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治理为石林发展铸魂
石林彝族自治县基本情况
石林彝族自治县归昆明市管辖,地处云南省东部、昆明市东南部。县域面积达到1719平方千米,与省会昆明市的距离约为78.07千米,地域优势明显。
石林彝族自治县自然景观奇特。奇峰怪石形态各异,拥有如柱状石峰、塔状石峰、蘑菇状石峰等奇峰;还拥有如“灵猴观海”“骆驼出山”“仙人遗境”等数不清的怪石,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此外,石林彝族自治县还拥有石林风景区、圭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景点。
石林彝族自治县文化资源丰富。语言结构极具民族特色,撒尼语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彝族撒尼人的诗文传说丰富多彩,如叙事长诗《阿诗玛》;民族文化灿烂,拥有彝族撒尼刺绣、狮虎面具、火草纺织技艺、彝族摔跤、彝族木雕等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项目;传统节日丰富,如彝族火把节、密枝节等。
石林彝族自治县文化治理举措
积极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
石林彝族自治县作为彝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通过实施一系列保护措施,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例如,对《阿诗玛》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度挖掘和广泛传播,通过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展示馆、农民画馆等设施,为公众提供了近距离接触和了解彝族文化的平台。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石林彝族自治县致力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能力,通过改(扩)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室)、卫星数字书屋等设施,实现基层文化阵地的全覆盖。此外,还建立了县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心、乡镇和共享工程服务点以及文化惠民示范村和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创新驱动文艺创作与产业发展
县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文学艺术精品创作和文化传承交流扶持奖励,鼓励业余文艺团队和文艺爱好者积极参与文艺创作和演出活动。近年来,石林彝族自治县创作了音乐剧《风中丽人》、大型原生态歌舞《阿诗玛秘地》等优秀文艺作品。同时,该县还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扶持文化企业等方式,促进了文化产业与旅游、教育、科技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
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石林彝族自治县充分利用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打造阿诗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全域旅游综合服务中心,提升该县的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同时,石林彝族自治县还注重挖掘和整合文旅资源,规划凸显地方特色的旅游线路和设计具有民族风情的文创产品,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文旅融合视角下石林彝族自治县文化治理面临的困境
政府财政支持未落实
在调研走访过程中了解到,虽然当地政府对刺绣等文化遗产具有政策上的支持,但是实际的财政支持却难以落实。主要原因有资金短缺、财政压力大等,在财政收入有限的情况下,地方政府需要权衡各项支出,难以保证所有政策都能得到充分的财政支持;地方政府执行力度不够、监督与评估机制不健全等也会导致财政支持难以落实到位。
管理方面有待改善
在乡村文化治理建设进程中,政府面临着以下问题。一是文化政策执行力弱,由于各种原因如政策宣传不到位、执行机构能力不足等,实际执行过程中政策难以得到有效执行;二是文化资源分配不均,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资源禀赋的差异,文化资源在分配上存在不均衡现象;三是文化市场监管不到位,由于监管机制不健全、监管手段滞后等原因,文化市场存在一些乱象和问题。
专业人才缺乏
广大乡村地区面临着文化治理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地区经济滞后、就业机会有限、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乡村地区培养具备专业素养的高质量人才存在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这些地区对于人才的留存率不高,专业人才留驻意愿普遍不强,往往难以吸引和留住具备专业技能和知识的人才,容易出现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导致乡村地区的人才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村民文化自信意识与参与主动性不强
村民在文化自信方面的意识较为薄弱,对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认识不够深入,这直接导致其在参与乡村文化治理过程中的主动性不强,缺乏积极主动性和推动乡村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文化资源挖掘力度不足
虽然石林彝族自治县积极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但是对乡村文化资源的挖掘力度不够,众多珍贵的历史遗迹、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及精湛的传统手工艺等没有被充分挖掘与开发。这一现状不仅束缚了乡村文化的传承脉络与发展潜力,也制约了乡村经济向多元化方向的拓展步伐。
文化遗产展示有待改进
虽然设置有文化遗产陈列馆,但是文化遗产陈列展示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展示内容单一,缺乏深度和广度,难以满足公众对文化遗产多元化、深层次了解的需求;二是展示形式陈旧,缺乏现代科技手段的融入,使得展示效果大打折扣;三是公众参与性不强,缺乏互动环节,导致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参与感和认同感不足。
文化旅游产品供给单一,文化服务数字化不足
文化旅游产品供给较为单一,无法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同时,文化服务的数字化程度不足,限制了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这不仅影响了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也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文旅融合视角下文化治理发展路径
制定优惠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投入资金
一方面,政府应不断健全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为乡村文化项目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同时,政府还需加大对乡村文化治理工作的财政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各项文化项目拥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政府应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乡村文化治理,推动企业与乡村的合作。积极举办招商投标活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文化建设。在此过程中,政府与企业应明确各自的权利与责任,确保合作过程的公正透明,推动目标的顺利达成。这样的合作模式不仅为乡村文化治理注入新的活力,还能助力实现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泉庄镇尹家峪村实行“企业联手合作社与金融机构”的投资架构,将村民的桃园资源整合起来,实施统一的社会化管理,与金融机构携手对桃园项目进行投资,实现资本的有效运作。
加强对文化治理的管理
