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藏在历史名城里的太原腔调

时间:2024-06-28 14:52:46来源:村委主任杂志社 文字:李惠琴

  公元前497年,晋国公卿赵鞅任用董安于在汾水以西筑造晋阳城,开创赵国基业。自此,太原城开始了其长达2500多年的历史。宋代词人沈唐曾为太原留下“山光凝翠,川容如画,名都自古并州”的赞誉。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和两千五百多年建城史的太原,可谓底蕴深厚,文脉延绵。“北次二经之首,在河之东,其首枕汾,其名曰管涔之山。其上无木而多草,其下多玉。汾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汾河水从莽莽山林中奔腾而来,犹如一条玉带从太原穿城而过。大河源远流长,衍生了人间烟火,孕育了三晋文明。

  一水润一城,往事越千年。汾河水造就了风光旖旎的自然山水,孕育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花花真定府,锦绣太原城。”宋元时期,华北一带流行的这句民谚道尽了太原城的繁华盛景,“锦绣”一词写尽了太原的山形地貌与气象非凡。“太原”地名是从“大原”二字演变过来的,最早出自《诗经·小雅·六月》中的“薄伐猃狁,至于大原”。《尚书·禹贡》中也记载:“既修大原,至于岳阳。”但太原作为特定的行政区划名始于秦朝。公元前227年,秦国设太原郡,自此,“太原”作为行政区划名一直沿用至今,历时已两千多年。


太原南中环桥横跨汾河两岸,夜色极美

“龙潜”之地,九朝古都

  与北京、西安、南京和洛阳这些“龙都”相比,太原的“龙城”美誉似乎略显失色,究其原因是历史上各朝代在太原定都的极少。但太原作为“龙潜”之地、“九朝古都”,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春秋战国以来,太原逐渐成为山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地理位置来看,太原位于山西省中部,晋中盆地北缘,北靠忻州,南接晋中,西毗吕梁,东邻阳泉,自古以来便处于北方草原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的交汇地带,战略位置相当重要。因此,历朝历代君王对太原非常重视,汉有“东带名关,北逼强胡”之称,北齐视其为“霸业所在,王命是甚”,李唐王朝认为太原是“王业所基,国之根本”,他们都极看重其“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特殊地理位置,太原也成为从古至今的兵家必争之地。


战国时期,齐、楚、秦、燕、赵、魏、韩七雄并立

赵国初都

  赵国乃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497年,赵简子定都晋阳(今太原西南部),后赵国国都几经变迁,中牟(鹤壁西)、邯郸(邯郸)都曾为赵国都城。

  春秋末期,晋阳之战奠定了“三家分晋”的基础,也让赵国从晋国列卿中脱颖而出。晋定公时,智瑶担任晋国执政,为了增加自身实力,打着向晋君献地的旗号,向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索要城邑,被赵襄子拒绝。后晋公命智瑶和韩康子、魏桓子三家联手讨伐赵襄子,围攻晋阳,并引晋水灌晋阳城。在晋阳城快被淹没的时候,赵襄子又联合韩、魏两家反攻智瑶。韩、魏临阵反水,以水倒灌智氏军营,智瑶兵败身亡,赵襄子将其头颅雕刻、上漆,充作饮酒之首爵。为免除后患,韩、赵、魏三家联手将智氏灭族,瓜分智氏封邑,史称“晋阳之战”。

  此后晋国国君再无半点权威。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迁于端氏(今晋城市沁水县),又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史称“三家分晋”。智瑶亡而三晋之势成,三晋分而七国之形立。从此,中国由春秋时代逐渐过渡到了“不以道义为重,而以成败论英雄”的战国时代,“三家分晋”也成为春秋与战国的分水岭。

  进入战国时期,赵国国君励精图治,最终赵国发展为战国后期东方六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与秦国展开了数十年的争霸,而晋阳自然也就成了赵国的“龙兴”之地。

唐朝北都

  中国人总是对自己的故乡有深切的眷恋之情,李唐王朝便是如此。公元618年,李渊自立为帝,定都长安(今西安),建立唐朝,因晋阳是李唐王朝的发源地,晋阳遂被设为陪都,在当时称为“北都”。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李渊正式出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太原留守、晋阳宫监,成为该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

  当时农民起义的烽火燃遍全国,尤其是大河南北和江淮地区的农民军,正以摧枯拉朽之势,猛烈地冲击着隋朝的统治基础。与此同时,隋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在日益加剧,隋炀帝猜忌大臣,滥杀文臣武将。面对如此内忧外患的局势,李渊副使夏侯端劝他早做打算,李渊“深然其言”。等到李渊到任太原后,他对次子李世民说:“唐本就是我的封国,太原就是唐所在之地。如今我来到此处,是为天赐良机,赐予却不取,灾祸将要来临。但历山飞不破,突厥不和,没有办法经邦济时。”这表明了他的起兵意图和策略。

