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定西生态林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甘肃省定西市位于黄土高原西部,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曾经是甘肃省乃至全国自然环境和基础条件最差的地区之一。然而,近年来,定西市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突出“四项措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运用“四种模式”构建多元造林格局,从而取得显著成就,但也存在资金投入标准低、林分改造任务重、资源管护难度大等问题。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绿色转型,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实现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恢复与绿色发展。
定西市生态林业建设成就
突出“四项措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一是坚持科学规划。定西市在生态林业建设中,首先强调全域规划的重要性,明确了生态林业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任务,即根据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和经济社会条件划分了不同的生态功能区,实施了差异化的生态治理措施。在区域布局上,定西市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原则,针对不同区域的生态问题制订了相应的治理方案,如在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定西市通过实施梯田建设、淤地坝工程等措施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在植被稀疏、生态脆弱的区域,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逐步恢复植被覆盖,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定西市地处黄河上游,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对下游地区生态安全构成威胁,对此,定西市在流域治理中采取了“山顶造林戴帽子、山坡种草披褂子、山腰梯田系带子、山下棚膜围裙子、沟底打坝穿靴子”的“五子登科”治理模式,实现了土不下山、泥不出沟、就地拦蓄的治理目标。在造林方面,定西市深入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鼓励全民义务植树,城乡面山绿化和道路绿化成效显著。在封育方面,定西市对天然林资源实施严格保护,通过划定自然保护区、实施封山育林等措施有效提升了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恢复能力。在管护方面,定西市全面推行林长制,设立了区、乡、村、护林员和草管员四级责任体系,实现了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的管护格局。
二是严格实施标准。在树种选择上,定西市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栽植,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种植耐旱、耐寒的侧柏、油松等针叶树种;在相对湿润的地区种植杨树、柳树等阔叶树种。同时,在栽植过程中,定西市严把技术关口,坚持标准化作业,从整地、苗木选择、栽植、浇水到后期管护,各个环节都制定了统一的标准和操作规程,特别是按照“挖大坑、栽大苗、浇大水”的“安定经验”实施,即挖大坑为苗木提供充足的生长空间,栽大苗提高成活率,浇大水确保苗木生长所需的水分,这一系列措施有效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三是突出建设规模。定西市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地形复杂,气候干旱,生态脆弱,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定西市提出了整山系、整流域推进的治理理念,即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和水文特征,将治理区域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进行整体规划、系统治理。定西市还打破了传统的乡镇、村社界线,建立了跨区域的协同作战机制,旨在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壁垒,促进各地在生态治理上的深度合作与资源共享。在整山系、整流域推进的基础上,定西市还注重集中区域、成片造林,即根据地形地貌和土壤条件科学规划造林区域和树种选择,确保造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是加强资源管护。在推进生态林业建设的过程中,定西市深刻认识到“三分造、七分管”的重要性,将建设与管理并重作为提升林业发展水平的关键,为此科学制订了一系列林区管护方案,从制度建设、人员配置、技术培训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林区管护能力。同时,定西市创新性地建立了部门与乡镇划片管护机制,将林区划分为若干责任区域,明确由相关部门和乡镇政府负责管护,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管护格局。在构建林区管护体系的同时,定西市还注重完善森林资源保护培育体系,一方面,加强了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预警和防治工作,建立了覆盖全市的监测网络,实现了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另一方面,加大了对盗伐滥伐、非法占用林地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了林区秩序和森林资源安全。
运用“四种模式”,构建多元造林格局
一是帮扶援建造林。自东西部扶贫协作战略实施以来,定西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与浙江金华、福建福州、山东青岛等东部发达城市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这些东部城市充分发挥自身经济、技术和资源优势,为定西市生态林业建设提供了全方位的帮扶和支持。除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推动外,中国农业银行等国企也积极参与到了定西市的生态林业建设中,作为对口帮扶单位,中国农业银行充分发挥其金融优势,为定西市提供了大量的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这些资金不仅用于造林绿化、经济林果种植等生态林业项目,还用于支持当地的林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二是生态工程造林。定西市在生态林业建设的初期,便确立了高起点的规划思路,制定了详细的林业生态建设规划,明确了生态修复、水土保持、森林覆盖率提升等具体目标。同时,在生态林业建设的实施过程中,定西市始终坚持高标准要求,一方面注重引进和推广先进的造林技术和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加强了对造林工程的精细化管理,从苗木选择、栽植、抚育到管护等各个环节都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和流程,确保造林质量。此外,定西市还注重资源整合,一方面,定西市充分利用国家、省、市各级林业生态建设项目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定西市积极协调各方力量,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是单位包干造林。定西市按照行政区划和部门职责,将生态林业建设的任务分解到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和驻地企业,每个单位都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区域和任务要求,确保了生态林业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在明确责任主体的基础上,定西市进一步细化了任务区域,即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将生态林业建设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山头地块和林区小班,这种划片包干的方式,既避免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又提高了生态林业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定西市为每项任务都设定了明确的时间节点,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和驻地企业按照时间要求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了生态林业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
