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落地

时间:2025-02-25 11:39:45来源:安阳职业技术学院 文字:曾侨妮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时代内涵

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新时代全过程人民民主得以发展的根本前提。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经济基础不同,必然决定了只能走适合自身发展的民主道路,而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民主发展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可以使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传承并落实下去。

以人民为本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我国的宪法历经多次修改,但人民主权这一基本原则自始至终从未改变,这表明我国的人民主权理念已深入人心。

  不同的国家性质不同,我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那么我国的民主也应是社会主义民主,并且是具有自身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我国的国家权力由人民赋予,人民手中掌握着国家的各项权利,形成了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的格局。宪法规定凡是年满十八周岁、未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皆享有选举权。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并用,国家的一切权力都来源于人民。人民既是民主模式的设计者,同时也是民主成果的受益者。这里所说的人民区别于普通的公民,公民单单是一个法律概念,符合法律的各项要求便能够成为我国的公民,而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是对我国各项事业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的群体。破坏国家统一的分裂者则没有权利享受民主的权益。

贯穿全过程

  真正的民主应该贯穿于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以及社会事务的各个环节,票权仅仅是民主的开始,并不意味着民主的结束。在我国,投票仅仅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逻辑起点,行使投票权之后,公民还可以参与到管理、决策、协商、监督等各个环节中。例如,在深圳市率先开展的“民生实事票决制”,由市政府通过线下线上等多种途径广泛征集民意,选出得票最高的民生项目,之后市政府对各个民生项目进行分解,派给相关部门,组织相关单位对项目进行考察、调研、监督,及时提出意见并进行政务公开,让人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民生项目正在自己身边开展并享受到便利。

  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一些基层的实施效果显著,农村组建村民委员会,社区成立居民委员会,基层的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在协商民主,无论大事小事都由群众商量着来,一个项目实施不实施、改造不改造,都由人民群众说了算,每家每户都派人参加村民大会对一件事情进行充分的讨论,最终做出令老百姓满意的决策。同时,我国的民主不仅仅局限于一种形式,包括党内的充分民主、政治协商民主,民主体现在方方面面,并且都注重实实在在的效果,各种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创新形式层出不穷,以上种种都说明我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规范整合

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立法中的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其代表着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保障人大代表充分参与立法,发挥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植根人民的桥梁纽带作用,既有利于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优势,又有利于立法更好地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

  第一,在订立立法规划和立法计划等环节中广泛吸收人大代表的建议,将代表的议案、建议作为立法规划和立法计划的重要来源。第二,在法律法规实施过程中,将群众对法律法规草案和关于法律实施的各种意见充分反馈给人大代表,以便其能够全面掌握人民群众的真实情况。第三,在全社会范围内进一步形成尊重和支持人大代表的良好氛围,从根本上确保人大代表可以充分行使自身权利。

  各级人大代表中,市镇两级人大代表任重道远,唯有厚植代表意识,用心做好社情民意的倾听者、传声者、建议者,才能充分履行代表的职责,发挥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实际作用。将人大代表工作室与村民说事中心相结合,将镇人大与综治维稳同步联动,为人大有效履职创造条件。在人大代表接访室实行代表、群众双向预约接待的“菜单式特色服务”,增强联系工作的互动性。

开门立法,让“原汁原味”的民意写进法律

  如果法律的出台没有做到实事求是,脱离了群众,没有顾及周全人民的切身利益保障,那就不是好的法律。顺应民心民意,满足群众合理合法的诉求,才能制定出好的法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良法源于实事求是、深入体察民情、深入理解民意、扎根基层调研,只有清楚群众的切实需求,跟上群众随着时代变化的步伐,才能相应地制定出合乎民意的良法。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主体是人民,要想在立法方面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民意的体现就显得尤为重要,让“原汁原味”的民意写进法律的关键是聚集民智。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确保在起草、审核等各个立法环节中坚持公开立法原则,积极充分听取各界人士的意见,广纳民意凝聚共识。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探索公众参与立法的途径和形式,在重视拓展线下渠道的同时,顺应时代潮流,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网络平台,方便民众线上参与立法,充分调动民众参与的积极性,力求最大限度聚集民意,将民意征集作为立法的一种刚性制度。

  第二,形成社情民意反馈机制,同时将社情民意数据化、公开化,在各个平台公布,确保所体现的民意是真实的,也能让民意写进法律这一环节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下进行。

