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滋养乡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实现乡村振兴的艰巨任务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的铺垫与引领。没有乡村文化的繁荣,就没有真正的乡村振兴。乡村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构成,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具有独特意义。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要明晰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意蕴,了解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状况,凝聚乡村文化振兴力量,进而探索出乡村文化振兴路径,让乡村文化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充满生机、焕发活力。中华文明是以乡土社会文化为根基,推进乡土社会的文化振兴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方略,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可见,乡土社会的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铸魂工程。
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意蕴
文化繁盛则国运强盛,乡村振兴则国家复兴。乡村文化承载着乡村的历史、习俗、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农村地区代代相传,形成了特有的身份表征,也蕴含优秀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为乡土社会提供不可或缺的精神栖所。乡村文化的呈现形式也是多样的。广袤的乡村承载着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文化沃土,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意味着延续了数千年的文化宝藏得以激活,乡村文化传承得以延续;意味着广大农村地区农民精神共同富裕向前迈出关键一步,乡土社会人民的精神力量得以凝聚;意味着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靠保障和精神驱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可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要以乡村文化振兴作为先导和引领,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引擎。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有利于激活乡村文化活力
文以化人,文以育人。文化作为乡土社会振兴的内生动力,具有兴业、育人、铸魂等重要意义,与乡村产业、人才、生态振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乡土社会以文化为纽带,是广大农民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从激活乡土社会文化和重塑乡土社会价值结构入手,就是在转变农民认知方式和行为习惯,促使其养成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素养,继承传统道德理念中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念,促进乡村风气和乡村环境的改善;更可以发挥文化对于经济的反作用,乡村文化振兴催生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壮大,推动乡村经济的转型变革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进而解放乡村生产力,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繁盛,而乡村美、产业旺的乡土社会也可因此可以留住人才,并能不断地吸引人才致力于乡土社会的建设。由此可见,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的重要前提,为激发乡土社会活力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持续的内生动力和精神支撑。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有利于凝聚乡村精神力量
文化具有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的影响,乡土社会的文化振兴具有滋润人心和德化育人的导向作用,推动乡村文化实现质与量的全面提升,引导农民达成乡村振兴的价值共识,为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凝聚精神力量。首先,乡村文化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抓住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补齐短板和弱项,用广大农民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乡村文化,进而规范农民的价值观和日常行为,是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推进价值塑造的重要方式。其次,乡村文化建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继承并创新中国古代乡土社会治理方面的成功经验,是实现“第二个结合”在乡土社会的重大实践,是乡村振兴战略凝心铸魂的重要工程。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有利于增强乡村文化自信
中国是农业大国,乡土社会情节是农民农业生产实践中对土地产生的热爱和依恋的深厚情感,由此孕育的农耕文化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不断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激发农民乡土情结的回归,树立乡村文化振兴的自信,吸引其留在乡土社会振兴家乡。从“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观到“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的耕读传统,从独具特色的乡村建筑到因地而异的风俗习惯,无不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特质,绘就出斑斓的乡土史诗画卷。因此,在深入挖掘特色农耕文化的基础前提下,提炼农耕文化的时代价值和历史价值,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助于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增强乡土社会文化自信。
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存在的现实状况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激荡之中,国内和国外两大变局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潜默演进,而乡土社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面对危机与变局时的软着陆地和蓄水池,关注乡土社会变化和乡村文化治理动态,直面乡村文化治理难题和困境,是解决乡土社会治理问题和实现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乡土社会的文化振兴,主要面临着乡村文化传承人流失严重,乡村文化被多元文化冲击式微以及各类文化资源整合不合理等诸多困境和难题。
乡土社会文化资源整合不到位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今社会,城市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受经济基础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原有的乡村文化资源难以得到保护和传承,而农村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功能有限和分布零散等问题,更加剧了农村地区乡村文化的衰落,日益衰落的乡村文化并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具体来讲,当前乡村文化资源的困境有两个主要方面:首先,联结乡村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日益减少,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是乡土社会农民烙印已久的文化羁绊,承载着乡土社会农民的集体记忆。然而,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演进,乡村文化遭受了西方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致使原有的乡土礼节和节日氛围日益淡化,构成乡土社会文化基础的公序良俗不断解构崩溃。其次,对于作为乡村文化物质承载者的乡土特色建筑保护意识淡薄,乡村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严重缺失。
