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第一书记为产业振兴献计献策

时间:2025-02-27 11:13:47来源:南昌大学 文字:应来

  在2024年2月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提出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下,驻村第一书记作为连接城乡、贯通政策与实践的桥梁,其重要性愈发凸显。面对乡村产业发展中的诸多挑战,如资源配置不均、产业链条短缺、品牌建设薄弱及创新能力不足等,驻村第一书记需以嵌入式治理为路径,深度融入乡村社会,成为产业振兴的核心驱动力。

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重点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更加注重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目标任务;从以补齐短板为主要目标,到当前重点转向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流失,传统农业面临严峻挑战。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耕地面积少,粮食自给率低,致使农业基础薄弱,农产品供给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渐扩大,2023年城乡收入比为2.39:1。如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我国开启了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实现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但由于产业滞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原因,部分地区仍存在返贫风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压力依然较大。因此,乡村振兴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不仅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还要立足国情农情,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产业兴则百业旺,产业强则经济强。如果没有强大的产业支撑,就会出现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等问题,进而导致乡村衰落。因此,必须将产业振兴摆在乡村振兴的首位,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好地方。

  从现实情况看,各地在产业发展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产业同质化严重。很多地方在选择产业发展路径时缺乏科学规划,盲目跟风,造成产品相似度高,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低下。二是产业链条短。部分地区的产业布局单一,产业链短,无法形成规模化生产,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一旦遭遇自然灾害或其他因素影响,就容易出现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现象。三是品牌效应不明显。农产品品牌建设起步晚,品牌影响力不够,缺乏辨识度,难以获得消费者青睐。这不仅会影响农民的收入水平,还会阻碍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驻村第一书记在产业振兴中的角色分析

  驻村第一书记作为协助村干部开展农村工作的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包括行政领导者、社会建设者、专业技术人员、产业发展者等,这些角色共同构成了驻村第一书记的多重身份。

  从行政领导的维度看,驻村第一书记是党组织在农村基层的派出代表,其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政策要求,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推动实施。在具体实践中,驻村第一书记要发挥好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和农民群众的主心骨作用,做好上传下达工作,通过宣传教育、思想引导、示范带动等方式,提高村民的思想认识,坚定其致富增收的信心与决心,进而凝聚起建设美丽乡村、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强大合力。同时,驻村第一书记应具备较强的政治素养,能够深刻领悟党的方针政策,积极配合村“两委”班子开展工作,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优良作风。此外,驻村第一书记还要熟悉掌握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帮助村民解决实际问题,在确保不触碰法律底线的前提下,多途径争取帮扶资金、政策支持,并整合社会力量,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

  从村庄建设的维度看,驻村第一书记是村庄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村庄规划的制定、村庄环境的整治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驻村第一书记不仅要发挥好自身的特长优势,还要注重调动村民的积极性,通过“我能干什么、缺什么、需要什么”的方式积极对接各方资源,不断增强村庄自我造血功能,从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落地。

  从产业发展的维度看,驻村第一书记既是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参与者,又是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的建设者,更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组织者。在产业振兴过程中,驻村第一书记应立足于村庄的自然条件、区位优势以及人力物力等客观因素,结合当地特色,大力推进优势主导产业的培育,优化调整传统种养结构,实现农产品供给的多元化和优质化,并依托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品牌链,真正让绿色优质的农产品走出村庄、走向市场、走向全国。

嵌入式治理视角下驻村第一书记推动产业振兴的基本思路

  嵌入式治理模式是一种将社会治理权力嵌入公共治理内部的结构、关系与规范之中,以国家法治力量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础和保障,以社会与民众的参与主体来定位社会治理的机制与方式。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嵌入式治理强调主体参与,促进了治理主体间的平等合作,从而激发乡村发展活力。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当前,各地正着力构建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为保障、治理有效为基础、生活富裕为根本的“五位一体”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农村产业发展的“能手”,驻村第一书记应当具备一定的经济思维和专业知识,能够为村庄产业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首先,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在“找准路子”的前提下开展精准帮扶。驻村第一书记虽然大多具有较强的经济工作背景,但要想真正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仅凭一己之力远远不够,必须结合政府、社会等多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因此,驻村第一书记应根据所在村庄的实际情况,结合本地特色,积极与当地企业或合作社对接,引进合适的项目和技术,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等,通过示范引领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致富。同时,还要整合好专项资金、涉农资金以及其他社会资金,用好用活小额信贷政策,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困难,确保相关政策落地生根。此外,对于一些地理位置较偏、产业基础薄弱的偏远村落而言,驻村第一书记还可以通过直播带货、电商销售等方式拓宽销售渠道,将优质农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从而切实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