  第三,推进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建设,发挥好联系点“民意直通车”的作用,使基层老百姓的声音能够被听到。同时,民众的作用不应被局限于法律的立项、起草阶段,后续法律的审议、论证评估、监督等阶段也应有群众的参与,使最终的法律法规汇集最多的民意,让尽可能多的人民群众满意。

充分发挥地方立法的引领作用

  通常意义上的地方立法是指“特定的地方政治机关,依据一定职权和程序,运用一定技术,制定、认可、修改、补充和废止效力不超过本行政区域范围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赋予地方立法权有其独特的优势,第一,地方立法可以根据本地的特色,因地制宜,保证国家宪法和法律在本地有效实施。第二,国家宪法和法律对地方难免有覆盖不到的方面,地方具有立法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填补法律的“空白”。第三,地方具有立法权后,可以自行立法制定解决地方事务的规则,不必再逐级上报。第四,地方所制定的法律法规一般是适应本地区发展现状的,因此有利于本行政区域内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重大事项的发展。

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治理中的探索

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好坏事关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兴衰,尽管许多地方积极探索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方案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策略。

  第一,应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在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过程中,基层党组织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党的领导,将政治功能作为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基本功能,具体表现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之路,积极学习党的政策方针,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通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不断激发人民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促进基层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在巩固原有基层党组织的基础上,合理划分党组织的职能,提升原有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加快新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形成网格化,让党旗飘扬在基层的每一个角落。

  第三,创新服务形式,在保证原有服务形式质量的基础上,做民意调查,推出大众欢迎的服务形式,如加快“无纸化办公”的布局,使群众足不出户便能解决问题;利用新兴技术打造智慧型基层党组织,合理合法运用大数据“对症下药”,实现精准化服务。

  第四,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激发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哪里有需要、哪里任务重,哪里就应有党员干部的身影,通过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实现党员干部带动普通党员,普通党员带动基层民众的良好风气。

深化“五个民主”在基层治理中的实践

  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五个民主构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核心,但在有些方面仍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民主选举方面,需要提高选民素质,增强选民的主人翁意识,县乡两级人大都是直接选举产生的,作为选举人的民众自然要对自己所投出的选票负责,但我国基层民众素质有待提高,只有加强对基层民众的教育,让每位公民都认识到自己投出的每一票都有可能影响国家未来的发展,增强基层民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民主协商方面,不少地区都在探索公众列席乡镇有关会议的制度,但由于缺乏民主协商方面的经验,有些地区的群众参会浮于形式,公众参与力度不够。要扭转这个局面,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让群众明白真正的协商民主是什么,激发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公众的满意度。

  民主决策方面,基层民众的素质同样影响到决策的科学性,因此基层政府有必要建立专家咨询机制,确保公民可以理性行使自己的权利,这种制度也有利于政府和公民之间的协商。

  民主管理方面,大力发展公民社会,实现在农村基层民主管理领域从民主协商到民主管理的衔接,增强民众在管理方面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实现由干部决策型向群众管理型过渡。同时,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民主管理机制,为民主管理提供制度支撑。

  民主监督方面,存在监督意识不强、制约能力不足、监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要做到民主监督,应培养村民的自治意识和民主观念,拓宽民主监督的渠道,如设立举报信箱、规定接待日等。提高村务公开的透明度,每月、每季度公开,不仅要在村务公开栏上公布,也要线上公布,让更多人监督。

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治理中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作用

  现如今,科技发展和国家治理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两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国家政策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科技又为国家治理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科技成果正在快速应用于国家治理领域。一些新的技术手段不仅盘活了已有的制度,还开辟了新的渠道,使民主形式更加丰富,民主更加“全过程”。

  新兴的科技成果在全过程人民民主领域内大有可为。例如,利用5G网络通信技术可以实现公民与政府“面对面”的沟通,人大会议中利用微信系统实现代表团小组的“云审议”,VR、AR等技术让群众沉浸式感受大会氛围等。因此,应当充分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优势,利用大数据对民意进行更好的汇集和分析。加强信息化建设,形成网格化管理,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技术支持。

  基于以上论述,可见全过程人民民主对我国的重要性,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在党的领导下,以人民为本位,坚定不移地走全过程人民民主之路,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继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五个民主”实践,与智能化背景协调发展。虽然我国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探索仅仅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后续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但我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不断的实践中已经展现了强大的生命活力,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必将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探索中得到实现。

  编校:乔星琦

  网络:吴飞飞

  监审:苏子君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