  李渊到任后,他率先带兵前往雀鼠谷,击溃了活动于太原以南的历山飞别将甄翟儿部,稳定了山西局势。但在抵抗突厥入侵的防御战中,他的副留守高君雅和马邑太守王仁恭战败,隋炀帝遂下令拘捕李渊、斩杀王仁恭。李渊即让李世民做好随时起兵反抗的准备。过了不久,炀帝又遣使驰驿赦免李渊与王仁恭。李渊认为时机已到,于是“雄断英谟,从此遂定”。经历这一事件,李渊加速了举兵反隋的活动,终在618年自立为帝,建立唐朝。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隋末,李渊以“尊隋”为名起兵,每战必克,直入长安,在隋恭帝杨侑禅让帝位后便以“唐”为国号。国号“唐”,原是晋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南部地区,因国君姓李,故又称“李唐王朝”,尊称“大唐”。

  晋阳被视为“龙兴之地”,又因其极其重要的军事地位而被定为陪都。除为赵国初都与李唐王朝的陪都外,太原还是前秦都城、北齐陪都、武周陪都、后唐陪都、后晋陪都、后汉陪都、北汉都城。无论是军事进攻还是军事防守,太原都无愧于军事战略城市的地位。


公元688年,唐朝疆域空前辽阔,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首义城门,太原锦绣

  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始设太原郡,治在晋阳,即今太原市区西南汾水东岸,以“晋阳”兼称“太原”,如此称谓直至隋唐五代不改。那时候的太原由汾河以西的西、东、中三座城池组成,仅城门就有24座。

  宋太平兴国七年(982),潘美在阳曲县唐明镇初建并州治所,唐明镇大致以今天西米市街、庙前街、西羊市街为中心,东至柳巷南路,北及府西街一带,较之晋阳城北移约45千米,居汾河以东凹岸、太原盆地北端山谷合拢之处的狭长地带上。此后太原城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形成今日太原市城区的雏形。

  宋代太原城城周长5千米余,设四门,东曰“朝曦”,西曰“保德”,南曰“太平”,北曰“怀仁”,城中还有一座周长2.5千米余的子城。其中南边的太平门即今日五一广场上的首义门。首义门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长60米,宽32.9米,高39.25米,是太原市民的精神地标,也是太原市重要的政治集会和节日庆典活动场所,更是迎泽大街的重要门户节点。

  首义门演变历史悠久,名字也几经变更。明代的太原城由宋代的十里扩建为二十四里,城门也由原来的四座增至八座。这八座城门中,以太平门最为著名,太平门内的道路叫晋藩前大街,大街的北端便是明代藩王、九大塞王中排位第一的晋王王府皇城,太平门的第一次更名就与晋王府有关。

  当时明王朝的统治日益巩固,四海升平,八方安定,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第一代晋王朱棡就藩太原后,皇帝的圣旨由太平门入城送入王府,太平门也就成了承迎天家恩泽的入口。由此太平门便迎来了它的第一次修葺与更名,取“承迎恩泽”中的“承恩”二字代替“太平”二字,改名为“承恩门”,且其专供晋王府出入使用,修葺时选用最高规格,承恩门也因此成为八座城门中最为耀眼的城门。

  清中叶,东山的山洪顺东南城墙而下,冲毁了承恩门关城及箭楼;咸丰年间,承恩门又惨遭失火,直至光绪年间才得以重建,民间将新修建的承恩门叫做“新南门”。


清朝时期,太原府城地图,承恩门位于城东南

  1911年辛亥革命时,山西新军从狄村驻地沿并州路一路向北,在城内革命党人接应下顺利进城,进城后直奔巡抚衙门,成功发动了太原起义。太原革命党人的壮举,打响了辛亥革命黄河以北的第一枪,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为表纪念,承恩门自此更名为“首义门”,城楼雄壮,关城肃穆,瓮城森严。由于太原起义在辛亥革命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革命成功后,武昌和太原两地出现了以“首义”命名的建筑或区域。

  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强大炮火的掩护下,强攻首义门,进入太原城,解放了太原,而首义门这座雄伟的古城门也在炮火中受到了重创。

  195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太原市政府将毁于战火中的首义城门、城楼、城垣一并拆除,辟建了宽阔的广场,取名“五一广场”,寓意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之,五一广场也是太原市最早的广场。

  五一广场建成后,1959年至1995年历经多次改建完善,从修建广场观礼台到修建假山、喷泉、雕塑广场,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彻底完工,形成一大一小、南北遥相呼应的现代化广场。

  作为太原市最重要的地标建筑之一,五一广场是老太原人心中的深刻记忆。漫步五一广场,千余年积淀的沧桑感如陈年老酒一样沁人心脾。每逢国庆节,五一广场上都会举行升国旗仪式,迎着第一缕晨曦,群众自发赶来,齐聚广场上,一同见证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全场高唱国歌,祝福祖国繁荣昌盛。

