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共融的文化新篇
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立足我国发展实际,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经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打赢了脱贫攻坚战,进入了乡村振兴的崭新阶段。新时代新阶段的乡村振兴面临新任务新要求。其中,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和“魂”,能够起到凝心聚力的作用。特别是有关研究表明,文化贫瘠是阻碍乡村振兴的最大障碍。目前,乡村文化振兴面临诸多困难,如阵地利用不高、人才队伍不强、经费保障不力、文化品牌不靓、产品特色不足等问题。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能够行之有效地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解决这一难题。康虹雯(2021)分析了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机理,指出了现实困境和相应的实践路径;刘志刚(2022)详细分析了城乡格局结构化变迁导致的乡村文化困境,从物质塑形、精神铸魂、数字赋能三个方面给出了乡村文化振兴措施;周佳(2022)分析了城乡文化融合的现实性和重要问题,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资源共享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杨习英等(2023)探讨了乡村文化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机理,从机制优化、科技创新、文化治理等方面给出了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潘雨芮(2023)以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为基础,通过走访调查分析乡村产业振兴现状,提出乡村产业振兴路径。由此可见,研究者们大多都关注到了城乡融合发展对于乡村文化振兴的积极作用,并结合实际给出了有力措施。但研究大多通过实地调查、访谈等方式,运用科学的研究理论较少。文章以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等科学理论为支撑,从城乡融合发展视角下,通过NVivo编码提取最受关注的乡村文化振兴影响因素,运用SWOT分析法进一步分析内生动力和外部推力,有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理论参考。
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机理
城乡融合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随着城市工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的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持续向城市转移,引导城市扩大规模、提升生产力水平,导致城乡日益分化和对立,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城乡融合发展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必然选择。其中,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私有制的废除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充分发挥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让工农生产者流动起来,推动形成产业互促、要素互补、协调统一、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乡村文化振兴
文化兴则乡村兴,强烈的文化认同感能凝聚产业、资金、人才等多种生产要素,对于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农业产业效益低、周期长,呈现投入大、产出少的态势,不符合现代农业要求。乡村文化振兴将农业的实体属性和文化的精神属性相结合,帮助农民在正常的生产生活中,取得更大的幸福感获得感认同感,形塑他们协力振兴乡村社会的文化心态和行为模式,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精神引领。
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文化振兴的耦合性
坚持以城带乡,实现城乡文化双向流动,最终呈现相互促进、螺旋上升的新局面。乡村文化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协调统一发展,不仅是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的理论要求,也是我国乡村发展的现实所需。一是有利于借助城市文化为乡村文化发展提供相应的发展要素,能够有力破解乡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二是有利于城市文化吸收乡村文化中的独特元素,完善自身短板不足,提升引领力、战斗力。三是有利于增强城乡文化发展的关联性和协调性,让城乡文化协力解决各自面临的深层次发展难题。
县域城市乡村文化振兴SWOT分析
基于NVivo编码的影响因素提取
在中国知网搜索入口同时输入“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文化振兴”,相关参考文献共计171个搜索结果。从来源类别、发表时间、被引次数等方面,选取14篇契合度好、代表性强、学术价值高的理论文章。借助NVivo软件对上述文献进行编码,共计编码73个,获得参考点248个,主要围绕城乡融合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的政策支持、要素流动、机制保障、文化冲击等初代代码。将相似的代码整合归类,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咨询对乡村文化建设比较熟悉的政府部门领导、专家学者、乡镇和村两委干部以及部分农民等,经过不断删除、修改,筛选出对乡村文化振兴影响最大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具体见下表)。
乡村文化振兴影响最大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表
城乡融合发展视域下的乡村文化振兴SWOT分析
1.优势
(1)生产要素由单向传输向双向流通转变。产业融合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能够以农村土地要素为基础,充分流转城市的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结合“互联网+”等最新信息技术,创新发展文旅融合、休闲娱乐、健康养老等特色产业,不断增加农产业或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共同进步,既有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发展了农村经济,又为乡村文化振兴创造条件。
(2)汲取优秀城市文化。城市居民在长时间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不断积淀的具有城市特色的文化模式称之为城市文化。相较于乡村文化来说,城市文化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兼容性。随着现代化信息传播能力的不断增强,乡村居民能够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城市文化,并将其与农村文化相比较,对于其中优秀的文化成果进行消化吸收,不断完善“自我”文化中的短板弱项。
