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种可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并就“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作出具体部署。当前,加快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已经成为践行“两山”理论的时代任务。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基本概念
1.“两山”理论
“两山”理论是习近平总书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强调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杨宗凡等人将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的科学内涵分为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从哲学维度上表示两山论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从经济维度上看,两山论揭示了生态作为社会生产力的资源价值,从社会维度上看生态是普遍性的民生福利。
2.生态产品
从狭义上来说,中央文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生态产品定义为“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包括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和宜人的气候等”。从广义上来说,生态产品既包括优美生态环境,也包括生态系统为满足人类美好生活需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主要是物质类产品、调节服务类产品、文化休闲服务类产品,三者对应的典型产品分别是有机农产品、碳汇、文旅景观资源。
3.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这一概念首次以制度化表述是在2021年4月发布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文件中。学术界对这一概念的研究也日益增多,王茹认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通过市场机制或政府行为促使生态环境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体现出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强调资源的价值转化。丁艳认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三农”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不仅可以增加收入,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还可以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促进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共富”。
“两山”理论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关系
“两山”理论是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辩证关系的深刻阐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两山”理论,就要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促进生态产品供给的增加,促进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在《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中强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两山”理论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理论基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两山”理论转化的实践路径。“绿水青山”指的是生态资源,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前提条件,“金山银山”是通过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将生态产品的内在价值转化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
桐庐县芦茨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践探索
桐庐县概况
桐庐县属浙西中低山丘陵区,富春江由西南而东北纵贯县境中南部,有着“两江丁叉、三山鼎足”的独特自然风光。党的十八大以来,桐庐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战略,秉持“生态优先”发展理念,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通道,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通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提升生态环境、健全生态制度、弘扬生态文化等系列综合举措,努力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绘就美丽中国桐庐样本。2022年桐庐县被生态环境部正式命名为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之一。
芦茨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践与成效
芦茨村位于桐庐县富春江镇,是富春江镇慢生活体验区组成村落之一。近年来,芦茨村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乡村旅游为路径,以民宿产业为载体,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持续做好“两山”转化文章。芦茨村从“卖炭为生”到“卖景共富”的转变,正是体现了在“两山”理论的指导下,将生态产品、生态资源的内在价值转化成了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践探索。
1.生态环境整治提升,实现生态价值
芦茨村位于桐庐县富春江镇,因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产业空乏。20世纪90年代,芦茨村民以砍树卖木材、烧木炭为生,但只能维持温饱,并且给当地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习近平总书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到桐庐考察时提出“像桐庐这么好的地方,要相得益彰,把生态作为一种生产力,使生态好、经济也好”“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示。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2014年,桐庐县人大发布《关于严格自然资源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树立“不准砍一棵树,不准填一座湖,不准卖一块石,不准挖一粒沙,不准出让一座石塘”的“五个不”规定。目前,政策也在不断完善,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加快建设山清水秀民富县强的美丽中国桐庐样本,推动建立了严格的自然资源保护机制,扎实践行“两山”理论。
芦茨村所在的富春江镇是桐庐县首个污水零直排区示范镇。该镇投资2700多万元,率先在芦茨村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全村生活污水全部实施截污纳管,污水零直排,无入河排污口,污水处理率达100%。在此基础上,镇村两级投入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对芦茨溪沿线开展拓宽、清淤、整治等工作,并在所有民宿建设单独的污水预处理设施,沿溪村民生活污水实现层层过滤、达标排放,使溪水保持常年清澈。村党委还通过美丽庭院家家建、截污纳管户户清、垃圾分类日日净等形式,促使美丽生态实现了从“一时美”向“长期美”的转变。正是因为后天对生态、生活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使得先天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可以重新呈现,不仅将村庄的环境变得整洁宜居,还使芦茨村民宿产业、乡村旅游得以良性发展。
2.生态赋能产业底色,实现经济价值
随着政策的改变和村民意识的改变,芦茨村的村民意识到不能再单纯依靠砍树烧炭来维持生计了,必须着手寻找其他改善生计的方式。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芦茨村变“卖炭”为“卖景”,在扎实推进生态环境整治提升的同时,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开启了民宿产业的兴旺发展之路。芦茨村主要依托白云源、芦茨湾、钓鱼岛、严陵坞果园、严子陵钓台5处旅游胜地,凭借野生的石蛙、石笋、石斑鱼、土鸡的“三石一鸡”等当地特色美味,发展乡村慢生活特色休闲旅游。芦茨的特色民宿经济在引入外来投资者的丰厚资金和先进的经营理念的基础上,同时配合桐庐旅游部门深度开发山水、人文资源,拓展旅游产业门类,推出景观特色型、古村落文化体验型、乡野田园型、农业特色型等不同风格的民宿。截至2024年4月,芦茨村民宿总量已达188家,床位3980张。
