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滨海县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发展

时间:2025-01-07 10:01:04来源:滨海县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 文字:吴思颖

滨海县农村集体经济现状

  滨海县位于江苏省盐城市东北部,处于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点、淮河生态经济带和江苏沿海开发等国家战略交汇叠加区域,是淮河流域的出海门户,江苏沿海大开发的主阵地。全县耕地面积为150.14万亩(约1000.93km2),农村承包地面积为109.28万亩(约728.53km2)。2023年,滨海县户籍总人口为118.12万人。滨海县先后获得“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林业生产大县、全国首乌之乡、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50强”等称号。

  近年来,滨海县把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开阔思路、积极探索、大胆实践,走出了一条既适应市场需求又符合群众利益的集体经济发展路子。2023年,全县300个村(社区)集体经营性收入总额为1.62亿元,村平54.11万元,同比增长14%。2023年全县所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40万元以上,其中50万元以上村达到49%。

现实之困:质量不高、动能不足,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加快发展

  滨海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总体规模较小、成本较高、效益较低的传统生产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与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忽视党建引领

  村集体经济发展需要党员干部带头,这就需要突出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但是目前相关部门在这个方面存在忽视,对强村党组织干部的选拔、培育工作不足,未能发挥出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

扶持力度薄弱

  当前,村集体经济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惠农资金、惠农政策还不健全,且相对独立,未能形成科学合理的机制,导致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较为薄弱,难以满足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资源开发不足

  滨海县拥有很多资源,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中,除了各类固定资源,还拥有很多非固定的文化资源。然而,当前对于各类资源的开发力度不足,未能充分发挥出各类资源的潜力和价值,还需要进一步挖掘资源潜力。

品牌建设缓慢

  村集体经济发展要依托品牌力量,打响经济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当前,滨海县村集体农场主要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进行简单的农产品初加工,产品结构单一,没有形成深加工农产品,品牌效应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对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力度不明显。

乡村产业缺乏

  2023年,全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构成仍以财政配股、资产资源出租发包、资金投放、收取土地流转服务费为主,高达1.16亿元,占比71.6%。村集体牵头领办创办搞自主经营项目的收入为2730万元,占比仅为16.85%。乡村产业比较缺乏,创收能力较弱。

忽视合作抱团

  当前,滨海县基层村镇彼此之间的合作不足,拥有相同产业的村镇未能抱团发展,甚至彼此之间还存在内部竞争,没有建立起村村“抱团”的模式,也没有形成联建或是联购等模式,制约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服务合作不足

  村集体经济发展未能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和农业公司、合作社、邮政等单位未能建立起深度的合作关系,导致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渠道狭窄、业务面不广,大大限制了村集体经济的水平。

忽视飞地经济

  当前,很多村镇在经济发展中,局限于地域界限之内,没有突破传统意义上的行政区划,未能认识到飞地经济这种模式,阻碍了村集体经济的向外扩展和延伸。

环境整治不佳

  经济发展离不开环境支持,尤其是对基层农村而言,要想获得外部投资,就需要形成较好的乡村环境。虽然近些年滨海县推进了村容村貌整治工作,但是一些乡村对于村容村貌的维持不佳,在整治一段时间后又出现脏乱差等情形,降低了乡村环境质量,给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民生福祉不优

  对农民群众的技能培训不足,很多农民不具备专业技能。同时,对于用工信息的提供较少,未能充分给农民群众提供就业支持,未能及时了解个别困难家庭,没有及时给予帮助。

探索之举:挖掘潜力、聚拢要素,点燃村级集体经济创新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这一指示,方向清晰,目标明确。近年来,滨海县锐意改革、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新途径,把农业、农村、农民紧密融为一体,把生产、生活、生态紧密融为一体,把强村、兴业、富民紧密融为一体,创新发展新型集体经济。

资源开发型

  加大废沟废塘和低质低效资源整理开发利用,加强对集体闲散的农用地、养殖水面和“四边地”(路边、田边、水边、房边)的开发利用、规范管理,增加集体收入。加快推进“小田变大田”,鼓励村集体开展农村承包土地规模流转,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由村集体统一组织对外发包,流转渗溢面积发包收益归村集体。开展闲置宅基地整治,鼓励有改善意愿的农户自愿拆除破旧房、空关房,建立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其土地由村集体公开发包。滨淮镇东滨村2022年下半年,平整土地333.6亩(约0.2224km2),整理出渗溢土地9.25亩(约0.00617km2),通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交易,以每年900元/亩的价格发包,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万余元。