  其次,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奠定坚实基础。部分驻村第一书记是从机关单位直接派驻到村的,这就意味着他们脱离了原来的工作环境,不仅缺乏相关经验,而且对农业生产、市场营销等方面也知之甚少。因此,在产业振兴过程中,驻村第一书记不仅要立足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还要培养专业技能,学习先进理念,尽快掌握专业知识。例如,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孟家镇凤岐堡村驻村第一书记孙金锋在参加沈阳市农作物高产栽培及产业发展趋势培训班后,掌握了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技术,并把技术带回村里,配合农技人员指导农民进行病虫害防治,做好田间管理,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挥大豆玉米带状种植的技术优势,从政策保障、技术服务等方面打出“组合拳”,推动全村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最后,要不断提高创新意识,探索符合村情实际的产业发展路径。受历史和现实条件制约,部分农村地区传统农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如何打破传统束缚、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成为摆在驻村第一书记面前的重要课题。对于这类村庄而言,驻村第一书记应善于把握时代脉搏,紧跟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及时更新观念,大胆尝试各种新业态、新模式,如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创意农业、智慧农业等。此外,在大胆尝试新发展模式的同时,驻村第一书记还应帮助村庄做大做强现有产业,建立完善的产业体系,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助力乡村产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驻村第一书记还应注重激发村民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产业振兴的主动性,共同描绘出一幅乡村美、产业兴、农民富的美丽画卷。

嵌入式治理视角下驻村第一书记推动产业振兴的实践策略

整合资源,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乡村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进行系统谋划。在此过程中,驻村第一书记应重点关注如何整合资源,特别是将当地特色优势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充分挖掘潜在的资源价值,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龙头企业”是指能够提供技术、信息、资金等方面支持的大型农业经营主体,它们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因此,驻村第一书记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当地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通过延伸产业链来提升产品附加值,从而为村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增收途径。二是打造区域品牌。品牌建设对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为了促进产业提质增效,驻村第一书记应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品牌。例如,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谷脚镇中坝村依托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打造了以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为主的旅游产业品牌,取得了较好成效。三是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就是要打破传统产业之间的界限,实现资源整合,形成相互支撑、互为补充的局面。

借助外力,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驻村第一书记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过程中,善于借助“外力”,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技术和人才等方式实现乡村发展的动能转换。

  以招商引资为例,2019年以来,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按照“一园多区”的发展思路,打造以县城为中心的“园中园”,将园区建设成为高标准、有特色、可复制的示范引领区。作为产业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乡镇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例如,湾滩河镇依托龙头企业贵州泰邦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利用其在中药材种植方面的经验和优势,探索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并逐步辐射带动周边村寨,形成了中药材种植产业带,有效促进了产业振兴;龙山镇通过实施“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抱团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蔬菜种植、生猪养殖等产业,实现了农户增收、产业增效、生态增值。

  驻村第一书记在引进人才和技术时,十分注重发挥自身的桥梁纽带作用。例如,高坡镇采取组织外出考察学习的方式,先后到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和贵州省六盘水市等地参观学习,了解当地产业发展情况。同时,邀请相关专家到村开展讲座,传授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帮助村民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难题,提高他们的农业生产技能。

引进项目,促进村企合作双赢

  在实践中,许多驻村第一书记通过争取项目、招商引资等方式,吸引企业到农村投资,帮助村民解决产业发展的资金、技术和销售渠道等问题,进而带动其他村民参与产业发展。

  引进产业项目。通过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驻村第一书记积极争取财政专项资金和涉农资金用于产业发展。例如,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石桥镇前赵村驻村第一书记薛俊民根据石前镇的酥梨特色产业优势,组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商议,决定上马花菇种植项目,作为“一村一品”龙头产业。同时,薛俊民统筹省派第一书记帮扶资金、金融赋能资金并争取部分社会资金,共计300余万元,建成花菇菌棒加工车间,引进加工设备,促进了村民增收致富。

  招商引资。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驻村第一书记会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招商方案,以增强招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前赵村积极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与坤峰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结对村集体产业。这些合作企业通过产业帮扶、投资帮扶、人才技术帮扶等多种模式,为前赵村的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

  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为了实现村企双赢,驻村第一书记在招商引资时,会充分考虑村民的利益诉求,确保村民能够从产业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例如,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独山县下司镇三兴村驻村第一书记林天盛积极招商引资,引进外商投资蜂糖李种植产业,村民将土地流转给种植基地,获得稳定的土地租金收入,同时基地为村民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村民通过参与蜂糖李的种植、采摘、包装等工作,获得劳务收入。在合作过程中,企业收获了优质的农产品,村民通过参与蜂糖产业,收入大幅增加,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驻村第一书记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通过嵌入式治理方式深度参与产业振兴,能够扮演多重角色,发挥综合效能。在驻村过程中整合资源、借助外力、引进项目,不仅能促进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还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力量。未来,应继续强化驻村第一书记的能力培养与政策支持,充分发挥其在产业振兴中的引领作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贡献更大力量。

  编校:乔星琦

  网络:吴飞飞

  监审:侯欣怡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