乡土社会文化日渐式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振兴的源头活水,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根与魂。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以农耕文明为土壤,以乡土社会为物质载体,根系发达、枝繁叶茂,积聚了广大农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凝集与积淀。因此,在传承乡村文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性重塑可以助推乡村文化振兴,但是乡土社会受多元文化冲击,现代产业变革深刻影响着农民原有生产生活习惯和思考思维观念;同时,受市场经济冲击,农民忽略了传统民俗和其物质载体的价值,转而寻求经济效益的盲目扩大,致使许多富有乡土气息的乡村文化在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现有流行文化等多元文化的渗透、冲击下逐渐式微。
乡土社会文化传承人不足
乡土社会农民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力军,发挥着赓续和传承乡村文化、推动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关键作用。当前,乡土社会的文化振兴面临着主体力量不断流失的现实困境。一方面,农村地区人口大量流失。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大影响导致乡土社会人口的大幅度下降,农村地区人口向城市单向流动造成的主体结构性差异,客观上导致乡土社会普遍陷入了“老龄化”和“空心化”的困境,加剧了城乡间发展的不平衡,致使农村地区人口“空心化”的同时也造成了文化“空心化”、产业“空心化”等诸多社会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造成了乡村文化振兴主体力量的大规模空缺,乡土社会文化传承延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另一方面,乡村文化振兴缺乏专业的人才参与,现有乡土社会文化人才整体年龄偏大且受教育程度偏低,其对乡村文化建设能力有限;但是随着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从客观上就要求从事乡村文化的人才提升相应的文化素养和能力,共同重塑乡村文化价值,满足乡村群众文化需求。
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探究
乡村文化振兴应尊重乡土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整体性、连续性和创新性原则,深刻把握乡村文化的特点特质,依托乡土特色进行价值构建和文化重构,明晰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所遇到的发展难题和困境,从主体能动到客观条件等多维度探索符合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道路,为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发挥主体作用,整合乡村文化资源
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关键要发挥农民的主体能动性,站稳农民的主体立场,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旨归。首先,要发挥农民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补齐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短板,拓展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因此,要科学规划乡村文化空间,充分发挥基础文化设施的实践效用,并能及时维护和更新乡村文化基础设施,为农民生产生活之余提供满足其自身需求的乡村公共文化活动空间和舞台;同时,当地政府要结合地域性文化传统,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并鼓励支持农民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以农民为主体的文化活动。其次,加强农民道德模范对乡村风气的引领和改善作用,深入挖掘农村地区的道德楷模和先进感人事迹,通过表彰、宣传和物质奖励等措施营造崇尚模范的氛围,进而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升农民群体的整体精神面貌,促进乡风文明的改善。再次,要对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增强乡村文化资源的共享性,活化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对乡村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时要兼顾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效应,尤其重点把握社会效益,切实使乡村文化发展成果由农民共享。最后,要生动地讲好乡村文化故事,把农民事迹和农民群体作为新闻宣传的主角,讴歌农民群体的伟大奉献和丰富情感,用个体和群体叙事相结合的方式彰显对农民群众的人文关怀。
传承优秀文化,重塑乡村文化价值
时代的潮流翻涌造就了文化的兴衰,文化的兴衰又反映出其物质群体的发展态势,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须先从乡土社会的文化振兴入手,对其进行时代化和大众化重构,以满足农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发挥其凝心铸魂的作用。因此,在乡村文化振兴中,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丰富广大乡土社会农民群众的文化需要。首先,要重新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发展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中国人民的美好情感和价值共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引导乡村文化的振兴,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回归,更是对式微的乡村文化源头的重振;而面对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认同危机,必须重新树立对乡村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实现乡村文化由衰转盛。其次,要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乡土社会相结合,对乡土社会进行移风易俗,倡导艰苦朴素、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培育优良家风、淳朴民风,营造健康向上的乡村文化环境,以此涵养具有时代特征的文明乡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建设人才队伍,培育乡村文化力量
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多元化的人才支撑,人才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动能,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力量。首先,要积极培养乡村本土文化振兴人才,发挥带动效应。当地政府应采取多角度、多方面措施,因地制宜,构建具有当地特色的人才培育体系,有效培养本土人才,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基地,成立各类社会性艺校或文艺培训班,以此推动乡村本土文化振兴人才的规模化、体系化培育和发展,从根源上解决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流失问题。其次,要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改善人才发展环境,为人才成长提供优越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人文、政治生态环境;制定人才发展政策,要加大对人才的扶持力度,为城乡文化人才资源流通搭建好平台,使人才不仅能引进来,更能留得下、用得好。最后,要建立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激励体系和制度,完善乡村人才激励政策,采取多样化激励手段,如绩效考核激励、人生价值实现激励、荣誉激励等,通过综合的激励手段和方式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人才方面的支撑。
乡村是乡村文化的孕育之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乡村文化蕴含着培养乡土社会文明风尚和助力乡村振兴事业的强大内生力量。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深入挖掘和保护乡村各类文化资源,培育更多乡村文化振兴的专业人才,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中的引领和化育作用,有效激活乡土社会文化的一池春水,让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澎湃的内生动能。
编校:陈亚丽
网络:吴飞飞
监审:侯欣怡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