领办创办型

  鼓励村集体牵头,通过组建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创收,围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农业全产业链综合配套服务,开展代育代耕代种代收、统防统治、烘干储藏、集中运输等产前、产中、产后综合性服务;支持村集体成立劳务公司,为企业提供用工服务。滨淮镇城门村与连云港益之农农业有限公司合作,村集体领办种植农场,流转土地250亩(约0.167km2),种植大豆、玉米,采取自耕自管自收模式,村集体农场近2年为村集体创造经营性收入40万元。通榆镇三元村成立林果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00亩(约0.0667km2),种植瓜蒌,注册“淮渠”牌瓜蒌籽品牌商标,通过抖音线上直播和线下销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销售,2022年村集体净收益26.4万元。

服务创收型

  提供农业生产性服务、劳务服务等获得服务收入。滨海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大关村与园区签订承包镇级河道环境整治协议,村集体投入10万元购买设备,由村干部全程牵头负责日常运作,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以上。东坎街道会农村2019年成立了滨海县优家物业服务有限公司,与医药产业园结对共建,承包了医药产业园新安大道保洁、绿化养护等服务,2022年实现净收益41.71万元。

资产盘活型

  鼓励村集体依据法律规定,对闲置或利用效率较低的办公场所、工业厂房、仓库、旧校舍、各类农业机械、各种生产设备等进行维修、翻新或功能提升改造。用于自身经营或对外出租,增加集体收入。2023年全县通过出租厂房、门面房、农贸市场摊位、旧学校等物业资产获得租赁及发包收入1742万元。近年来,全县有88个村在滨海县农产品批发市场购置门面房96套,合计面积1.04万平方米,总投资8362.87万元,其中财政扶持资金6640万元,村自筹资金1722.87万元。通过委托农批市场代为运营,年收益426.58万元,约是总投资额的5%,收益直接由农批市场转到各村集体账户,增加村集体收入。

产业发展型

  鼓励村集体发展市场前景好、综合收益高、引领带动强的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特色手工业等项目。倡导村集体整合利用乡村地域、特色产业、文化特色等资源,开发休闲观光、文化创意农业、农耕文化体验、餐饮住宿及亲子教育等乡村旅游项目。同时,鼓励村集体探索产地直供、线上销售等新型销售模式,促进产业深度融合。蔡桥镇永裕村大力发展庭院经济,2023年成立永裕菊花烘干有限公司,进行菊花收购、烘干、销售等,当年度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同时带动周边30多名农户到企业务工。八滩镇界山村发展全链生产营销,利用黄河故道优质土地资源,种植红薯,“鲜食红薯”统一由村合作社在线上电商平台打包销售,2023年实现村集体收益10万元以上。

未来之策:夯实根基、握指成拳,赋能村级集体经济共赢增效

  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等发展路径,坚持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不断提升农村集体经济规模和效益,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系统化、市场化、差异化突破。

坚持党建引领

  选优育强村党组织干部,重视从返乡创业者、本土人才、村内经济能人、退役军人等群体中选拔村党组织带头人,并培养后续人才。针对经济较为薄弱的村庄,开展村干部能力提升专项活动,包括惠农政策解读、产业发展规划、增收策略探讨、项目管理技巧等培训,旨在全面提升村干部在发展集体经济方面的专业技能和领导能力。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村党组织的中心任务,作为考核村党组织干部业绩的重要标准,选出“领头雁”打好攻坚战。

加大扶持力度

  整合各类惠农资金,用于扶持经济薄弱村集体兴办的各类经营项目,各类涉农资金和项目优先向经济薄弱村倾斜。在建设用地指标安排上,优先保障强村富民用地需求,经济薄弱村土地被征用的,可按不少于被征用面积的3%-5%安排建设留用地,保障村集体增收项目用地。

