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晴川历历 山水相依——记山西省平定县巨城镇会里村

时间:2025-03-21 09:19:33来源:村委主任杂志 文字:李霞

  会里村位于山西省阳泉市东北方向,距离巨城镇人民政府2.5千米,315省道从村旁经过,南邻枣树峪、南山沟村。温河宛如一条碧绿的绸带,自西向东流过村庄,河水清澈见底,河畔芳草萋萋,为村庄增添了无限生机。

  会里村三面被连绵起伏的山峦环抱,一面临近河流,这样的地理环境不仅赋予了其山川形胜、曲水含情的自然风光,更让这里成为一处清净的“桃花源”。

  会里村坐落在河谷向山地过渡的缓冲地带,温河将村落分割成几个主要聚集区,每个区域中的民居皆依山傍水、因形就势。先民顺应自然,择吉而居,巧妙布局,在河面上修建起多座桥梁,漫水桥古朴典雅、五孔桥气势恢宏,还有寓意深远的义忠桥等。这些桥梁不仅是河岸两侧人民沟通的枢纽,更是村庄悠久历史与先民建村智慧的见证。


村中一景

  主街呈东西走向,串联起了村内的陆路交通。街道两旁散布着庙宇、广场、民居等建筑,大部分建筑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风格,青砖黛瓦、雅致古朴,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村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村东、西两侧各矗立着一座阁楼,在具备防御功能的同时,也体现了村落的地形特点。

  会里村海拔超600米,但得益于地处温河流域与山地地形,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美不胜收。村域面积达16平方千米,户籍人口近980人,常住人口为600人。村民主要从事谷物种植与牲畜养殖,他们在这片沃土上勤劳耕耘,生活富足而安宁。

  2019年6月,会里村凭借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历史文化,成功入选我国第五批传统村落名录。

悠悠百年诉说沧桑历史

  会里村形成于元代前,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它是温河流域的一颗璀璨明珠,更是古村落中的瑰宝。

  秦汉时期,这里曾是连接并州与苇泽关的重要通道,被誉为“晋冀锁钥”。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古时军事防御的重中之重。隋代时开通了岩崖古道,会里村作为古道上的重要节点,战略地位越发凸显。岩崖古道蜿蜒曲折,九弯十八洞,险峰壁立,河流湍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在唐宋至明清的漫长演变中,村落几经变迁。它与东部的井陉、娘子关等关隘相互呼应,共同构筑起一道天然的屏障,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和繁荣。

  明清年间,伴随晋冀两地商贸往来日益频繁,会里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每天,都有大量的驮队和行商穿梭在古道上,为村落带来了无尽的商机和活力。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先民纷纷在沿村古道上修建起了客栈、商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在这里定居、经商。人口的聚集,使得村落的规模日益壮大,庙宇、民居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会里村增添了几分古朴和雅致的气息。

  而在近代的抗日战争中,会里村作为老革命根据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地的民兵队伍依托自然天险,在临近的马鞍山上修建了近4千米长的封锁墙,为抗击敌人立下了赫赫战功。

  时至今日,在村落近旁的南瓜沟、河南垴、赵家垴等地,仍保留着当时的地道遗迹。这些地道错综复杂,宛如迷宫一般,其中南瓜沟的地道分为上下两层,宽达1.2米,是远近闻名的“地道楼”。在战争年代,这些地道为村民提供了避难的地方,成为抗击敌人的重要“利器”。

  梁、董、刘是当地的大姓,后人众多,经济富庶,创立了福聚魁、德盛铺、福源盛等多处商号。在人文历史方面,几大家族的家风传承久盛不衰,梁氏祖训、董氏家训、刘氏族谱等均留存至今,保存完好。其内容多以忠信、道义、孝悌、勤俭为主,以教育后人宽仁厚道、爱国爱乡。村中存有古医学、千家诗等内容的书籍,成为会里村崇文重教之风的佐证。

  如今,当人们漫步在村中的古道,依然可以感受到那份历史的厚重和沧桑。那些古老的客栈、商铺、庙宇和民居,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青青古树充满生机与活力

  在村中的关帝庙前,两棵古槐树巍然屹立,宛如两位忠诚的守护者。庙门前的槐树虽已空心,树冠却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树身直径达1米,高14米,树中的空洞之大,甚至可以容纳一个人站立其中。

  庙前空地上的古槐高12米,虽然半边树身已经没有了树皮,但依然坚韧不拔地挺立一隅,展现出生命的顽强不屈。逢年过节,村民在关帝庙进香后,总会来到这两棵古槐前,虔诚地祭拜良久,然后在树上系上鲜艳的红布条,以此寄托对家人安康、生活美满的祈愿。这些红布条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勾起游人内心深处的怀古思绪。

