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古风古韵,最美芳岱——记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树掌镇芳岱村

时间:2024-12-05 09:44:11来源:村委主任杂志 文字:李 霞

  壶关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自然景观丰富,拥有众多的古迹,历史文化深厚。县域内东南部的太行山大峡谷旅游区绵延百里,以雄奇险秀闻名。而在壶关县城东南部46千米处的太行山深处,坐落着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芳岱村。

  芳岱村隶属于壶关县树掌镇,全村共100户,总人口368人,设有2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为239亩(0.159平方千米)。村庄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晴清河自西向东从村前流过。来到芳岱村,入目尽是翠绿的山色,流水潺潺,美不胜收,耳中是山间百鸟清脆的啼叫声,清新的空气荡涤尽城市的喧嚣,让人感受到陶渊明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趣。

  秦汉时期,芳岱村已有先民生活、居住。明朝嘉靖年间,芳岱村的秦姓始祖从壶关县方山村迁居此处,以原籍村名“方上生草,山上添代”,为村庄取名为“芳岱”,寓意着芳草萋萋、山川代有才人出的美好愿景。自此,秦姓一族在这里定居下来,他们辛勤劳作,繁衍生息,家族力量逐渐壮大。经过数代人的不懈努力,至清代中叶,芳岱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村落规模日益扩大,人口稠密,经济文化繁荣昌盛。这段历史不仅见证了秦姓家族的辉煌与荣耀,也深刻烙印在了芳岱村的历史长卷中。

  在地理位置上,芳岱村背靠寨址山,西临将军峰,是壶关县南部、陵川县北部经树掌、大峡谷到河南林州的交通要道,在历史上具有突出的战略地位。在将军峰上,留有烽火台旧址;而在寨址山顶,保留有长平之战遗存——战国方城遗址,片石横砌,虽历经沧桑岁月,仍然非常坚固,让人不禁联想到那时的战火烽烟。也正是因为芳岱村地处晋豫战略要道,所以其商业发展的历史也比较悠久。

  村旁有一条明清时修建的古商道——晋豫古道。明清时,南来北往的商人将晋东南生产的铁器、潞麻、潞绸、出产的煤炭等贩卖到河南,再将河南的粮食、油等产品贩运回来。于是,芳岱村的先民利用晋豫古道途径村落的地理优势,开始发展商业贸易,众多的酒肆、驿站、商铺在村中陆续建成,造就了芳岱村三百余年的繁荣。“一村尽掌柜,半条道口街”正是对那时繁荣景象的生动描绘。

  漫步村中,可以见到许多别具一格的明清建筑。村中有一处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的古戏台院落。它可以说是壶关县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古戏台院落,历经多年风雨而保存至今,是芳岱村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整个院落中有三十余间房子,一砖一瓦都透露着历史的深邃与匠人的智慧。院中建筑采用双层结构,这种设计不仅增加了建筑的实用性,还提升了整体的美观度。左右两侧的东西看楼及神殿保留了典型的明清时期建筑风格。戏台、神殿、看楼在院落中浑然天成,形成了独特的建筑群体,不仅体现了村民对宗教信仰与娱乐活动的重视,也为观众提供了良好的观戏环境。

  古戏台在过去不仅是娱乐活动的中心,还承载着祭祀神灵的重要功能。在特定的节日或庆典中,村民们会在戏台上表演戏曲、舞蹈等节目,以此娱神娱人,祈求丰收与平安。它见证了芳岱村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反映了这里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底蕴。戏台之上,或许曾回响过无数动人的婉转唱腔,而今虽静默无声,却仍能从其精美的装饰中感受到昔日繁华。让人在赞叹之余,也对那段遥远的历史充满了无限遐想。此外,芳岱村共建有六座庙宇,包括山神庙、济渎庙、牛王庙、马王庙等。在村子的东面,建有村中最大的庙宇建筑——三教堂。三教堂最初被称为佛堂,后因供奉有佛教的释迦牟尼、道教的老子和儒教的孔子,“三教合一”而得名“三教堂”。三教堂坐北朝南,建有正殿、东西耳殿、东西廊房、南殿等,它的创建年代已不可考,后在清顺治、乾隆、道光年间历经多次修建,如今仍然屹立,陪伴着村民度过悠悠岁月。

  芳岱村内的民居多为明清时修建,具有墙高院深的特点。保存较好的14座院落散落在青石斑驳的石道边,建筑主要采用砖木结构,以三合院、四合院居多。院落的修建随形就势,因地制宜,青砖灰瓦,各具特色。院落虽历经百年岁月,仍保留有完整的外观,散发出沧桑古朴的气息。这些院落原本均有各自的名称,后来,村民根据它们在村中的位置,为它们起了别名,如岸头上院、东地则院、当中院、窑底院、岸底圪廊院等。

