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管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主办 《村委主任》杂志社
  • 2025年5月5日 星期一 0:13
村委主任杂志

家风家训是乡村治理的文化根基

时间:2025-02-27 13:40:48来源:湖北民族大学 文字:杨清

  此次田野调查对象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盛家坝镇二官寨村。此村康、胡两姓居多,将传承优良家风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发挥家风家训在乡村治理与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是恩施州家风家教实践基地之一。二官寨村获得“中国十大最美乡村”(提名奖)、“国家AAA级景区”“恩施州魅力乡村”等荣誉。利用民族学田野调查法(实地观察、访谈、文献研究、资料记录整理、数据分析)确保一手资料准确有效,综合分析传统家风家训视角下新时代乡村治理与传承路径。

家风家训的时代内涵与共性

  家庭诞生后,家风成为家庭独特的生活与行为模式,家训是对每位成员的道德规训,彰显核心价值观。二者构建家庭关系、培育道德观,是维系家庭与参与社会的根基。家庭教育重视引导和劝导,话语亲切。家风家训在家庭内部生成,构成中国家庭教育文化,为家规筑牢根基,传承着家庭的精神与信念。

  家风家训形成于独立家庭单位,具有独特性,在历史中积累了丰富内涵和共性。文献研究显示,理论层面上,大部分家风家教倡导以儒家思想伦理价值为核心,包括“仁、义、礼、智、信”五德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

家风家训是乡风文明的直观载体

  按照《辞海》中的解释,家风家训是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和作风,反映了乡村社会中一个家庭、家族的价值共识和精神风貌。家风家训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它无疑是乡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深深扎根在家族文化的核心地带。家风家训宛如一座巍峨的灯塔,默默承载着家族世世代代所秉持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细致入微的行为规范,它就像一位无声的导师,对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品德修养进行精心雕琢,为他们的行为规范提供极为重要的指引方向,时刻照亮着家族成员前行的道路。而优良家风的形成与传承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亦非单凭某一个人的力量便可达成,它需要家族中的每一位成员齐心协力、携手共进。在日常生活的点滴里,长辈们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家族的精神内涵,晚辈们则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言传身教,这些熠熠生辉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同珍贵的宝藏逐渐沉淀为家族独特的文化基因。它们在岁月的长河中代代相传,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位家族成员的灵魂深处,不仅内化于心,成为家族成员们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更外化于行,在家族成员的举手投足间自然流露,彰显着家族独特的风范与魅力,进而让整个家族在时光的流转中始终保持着独特的精神气质与文化传承。

二官寨村康氏家训内核与中华传统家风家训一脉相承

  1.推崇伦理道德,重视孝梯

  自古老的华夏文明伊始,家庭便被视作一切社会关系与秩序构建的核心原点。在儒家所构建的道德大厦里,孝道无疑是最为坚实的根基。孝道,绝非仅仅局限于子女对父母物质上的奉养,其内涵更为丰富与深邃。它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敬爱与尊崇,是在日常生活中对父母长辈的悉心照料、耐心陪伴与言语和顺。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皆以践行孝道为立身之本。在家庭内部,孝子贤孙们谨遵孝道,使家庭关系和睦融洽,长幼有序,家族得以传承有序、绵延不绝。这种家庭内部的和谐稳定,犹如涟漪扩散,对整个社会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社会大众在儒家孝道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尊老爱幼、敬重长辈的良好风尚,这种风尚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纽带。

  位于二官寨村康家大院大门的石牌《康氏家训》中写到“孝字当先、孝敬父母、不可空谈;父母教诲恭耳倾听;老父老母需要陪伴;孝心重要,顺心在先;赡养老人,使命如天”,由此可见康氏家训中首要提及的即是“孝悌”。俗话说“百善孝为先”,重礼仪,讲孝梯,是良好家风的根基。

  2.亲邻睦族,德润乡邻

  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亲邻睦族,善行乡里”有着重要意义。家族作为社群的集合,内部成员有着血缘纽带关系。“亲邻睦族”能维护家族的凝聚力和秩序,促进家族传承与发展,减少内部矛盾。同时,在相对封闭的乡土环境中,与邻里和睦相处、友善对待乡党是构建和谐人际环境的基础,有助于共同应对自然灾害、维持地方治安等,也能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尚。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家庭与邻里关系是因为血缘构建家族认同,地理环境使人们聚居,家族和邻里互动频繁。将“内睦宗族,外和乡里”作为礼仪并写入家训,是为了通过规范言行,维护家族团结和社区稳定,促进文化传承,强化民族凝聚力和归属感。四川省德阳市旌阳萧氏家训就是这种传统文化实践的体现。