3.全民参与共建共享,实现社会价值
随着民宿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显著提高,自芦茨村民宿开办以来,随即就成立了首个农家乐民宿协会,对全村的民宿进行统一管理和服务,还探索“党支部+民宿”模式,邀请村民、乡贤、业主代表等建言献策、协同共治,打造“芦茨红”党建微治理品牌,积极发挥党员在环境整治、垃圾分类、河道保洁、政策宣讲、志愿服务中的模范带头作用,这大大激发了芦茨村村民的干事创业热情。村民们积极与村集体共同经营管理游船、自行车租赁、游泳物资出售等项目,还开始自发地整修河道、养护山林,从根本上认识到生态产品、生态资源的重要性,认识到正是靠着绿水青山才把游客吸引过来的,所以大家都知道要持续发展民宿和农家乐,乡村要振兴,就要保护好这方山水,守护好绿水青山,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才可以带动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当绿水青山真正反哺到老百姓时,不用督促,百姓就会自发地投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携手走上致富之路,由此孕育出全村强大的内生动力。
进一步推进桐庐县芦茨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思考
践行“两山”理论,不仅要实现“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更要发挥出“绿水青山”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逐渐发展的过程。桐庐县芦茨村在“两山”理论指导下,可以通过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要素、夯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来进一步推进芦茨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生态产品价值供给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是大力培育绿色产业。芦茨村的江与溪、山与谷、村与田等原生态、原生活自然要素之所以能够成为生态产品,关键是在于当地凭借资源和环境优势,将“绿水青山”转化为生态产品。目前,芦茨村还是以民宿产业为主,下一步要合理整合村域的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科学布局生态、生产、生活空间,依托芦茨村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积极培育特色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生态产品,发展全域旅游、绿色金融、物联网等生态服务业,全面构建生态服务体系,高效合理利用好“绿水青山”,真正将“绿水青山”转化为富民产业,根据芦茨村的实际发展情况,将康养、旅居等特色产业有机结合,实现融合发展,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进一步实现。
二是提升生态保护效能。生态经济学家赫尔曼·E.戴利认为,“我们的目标不是简单地装载货物到限载线,而是维持船上的空间以满足乘客舒适和享受的需要,从而使乘客沉醉于造船的精湛技艺,而且为子孙后代保持其良好的状态。”可见,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应该是合理并且有效的,不能仅限于当下的发展和价值变现,也不能局限于现在的生活向往,这就需要我们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能力之间的关系。资源环境优势越明显,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潜能就越大。反之,如果失去资源环境的优势,那么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将会减弱,甚至无法实现,如此生态产品将不再具有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芦茨村的民宿发展主要依托于水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好的生态产品,利用好生态环境就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最佳方式。夏季是芦茨村人流量、车流量最大的季节,这不得不考虑到芦茨村的环境承载能力。因此,要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格局,通过数字赋能,完善生态环境信息数据库,做到开放共享,及时准确地掌握乡村生态资源的整体情况,提升生态保护效能。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要素有待进一步完善
进一步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不可或缺的是强有力的要素保障,其中资金、平台和人才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一是加强资金要素保障。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资金保障是必要条件,开拓多渠道多元化的筹资渠道,保障好资金来源。在政府支持下,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协作机制,在确保生态资源的前提下,搭建绿色金融平台,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积极探索利用以林权、碳排放权、排污权等作为贷款抵押的绿色信贷产品,如绿色文旅贷、绿色康养贷,以及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等金融手段,实现生态产品的经济价值。
二是加强技术要素保障。运用数字技术建立生态资源的相关平台,有机农产品交易平台,芦茨村不仅要利用好自身的水资源优势,更是要将芦茨红茶、有机农产品通过数智赋能扩宽销售平台,以及生态资源产权交易平台。例如,土地经营权、碳汇交易等,利用数字化技术提高生态产品的转化效率,充分运用数字技术整合生态资源,实现生态产品的高效转化。
三是加强人才要素保障。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在绿水青山的转化过程中,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推动,其中人才是关键要素保障。一方面,完善乡村振兴“两进两回”相关补助政策,将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乐奉献的乡贤、青年人才、外来创客、志愿者组建成为专有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通过“新村夜话”“白访夜谈”等相关民生平台来吸纳村民的意见建议,村民是乡村发展的主体,如此可以推动芦茨村更好地发展。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有待进一步夯实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要进一步增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力量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性的认识,认识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两山”理论的落地实践,聚资源、汇力量,持续发力,进一步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桐庐县要统筹规划,从县级层面制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策体系。例如,生态产品供给的激励政策、生态产品价值评估与认定规则、生态产品消费的权益保障政策等政策体系,加强顶层设计来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体制机制。
二是完善市场机制。在“两山”转化过程中,一定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激发市场活力,运用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产品,进行市场交易,从而进一步实现生态产品的经济价值。
“两山”理论是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辩证关系的深刻阐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两山”理论,就是要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促进生态产品供给的增加,促进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在实际的工作开展中,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困境,需要多方协同、循序渐进地开展工作,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因地制宜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和实现机制,进一步丰富“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协同发展的实践案例。
终审:魏文源
监审:张春兰
编校:王莹珠
网络:吴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