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古村焕新颜,风貌保护再升级

时间:2025-02-24 13:03:02来源:广东理工学院建设学院 文字:陈盛文

  传统村落并非仅是地理坐标上的聚落,也是民族记忆的寄托、历史文化的活态载体,对其风貌进行保护,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社会秩序及历史观念的延续与维护。但在全球化与城镇化的浪潮下,传统村落的独特风貌与深厚文化内涵逐渐被稀释,村落的地域特色正趋向同质化,甚至走向消亡。因此,如何有效保护传统村落风貌,同时使其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时代课题。文章尝试从文化、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切入,探索既保留原真性又兼顾现代化的传统村落风貌保护与更新策略,以求在变迁中延续传统村落的生命力。

传统村落风貌保护与更新的重要意义

  传统村落风貌保护与更新意义重大,既有助于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又能增强民众文化自信。

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

  传统村落风貌的保护与更新承载着对民族文化多样性延续的深远意义。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生活习俗与村落格局,勾勒出当地独特的文化面貌。这些传统村落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还蕴含着跨越时空的文化记忆,是民族精神的具象化。保护这些传统村落的风貌,便是在全球化的洪流中,为传统文化留存一方净土,防止其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隐没,最终失去个性和价值。

  每一个传统村落的建筑、布局与日常活动,皆记录着其所在地域的历史轨迹,体现了当地村民世代累积的生活智慧。正是这种生活方式的延续,赋予了地域文化以独特的标识,使之成为值得珍视的文化遗产。通过对传统村落的保护,能让这一文化传承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在当下交融提供一个生动而直观的展示窗口。

  同时,这些传统村落的风貌保存也促进了多民族文化的相互理解。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愈加频繁,传统村落的存在,让不同文化的符号得以保留并展示。人们在此能够感受到各具特色的生活逻辑和价值观,这在区域内促成了民族之间的尊重与认同,也让世界看见中国文化多样性的独特魅力。传统村落对区域文化的意义在于,它们将文化的根源以鲜活的形态保留下来,使之免于随波逐流,成为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活态标本”。

增强民众文化自信

  传统村落的风貌保护与更新唤醒了沉睡的历史,更在现代化进程中为民众提供了一种深入的文化体验。传统村落承载了民族的记忆与美学,那些独特的建筑、习俗和生活细节,是一种文化的脉动。通过保留这些传统风貌,现代人得以接触到一种与当下截然不同的生活图景,这种直观的体验使人们能够亲身感受到文化的厚重与独特,进而激发出一种自豪与认同。历史在这些村落的砖瓦间流淌,让人触摸到民族的灵魂。

  在都市化的洪流中,许多人渐渐与传统疏离,失去了对本土文化的深刻理解。传统村落的存在,使这种理解得以重拾。这些村落作为活态的文化符号,借助朴素而生动的形态,唤起了人们对本土文化的重新认知,使现代人从中领悟到一种独特的价值——一种不被时间销蚀的精神力量。在这里,民众看到文化的具象之美,更是在潜移默化中重拾对本土文化的深层自信,重新拥抱深藏的文化根源。

  传统村落的保护更为年轻一代打开了通往文化的窗口。透过这些厚重的风貌,他们看见了本民族的独特历史与生活方式,从而萌生出一种文化使命感。保留村落风貌,不仅是保存一个时代的生活图景,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文化教育。这些承载了岁月的村落,激发出年轻人对传统的兴趣,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理解文化的深意,从而更加自觉地去珍视和传承这一宝贵遗产。

传统村落风貌保护与更新策略

  要推动传统村落风貌的保护与更新,就要通过政策引导推动传统村落风貌的可持续保护,开展教育宣传提升社会对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视,同时运用数字化技术记录和展示传统村落的独特风貌,并结合生态旅游提升传统村落的经济活力与社会效益。

通过政策引导推动传统村落风貌的可持续保护

  在传统村落风貌的保护与更新过程中,政策引导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制定系统化、可操作的政策,为传统村落风貌保护提供法律和制度支持,有助于遏制村落衰败和文化遗产流失的现象。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部门需要确立长期有效的法规体系,设立清晰的保护标准,并配以具体实施细则,确保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得以持续推进。

