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治理谱写和美乡村乐章
龙井村自明代永乐年间建村,距今已有600年左右的历史,位于贵州省中部地区,是传统布依族村寨。十年前的龙井村贫穷落后,后来村“两委”抓住“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示范村寨建设试点的机遇,带着村民完成路面硬化、饮水管网等多项基础设施建设,村干部陆续主动申请对接政府项目资源,带领村民们围绕宜居、宜业、和美三个治理目标开展一系列乡村建设行动。龙井村经历了从“乱”到“治”的蜕变,展示了乡村治理共同体在乡村建设行动中做到有效治理既“可能”又“可为”。
宜居:“塑形”
建设一个宜居、宜业、和美的乡村,需深刻把握乡村建设规律。其中,“宜居”的建设目标承载着村民提升乡村生活品质的美好愿望,是村民生活的重要载体,决定了乡村地域综合体的基本属性。
龙井村积极链接上级政府的资源。2011年,村干部带头申请“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示范村寨建设项目,“当时村容村貌项目整改金有600万,可以说是巨款!但是竞争力大且验收标准高,需要咱们村以补筹资金或者自己投工投劳的方式,才能稳拿这个项目,通过没日没夜挨家挨户跟村民磨嘴皮子,最终全村同意无偿投工投劳,全村撸起袖子干,对村寨主干道、排污沟、人饮管网、公共照明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初步改造,让道路变得平整、环境变得整洁、庭院变得漂亮 。”老村支书龙叔说道。龙井村用获得的资金,购买建筑材料,聘请专业的团队设计施工方案,全体村民投工投劳。在施工的过程中,根据村民意见和建议变通部分施工细节。例如,给村民预留了少量空地,可以根据户主喜好种花或者蔬菜,水井区域设置取水区、洗菜区、洗衣服区和儿童玩水区域,扩建凉亭和长廊等,还打造了具有布依族特色的集市空间,将龙井村打造成舒心家园 。
为了保证村容村貌得到常态化修缮和美化,龙井村就地吸收村中剩余的劳动力成立专业施工队,在确保建设质量和村民满意度的前提下,最大限度获取项目资源,专业队在空闲时也能在外接工程,留住了一批原本计划远走省外务工的青壮年。与此同时,为了保持干净卫生的生活环境,村民大会决议每户按房屋面积收取管理费,用于聘用保洁员进行日常保洁。仅保洁员就多达16个,外加5个绿化管理员和6个巡逻员,时刻无死角“保卫”这个小村庄的环境和秩序。还设“红黑榜”,上红榜的人家可获得粮油米面等奖励,上黑榜的人家则给予通报批评,以此激励和引导村民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龙井村仅用一年就成功获得“贵州省卫生村寨”荣誉称号,成为村容村貌整治典范,为村域旅游产业打下坚实基础。
宜业:“藏富”
村庄基建初步完成后,经济发展成为龙井村关注的首要议题。2017年,青岩古镇正式晋级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但龙井村经济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导,仅有两家效益平平的农家乐,龙井村对古镇自然心生艳羡。然而,龙井村如果模仿古镇,既缺乏足够竞争力,也没有雄厚资本。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全面部署实施,新上任的驻村第一书记及工作小组组长陈莎莎凭借17年古镇工作经验,通过深入调研和分析,根据龙井村实际情况,集众智提出了“一个龙井村 百个布依坊”计划,运用“支部+公司+产业+农户”模式激活党建活力,与返乡乡贤一拍即合,和村民共同探索就地创业就业路径。
同时,龙井村注重支持本地手艺人传承非物质文化技艺,给予资金和技术扶持,通过“一坊一策”优惠政策帮助村内外非遗传承人将作品在龙井村孵化成商品。现任村支书便是那时从广东创业转战家乡,借助自己的酿酒手艺,利用老宅,成立非遗刺梨酒坊,为村里手艺人打了个样儿。龙支书谈道,“之前我在广东创业,赚到了一些钱,正好家乡也在大力发展,就想着回来创业,把能干的年轻人和一些生意上的伙伴也邀来我们村创业。”龙井村成立了村集体全资的悠游百坊旅游管理有限公司,又与镇平台公司合资成立了管理有限公司,吸纳村民以入股、出租或流转等方式将闲置的农房集中到悠游百坊公司,再由公司按照“一坊一策”“一户一策”的思路招租,非遗枫香染、簸箕画、女书、制香坊、银饰坊等以手工体验为主的作坊纷纷入住,将原本闲置的农房变成艺术感满满的“产房”。龙井村陆续建立了餐饮、民宿、文化、种植、腊味等合作社。