  窑底院位于芳岱村地势最低处。步入院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7间倒座瓦房,古朴而不失雅致,在明清时曾作为古驿站。抬头望向两侧,可以看到东西厢房的房顶均为单檐歇山顶结构,飞檐翘角,线条流畅,仿佛即将振翅高飞的凤凰,为这静谧的院落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气,是古代建筑美学的生动展现。而在院子正中,是一座匠心独运的二层窑楼,一层是3间的三孔窑洞,冬暖夏凉;二层则为7间瓦房,整体建筑既保留了传统的韵味,又兼顾居住的舒适需求,展现了建造者的独到智慧。

  院中的建筑都非常讲究,屋檐下的砖雕尤为精美。其中,房屋的墀头装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墀头处在房屋的山墙伸出至檐柱之外的部分,突出在两边山墙边檐,用以支撑前后出檐,还具有屋顶排水和边墙挡水的作用。这些墀头,形态各异,宛如一件件微型的艺术品。有的墀头,其形态宛若繁复的斗拱,层层叠叠,每一层都精心雕琢着花纹与图案,仿佛是古代工匠们以砖为纸,以刀为笔,绘就的一幅幅精美画卷;而有的墀头,则仿佛是大自然中聚拢的花朵,花瓣与叶片相互交织,细腻的刻线勾勒出它们生动的形态与脉络,下方则以稳固的垂柱作为支撑,既展现了花朵的柔美,又不失坚韧与力量。

  漫步于窑底院中,这些墀头装饰让人在赞叹其精湛工艺的同时,能深刻感受到古代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它们不仅是房屋结构的一部分,更是历史与文化的传承者,在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

  在村中的地势最高处,是清代早期修建的四合院——岸头上院,村民也将它称为“岸头上”。大门呈圆拱形,简洁质朴,门额上题有“东山气概”几个大字,充分彰显了院主人的壮阔胸怀和豪迈气概,站在岸头上院的大门前,视野豁然开朗,全村风貌尽收眼底。院落依北而建,面向南方,巧妙布局为东西两院,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相连。步入院门,两院间堂屋高耸,尽显大家风范。院中建筑别具一格,采用二层棚楼式设计,地基采用巨型条石筑成,稳固而坚实;墙体则选用宽大厚重的青砖堆砌而成,不仅美观大方,更透露出一种历经岁月沉淀的沉稳与厚重。

  在岸头上院西院的南墙外,有一处独具特色的影壁,它巧妙地斜对着蜿蜒上坡的石板小径,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影壁设计精妙,上部饰以砖砌屋檐,增添了几分古朴与雅致;中部壁心别出心裁地下凹,以精巧的菱形格纹为底,中间竖着雕刻有两个大字“壹善”,字体呈暗红色,每个字大约一米见方,醒目而庄重,仿佛是对过往行人无声的劝勉。“壹善”二字,不仅是屋主人“日行一善”美好愿景的寄托,更蕴含着深邃的哲理与处世之道。细观“善”字,其上两点以“八”字形铺展,宛如两只低飞的燕子,静静地栖息在横画的两端,这一设计不仅增添了字体的美感,更表达了行善虽为美德,却应如这两点,保持低调与沉稳的哲思。

  “壹善”照壁不仅是一处具有装饰性的建筑元素,更是屋主人品德修养与人生哲学的直观展现,让每一个为之驻足的人,都能感受到深刻的启迪。

  近年来,随着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的通车,芳岱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了让更多人得以领略古村风貌,芳岱村加大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对村内古建筑实施了更为细致的修复与保护工作,包括墙面清理、屋顶修复、结构加固等。同时,注重保留其原有的装饰风格,如造型各异的花窗、木雕、石雕等,从而更好地保留这些传统建筑的独特韵味。

  与此同时,芳岱村大力改善村容村貌,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打造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为了提升村庄的整体形象,芳岱村对村内道路进行了水泥硬化处理,并铺设了青石板路,既保留了古村的韵味,又方便了村民和游客的出行;芳岱村还加大了绿化力度,在道路两旁种植了花草树木,使村庄环境更加优美宜人。村里还建设了公共厕所、停车场等公共设施,并加强了环境卫生管理,村庄的面貌焕然一新。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芳岱村也在积极发展民宿产业。村民把闲置的房屋改造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宿,为游客提供了舒适的住宿环境。这些民宿不仅保留了传统建筑的风格,还融入了现代化的生活设施和服务理念,深受游客喜爱。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宁静的乡村环境,芳岱村还开发了康养旅游项目。游客可以在这里进行徒步旅行、山地骑行、森林浴等户外活动,近距离感受大自然的宁静。同时,中医养生、温泉疗养等特色服务项目,还能满足游客对康养旅游的需求。

  通过这些努力,芳岱村不仅有效保护了传统建筑和文化遗产,还成功实现了古村的转型升级和活力重焕。如今的芳岱村,正以更加开放和自信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成为一处集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休闲康养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2014年11月,芳岱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3年11月,芳岱村被评为2023-2025年山西省卫生村。行走在芳岱村古老的石道上,赞叹于晋商留下的文化传奇和精美绝伦的建造技艺。岁月荏苒,村中的院落仍安静的矗立,保存着古老的历史记忆。

  编校:李晓亚

  网络:吴飞飞

  监审:李保燕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