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桃源鱼米之乡——记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神头镇小泊村
乡村振兴,是向村而行,向民而兴。因此,政府必须真正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为群众铺就致富之路。
小泊村村口牌楼与石碑
小泊村位于朔州市朔城区神头镇,地处洪涛山麓、桑干河畔、神头湿地公园腹地,是朔城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村。北依唐朝古镇神头,南连唐代古城马邑,风光旖旎,自然资源丰富。
其村名“小泊”也有出处。据村民介绍,当地有许多处泉眼,因大量的泉水涌出地面形成“小泊”,故得名“小泊村”。小泊村所在的神头泉群已有1 500年的历史,包括小泊诸泉100多个泉点,从未干枯过。泉水清凉甘美,水温适宜,水质优良,严冬不凝。
小泊村虽小,但乡村振兴的种子已在此地慢慢生根发芽。驱车进入小泊村,整洁的街道与美丽的墙绘映入眼帘。全村土地面积157hm2,其中耕地面积74.7hm2,2018年人均纯收入13000元。全村人口168户、620余人,常住人口100余人。
自2021年底换届以来,小泊村领导班子的成员结构逐渐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近年来,小泊村更是以建设生态、和谐、文明、美丽乡村为目标,在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建设美丽和谐的新农村。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享誉“文化名村”
代代出文人,家家有才子。小泊村“文化名村”的美誉并非浪得虚名。据了解,明朝时期,八府巡抚霍锳就是小泊村人。可见,小泊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小泊村村民多为霍姓和李姓,由于村小人少,村子里没有学校,学生只能外出求学。小泊村能有“文化名村”的盛誉,不是一人一时之功,是世代读书风气的影响。小泊村村民大多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对自家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很高。尤其在恢复高考后,小泊村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出现了家家户户都有学子的情景。每年高考成绩揭晓后,小泊村的高分段考生的数量都能令无数人惊叹。
在小泊村村口的门楼上,有着“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八个大字。门楼旁竖立一巨石,巨石上同样刻有字样,是“人文古镇,山水神头”八个红字,字迹遒劲有力、潇洒豪迈,令人心生敬佩。
与路上偶遇的村民闲谈得知,每年从小泊村走出去的大学生数不胜数,全村早已形成了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考出去的娃很多。清华、北大的硕博连读,吉林大学、南开大学……都有考上的。”大爷扳着指头细数,抬起头朝我们微笑,语气十分自豪,“孩子们有出息比什么都强,我们村的娃没一个不上学的。”
小泊村采摘果园
鱼塘与稻田
小泊村水资源丰富,农业与养殖业发达,农业多种植玉米、高粱。“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留在村里的人很少,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但好多老年人都是退休工人,他们都有退休金,有的人在城市里还有房子,我们村的村民个人的经济收入还行,村民经济大多不依托村里发展,但是村集体的经济还要继续努努力,更上一层楼。”村委主任霍宝说道。
进村后,沿着道路向村里走,可以看到道路左侧的果园里栽着各种果树,有大接杏、鸡心果、抗寒李子、南果梨等。据霍宝主任介绍,那是镇政府扶持的果园。如今,采摘园里的果树已硕果累累,每年都会吸引不少游客前来采摘。此外,村里还有两个煤站,但防尘防护措施做得非常好,已走上了绿色振兴发展之路。小泊村并不缺水,要想发展产业很容易。霍宝表示,自己一直在努力探索适合村里实际情况的致富之道。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小泊村在村内发展养殖业,按照土地的大小和形状规划出四个鱼塘,占地面积为2.93hm2。鱼塘采用股份合作社的形式,以一年两万元的价格承包给了本地生意人柳晋宝。柳晋宝表示,自己是在仔细考察之后,认为小泊村水资源丰富,水质好,才选定小泊村来发展自己的事业。
鱼塘
鱼塘主要养殖虹鳟鱼,四个鱼塘全部是活水养殖,养的鱼大多是公的,母鱼很少。鱼塘面积不一,形状不一,其中一个还专门打造了钓鱼台,以供游客拥有更好的休闲娱乐体验。此外,鱼塘里还放了一些小虾小蟹,“这个时候,鱼塘里的螃蟹应该有二两重了,之后会长得更大,能达到将近四到五两。”柳晋宝说。在喂养方面,柳晋宝也有自己的讲究,玉米、黄豆、豆腐渣都是虹鳟鱼的吃食。鱼塘之上,就是泱泱稻田。稻田占地面积为9hm2,既有村集体的土地,也有村民个人的土地。小泊村将稻田也承租给商人柳晋宝,其中占用村民土地的部分,村里会按照政策补贴给村民。“等到水稻插好秧,就可以将虾蟹小鱼放进水稻田里,一亩地大约可以放150斤的鱼虾。”柳晋宝说。
依托鱼塘,小泊村实现了稻虾共养模式。未来,小泊村规划打造稻米品牌。“我们村的水资源丰富,水质也好,之所以发展水产养殖业,是我心里的一个愿景,想把小泊村打造成一个综合性的鱼米之乡。”说到鱼塘与稻田,霍主任滔滔不绝,将自己的想法全都告诉了我们,“再过几个月,我们村要举行插秧节,到时候,欢迎你们来参观游玩哦!”