四是社会力量造林。定西市在生态林业建设中始终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了详细的生态林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建设目标、任务和时间表,将生态林业建设与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相结合,形成了多部门协同、多领域联动的良好局面。在政府的号召下,定西市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响应,纷纷投入生态林业建设,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义务植树活动,不仅扩大了植树造林的规模,还提高了植树造林的质量。此外,定西市还积极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社会力量参与,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引导等方式吸引了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和社会组织投入生态林业建设,这些企业和社会组织不仅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还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为定西市生态林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当前,定西市生态林业建设的资金投入主要依赖于国家财政补贴和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然而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财政压力较大,生态林业建设的资金投入标准普遍偏低,这直接影响了造林绿化、林分改造、病虫害防治等工作的有效开展,制约了生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定西市林分结构不合理,造林树种单一,以松柏纯林为主,林分质量较低,这不仅容易导致病虫害的暴发和蔓延,还影响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此外,定西市生态林业资源管护难度大,主要表现在森林火灾风险高、有害生物防治难、林草执法力量弱等方面,这些问题严重威胁着生态林业资源的安全和稳定。
对策与建议
大力开展国土绿化,加快生态工程建设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定西市生态林业建设必须将这一理念深植于心、外化于行,首先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绿色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其次要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修复制度体系,明确责任主体,强化监管执法,确保各项生态保护措施得到有效执行;最后要针对定西市水土流失严重、植被覆盖度低、生物多样性受损等突出问题,组织专家团队进行深入调研,充分考虑区域自然条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明确生态修复的目标、任务、措施和时序,同时要注重因地制宜,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精准施策,提升生态修复效果。
定西市应充分利用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国家林业重点项目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加快生态林业建设步伐,还应积极寻求与东部地区的合作机会,借助东西部协作生态林建设机遇,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本地生态修复能力。定西市存在大量宜林荒山、荒地、荒滩等未利用土地资源,这些区域是生态修复的重点和难点。对此,应制订详细的绿化实施方案,明确绿化目标、树种选择、栽植技术和后期管护措施等,逐步将这些区域转变为生态功能良好的绿色空间。在推进生态林业建设的同时,还应注重城市、乡村及交通沿线的绿化美化工作,提高城乡绿化覆盖率,改善人居环境。
全力做好城乡绿化,助推乡村绿化美化
在林业生态治理方面,定西市要紧紧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目标,走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路子,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同时以建设美丽宜居城市为目标,实施城市林业生态加密和生态景观提升工程,从而增加市区绿地面积,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在种苗基地建设与林区道路建设方面,定西市要坚持本地苗木、本地树种优先的原则,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建设集约化育苗基地,繁育优质种苗,解决农户分散育苗管理难、成本高、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坚持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合理的原则,科学规划道路线路和布局,确保道路建设符合林区实际情况。定西市还要积极推进全民义务植树活动,通过广泛宣传动员,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同时制订详细的植树计划,明确植树任务和责任,特别是要创新义务植树形式,并结合乡村绿化、城市绿化等工程项目,将义务植树与生态治理、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狠抓森林资源管护,确保生态资源安全
一是强化防灭火宣传教育。定西市应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微信、宣传车、乡村大喇叭等平台载体,广泛宣传森林草原防灭火法律法规、命令公告及高火险信息,还可以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制作生动有趣的防灭火宣传短片,提高宣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的宣传教育,特别是要针对村社干部、基层群众、少年儿童、残障人员、坟头户主、林缘住户、旅游人员等重点人群开展针对性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防火意识。
二是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预防监测。定西市要建立健全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系统,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现代科技手段对林区进行实时监测,通过数据分析提前发现潜在的有害生物入侵风险,同时加大对林木种苗、木材及其制品的检疫检查力度,防止外来有害生物通过运输渠道传入。此外,要根据《定西市外来和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各级责任主体和应对措施,一旦发生外来和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确保迅速、有效地控制灾害蔓延。
三是加强林业执法队伍建设。首先,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方式加强对林业执法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法律素养和执法能力。其次,建立健全执法监督机制,通过设立举报电话、建立投诉举报制度等方式对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进行严格监督,确保执法公正、透明。最后,对破坏森林资源、违规用火等违法行为保持高压态势,加大查处力度,特别是要对典型案件进行公开曝光,形成强大的震慑力,维护林业生态安全。
四是推动森林资源管护能力现代化。按照《定西市城乡林业生态建设管理办法》,建立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林长制,构建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保护有力的森林资源管护长效机制,推动森林资源管护工作落地见效。同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森林资源管护的智能化水平,实现森林资源的动态监测和科学管理,推广使用无人机等现代装备,提高森林资源管护的效率和准确性。
近年来,定西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持续的造林绿化、林业产业发展及制度创新,实现了生态面貌的显著改善和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然而,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定西市生态林业建设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定西市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措施,即大力开展国土绿化,加快生态工程建设;全力做好城乡绿化,助推乡村绿化美化;狠抓森林资源管护,确保生态资源安全,从而实现生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终审:魏文源
监审:陈绪绚
编校:乔星琦
网络:吴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