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常口村人民至上筑美村

时间:2025-02-28 09:41:17来源:漳州城市职业学院 文字:黄元贞 周泽莹 陈 虹 柯毅湧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一概念的提出,旨在强调乡村建设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要求实现乡村的和谐、美丽、宜居、宜业发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中的“宜居”强调的是乡村生活条件的现代化和舒适化,包括基础设施的完善、人居环境的整治提升以及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宜业”则侧重于乡村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就业渠道的拓宽,通过促进乡村产业的兴旺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就近就业的机会,夯实宜业发展的基础。“和美”则体现了乡村文化内核及精神风貌的提升,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以及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符合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也是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它要求我们在乡村建设中,既要注重物质文明的提升,也要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既要关注乡村的外在美观,也要关注乡村的内在和谐。既要推动乡村产业的蓬勃发展,也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人民至上理念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在乡村建设中充分考虑和满足人民的需求和利益。这包括但不限于提高居民收入、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保护文化遗产等方面。因此,和美乡村建设必须把人民至上价值理念作为乡村振兴的强大思想武器和根本行动指南,围绕农民对美好农村生活的向往来建设美丽新农村。文章阐述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意义、内涵和任务,分析了常口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效,旨在为和美乡村建设改革提供一些可行的思路。

  常口村是闽西北大山深处的一个传统客家村落,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高唐镇的怀抱中,是“中国碳票第一村”。这个村落不仅自然风光旖旎,而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典范。近年来,常口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农业。通过整合自然资源、挖掘文化内涵、提升基础设施,常口村已经成功打造了一批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玩。村庄还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司法保护苑的建设,确保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此外,常口村还荣获了多项荣誉称号,如“全国文明村”“福建省美丽休闲乡村”等。

人民至上理念对和美乡村建设的意义

  人民至上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美乡村建设旨在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包括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及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只有把人民的需求放在首位,才能确保和美乡村建设的方向正确,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人民至上理念激发和美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乡村建设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他们是乡村的主人,最了解乡村的实际情况,也最有动力去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通过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参与到乡村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可以为和美乡村建设注入强大的内生动力。此外,人民至上理念是和美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和美乡村建设不仅要满足当前人民的需求,更要考虑长远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美丽宜居的乡村环境。这就要求在乡村建设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和资源合理利用,而这些都需要以人民至上的理念为指导。和美乡村建设本身也是对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实践。和美乡村强调的和谐、美丽、宜居、宜业发展,正是为了让广大农民群众享有更加美好的生活。通过和美乡村建设,可以让农民群众在物质和精神层面都获得更多满足感、幸福感,从而进一步彰显人民至上理念的价值。综上所述,人民至上理念在和美乡村建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是建设的出发点,也是激发内生动力、保障可持续发展和生动实践的关键所在。

和美乡村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

  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如同乡村发展的“绊脚石”。目前一些乡村的道路依然崎岖不平,仿佛岁月的皱纹刻在大地上,水利设施老化失修,电力供应时断时续,就像疲惫的老马难以拉动乡村发展的车轮。少部分农村地区仍存在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这制约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此外,产业结构的单一性让乡村经济如同一片贫瘠的土地。缺乏多元化的产业支撑,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如同被束缚在土地上的鸟儿,难以展翅高飞。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使得乡村经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或市场波动,就容易陷入困境。

政策落实难,环境治理压力大

  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乡村发展的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种原因,政策落实效果并不理想。政策落实的难点在于如何确保政策能够真正惠及乡村和农民,以及如何克服乡村地区在实施政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并且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如同给乡村披上了一袭厚重的灰袍。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问题日益凸显,如同乡村肌体上的毒瘤,威胁着乡村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健康。例如,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给乡村环境治理带来巨大压力。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乡村的生态环境,也制约了乡村的宜居性和吸引力。

人才流失严重,农民参与度低

  人才的流失让乡村如同失去了灵魂的躯壳。青年才俊纷纷涌向城市,留下的是空洞的村庄和寂寥的田野,如同被掏空的蜂巢,人才的流失不仅使得乡村缺乏创新和活力,也影响了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部分农民对乡村建设的认识不够深入,参与度不高,影响了乡村建设的整体效果。在和美乡村建设的征途中,尽管愿景美好,但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政策落实的困难如同乡村发展道路上的迷雾。农民参与度的不足如同乡村建设中的“软肋”。部分农民对乡村建设的认识不足,缺乏积极性和参与度,如同沉睡的巨人,未能激发出应有的力量。

