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管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主办 《村委主任》杂志社
  • 2025年5月4日 星期日 2:4
村委主任杂志

红色文化是乡村振兴新引擎

时间:2025-02-28 09:36:09来源: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字:葛琴红

红色文化资源概述

  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积淀的宝贵遗产,是物质与精神财富的集中体现,它承载着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和伟大精神。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丰富而深刻,它不仅包括革命遗址、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实体存在的物质形态资源,还涵盖革命故事、红色歌曲、红色电影等深入人心、影响广泛的精神形态资源。

  红色文化资源的独特魅力,首先体现在其作为历史见证者的角色上。每一处革命遗址、每一尊革命文物,都无声地承载并讲述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追求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与国家繁荣而展现出的英勇斗争与光辉历程。它们不仅是时间的印记,更是历史的见证,让后辈能够穿越时空,深切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同时,红色文化资源还承载着强烈的教育意义。通过参观革命遗址、聆听革命故事、观看红色电影,人们能够深刻体会到革命先辈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不懈努力,从而激发内心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这种精神力量是推动社会进步、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动力。此外,红色文化资源还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内涵。无数红色文艺作品,如红色歌曲、红色电影等,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生动展现了革命斗争的壮丽画卷和革命英雄的光辉形象。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更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值得注意的是,红色文化资源的地域性特征也十分鲜明。中国革命在不同地区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它们与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紧密相连,不同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景观。这种地域性不仅丰富了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也为各地推动乡村振兴、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独特的资源和优势。例如,井冈山的红色文化资源体现了中国革命在农村建立根据地的历史进程;延安的红色文化资源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核心领导地位。

红色文化资源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价值

  红色文化资源在乡村振兴中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能。巧妙地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讲述红色故事,不仅是过去与现在的一次深刻交流,更是历史与当代社会的一场和谐共鸣。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宏大背景下,红色文化资源在乡村产业发展、农村基层治理、文明乡风培育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多维领域中,其综合价值正日益明晰,展现出独特而显著的影响力。

拓宽发展业态,推动产业兴旺

  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在于能够拓宽发展业态,推动产业兴旺。只有依靠产业振兴,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解决村民就业问题,帮助乡村脱贫致富,才能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和价值,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发展机遇。许多乡村拥有丰富的红色历史遗迹、革命故事等资源,通过合理规划和开发,打造出具有吸引力的红色旅游景点。游客的涌入会带来大量的消费需求,激发消费活力,从而带动乡村餐饮、住宿和交通的发展,为乡村经济注入活力。例如,一些红色乡村推出了特色民宿、农家乐等旅游服务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此外,红色旅游与乡村特色产业的深度融合,拓展了乡村经济的发展空间。例如,将红色旅游与农业观光相结合,推出红色乡村采摘游等项目,既让游客体验了红色文化的魅力,又感受了乡村田园风光。同时,还可以开发红色文化创意产品,通过与红色文化相结合,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产品和服务,如红色文化主题的农产品、手工艺品、民俗文化表演等。这些产品和服务可以通过旅游、电商等渠道进行销售,从而推动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以红色旅游为引领的红色产业与乡村特色产业的紧密结合,延伸红色文化产业链,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高旅游产业的附加值,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开辟了乡村经济发展新路径,显著促进了乡村产业的繁荣与村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筑牢组织根基,促进民主管理

  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引领力量,其作用不可忽视。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遗产精髓的红色文化,生动诠释了其初心使命、价值导向与政治特质,构成了党精神宝库的核心要素。要大力提升乡村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执行力和凝聚力,就必须深度挖掘并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从根本上讲,这是一项致力于固本培元、铸魂育人的宏伟大业。

  红色文化资源蕴藏丰富,承载着深沉的革命遗产与崇高的精神价值,为革命老区的社会治理提供了稳固的思想根基。充分依托红色文化资源、革命事迹与淳厚民风,可有效抑制革命老区社会治理与民主管理中的消极行为,显著增强区域的道德治理与善治效能。例如,通过组织党员干部参观红色遗址、学习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能够激发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身于乡村建设和社会治理工作。同时,向广大村民讲述红色故事、弘扬红色精神,可以增强村民的爱国情怀和集体荣誉感,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乡村治理,共同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焕发文化光彩,再造文明乡风

  红色文化资源在乡村振兴中,特别是在重塑文明乡风方面,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推动乡村振兴的伟大进程中,务必将物质“塑形”与精神“铸魂”紧密而有机地结合起来。乡村振兴之路绝不能仅仅聚焦于经济发展与物质建设,而应高度重视精神层面的全面提升。乡村地区丰富的革命遗址、纪念馆以及英雄事迹等红色资源,为乡村文明建设提供了深厚的精神底蕴。挖掘这些资源背后的红色故事和革命精神,如红色文化中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等品质,为重塑文明乡风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导向。以红色文化引领乡村,开展红色故事宣讲、文艺演出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丰富乡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更好地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和谐稳定的乡村社会环境。

