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探索恩施州文旅融合发展激活乡村振兴新篇章

时间:2024-12-21 09:47:25来源: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文字:张雅娴 达巴姆

文旅融合发展对乡村振兴的意义

  关于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相辅相成。通过具有领先的文化、经济和情感价值的文化融合,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从思想层面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从根本上推动乡村振兴,这也是提升乡风文明,延续乡村文脉,厚植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通过文旅融合,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升乡村的整体经济实力,有助于推动传统产业与文化创意的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的文化生活,提高乡村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互利共赢,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增动力。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为旅游业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文旅融合,促进乡村的全面振兴,实现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文旅融合已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恩施州文旅融合发展研究现状

恩施州概况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鄂、湘、渝三省(市)交汇处,总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是一个地形复杂、人口稠密、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恩施州森林覆盖率近70%,享有“鄂西林海”“华中药库”“烟草王国”“世界硒都”之称;水电资源丰富,是华中地区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拥有许多美丽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如恩施大峡谷、腾龙洞、屏山峡谷等;此外,还有被誉为“湖北第一历史名茶”的恩施玉露、被称为“国漆”的坝漆。2020年12月,坝漆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第五批推荐名录,在恩施同样被评为“非遗”的还有空中楼阁—土家族吊脚楼、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恩施人民在长期的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奇珍,包括茶诗、茶歌、茶俗、茶礼等多种茶文化形式,以及恩施女儿会、灯戏、肉连响、傩戏、土家族摆手舞、土家族撒尔嗬等文化元素。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通过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振兴民族地区,是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经过多年的发展实践,恩施州各文化景点和文化旅游企业积极发掘恩施特色文化,坚持文化旅游的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在融合发展中引入创新模式、丰富内容、提高质量、提高效率。

  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投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加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等方式,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并将其融入旅游景区的开发和运营中。

  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了旅游景区的品质和吸引力,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少数民族地区拥有绚丽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旅游吸引力,充分利用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机遇,探索民族地区文化、旅游等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之路,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遗产并行繁荣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

恩施州文旅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

  恩施州作为土家族和苗族的聚居地,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开展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2005年3月1日,恩施州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此条例目的是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2011年,恩施州颁布《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旅游条例》,为旅游专门开发旅游提供资金和商务政策支持,促进产业活跃,不断加强对旅游信用和担保的支持。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也正是因为这项战略,再加上政府的大力扶持,克服了重重的困难,将恩施大峡谷打造成了鄂西南地区的旅游标志,这也成为了当地扶贫脱贫的有效助力。2019年6月5日恩施州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传统村落和民族村寨保护条例》,此条例主要关注传统村落和民族村寨的保护和利用,推进乡村振兴。2021年4月13日公布的《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恩施州建设全国优质康养基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22年4月22日公布的《恩施州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旅游业,继续打造“中国好山水·天赐恩施州”旅游形象品牌体系,构建完整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识别系统。

  2022年,恩施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了2022年度国家级、省级传承活动评估工作,对其传承人及传承基地进行了评估和指导。2024年2月27日,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恩施州启动了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试点工作,普查工作涵盖了恩施州内的各类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文化遗产、民间民族文化遗产、自然文化遗产等。同时,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建立非遗街区等方式,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恩施州文旅融合发展的问题

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之间平衡失调

  尽管恩施州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但在实际应用和融合过程中,也面临着因旅游业快速发展而带来的挑战。一方面,过度商业化导致传统文化的失真和滥用。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景区过度包装和改造传统文化,使其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例如,传统的建筑、手工艺或民俗活动被简化为表演或商品,以迎合游客的喜好和消费需求,从而削弱了其文化深度和真实性,文化的传播失真。另一方面,文化保护意识的不足导致商业开发对文化遗产的破坏。由于缺乏有效的文化保护政策和措施,商业开发项目无视文化遗产的存在和价值,进行无序的建设和改造,不适当的旅游开发不但造成环境破坏,而且造成当地民族文化特征所赋予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行为偏好、选择方式等的异化或遗失,这不仅破坏文化遗产的原始形态,还会对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价值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

