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县农民的增收之路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而农民增收是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之一。近年来,福建省古田县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稳步提升农民收入。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古田县农村居民的收入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文章围绕收入结构、收入稳定增长等方面,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对策。
古田县农民收入现状
农民收入水平持续攀升,增速总体稳定
古田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全国闻名的“食用菌之都”,是福建省水果重点产区之一,有“水果之乡”的美誉。古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20年位列宁德市下辖县(区)第一位。2023年,古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299元,比2014年增加14196元,增长117.3%,年均增长8.1%,增速呈波浪形态势,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图1 2014年-2023年古田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速(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农民收入领跑城镇居民收入,城乡差距缩窄
2023年,古田县农民收入增速比城镇居民高3.8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增幅10年中有9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收入比(以农民收入为1)从2014年的1.87:1缩小为2023年的1.61:1,农民收入增长加快,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为实现全县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2 2014年-2023年古田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对比(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农民收入结构比较合理,增收渠道趋于多元
从农民可支配收入中经营净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四个方面分析:2014—2023年,古田县农民收入结构呈现“二增二减”的变化趋势,即工资性收入和财产净收入占比增加,经营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占比减少。经营净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虽然由2014年的69.4%下降至2023年的60.3%,但还是稳居主导地位,成为农民收入的第一来源;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由18.2%上升至27.5%,成为收入增长的主要支撑;财产净收入所占比重由0.8%上升至5.2%,对农民收入的贡献有所增强;转移净收入比重由11.6%下降至7.0%,下降4.6个百分点。由此看,农民收入结构更加合理,增收渠道更加多元,实现稳定增长更有保障。
表1 2014—2023年古田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情况表
农民增收的困难和问题
农业经营性收入不够稳定
古田县作为农业大县,家庭农业生产经营净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2023年,古田县农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60.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35.1%。从中可以看出,古田县农民家庭收入对农业生产的依赖性较强,而农业种植结构较为单一,以食用菌、水果为主要种植作物,同时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没有形成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方式,农产品深加工不足,仅出售初始产品收益有限,而农业生产经常会受到气候、要素和产品价格、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加之多数农产品供需失衡、总体过剩的现状,导致多数农产品价格疲弱,农业生产经营效益下降,削弱了农业经营净收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加大了在农业领域持续增收的难度。
表2 2023年宁德市与古田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对比表
工资性收入增长后劲不足
近二十多年来,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点。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趋缓,就业形势的严峻,其增长势头已显颓势。特别是农村居民受学历、劳动技能水平相对较低的制约,增加就业和提高工资水平难度更大。此外,农村人口老龄化,就业人口比例下降,一定程度影响工资性收入增加。2023年,古田县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27.5%,低于宁德市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比重偏低影响古田县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农户拥有财产性要素少
古田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城镇化水平较低,城中村数量少、规模小,来源于物业出租等农民财产性收入有限。由于山区农田耕作条件差,多数农民或业主对土地流转意愿不高,即使愿意流转,也存在随意性大、稳定性差、租金偏低等问题,土地流转租金收入对农民收入的贡献极其有限。此外,农民理财知识匮乏,大多数农民选择了将钱存在银行,在投资理财时风险分散意识还不够强,盲目追求高收益的理财产品而忽略了较高的风险性,进行超出能力的理财活动,造成最终收益不够理想。2023年,古田县农民人均财产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5.2%,农民财产性收益相对较少,还不足以对农民增收形成有效支撑。
农民转移净收入增长乏力
近年来,受国际形势影响,国内经济发展增速放缓,农民工外出机会成本提高,外出就业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加,且农民工外出就业多为中低端岗位,工资待遇较低,工资水平上涨困难,加上因就学养老等举家外迁数量增加,导致外出务工人员寄回的家庭生活费用减少。随着政府转移支付和乡村振兴力度不断加大,财政负担加重,持续出台普惠性惠民政策难度也随之加大,在已有的政策逐步落实的前提下,若无新的政策继续出台,政策性红利对农民增收支撑的作用就会弱化。2023年,古田县农民人均转移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7.0%,低于宁德市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农民转移净收入相对较少,农民增收后续增长动力不足。
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稳定农民经营净收入
大力发展“3+N”特色产业。立足古田县山区农业大县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以食用菌、果蔬、红曲为主的“3+N”特色产业,其中食用菌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通过改造传统菇棚,推进“光伏+菇棚”建设,发展食用菌精深加工企业;调优古田水果品种结构和布局,建立标准现代果业示范园,大力发展精品水果,扶持培育全国名特优农产品和“福农优品”;在高海拔地区打造“高山万亩绿色蔬菜”基地;规范提升红曲产业,通过产业提质增效促进农民增收。