  在国家层面上,应出台专门的传统村落保护法规,划定保护区域、明确保护对象,并细化管理规定。具体可借鉴其他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对村落风貌中的建筑、文化活动、自然环境实施分层管理。法规中需要明确对传统建筑的翻修与改建要求,确保使用与原材料相近的材料修缮,力求保持原貌。此外,应明确政府和社区在保护工作中的职责分工,避免职能交叉或责任缺失,从而提升政策的执行效果。

  传统村落保护专项基金的设立将为风貌保护提供重要的财政支撑。基金通过政府拨款、社会捐赠和公益基金等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基础设施改善、房屋修缮以及文化活动。地方应制定严格的专项基金管理制度,由专业团队负责分配和监管,并定期向公众公布资金使用情况,以保证透明度和公信力。

  有效的监督与惩罚机制同样不可或缺。对于未经批准私自改建或破坏的行为,政策需设立明晰的惩罚措施,包括罚款、强制复原、诉讼等手段,同时增加违规成本,杜绝不当行为。或可建立信用档案系统,将违规者列入黑名单,并将信用记录与其后续项目审批、资金支持等流程挂钩,以进一步增强政策的威慑力。同时,村民可通过热线或网络平台举报破坏行为,形成社会共建共治的监督网络,确保传统村落风貌保护政策的有效执行。

开展教育宣传提升社会对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视

  为进一步提升社会对传统村落风貌保护的重视,可通过教育和宣传,使大众对传统村落产生更深的认知与情感归属,从而激发其保护动机。这一过程需分层次、分阶段展开,力求使保护观念深入社会各个阶层。

  学校教育作为传统村落保护意识的传播途径,尤其在初等和中等教育阶段,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教育部门可开发专门教材或多媒体课程,让学生通过实地参观、体验式学习接触这些传统文化遗产;在课程设置中,融入传统村落文化和历史,使学生了解建筑特色与村落风貌;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参与建筑修缮或传统节庆,亲身感受传统村落的文化氛围,促使其形成文化保护意识与认同感。

  媒体的广泛传播力可在社会层面营造出对传统村落保护的关注氛围。电视纪录片、网络专题片等能够展现传统村落的风貌细节、文化价值;借助专家访谈,可以使观众进一步理解传统村落的历史与意义;社交媒体平台的专题栏目还可通过发布村落风貌的历史照片、保护进展,让更多人关注传统村落风貌,促使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保护行动。

  社区层面的教育宣传是激发村民参与的有效途径,特别是针对传统村落居民的动员尤为关键。通过培训讲座、座谈会等形式,向村民传达风貌保护的意义及方法,可以逐步增强村民的保护意识;社区还可组织村民参加风貌修缮培训,使他们熟悉建筑修复技巧,让村民在保护过程中成为文化“守护者”。此外,结合民俗节庆、社区活动,将风貌保护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可以让村民在参与中体会到文化的延续性,提高保护自觉性。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依赖于专业人员的技能支持,因此针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能有效提升保护工作的科学性与专业性。建筑修复、景观维护等领域的研讨会、培训项目将为建筑师、文化遗产学者提供深入学习的机会,同时也为中外专家交流合作提供平台,以促进传统村落保护领域的知识更新与技术进步。

运用数字化技术记录和展示传统村落的独特风貌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传统村落的风貌保护与更新提供了新的路径。通过数字记录、展示以及修缮支持,数字化手段正逐步成为科学保护的重要支撑,亦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在具体实施层面,数字化技术覆盖了档案建立、虚拟体验平台的开发以及修缮技术支持等多方面。

  建立传统村落的数字档案是保护工作的关键一步。借助高清摄影、3D扫描、无人机航拍等技术手段,村落的建筑、文化遗产、细节结构得以被捕捉并保存为数字档案。通过创建详尽的数据库,每一处建筑的材质、纹理、结构布局都被精确记录,确保在自然灾害或人为损毁时能够有据可循。数字档案不仅记录村落的当下状态,也需持续更新,记录其修缮、变迁过程,为后续保护提供可持续的数据支撑。