  二官寨村《康氏家训》中提及“待人接物,需显诚意,礼来我往,有理有节”“兄弟姐妹,相互照顾”“妯娌之间,相互帮助”“邻里重要,和睦相处”。2023年10月21日,我们一行人与康家第四代传承人康柱一同在村子里采风,发现当地村民非常和睦,左邻右舍常常搬着椅子聚在一起晒太阳聊天,穿梭与每一户人家之间,都会听到一句“你们吃饭了没有,给你们炖腊蹄子撒”。二官寨村和睦的乡风无疑体现了好家风对于乡风文明的深刻影响。

  3.重视家庭教育

  华夏大地传统家庭尊崇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并以其为教育圭臬,彰显儒家积极进取精神在家庭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其如火种代代相传,激励子孙追求自我完善、家族荣耀与心怀天下之境界。二官寨村《康氏家训》中清晰记载着诸多劝诫与教诲之辞。它着重强调“养儿育女、教育第一,要学孟母重视学习”,此句犹如晨钟暮鼓,提醒着康氏族人务必将子女的教育视为重中之重,要以古时孟母三迁的决心与智慧,全力为子女营造优良的学习环境,培育他们对知识的敬重与渴望,使学习成为家族传承中永不褪色的底色。同时,也有“认清方向,胸有大志翱翔苍穹”的训导,激励着家族成员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不能浑浑噩噩、随波逐流,而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曲直,确立远大且坚定的志向,如同矫健的雄鹰敢于搏击长空,向着辽阔无垠的苍穹奋力翱翔。在为人处世的准则方面,康氏家训倡导以孝亲敬友、谦逊慈惠为根基。孝亲,乃是对长辈的敬重与关爱,是家族血脉相连、亲情凝聚的纽带;敬友,则是与同辈之人友好相处、相互扶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网络。而谦逊慈惠,更是一种高尚的品德修养,谦逊使人虚怀若谷,能够不断吸纳他人之长,弥补自身之短;慈惠则让人心怀悲悯与善良,乐善好施,关爱弱者,为家族在乡邻之间树立起亲和友善的形象。不仅如此,家族成员更需怀高远之识见与宏阔之志向。高远的识见能让人突破狭隘的视野局限,洞察世间万象,把握时代脉搏与机遇;宏阔的志向则如同一座巍峨的灯塔,在茫茫人生之海中为家族成员指引前行的方向,赋予他们坚韧不拔的毅力与勇往直前的动力。

  唯有将这二者——良好的品德根基与高远的志向抱负完美地兼备融合,家族中的佼佼者方能在乡闾之间崭露头角,卓然而立。他们凭借自身的德行与才华,成为众人竞相效仿的表率,其清德懿行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乡邻们的心田,自然而然地赢得四方民众的敬仰与尊崇,使康氏家族的声誉远扬,成为当地传承儒家文化、践行优良家风的典范与楷模,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后世子孙所铭记与传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着重指出了家庭教育在个体成长历程中的关键意义。它作为教育大厦的基石,贯穿人生始终,是现代教育体系架构里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中,家风家训作为家庭教育的常见形式,对其有着深远的塑造力。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让众多家庭成为国家昌盛、民族前行、社会稳定的核心支撑点。如今,家风家训在新时代乡村家庭教育中发挥着积极影响。

传统家训家风视角下的新时代乡村治理措施

  在新时代的乡村治理进程中,应全力打造“自治、德治、法治”协同的治理模式,且着重凸显德治的地位。积极弘扬优秀家风家训,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家风家训在乡风文明塑造中彼此交融、相互促进,进而达成美丽祥和、充满魅力的乡村愿景,使乡村成为文明兴盛、和谐有序之地。

创建“道德银行”开辟乡村参与式治理渠道

  水泥路干净整洁,农家院绿树环绕;家庭邻里相处和谐,志愿服务有声有色,走进盛家坝镇二官寨村村道,到处洋溢着民风向善、感恩奋进的良好风气,该村实行“文明积分制”,大力推动“道德银行”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