  在董家院上院窑洞的后墙外,还长着一棵令人叹为观止的柏树。这棵古柏在墙体上扎根,向外横向生长,树干盘曲,虬枝铁干,展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气魄。相传,这棵柏树已有千年树龄,仍然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村民对这棵古柏充满了敬仰,横生古柏也因此成为村中的一大奇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与祭拜。

  此外,山神庙古树和梁家大院建筑群中的古槐树,也是村落悠久历史的见证。这些树木大多栽种于清代,树干粗壮有力,枝叶繁茂,为村民提供了片片荫凉。夏日的傍晚,村民会聚集在这些古树下,或乘凉聊天,或下棋品茶,享受难得的宁静与清凉。这些古树不仅见证了会里村的变迁与发展,更成为村民心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

古朴民居如同历史画卷

  村中的民居建筑,如同一部铺展开的历史画卷,古香古色、回味悠长。其中,董家院、赵家垴梁家大院等代表性建筑,更是以宏大的规模和精湛的建造工艺,成为会里村民居建筑中的瑰宝。梁家大院更是在2019年9月被平定县人民政府评选为传统建筑。

  这些民居的每一处细节,都饱含匠人的心血与智慧,无论是木雕、石雕还是砖雕,皆图案精美、造型别致,让人叹为观止。

  董家院位于村落的中心位置,占地4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平方米,以雕琢精美而闻名。此院为坐北朝南的二进院落,大门高3.5米,宽近2米,上部采用砖木结构,飞檐出挑,楼脊上装饰着栩栩如生的兽头。大门两侧雕刻着凤凰展翅的图案,寓意着吉祥与美好。


董家院二进院

  二进院的门楼高3米,宽1.3米,同样采用了精美的砖木结构和青石地基,门上斗框雕刻着寓意五福临门的“五福捧寿”图案,造型生动流畅、古朴典雅。两个门楼虽历经多次维修,仍保存完好。

  来到董家院的一进院,东西两侧的房屋均为石碹青砖构造,筒瓦出檐,既美观又实用。二进院分为上、下两院,上院宽敞明亮,中间有五级青石台阶连接着下院。上院中的房屋为石碹窑洞,屋顶由青砖铺就,青石作为前墙,既增加了空间感,又便于通风采光。下院两侧的窑洞主要作为厨房和放置粮食杂物的场所。

  如今,董家院的老房子中依然有人居住,他们的生活与这座古老的院落融为一体,共同续写着新的故事。

  这些古朴的民居建筑,见证了会里村的岁月变迁与时代更迭,保持着那份古朴与宁静,成为村落悠久人文历史的最好注脚。

节庆活动彰显文化底蕴

  近年来,元宵节九曲黄河阵已成为会里村的特色节庆活动。它不仅彰显了村庄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远道而来的游客。夜幕时分,壮丽的景观生动地勾勒出“五夜星桥连月殿,六街灯火步天台”的画面。

  每逢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夕阳西下时,村里家家户户门前就挂起了各式各样的灯笼,将整个村庄装点得五彩斑斓。村中鼓声隆隆,鞭炮声此起彼伏,唤醒了村民心中的喜悦与期待。村民不约而同地汇聚到广场上,他们身着节日盛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准备参加一年一度的“转黄河”活动。

  九曲黄河灯阵缓缓开启,气势恢宏壮观。队伍由锣鼓队引领,他们身着统一的服饰,手中的鼓槌有力地敲击着大鼓和小锣,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为整个活动拉开序幕。紧随其后的是秧歌队,队员们手持扇子、绸带,步伐轻盈,动作协调,为这场庆典增添了无限活力。村民则手持各式各样的灯笼,有的绘制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则是简单的纸糊灯笼,但每一盏都散发出瑰丽的光芒。

  人群熙熙攘攘,摩肩接踵,不时传来欢声笑语,孩子们兴奋地穿梭在人群中,大人们则欢呼叫好,分享着元宵节的欢腾与喜悦。

  在这个被山峦环抱的古村落里,自然风光旖旎,令人心驰神往,陶醉不已。村中历经沧桑的古树,参天而立,枝干粗壮,枝叶繁茂,宛如一把把巨大的绿色华盖,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带来了无尽生机与盎然绿意。在古树的荫庇之下,芳草肆意生长,宛如柔软的绿色地毯,铺展在大地上。微风拂过,花草摇曳,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花草交织而成的清新香气,让人心旷神怡。


村落被山峦环绕

  会里村的民风淳朴而热情,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源远流长。一砖一瓦、一街一巷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悠悠岁月和古老的故事。民居建筑庄重典雅,青砖黛瓦间透露出岁月的痕迹。晴川历历、芳草萋萋,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韵味悠长,仿佛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篇,等待着人们去细细品读和感悟。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莹珠

  编校:侯欣怡

  网络:吴飞飞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