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恩施州地处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尽管近年来州内交通状况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道路狭窄、弯多坡陡、通行能力有限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游客的出行体验,也限制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恩施州内的住宿和餐饮设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现有的住宿设施数量不足、档次不高,难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餐饮设施也缺乏特色和创新,无法为游客提供丰富多样的美食体验。在旅游景区,公共服务设施如停车场、洗手间、休息区等建设滞后,极易导致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感到不便。在信息化时代,数字化和智能化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趋势。然而,恩施州在旅游信息化方面的建设相对滞后,缺乏有效的在线服务平台和智能化管理系统,无法为游客提供便捷、高效的旅游服务。

专业从业人才短缺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现代科技和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导致相关专业的人才储备不足。此外,传统文化的传承往往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专业技能,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学习,也使得相关人才的培养变得更为困难。

  文旅融合需要深入挖掘地方文化、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产品,目前在文化创意与策划方面的人才相对较少,导致一些文旅产品缺乏创新性和特色性,难以吸引游客的眼球。

宣传力度不够

  恩施州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在宣传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在媒体曝光方面,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上的报道相对较少,缺乏持续性和深度,新媒体平台上的文旅宣传内容更新不及时,互动性和创新性不足,难以吸引年轻群体的关注。在宣传渠道方面,除了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恩施州在其他线上旅游预订平台、旅游攻略网站等渠道上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难以将恩施州纳入考虑范围。在宣传内容方面,往往只强调某一方面的特色,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优势,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难以引起游客的注意力和兴趣。

优化恩施州文旅融合发展的对策

共建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的平衡

  恩施州把旅游业作为全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以建设全国知名生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创新开展“旅游+”的模式,以旅游业作为推手和引擎来带动全州经济发展,目前旅游业已经成为全州最有活力同时也是最具潜力的经济产业。

  将传统文化与特色景区融合发展纳入恩施州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中,促进相关产业的整合和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乡村振兴。在规划和布局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文化遗产的保护需求,确保商业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相协调,明确保护区域、保护内容和保护措施,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科学的指导。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全社会对文化保护的意识,明确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法律责任,为文化保护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挖掘和整理恩施州丰富的民俗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引进先进的文化旅游开发理念和技术,提升恩施州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加强对商业开发项目的审批和监管,确保商业活动不会对文化遗产造成破坏。同时,加强对商业开发企业的管理和引导,鼓励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注重文化保护,实现商业发展与文化保护的共赢。

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

  对恩施州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状况进行深入调研,评估各景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潜力,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各景区的特色和资源,明确其发展定位,如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等,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错位发展。合理划分景区的功能区,包括游客服务区、文化展示区、自然景观区等,确保各区域之间的协调性和互补性。加强景区与周边地区的交通连接,提升道路等级和通行能力,方便游客出行。建设一个功能齐全,服务完善的旅游中心,提供信息咨询、导游讲解、预订门票和其他服务,以提高游客的满意度。深入挖掘恩施州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将其融入景区规划和建设中,提升景区的文化品位。在景区规划和建设中,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确保旅游活动不损害生态环境。

引进和培养专业型人才

  积极引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和专业导游,支持相关人才留住和发展政策,推动实施“雨露计划”“草根创业计划”“我选湖北·绿色恩施梦”,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委托大学根据专业导游的短缺情况开设导游专业,提供导游实习等专业实习课程,促进导游专业培训基地和专业人才培养。

  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方式,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积极引进具备相关背景和专业技能的人才,为融合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加强宣传和推广

  在宣传渠道方面,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进行宣传,通过制作精美的宣传片、发布新闻稿件等方式,向广大受众传递恩施州文旅信息。积极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恩施州文旅资讯、旅游攻略、美图视频等内容,吸引年轻群体的关注和参与。开展网络营销活动,如在线直播、网络红人打卡等,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迅速扩大恩施州文旅品牌的影响力。在宣传内容方面,深入挖掘恩施州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将其融入宣传内容中,展示恩施州独特的文化魅力。根据恩施州的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如民俗体验、生态探险等,通过宣传这些特色产品,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制作精美的宣传册、海报、视频等宣传资料,突出恩施州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特色美食等,全方位促进游客对游览恩施州的兴趣和向往。

  近年来,恩施州政府高度重视文旅融合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文旅融合提供了有力保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整合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产品和品牌,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旅游观光,有效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未来,恩施州应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提高税收优惠政策的力度和广度,吸引更多企业和资本投入文旅产业,提高文旅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与国际旅游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吸引更多外国游客前来旅游观光。推动文旅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多元化的产业体系,加强文旅产业与农业、林业、体育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提高文旅产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编校:郭欢

  网络:吴飞飞

  监审:侯欣怡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