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建设为农村经济提速
目前,我国的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机械和私人汽车的数量逐渐增加。在新的农村规划和发展过程中,道路的建设对于农村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如果道路状况优秀,农民就能把农产品运送到附近的城市进行销售。如果道路的宽度不足,难以满足农村的发展需求,尤其在节假日期间,更容易造成交通拥堵。因此,相关机构应该更加严格地管理农村道路,优先考虑农村道路的建设,增加人员、物资、资金的投入,改善农村交通环境。这对于打造新型农村、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推动农村的经济增长具有深远影响。
农村道路建设的基本概念
农村道路建设是典型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构建,它对农村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农村道路是指位于农村地区,主要用于村间和田间的交通运输,且不在国家公路网络的覆盖范围内,其主要目的是服务农村的农业生产(包括机耕道),其路基的宽度一般不会超过8米。随着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要想富,先修路”的概念已深入人心。对于农村地区而言,农村道路已经转变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公益、基础和引领的设施,它是群众出行和产业进步的“最后一公里”。
目前,山东省青岛市全力推动“四好农村路”的建设,加速农村道路的改造和升级,加强通村道路的硬化和拓宽建设,促进农村道路枢纽的互通联结,实现农村道路的绿化、美化和亮化。推动城乡客运服务的一体化建设,促进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向周边地区延伸,实行农村客运班线的公交化改造,鼓励发展乡镇公交,推动城乡公交与城市公交的紧密结合,对城市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道路建设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好农村路”工作首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十周年。在此期间,全国各地充分发挥农村道路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为乡村振兴和农村社会经济进步的交通运输环境,提供了安全、便利和高效的条件。一条条美丽的农村道路,串起千家万户,搭建起乡村振兴的“快车道”。
对于青岛市而言,随着农村道路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过去崎岖不平、“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乡间小路正逐渐消失,这不仅缓解了村民的“行走困难”问题,也铺设了一条条农村致富之路,成为乡村振兴的“推动器”。加快融合发展样板路创建,将大力发展“路衍经济”,多方筹集资源,激发乡镇农村的发展活力。尤其是农村旅游公路的建设,旨在实现建设一条公路、带动一片产业、造福一方百姓,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例如,位于崂山区王哥庄街道晓望社区的二龙山风景区,得益于通畅的道路交通条件,景区游客越来越多,晓望社区周边村民的茶叶、馒头销量也“水涨船高”,农家宴也更加火爆,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村民发家致富。
提高了农民的就业率
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生产,而少数则是通过外出务工获得的。随着外出务工人口的持续增加,农村劳动力明显减少,导致孤老和留守儿童无人照料的问题日益严重。农村道路建设为当地提供了就业岗位,让农村生活与互联网有效地连接起来,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面貌。
首先,农民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电子商务销售,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关注本地的特色产品,并积极探索和体验农村独特的田园生活。这不仅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迅速增长,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本地旅游业的有效发展,使服务业在当地经济的增长中发挥作用。其次,当地政府正在大力打造农村主要物流基础设施,并激励如快递、商业、供应、运输等公司在农村地区部署设备网络。最后,他们正在迅速推动农村物流网络节点的建立,以此来实现建筑的标准化、管理的规范化以及服务的多样性。这将有助于全方位提高农村物流站点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从而建立起城市与乡村、市镇与村庄以及各个村庄之间连接的、具有良好运行效率的物流网络结构,鼓励农民在当地就业,提高其就业率。
改变了农业产业结构
农村道路的建设不仅改变了当地的生活生产面貌,也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变化。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在道路四通八达的环境下,青岛市各个乡镇(村)都致力于产业的培养和提升,以实现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他们致力于做好村庄的经营工作,推动“一村一品一特色”的发展,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向经营成果的转变,并壮大集体经济。在实际操作中,他们引导企业通过产业驱动、村企联动、投资推动和科技驱动等方式,深入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同时,将生态富民和产业转型视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任务,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互动,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共赢。
由此可见,道路连着民生、带着发展。农村道路建设的不断升级完善,不仅有效改善了当地群众的出行条件,还有效带动沿线文旅产业发展,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实现了农村“因路而兴、因路而富”的良好局面。
现阶段农村道路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绿化管护亟须加强
随着我国经济现代化的持续发展,党和国家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大力实施了农村道路建设项目。从某种程度上看,道路是城市与城市以及城乡之间的连接桥梁,确保公路畅通无阻,对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农村道路已经建成,但是其两侧的绿化维护却缺乏有效的管理,部分村庄也没有建立起村组道路的管理和养护制度,使村民对于公路的建设、维护、运营等规定的了解非常有限。
道路排水不畅通