  红色文化资源有助于涵养良好家风。革命先辈们的家国情怀和高尚品德,为乡村家庭树立了榜样,能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和谐。淳朴民风和文明乡风在红色文化的滋养下得以重塑,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红色文化资源还能增强乡村居民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共同的红色记忆和精神追求,让村民们更加团结并积极参与乡村建设。一些乡村以红色文化为依托,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游客的同时,也激发了村民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优化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乡村的生态环境与红色文化资源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红色文化资源内涵深厚,表现形式多样,其独特的开发模式,为乡村生态系统的保护开辟了新路径。以红色旅游发展模式为实例,乡村内部蕴含的原始自然景观与独特的红色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其发展基础,对游客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如今的游客们内心深处充满了对原生态田园风光的憧憬与渴望,而这种模式恰好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红色文旅若想蓬勃发展,红色文化无疑是其独特魅力的重要体现,而乡村连绵起伏的青山和清澈见底的绿水,同样也是至关重要的吸引因素。在发展生态红色旅游的过程中,注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同时,也形成以“红”促“绿”、以“绿”彰“红”的良好态势。

  为了更好地活化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乡村地区加强环境整治,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对红色旅游景区周边的环境进行整治,加强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不仅可以提升红色文化资源的吸引力,还能为乡村居民创造一个优美的生活环境。通过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等方式,能增强乡村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共同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红色文化资源在促进乡村经济、政治、文化及生态的全面振兴中展现出独特价值,当前亟须探索如何将这些文化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推动发展的核心动力。

完善顶层设计,健全保护机制

  着力强化规划引领。以政府政策为重要指引,紧密贴合乡村振兴战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通过深入考量与细致谋划,构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有效利用体系。在规划阶段,全面考虑乡村地区的生态保护与修复,保障耕地安全,确保土地与永久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同时,合理安排住房区域,科学规划产业活动空间,优化基础设施与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通过系统谋划,将乡村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深厚的人文资源有机融合、相互映衬。

  高度重视传承保护。技术的创新手段为红色文化能够更加“活起来”提供了条件,借助“互联网+”的强大力量,对广泛分布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普查与深入专项调查。建立并持续优化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定期公布红色文化资源动态名录,为后续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坚实基础。在新时代的要求下,高度重视革命文物的抢救保护工作,修订完善相关实施方案,明确管理主体及其具体责任和管理等级。确立严格科学的保护标准,探索创新保护方法重点,加大对革命遗址遗迹的保护利用力度,全力支持革命根据地旧址等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建设,让红色文化资源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汇聚多方主体力量,点燃乡村振兴动力引擎

  推动乡村振兴以及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开发,这不仅仅是政府应承担的职责,更是整个社会的重要事业。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原则,充分凝聚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力量,汇聚成强大的合力。

  构建多元参与体系。在乡村振兴与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实践中,各级党委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这意味着党委政府要积极担当起统筹规划、政策制定、资源调配等重要职责。构建一套高效、开放的反馈系统,优化红色文化资源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的协作,确保包括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在内的多元主体能够精准地表达其对红色文化的见解与需求,为决策提供丰富的参考依据。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各参与方在付出努力的同时,能够获得合理的回报,从而激发多元主体持续参与的积极性。此外,建立科学的成效评估机制,对保护开发工作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估,以便及时调整策略,不断提升工作成效。

  多方合作助力乡村振兴。企业作为重要的社会力量之一,具有资金、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相关企业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参与红色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投资乡村产业发展,为革命老区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手段。社会组织具有广泛的社会资源和动员能力,可以通过开展公益活动、组织志愿服务等方式,为革命老区的乡村振兴和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贡献力量。公民个人也是推动革命老区发展的重要力量。公民个人可以通过志愿服务、捐赠等方式参与革命老区的建设。

优化资源要素供给,筑牢乡村振兴基石

  红色文化资源助推革命老区乡村振兴,而人力、资金、资源要素是其坚实基础,需采取多种举措来筑牢这一发展基础。

  推进人才引进与培育工作。乡村振兴需要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专业能力的人才。一方面,可以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例如,提供住房补贴、创业扶持资金等,吸引高校毕业生、专业技术人才等到乡村地区工作和创业。另一方面,加强对本地人才的培育。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提升本地居民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本土人才队伍。同时,构建一套人才激励机制,对展现卓越贡献的杰出人才予以表彰与奖励,以激发其积极性与创新潜能。

  加大资金投入。红色文化资源助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一方面,可以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政府应设立专项基金,用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以及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另一方面,积极吸纳并激活社会资本。通过招商引资、PPP模式等方式,吸引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乡村振兴战略。此外,还可以探索金融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针对乡村振兴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农村小额贷款、农业保险等,为革命老区乡村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红色文化资源跨越历史长河,辉映未来之路。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我们党波澜壮阔、辉煌璀璨奋斗历史的实证,凝聚成了极其珍贵的精神遗产。其精辟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底色,成为驱动新时代共产党人精神进发的源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扎根红色文化,精心呵护并充分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让永不停息的“红色血脉”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编校:陈亚丽

  网络:吴飞飞

  监审:张春兰

  终审:魏文源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