2.劣势
(1)城市亚健康文化的冲击。城市文化不仅包含一些优秀的、先进的思想观点,也存在一些不良的文化价值观。通过城乡融合、要素流动等方式,城市文化中一些不良的价值观,将随着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不可避免地流向乡村,对乡村文化造成冲击,使得农村居民价值观出现不同程度的迷失。同时,由于城市文化盲目的优越性,导致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乡村文化的独特价值面临“硬植入”的风险。
(2)城市文化的“硬植入”。在城乡发展过程中,受经济发展程度和政策影响,城市的发展长期优于农村,使得城市文化出现盲目的优越感,城市文化优于农村文化的观念深入人心。这种不平等的文化形态,在乡村文化吸收城市文化的过程中,容易造成不良城市文化的“硬植入”,导致乡村文化的独特价值面临“断裂”的风险。
3.机遇
(1)国家政策支持。连续多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助力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互联互通。这些政策的出台能够为乡村文化发展提供强力保障和有力支持,进一步坚定了文化振兴的信心。因此,在这些政策意见的驱动下,乡村文化建设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2)科技驱动。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新兴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方面,特别是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乡村能够更加容易获取各类文化资源,享受相同的文化体验。同时,随着文化资源修复技术的不断提高,一些传统文化资源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修复,并可以通过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大力传播推广,增强乡村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激活乡村文化内生动力。
4.挑战
(1)政策执行不力。近年来,我国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文化振兴等方面出台了很多有力政策,但是由于部分干部能力水平不足,未能全面准确领悟政策的重点,没有建立有效的对接政策实施方案和体制机制,导致顶层宏观政策与底层配套政策衔接不畅,没有形成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强大合力,从而影响到乡村精神文化的建设进程。
(2)资金不足。虽然城乡融合发展能够实现资金、人才的再分配,推动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如建设更高水平、更大规模的乡村文化站,并用于组织各类文化活动,丰富乡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但各类文化基础设施的后续管理也需要大量资金保障。我国乡村面积大、居民多,分配的文化资金虽然数量较大,但平均来看还是略显不足。此外,由于乡村文化建设更多属于公益性质的活动,基本无自主经济收入,因此乡村文化建设活动难以高效开展。
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的乡村文化振兴实现路径
突出思想政治引领,抓实城乡党建结对共建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建立结对共建、互动共进的城乡基层党组织,持续引领城乡思想文化建设。要建立城乡基层党组织宣传思想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互派干部交流学习,深化城乡两地合作,持续传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道德建设、新时代农村致富人等典型案例,引导激励乡村居民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当中。要通过支部连线、结对联创、结对帮扶等方式,充分发挥“乡村喇叭”“小蜜蜂”“挎包宣讲队”等宣讲队伍作用,用群众听得懂、易接受、能操作的“土话”,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深化农村居民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同感。
深耕乡村特色文化,抓实协同推进城乡“双创”
文化与旅游有着天然内在的联系,要依托地域及传统文化资源,从语言、风俗、生活习惯等元素中寻找“文化精神”“文化符号”“文化素材”的转化。要探索构建县乡村“三级”文物安全保护网络,扎实开展乡村文化普查和备案工作,结合实际制定乡村文化遗产差异化传承保护方案,开发村镇传统文化居落、打造田园旅游景观、建设体验性休闲场所,打造乡村旅游景点,重现乡情乡愁,完善建立乡村文化产业体系。要在城乡分别建立文艺精品创作室、文化产品孵化基地、乡村文化小微创意基地等,组织城市的名家、学者、艺术家下基层采风,积极创作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的优秀乡村文化作品,共同培育乡村文化精品。
聚焦公共文化服务,抓实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要用好用活现代化信息技术,持续优化农村广播、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等基层文化阵地,一体布局和协同推进“智慧城市”与“智慧乡村”建设,打造全媒体、多样态、广覆盖的城乡公共文化网络载体集群,共同完善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职能。要创新文化供给方式,采用“菜单式”“定制式”的个性化模式,促进文化阵地建设与群众享有文化生活有效衔接,打造形式多样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推动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围绕产业融合发展,抓实乡村文化成果转化
要加强调查研究,摸清家底,统筹考虑当地历史文化遗产、民俗民风文化和自然资源,挖掘地域要素,提炼历史文化精髓,要按照“一镇一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构建具有独特性、历史性、发展性的城乡特色文化空间。要协力壮大乡村文化产业,发挥城市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的优势,打造和推广具有乡土特色的区域性文创产品,建立健全“文化+创意+旅游”的文旅融合发展产业集群。要完善“互联网+特色文化”营销模式,加大特色文化、文创产品、文艺作品、文化活动的宣传推介,持续扩大传播力影响力,推动乡村文化“走出去”。
立足人才共育共享,抓实乡村文化队伍建设
要持续完善激励措施,保障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创作,引导城市文化人才向乡村流动,逐步改变目前单向流动的局面。要充分发挥区文化馆等事业单位的公益作用,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基层开展采风活动,主动思考、不断创新,创作出一大批文化作品来;要广泛吸纳社会优秀人才参与创作,调动地方能人和乡贤的积极性,自觉主动参与文艺作品创作,从而形成一支强大的创作队伍,确保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作品来。
编校:侯欣怡
网络:吴飞飞
监审:茹志威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