农村道路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的面貌。然而,每逢雨季,道路积水严重,导致排水不畅。下雨后存水经常溢出造成路面积水,且夏季边沟发出阵阵异味,不仅影响周围村民的生活环境,给村民的出行带来不便,还存在防汛安全隐患。因此,对于农村地区而言,排水沟是农村道路建设中常见的重要基础设施,解决好排水不畅、排水沟坍塌等问题,才能够有效保障村民的日常生活,改善人居环境。
道路容易出现拥堵
近年来,青岛各地区积极响应上级要求,加大农村道路建设力度,方便村民日常出行。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村民需求的多元化,农村地区汽车的数量不断增加,导致农村道路驾驶压力增大,对农村道路管理造成了一定影响。尤其在节假日的时候,走亲访友人员较多,造成道路拥堵,车流量高于日常,对于车辆的疏通不及时,造成拥堵现象严重。
道路质量监管有待加强
农村道路是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影响着村民的生活质量和出行便捷程度。然而,由于农村道路建设项目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在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类质量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监理的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主要负责项目的监督、协调、引导和管理等。但是,目前农村道路在建设监理以及质量控制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监理不足、监理人员的素质不高、质量监督方法落后等。这些难题对农村道路建设的品质和进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大农村道路绿化管护力度
乡镇地区作为农村道路管理的属地责任单位,应该高度重视并积极号召当地村民参与农村道路绿化管护工作,不断强化人员管理,确保农村道路的维护和管理工作能够持续、规范地进行,实质性地改善道路的外观。设立专门的道路维护团队,各个村庄定期组织党员、志愿者和公益性岗位人员,对道路上的杂草、石块、公路沿线垃圾以及边沟垃圾等进行清理,并按照规定对路肩、坡度和边沟进行标准化修复。在保证道路肩部平坦稳固、坡度稳定、排水流畅、绿化维护优良的前提下,全面提升主干道路的外观和形象。同时,加快农村地区道路数字化的转型工作,从上至下构建农村道路管理养护平台,积极培育“四好农村路”领域的新质生产力。
此外,采取“划段包干,责任到人”的方式开展农村道路路面清扫、杂草清除、花带修整工作,加大对养护工作的投入力度。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用于道路维修、边沟清理;另一方面,鼓励村民自筹资金参与道路养护,形成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的良好氛围。为了提高村民对农村道路养护的认识和参与度,加大对农村道路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微信视频号、微信群、入户等宣传方式,形成全员参与、人人有责的道路管护机制,教育激励村民提升对农村道路维护管理的责任感,营造关爱道路、保护环境的浓厚气氛。持续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着力打造整洁有序、生态宜居、群众满意的路域环境。
注重道路排水的疏通
牢固树立“建设是发展,管养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养体系,确保每一条道路都得到妥善维护和保养。以村庄和小组为基础,每个月定期对道路段进行隐患检查,特别是对道路沿线的沟渠和边沟进行重点检查,易积水路段、易滑坡路段、急弯等,做到路面平整无凹槽、路肩完整无缺口、边沟畅通无淤堵,切实提高农村道路安全通行能力。由县建立县、乡、村、组四级农村道路养护体系,推行养护市场化和“路长制”,将农村道路的建设、管理、维护和运营等方面纳入县级单位和乡镇政府的工作目标绩效评估,以此来大幅提高管理和维护水平。
同时,针对下雨道路坑洼容易产生积水的问题,联系上级部门完善农村道路的供排水系统。对于农村地区的道路而言,其排水设施主要包括地表排水、斜坡排水以及地下排水三个部分。结合农村地区实际情况,施工人员应该选择急流槽、阻水带以及边缘沟渠的方法处理地表排水;斜坡排水选择利用截水沟技术;针对地下排水,可以选择暗沟和渗透沟的技术,从源头加强治理,防患于未然。乡镇要及时协调各方力量,对破损路面进行修补平整,对存在塌陷风险的路段垫物加固,防止路基垮塌进一步加剧,提高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不断改善道路拥堵情况
在农村道路的建设过程中,由于投资和征地成本等因素的影响,道路的宽度往往会受到限制,而且会车点的设置也可能被忽视。因此,建议在公路宽度有限的情况下,在进行农村道路建设时特别注意会车点的设置。同时,对现有农村没有交通枢纽的道路进行修复,降低交通拥堵,提高道路通行效率,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乱停乱放的违法行为,交通大队科学调整警力部署,并联合村综治服务队队员,提高对村内道路的巡逻频率,第一时间发现和处理道路交通问题。
此外,对违法停车、发生轻微交通事故未及时撤离、占道经营等行为进行有效打击,通过修复受损交通标志标牌、增设禁停标志、施划交通标线、加装路灯、修复破损路面等措施,为群众提供准确的交通指引,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最大限度净化路面秩序,提升通行效率,维护良好道路通行秩序。
加强道路建设质量监管机制
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是农村公路工程监管有条不紊、高效开展的依据。质量监督管理人员应依据工程项目质量标准要求,制定监督工作计划与业务流程,以监督执法一体化为抓手,确定质量监管的核心要点和常见的质量问题处理策略,特别是对涉及结构安全和关键使用功能的重要步骤和环节进行严格管理,通过综合检查、专项检查、巡查检查等方法,对工作单位的质量管理行为、建设技术、工程实体质量进行监督检查。主要检查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和运作状况、强制性标准的执行以及普遍问题的处理等方面,特别是质量管理的弱点和涉及结构强度、稳定性的关键指标。及时出具《建设项目质量监督检查告知单》《建设项目质量管理不良行为记录表》或相关通报,实现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流程化开展与闭环反馈运作。
同时,作为主管部门,联合属地乡镇街道,不定期对施工现场的质量进行随机检查,对关键步骤和关键部位重点审查,确保道路结构安全性和使用性能,加大对道路基础、主体结构以及其他与结构安全有关的部位的监控和检查力度,常态化设置质量监督控制点。需要注意的是,监督检查中发现问题后,应立即开具限期整改通知单,并进行“回头看”,确保所有问题整改落实。
综上所述,农村公路连接千家万户,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就业率,还改变了农业产业结构,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交通动能。然而,目前道路建设存在绿化管护亟须加强、道路排水不畅通、道路容易出现拥堵、道路质量监管有待加强等问题。为了改变现状,建设“四好农村路”,托起乡村振兴梦,文章结合实际提出了加大农村道路绿化管护力度、注重道路排水的疏通、不断改善道路拥堵情况、加强道路建设质量监管机制等举措,从而确保农村道路建设的质量,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编校:侯欣怡
网络:吴飞飞
监审:陈亚丽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