常口村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具体应用

基于人民至上理念,激发村民建设力量

  人民至上理念激发和美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乡村建设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他们是乡村的主人,最了解乡村的实际情况,也最有动力去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常口村原先是无新房、无路灯、无水泥路的“三无村”,在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下,大家思想开放,且向好的意愿强烈,于是从1997年至今,全村共进行了四次拆旧建新,通过统规自建,村子整体风貌有了很大提升、实现了从“错落分布”到“错落有致”的转变。常口村通过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参与到乡村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可以为和美乡村建设注入强大的内生动力。常口村村干部为人民服务,一切以群众的利益至上,考虑到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养鸡鸭会影响村容村貌,但仍然没有单搞“一刀切”,禁止村民养鸡鸭。而是找到环境保护与村民生活习惯及经济利益之间的平衡点。养鸡鸭是农村的传统生活方式,也是村民的重要经济来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应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体现乡村风貌特点,也要留住田园乡愁和鸟语花香。另外,村干部也看到散养家禽带来的环境问题,如粪便污染、影响村容村貌等。因此,常口村村干部统筹在村后3千米左右的山上进行家禽圈养,集体妥善处理粪便等污染物。家家户户分区养殖并装上智能监控,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引导,实现环境保护与村民生活习惯及经济利益的和谐共生。

  此外,为让青年人才留在乡村,常口村优化乡村的就业环境,通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林下经济等新业态,搭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等平台,为青年人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空间。同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让青年人才在乡村能够安居。常口村还设立了孩童接送服务,每天早上村口有3班车负责接送孩子上学,分别按时间点接送初高中学生、小学生、幼儿园小朋友,下课也固定时间点接送回村,真正解决了青年人才接娃问题,让青年才俊专心工作无后顾之忧。

坚持生态优先理念,优势转为发展红利

  习近平同志在常口村嘱托村民“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常口村人民始终铭刻在心。习近平同志1997年来常口村调研时,当时的村委会主任张林顺回忆,在村账上已经“揭不开锅”的情况下,曾经有一家企业找上门开价20万元,提出砍掉老村部对岸的那片林子。村干部开会商议,最终还是咬牙拒绝了。常口村人民牢记习总书记嘱托,护好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村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展“村企合作”,与福建金森集团联手,实施森林碳汇造林等项目,稳步提高林地租金收入。2021年5月18日,全国首批林业碳票在三明市签发,常口村领取到了编号为“0000001”的全国第一张林业碳票,成为中国“碳票第一村”。村民从中受益14万余元。依托于此,近年来常口村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通过皮划艇、文旅、中草药种植等业态,实现创收。2023年,常口村实现全村80%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村集体收入从20多年前的不足3万元增长到215万元,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从早期的不足2000元增长到3.3万元。

发展擂茶特色文化,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常口村的擂茶特色文化在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擂茶是常口村的一项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被誉为“中国茶文化的活化石之一”,是客家人从中原向南方迁徙中留下的宝贵财富。在常口村,擂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和待客礼节。当地民众秉承着“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发展理念,在守护生态资源的同时,将擂茶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他们通过打造“擂茶生态一条街”、建立擂茶馆等方式,将擂茶文化展示给游客,让游客在品尝擂茶的同时,了解常口村的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常口村真正吃上“生态饭”,常口村利用人文地理优势,开发了“两山学堂”、云衢山漂流、常上湖观光竹筏等文旅项目。同时,鼓励村民们开农家乐、办特色民宿,不断推进农旅融合发展。擂茶特色文化在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他们通过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将其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创建创星评户制度,焕发和美乡村文明

  1989年,常口村率先开展“创十星评十户”工作。“创十星”具体是指在勤劳致富、遵纪守法、社会道德、团结和睦、孝行廉风、移风易俗、诚实守信、学文重教、卫生健康、生态环保等10个方面都达到标准的,由村民提出申请、村民小组评议、村委会审批确认星级,并授予“十星级农户”牌。“评十户”则是指从获得“十星级农户”称号的农户中,再评选出单项最优的十户,成为“十个单项典型户”。为强化典型示范引领,常口村常年张贴着“十星榜”,公布“十星级文明户”“十星级单项典型示范户”,并在新村部前设立一条闪亮的“明星路”,路旁的宣传牌展示着“十星级单项典型示范户”事迹,引导村民见贤思齐。在创星评户工作的带动下,常口村乡村治理效能不断增强,村风民貌愈发积极向上,典型示范的作用也不断凸显。被评选出的“十星级文明户”,也获得了政策支持。2024年,该县还针对受表彰人员出台了12条礼遇政策,涵盖医疗、教育、交通出行等方面,进一步营造出向上向善的良好氛围。“星级文明户”不断带动身边人践行文明风尚,成为破解乡村治理难题的重要法宝。

  综上所述,三明市常口村注重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创十星评十户”等活动,培育文明新风,提升村民道德素质,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乡村氛围。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福建省三明市常口村基于人民至上理念的乡村建设路径,为其他乡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编校:陈绪绚

  网络:吴飞飞

  监审:张春兰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