有效改进文化治理,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治理体系。首先,建立健全地方政府的责任机制。通过清晰界定其在文化治理中的职责范围,激励地方政府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其次,提升文化政策执行力。政府应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政策知晓率;同时,加强执行机构能力建设,提升政策执行效率。再次,优化文化资源分配。政府应充分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资源禀赋,制定差异化的文化资源分配政策。最后,强化文化市场监管。政府应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监管机制,完善监管手段,加强对文化市场的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同时,通过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文化市场秩序,保障乡村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培养与引进文化治理专业人才
应采取多种方式培养与留住专业技术人才,加强乡村文化治理的人才储备。政府应加大对文化治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在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提升,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化治理人才队伍。同时,加强乡村文化教育,有效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为乡村文化治理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此外,应注重引进和培养乡村文化治理的专业人才,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评价和激励政策体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吸引更多文化能人投身乡村文化治理的伟大事业,共同推动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
完善村民自治体系,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文化治理活力
进一步优化村民自治体系,不断完善村民议事协商制度,积极拓宽村民参与自治的渠道,同时建立有效的自治监督机制。组织成立各类议事团体,探索并实施平等开放的交流机制,以鼓励村民更积极地参与决策过程,广泛收集并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与建议;坚持村务实施的公开透明,进一步增强村民的责任感与归属感。同时,将乡村文化管理与每一位村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通过创立乡村文化服务站点、举办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等方式,让村民们亲身体验特色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加大对乡村文化的推广、教育及传承力度,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高村民的文化修养。在此基础上,努力构建文化共识,激发村民深层次的文化认同感,从而不断提升他们参与文化治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保护与挖掘乡村文化资源
乡村文化资源类型多样,包括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古建筑、传统手工艺、戏曲歌谣等。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对乡村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普查、登记建档,并实施分类保护措施,对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记录,对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进行修缮维护。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和利用乡村文化资源。首先,应对乡村进行深入的文化调研,了解当地的历史、民俗、艺术等特色资源,建立详尽的文化资源库。其次,通过举办文化节、展览、演出等活动,将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可体验、可传承的文化产品,打造特色文化景区,吸引游客和外界关注。例如,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小城子村注重凸显其历史底蕴,包括小城子汉城历史、皇家御道历史以及满族文化。该村以“皇家驿栈”与“千年汉城”为核心主题,精心打造成为环绕首都经济圈内“皇家文化旅游精品示范点”,承德市内“皇家御道文化深度开发示范点”以及滦平县内“宜居且富有旅游吸引力的美丽乡村典范”。
改进文化遗产陈列方式
优化文化遗产的陈列方式,提升文化资源展示的有效性。一是丰富展示内容与形式,通过多元化视角和深层次解读,全面展现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与独特魅力。二是积极融合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以新颖的方式提升展示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例如,在陈列馆中设置虚拟人物,当游客触碰按钮时,该人物会出现并为游客讲述自己的故事,助力传承民族文化。三是加强互动性与参与性,设立互动环节如体验区和工作坊,让游客能亲身体验文化遗产的独特韵味。在展览馆内,游客可以走进刺绣、木雕、火草技艺等文化项目体验区,有助于加深游客对文化遗产的理解和认同,共同推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优化文化旅游产品供给,提升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
一方面,优化文化旅游产品供给,提供极具特色的旅游项目与文化产品。首先,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差异化、高品质的旅游项目。根据游客需求,不断创新旅游产品形态,如推出主题游、深度游等,丰富游客体验。其次,依托当地文化设计具有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的文旅产品如小麦宝宝盆栽。再次,创新文化旅游产品供给方式,参与文化集市、博览会等活动,推广与宣传当地文化旅游产品。最后,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开拓网络电商模式。例如,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木头城子镇下辖的十家子村主动运用互联网平台,开创了一条“网店线上运营结合实体店线下体验”的新路径。在辽宁省朝阳市、上海市等地相继设立实体体验店铺,并与淘宝等知名电商平台建立合作,构建了农产品的线上销售网络。另一方面,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构建智慧文旅综合服务平台。例如,昆明植物园建立“昆明植物园智慧园区”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号,采用大量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如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预约门票可以提前在线购票;设置智慧导览栏目,提供电子地图、景区攻略、游览路线、景区服务等信息;通过AR技术,游客可以在手机屏幕上看到扶荔宫、东园的实景,同时配备自动语音讲解,增强参观的趣味性。
乡村文化治理意义重大,不仅是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维护乡村社会稳定的基石,也是推动乡村振兴、促进乡村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乡村文化治理,可以激发乡村文化的内在活力,提升乡村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同时,乡村文化治理还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村民文化自信和归属感,为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乡村文化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一系列措施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有助于促进乡村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各乡村地区应积极学习与借鉴成功案例,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通过有效的管理和引导,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探索高效的文化治理路径,推动乡村文旅高效融合发展,助力乡村建设。
编校:陈亚丽
网络:吴飞飞
监审:乔星琦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