关于小泊村的下一步规划,村委主任霍宝说:“未来,我们还要依托鱼塘发展旅游观光产业,游客可以来露营、烧烤、钓鱼。”小泊村挖掘鱼塘的衍生价值,致力于打造集吃、喝、玩、乐等休闲旅游项目于一体的观光产业。可以想象,在小泊村的落日余晖下,游客往来不绝,露营、钓鱼、赏晚霞,悠闲自在,何等愉快。
“小泊村是历史文化名村,这几年好多人都发展起了水产养殖业,外地游客要多来我们村参观游玩,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就提高了。”想象到未来的美好生活,村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离开之际,天气变得阴沉,大片的乌云笼罩在小泊村鱼塘的上方,天空逐渐下起了蒙蒙细雨。过了许久,乌云渐散,一道道金光穿透乌云,异常耀眼,不论怎样看,小泊村此刻的景色都美得让人无法转移目光。
把产业当作帮扶钥匙,为人民群众劈开“前景”。乡村振兴的成效好不好,关键看村民是否受益。小泊村以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游客在体验乡村生活、欣赏乡村美景的同时,还能享受采摘的乐趣。小泊村的村民表示,随着乡村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收入也增加了,他们十分满意。
村民房前屋后美化
民生福祉大于天
产业经济很重要,村民的生活环境同样重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关乎群众生活的福祉,关乎美丽乡村建设,是最能提升村民获得感与幸福感的大事。因此,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容村貌方面,小泊村做了很多努力。村干部带头深入街头巷尾、田间地头,治理“六乱”,开展“六清”,掀起了一股人居环境整治的热潮。
环境好是游客对小泊村的第一印象。村容村貌就是一面镜子,一面照着村民的生活环境,一面照着村干部的实干成绩。不论大事小事,在农村,村民的事情便是最大的事,听民情、察民意,将事情办到村民心里,切切实实解决村民的难题,方便村民的生活,便已经足够。小泊村的村党委书记魏夏青是2021年被选派来小泊村的,在夏书记和霍主任的带领下,小泊村大力推进“绿化和美化”工作。例如,对全村的墙面进行彩绘,开展村里道路的硬化工作等。在民生方面,小泊村还引进了自来水,村民冬季取暖也用上了清洁能源——天然气。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财富,也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点。近年来,小泊村加大力度进行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着重开展“厕所革命”。目前,小泊村的公厕,以及村民院子里旱厕的集中统一改造工作都已经完成,村里的垃圾实现了统一收集和处理,村中的污水也得到了有序排放。村庄环境是村落的门面。整治“脏、乱、差”现象,是小泊村众多惠民工程的其中之一。此外,每到过年过节,村里都会给村民发放白面等物资。乡村发展,人才先行。村庄事小而杂,村里环境的美化、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道路硬化等惠民利民措施都需要人才的引领。小泊村的村党委很重视人才引进工作,现如今,村里通过人才计划引进了一名到村工作大学生,同时还配备了一名网格员。新力量的加入让小泊村的人才队伍焕然一新。此外,小泊村每年还在持续不断地发展党员,村委会每个月都会召开一次党员大会,总结经验,团结人心,鼓劲打气,以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为村民办实事。小泊村村委主任霍宝表示,当地会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以吸引更多人才回乡建设小泊,振兴小泊。
人文古镇,山水神头
小泊村道路宽阔笔直
回望发展
小泊村依托自身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实现了经济和环境的双重发展,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常言道,没有优势就创造优势,没有资源就挖掘资源,将一切可用资源发展为能用资源,将一切能用资源转化成致富之道,迎着一切困难,砥砺前行。如此,村庄发展才有希望,乡村致富才有成效,村民生活才有盼头。
现如今,再回头看小泊村,人美、景美、产业美。那条从村口通向村中的宽阔干净的道路,不仅改善了小泊村的交通条件,方便了村民出行,还是小泊村的村民走向幸福生活的希望之路。
想你的风吹到了小泊
编校:郭俊燕
网络:柳绣华
监审:原琳娜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