对于没有闲置可盘活资产的家庭,村集体为村民扩大分红享利的投资途径。 龙井村充分利用“千年古井”的井水资源,引入斥资2亿的饮用水厂和8 000多万的饮料厂,将原本仅用于生活和浇灌的井水转化为财源。村民对水质非常有信心,由村民和村集体投入水厂的资金达560万,实现村民收入增长和成果共享。龙井村同时大力引导本地人才回归,会酿非遗刺梨酒的龙支书、布依情歌爱好者阿西哥、百越布依枫香染非遗传承人罗老师、复员青年龙晨等青年的回归,不仅解决了以户为单位的营收问题,还带动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蓬勃发展,让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
和美:“铸魂”
龙井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精神文明建设,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与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龙井村每年都举办农村星级文明户、“好邻居、好儿女、好公婆、好儿媳、好妯娌”等评选活动,以此来激励村民崇尚家庭美德,维护村庄公共精神,有力巩固基于地缘、血缘、亲缘关系间的“强联系”。此外,村委给外来主体颁发“荣誉村民证”,从身份上认可其“新龙人”的身份,布依族村民们热情好客的性格也是外来主体融入村庄秩序的“粘合剂”。
注重传承布依文化。村集体组建村文化队,引进专业的文化组织进行公司化管理,鼓励文化队及本村布依文化传承者与高校合作,共同研究有关布依文化的课题,加强与布依协会和其他地区布依民间组织的沟通,一同追溯布依族历史;为了呈现龙井村历史悠久的布依文化,龙井村邀请专家筹备村史馆,整理村史资料和布依文化档案;每周定期举办篝火晚会,无偿向村民和游客表演布依舞台剧、情歌、舞蹈等节目,以龙井村民间龙女故事为背景编制的舞台剧《百越龙女》深受国内外游客喜爱;为进一步丰富村民和游客的精神文化生活,村“两委”积极与司法局、文旅局和贵州省黔剧院等单位对接,开展送法、送艺术、送科技下乡等活动。
龙井村充分利用上九日、三月三、六月六、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向游客展示唱山歌、打草鞋、走娘家、吃新米、画簸箕画、打糍粑等传统习俗,既宣传了村庄旅游,又有助于展示民俗文化。“六月六”是布依族最盛大的节日,为了让村民、商户和游客都能过好这个节,龙井村引进专业文化传媒公司对文化活动进行包装,采用“党委领导+专业运营+全村行动”的合作模式,有效激活布依文化资源,大大提高了龙井布依村寨品牌知名度,让贵州三大少数民族“苗有西江、侗有肇兴、布依龙井”的印象深入人心。节日期间,许多喜欢布依文化的团体组织报名民族巡演活动的热情高涨,也不乏国际友人团体报名,这传承和丰富了布依民族文化,也充分展示了民族自信。
有效塑造治理共同体模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目标;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从村庄规划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等四个方面对“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出具体要求;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锚定乡村建设问题,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促进“五个振兴”相互成就、相得益彰,乡村建设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党的十八大提出“美丽乡村”建设目标,二十大将目标升级为“和美乡村”建设,一字之差,展现了更丰富的内涵,意味着我国乡村建设需要更有效的治理水平和更坚实的举措来保障更高的建设标准。
龙井村乡村建设实践得益于治理共同体模式的有效塑造,该模式兼顾各主体维度间物质利益和情感利益需求,有效化解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冲突。物质利益作为现实基础,有力解决了各主体动力缺失的问题;情感利益作为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其强大的号召力为参与者提升了安全感和归属感,增强了共同体的凝聚力。龙井村的治理共同体模式的特征可总结为:政府合理嵌入,撬动村民积极性;村民主体自主自治,激活内生动力;市场主体资源整合,实现最优利益联结。
行政主体:合理嵌入,撬动积极性
行政主体秉承行政与村落的双重自主原则,确保行政主体介入的权力不受社会力量侵蚀或滥用。尽管相关部门与龙井村保持紧密互动,为龙井村顺利获取财政资源提供帮助,但抛弃全权包揽、帮建代建的模式,运用资金和实物奖励来激发龙井村的集体行动力。例如,“一事一议”村容村貌整改项目一经公开,基层政府及相关部门就多次与龙井村干部沟通,及时传递乡村政策信息,并为如何成功申报项目资金提出重要建议,结合龙井村发展状况及能力,提出村民以无偿投工投劳方式申报该项目能增大申报成功率,村干部们及时向村民做好政策解说工作,最终使该项目顺利落地龙井村。