挖掘资源潜力

  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小田变大田等行动,鼓励村集体遵循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流转农户土地经营权,积极开展土地平整,对于整理出的渗溢土地、水面等资源归村级集体所有,通过资源整合,有效推进资源发包,增加集体经营性收入。规范集体资源资产发包合同,对被强占、侵占的集体资源资产,依法依规进行清查、收缴,收归集体统一经营管理。除了实体资源,还需要加强对非实体资源的潜力挖掘,如文化资源、艺术资源等。截至2023年底,滨海县拥有30多项各级别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首乌粉制作技艺、五大宫曲、梁字五粮粥制作技艺、滨海香肠制作技艺等,对这些非物质资源,也可以深入挖掘,发展相应的经济产业。

发挥品牌优势

  聚焦品牌核心竞争力,促进特色农业与产业规模化发展。例如,陈涛镇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方针,积极申报并着手建设占地5000亩(3.33km2)的绿色高质高效水稻示范区域。依托“陈涛山芋粉丝”这一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及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品牌优势,新建了一个占地6000平方米的红薯粉丝产业孵化基地。该基地旨在吸引并引导镇内现有的17家规模化手工粉丝作坊入驻,实现集中生产、包装与销售的一体化流程。预计项目落成后的2至3年内,陈涛山芋粉丝加工产业的年产值将有望突破1亿元大关,不仅大幅提升本地农产品的食品安全标准,更将全力推动陈涛山芋粉丝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发展乡村产业

  因地制宜,做好市场调研,积极发展具有特色的产业项目,形成“一村一品”的格局。积极推动所有涉农村居实现集体农场全覆盖,制订加强规范化管理的意见或办法,落实经营管理责任制。要充分考虑区位优势,结合各个街道、村镇的区位情况,发展具有特色的经济产业,涉及品牌超市、品牌服装、特色餐饮、农资电商、休闲旅游等,不仅要形成特色产业,更要形成多元产业。

实行抱团发展

  对村集体利用率不高或是闲置的建筑物(如厂房、校舍等)进行翻新翻建,打造新型农村社区,同步规划建设配套的经营性服务用房。鼓励整合财政扶持资金、社会帮扶资金等,在区位优势好的地方,由县镇统筹,实行村村“抱团”发展,联建或联购物业资产,实现长期稳定的物业租赁收益。

拓展服务合作

  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主动发起或联合供销合作社、邮政系统、农业服务公司及农民合作社等,共同成立服务实体,为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加工销售提供全方位服务。同时,倡导以劳务外包形式,涉足环境卫生整治、河道维护、物业管理、社区便民服务及家政服务等领域,拓宽服务范围。提供专项服务和配套性服务。村集体为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流转土地经营权提供服务的,可依法收入适量管理费用。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定向委托、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政府履行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增加服务性收入。

发展飞地经济

  倡导村集体经济组织跨越地域限制,发展“飞地经济”,推动村集体经营活动向城市近郊、特色镇域、优势农业地带等区域聚集。支持那些拥有资金、项目、技术和管理优势的村庄,与资源丰富、空间广阔、地理位置优越的村庄开展合作,共同推进规模化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加工业。同时,鼓励“飞出地”与“飞入地”建立灵活多样的利益共享机制,确保合作各方的市场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聚焦环境整治

  致力于环境优化,加速构建和谐美丽、适宜居住的乡村风貌。在保持日常清洁工作的同时,遵循“塑造特色亮点,由点及线、由线及面”的策略,有条不紊地推进建设既宜居又和谐的村庄。重点针对一些村容村貌问题较大的村庄,同步实施“关键项目建设和重点环境难题治理”,严厉整顿村容、生活垃圾处理、黑臭水体及养殖污染等长期存在的环境问题。例如,对公路沿线的村(社区),集中力量改善环境,并严格执行“河长制”管理,确保河流得到长期有效治理。此外,通过定期的宣传与巡查活动,携手共创“河流顺畅、水质清澈、岸线绿化、景色优美”的生态宜居环境。

关注民众福祉

  充分利用村级党群服务中心的各类数字平台,定期举办各类技能培训,帮助农民掌握更多实用技能。同时,加强对县镇企业用工信息的搜集与整理,积极组织并引导具备技能的农民在家附近的工厂和企业就业,从而稳定其收入来源。全面落实社会救助、低保申请等惠农政策,对困难群体实施动态监测,确保应保尽保。此外,持续推进村书记“户户走访”活动,深入了解困难群体的实际情况和基层民众的需求,及时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实现强村富民。

  编校:侯欣怡

  网络:吴飞飞

  监审:茹志威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