”,实现文化传承的同时,提升老人的获得感与成就感;开展“青老一家亲”“百万大学生进农村”活动,组织大中小学校学生开展志愿服务。

  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困境,既承载着万千农村家庭的幸福,也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当前,山东省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服务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面临着传统养老观念影响、经济保障缺乏、优质资源短缺等诸多挑战。随着国家对养老服务的高度重视,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为农村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相信在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农村留守老年人将能够充分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在家庭与社会的关怀中安享晚年。农村养老服务的发展也将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文娟

  编校:李保燕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