房屋外观美化、垃圾集中处理、停车场等项目则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进行,政府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首选聘请龙井村的施工队完成这些工程。每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完成,项目“功德碑”不仅刻有政府出资名目,还会将村民们投入多少劳工,自筹多少资金等情况刻在上面,用“深刻”的方式对双方都进行揄扬。
政府抛弃大包大揽的模式,不仅省心,还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六月六”等大型民俗活动涉及人员多,政府担忧由村里主办,无力应对活动过程中可能引发的事故,因此一直以来都由政府在龙井村主办“六月六”民俗活动,但能动员参与和配合的主体数量有限,在尝试交给龙井村主办后,文旅局、民宗委等相关部门仅作为协办者,但节日当天的场面堪称万人空巷,龙女广场的家宴高朋满座,国内外友人络绎不绝。行政主体坚持“到位而不越位”的合理嵌入模式,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积极性。
村民主体:自主自治,激活内生动力
村里的大小事务皆置于协商程序内,从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到村民股金份额配置,再到车位管控及院落绿化等事项,都要经过“四议两公开”的流程,辅以院坝会等灵活的形式,保证村民的决策权。例如,为了解决会议效率,直接将会议现场搬到工地现场或村民家里,力求当天遇到的问题当天解决。此外,建设占用土地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难题,也在常态化协商中得到高效处理,保障了建设质量和效率。
村干部们主动召集村民,共同制定规则,以便村域主体按照统一的规则进行自我管理和集体行动,在接受规则约束的同时,也能按照共同认可的规则监督其他个体完成行动。例如,为了增强爱护家园的规则意识,村“两委”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邀请寨老、村内党员及外来个体经营者等法律明白人参与村规民约修订工作,设立由老支书、村“两委”成员、村民小组长及四大宗族寨老组成的红白理事会,负责监督村规民约的实施。这样一来,全体村民既是规则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和监督者,进一步确立了村民作为村庄“主人翁”的地位,全面激发了村庄内在活力,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市场主体:资源整合,利益联结
龙井村大力推动“百坊计划”,引进民宿、特产店、非遗工作坊等商户,根据每个经营户的情况制定“一坊一策”,对不同市场主体给予不同程度的优惠和保护,既保证了品类的竞争力,又丰富了种类的多样性,极大优化了本村的营商环境,使得大量破败闲置房屋成功转型为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高端民宿和艺术坊。龙井村市场主体由十年前的2家增加至60多家,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乡村旅游发展业态。龙井村迎来了许多外来市场主体,也留住了一批批计划远走他乡的年轻人,使许多家庭得以团圆。
为了更好地服务经营者和村民,由村集体牵头成立了物业管理公司,致力于为村民和业主提供优质服务。线上邀请全体业主加入业主微信群,实时对业主反馈的问题进行改进,实现经营者和服务者消息畅通;线下业主与村“两委”也形成常态化沟通模式,村委会和村集体经常邀请业主代表参加村民代表大会,根据业主需求协商确定合理的管理费、商品价格及服务标准,制定相配套的违规惩罚措施,业主们也会借助村委公示平台发布经营活动信息、招聘启事等。
通过一系列有效沟通,本地村民和“新龙人”们制定共同认可的行动规则,这对龙井村优化资源配置、塑造农文旅新业态、增强村域利益联结发挥着重要作用。经营性市场主体基于自由竞争原则加入村庄发展,非经营性主体因政府购买和村级交易服务于乡村建设,形成最优利益联结,共同参与乡村建设。
各主体在整合资源过程中,通过建立行动规则,明确各治理主体权责义务关系,使乡村建设多元主体联结起来,形塑紧密的治理共同体,从而更有效地引导乡村建设。
编校:茹志威
网络:吴飞飞
监审:牛勇雯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