  此外,虚拟展示平台的开发让公众得以近距离、沉浸式体验传统村落的文化与美学。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在此方面大有可为,观众可以借助虚拟平台“漫步”村落,感受其独特的文化氛围、风貌格局。展示平台亦可与教育、旅游机构协作,将村落风貌和历史文化广泛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保护。平台上甚至可以实时展示村落修复与更新的进程,增进公众的理解与共鸣,推动保护工作深入人心。

  在传统建筑修缮中,数字化技术的辅助作用尤为显著。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使修缮工作可以在数字环境中模拟,避免了盲目施工的风险。通过构建精准的数字模型,修复工作得以在材料管理、结构重建方面获得准确支持,使建筑材料的替换与修复尽量保持对原貌的忠实性。同时,人工智能(AI)技术也逐步应用于建筑监测。通过实时数据分析,传统建筑的结构状态可以被实时监控,有效发现潜在风险,减少保护工作的意外损害。

结合生态旅游提升传统村落的经济活力与社会效益

  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中,生态旅游的引入激发了村落经济活力,更为保护工作注入了持久的推动力。数字化技术与人文资源的结合,使生态旅游在延续文化与维持生态平衡的过程中展现出独特优势。

  发展生态旅游需充分挖掘村落特有的自然资源与文化特色,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体验。传统村落的地形地貌、建筑风格与生活习俗皆可融入旅游项目中。例如,设计一条沿途经过古建筑的徒步路线,或组织体验手工艺制作、农事劳作等活动,让游客真正进入村落的日常脉络。这种生态资源与村落风貌融合的旅游设计可让游客亲身体验传统生活,同时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进而实现旅游价值的提升与文化再现。

  生态旅游的发展离不开社区的参与。对此,应将村民引入生态旅游项目中,使他们从被动的观望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并通过经营民宿、组织传统工艺体验等增加收入。在这一过程中,村民应接受技能培训,如生态保护、接待服务、文化解说等,使自身具备专业技能,增加自我发展机会。通过社区参与,既可以使传统村落保护为旅游带来资源,旅游又可以反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构建出“保护—收益—再保护”的生态链。

  生态旅游的开发必须控制基础设施的规模与形式,确保村落风貌的原真性与独特性。传统村落的建筑风格、材料、布局反映了其历史积淀,因此新建的旅游设施需与村落风貌自然融合。例如,接待中心、民宿、餐饮设施等可采用仿古设计、自然材料,保持与村落的统一性,避免生硬的现代化设计破坏整体美感。同时,景观设计坚持“低影响开发”理念,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且游客接待量应限制在生态承载范围内,以免因人流过大而破坏村落的风貌和生态。

  宣传推广是推动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短视频、社交平台、专题展览等形式展示村落的风貌与文化,特别是在内容上着重突出村落的独特风貌、传统工艺、节庆活动等特点,可以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与旅行社、旅游平台合作设计生态旅游路线,更能吸引有兴趣了解传统文化的游客。这种宣传不仅有助于扩大传统村落知名度,还能吸引更多人关注传统村落的保护。

  生态旅游的长久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生态监测—反馈调整”模式提供了行之有效的保障。通过专业生态监测机构或数字化技术,可以实时关注游客流量、垃圾管理、环境状况等。若检测到生态压力超出承载力,管理层可以及时调整策略,限制游客数量或实施分流措施。此外,社区还应加强环保意识,设立垃圾分类设施,通过标语、讲解等提醒游客爱护环境,构建绿色环保的旅游环境。

  生态旅游的导入为传统村落提供了自我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既增强了经济活力,更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和弘扬,为未来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与实践空间。

  传统村落风貌的保护与更新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文化自信的塑造与社会多元性的维护。在保护过程中,应从多个层面着手,包括政策驱动、教育引导、数字化技术的深入应用以及生态旅游的协同推进,以便为传统村落注入活力,使其在当代社会中找准定位,获得传承与发展。只有通过系统化、持续性、富有创新的手段推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才能切实推动传统村落的长远发展,使其文化、经济和社会价值得以充分展现。

  编校:侯欣怡

  网络:吴飞飞

  监审:陈亚丽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