  为进一步助力二官寨村乡风文明建设提档升级,推动形成“向上”“向善”“向美”“向好”的好家风、好作风、好村风、好民风,以开展“共建共治共享我来干”活动为载体,首创建设“道德银行”,搭建以自愿道德行为获得积分、分享物质反馈和赢得精神嘉奖的平台,鼓励道德行为共治本村。围绕“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文明守规、拥护发展、保护环境、爱护家庭”6个方面内容,村民自发选举出积分评定小组,制定量化细化道德评分细则,每月由村民选举评定小组成员分片区统计积分,开展户主积分考核活动。

独创村民自治社会组织体系

  二官寨村由村委会牵头、村民自发组织形成七个自治组织,分别是“管得宽”和事团、“产业发展协会”“农民艺术团(红堂屋宣讲团)”“义务护河队”“乡贤理事会”“院落建管协会”“道德理事会”。要求每一个村民加入一个或多个组织,形成有效的村民自治模式,建立明确的组织架构,完善规章制度及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参与机制,实现村民自治的目标,提高村民自我管理能力,助力实现本村庄发展宜居美丽村落的目标。

  家训家风促进乡村协同治理,二官寨村创新性共建“道德银行”和七个自治组织,开辟了乡村人人参与的协同治理模式,村民自发组织,高度达成共识,大幅提高行政效率,简化行政程序,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快速解决问题,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增强乡村凝聚力,使村民时时刻刻有获得感,促进本村发展。

传统家训家风文化传承创新实现路径

  在传统中国社会,家风家训是家庭专属的道德与行为准则,以文字形式流传。当下,随着信息便捷和全球化加速,它已超越家庭范畴,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利用传统家风家训指导新型家风建设对国家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其文化创新与传承需主体人示范和职能部门搭建平台共同参与。

民间自发组织搭建平台——传承家风元宵节大型活动

  二官寨村地处盛家坝镇西南,辖5个自然组,是典型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每年元宵节,康氏族人牵头,村民们自发组织举办元宵庆祝活动,自2012年举办元宵晚会至今,二官寨村已经连续举办12次元宵晚会,至2023年元宵活动现场已经吸引周边村民和全州人民万余人参加。由二官寨村七个自治组织中的“农民艺术团”带来的腰鼓、采莲船、扇子舞等特色节目轮番上演,现场欢呼和掌声此起彼伏。同时,举行了马拉松、踢毽子、跳大绳等趣味比赛,游客、村民积极参与,加油声、欢笑声、呐喊声交奏出新春交响曲,现场还准备了丰厚的奖品。不仅益智添趣、娱乐生活,更展示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特色与魅力。傍晚,游客与当地村民一起在道路和田间地头点亮万支路烛,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和旺盛的篝火,游客与当地村民围成一团,跳起摆手舞,祈福新年。最有特色的环节莫属元宵活动压轴节目:公布乡村治理“道德银行”积分前三名,并给予物质精神奖励。

移风易俗创新招

  乡村发展需塑形更要铸魂。二官寨村发展经济的同时又重视乡风文明,退休老党员康纪福先生利用土家族打莲响自创“乡风文明顺口溜”,提升村民道德素养,传播文明家风。

  二官寨村开展家风家训文化研学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传承优秀家风,打造良好生态。家风家训以多种通俗形式呈现,有利于传播和理解儒家精神,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提供了路径。

完善创新传承相关制度

  加强政策的引领作用,主导乡规民约的制定和修改,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明确基层党组织对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路径实践服务,开展文化传承相关的公益宣讲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新时代的时代文化自信。

乡贤引航,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乡贤心系乡土,情感浓烈;道德品格在本村有信服力;在资源人脉能力上有良好基础,属于地方精英。乡贤们回归乡村,可以起到领头人作用,继承传统家风家训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可以很好地融合时代需求,积极发挥敢闯敢做的精神,带领乡村成员共建文明乡风,过上和谐美丽的幸福生活。

  当今社会快速发展,乡村治理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传统家风家训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新时代乡村治理中依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恩施二官寨村的考察显示,家风家训与乡村治理紧密相连且效果积极。该村通过“道德银行”和自治组织等推动德治建设与治理创新,同时民间活动、移风易俗、制度完善及乡贤作用为传承创新提供发展路径。家风家训视域下的乡村治理任重道远,需全社会共同努力,期待更多乡村借鉴经验走出特色治理之路,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力。

  编校:陈亚丽

  网络:吴飞飞

  监审:侯欣怡

  终审:魏文源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