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对省市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延长农产品价值链,健全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对农户的带动力,不断增强其辐射能力,实现企业发展和农户增收的“互动双赢”。
推进新型经营主体提质增能。鼓励多要素、多层次合作,规范提升全县10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600多家家庭农场的发展水平,创新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基层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和合作社办公司,鼓励发展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合作社。通过业务辅导和示范创建,引导并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经营管理,提升产业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探索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的有效路径,鼓励发展土地规模流转,培育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托管”合作社,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更好地保障和实现农民的土地权益。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瞄准需求,精准施策,聚焦农村基础设施升级,如水利、交通与信息网络建设,夯实发展基石。同时,增强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应用人工智能推广智能农业技术,降低人工成本,提高作物产量与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智能化,激活农村经济的内生动力,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村经济全面提升。
持续稳岗扩渠,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
稳定就业。制定稳工稳产促就业措施,通过税收优惠、补贴等政策,激励企业尤其是当地企业吸纳本地农民就业并保持岗位稳定。通过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职业培训补贴等多种渠道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通过提供“点对点”稳岗返岗服务,稳定农民工就业。
加强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平台,积极推动供需有效对接,通过线上直播带岗专场招聘会、线下“春风行动”、就业援助等招聘活动,及时发布各类岗位信息,做好就业供需对接,广开就业渠道,大力引导农民更新就业观念,提高收入水平。充分利用宁德市古田县中等技术学校等培训机构进一步加大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强化就业能力。
实施“引智回乡”计划。吸引在外务工的古田青年人才返回家乡创业。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提供技术培训、经营管理知识教育,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农人。
挖掘农村内部的就业潜力。通过政府指导、政策扶持等措施,积极发展智慧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业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带动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让农民工资性收入再上新台阶。
加快发展集体经济,提高农民财产净收入
优化集体资产运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确权、赋权、活权,激发农村集体资产产权权能,增强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动力和活力。例如,集体土地等资源资产的出租、出让等流转交易,必须通过公开招投标,更好地彰显价格发现功能,更好地保障农民财产权益。鼓励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通过流转集体资源资产、发展特色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养生等产业,增加土地利用效率和农民分红收入;将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用于建设标准厂房、专业市场等,通过物业租赁增加集体收入;通过盘活农民闲置宅基地和住房,拓宽农民财产净收入渠道。
提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示范水平。在古田县率先探索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工作基础上,提升59家试点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示范水平,通过股份合作、抱团发展、联合生产、规模经营等形式,建立“支部引领、党员带动、群众参与”的利益联结机制,深挖产业发展新路径,发展特色农业,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新动能。
发展乡村旅游与服务业。依托古田陈靖姑信俗文化、菌菇文化、古村落文化为重点,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民宿等,打造环翠屏湖精品民宿,开发闽江渔旅项目等“旅游+”新业态,为农民提供额外收入来源。通过举办“食用菌带货直播节”“际面桃花节”“利洋柿子节”等活动,吸引游客,带动农产品销售和当地服务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推行实用性安全性的金融理财产品。引导农民改变理财观念,增强理财意识,鼓励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创新,推出适合大众需求、投资少、稳健型的金融理财产品,增加农民财产净收入。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转移净收入
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推动全民参保扩面,提升低保、养老等待遇标准,鼓励发展个人养老金,健全完善城乡低收入人群因病因灾致贫返贫保障、城乡兜底保障和社会救助等机制,加快健全覆盖全县、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进一步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培塑创业担保贷款古田品牌,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开展古田食用菌“数字大脑”平台建设,推广使用“福菇宝”App,大力推广古田银耳保险险种,减少菇农损失。
推动农村养老事业和社会救助事业协同发展。发挥县级社会福利中心服务功能,加快农村养老机构建设,探索公建民营养老模式,深化全县47个“爱心助残驿站”建设,大力提升全县133个村级“互助孝老食堂”等做法,提高弱势群体保障能力。
提高公共产品供给和社会保障水平。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紧抓政策导向,出台强农惠农富农新政策,从根本上提振农村发展活力。通过增加财政转移支付,直接惠及农村基层,改善公共服务供给,加强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古田县通过丰富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民增收的机制与路径、坚持产业振兴领航、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改善农民收入结构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这不仅对古田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也为其他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
编校:张春兰
网络:吴飞飞
监审:郭欢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