  为传承历史文脉,弘扬太原市历史文化,2020年5月22日,太原市五一广场改造设计方案正式公示,本次改造结合了五一广场的历史性和文化性特征,在广场中轴线位置上设置首义门、国旗、雕塑三大主题元素,此方案最大的亮点就是北广场首义门的复建,力求将首义门打造为英雄太原、文化太原的载体和坐标。同年7月15日,五一广场雕塑设计方案研讨视频会召开,会上初步提出以“伟大的开端”为主题进行雕塑设计,与广场整体设计相统一。2020年9月4日,太原五一广场北广场正式封闭改造。

  2021年3月9日,太原市五一广场改造工程有序展开,首义门基座成型。6月16日,首义门城台建设和部分大型木构件基本完成。11月3日,太原市五一广场首义门复建工程终于竣工并拆除围挡,新建的首义门正式与市民见面。

  如今的五一广场,融汇古今,与时俱进。置身广场中央,太原的历史如同电影般从眼前一幕幕闪过,都市的繁华与历史的厚重融为一体,新建的首义门为锦绣太原城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太原人的骄傲。


雪后的首义门,红墙青瓦白雪融为一体,分外和谐

太原街巷,太原腔调

  当你在太原来一场City walk,你会发现太原的街巷名字起得非常有趣,“米市街”“馒头巷”“咸肉巷”“豆芽巷”“炒米巷”“茄皮巷”……每一巷听了都能使人肚子“咕噜”一声;“老鼠窟”“五龙口”“马道坡”“羊市街”“猪头巷”“卧虎山”……仿佛每个巷子里都藏着动物;“一人巷”“二市场”“三桥街”“四岔楼”“五福庵”“六平巷”“七府坟”“八吊沟”“九幢巷”“十字街”“千峰路”“万马街”,从一到万一应俱全;“杏花巷”“桃园路”“柳巷”“劲松路”“柏杨树街”“柳溪街”……绿树与红花深藏于这些巷子里。

  太原不仅街道的名字起得有意思,每条街道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印记。首先必须要提到的就是“迎泽”二字,在太原,“迎泽”常见于各类名称中,如“迎泽区”“迎泽大街”“迎泽公园”“迎泽宾馆”“迎泽汽水”……“迎泽”二字出现得如此频繁始自明朝时期,晋王府将“承迎恩泽”四字拆分,以“承恩”二字命名原太平门,以“迎泽”二字作原朝天门之名,后在此处建起的一条东西向街道,唤作“迎泽大街”,迎泽大街旁边的公园叫做“迎泽公园”,迎泽大街的宾馆叫做“迎泽宾馆”。而“迎泽”一词亦来自一首古老的民歌——《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这首民歌相传是舜帝时代歌颂南风造福运城盐池人民的民歌,大意是说世间万物都承迎南风的恩泽。


迎泽大街位于太原市市中心,是一条东西向的城市道路

  太原历史最为悠久的商业街——柳巷,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拥有“中国四大夜市之一”“华北地区最大的夜市”之称,日人流量达二十余万。其名字中的“柳”字源自一则历史故事。

  相传,明北伐灭元战争中,朱元璋挥戈直指元军军事要塞——太原。驻扎在太原的元军凭借城高池深的地理优势,以逸待劳,垂死挣扎。明西征大将军常遇春为了解敌情,亲自化装成樵夫混入太原城。不料,事不机密,常遇春的行迹被元军探子探得。他刚刚穿过太原城东门外的桥头街,准备混进朝曦门,就被元军伏兵四面包抄。情急之下,常遇春杀出一条血路,拐入城墙根下的一条小巷,并钻进巷北的一个破旧小院。在这所破败的小院里,住着一位年逾花甲的孤寡老妇柳氏。柳氏的丈夫早年被元兵残忍杀害,儿子又被元军抓走,一去不归,所以,她恨透了元朝统治者。她见这位樵夫被元兵追杀,心生同情,就把常遇春藏进了后院的柴垛中。等元兵闯入院中搜寻,柳氏装聋作哑,将他们哄骗走。

  常遇春获救后,深感老人救命之恩。临别时,他将院中的一条柳枝顺手摘下,交给柳氏说:“老妈妈,这里不久就要打仗了。为使您老免遭战火,请把它插在街门上,大军见到柳枝后,定会尽心保护。”

  不过几日,明军果然攻入太原。柳氏眼见战火四起,唯恐街坊四邻难逃战劫,遂走家串户告诉众邻,各取柳枝插于门首。由于常遇春审清了城中敌情,又安排了内应做探,明军里应外合,迅速拿下了太原城。攻入城中的明军士兵按常大将军的命令,看到门上插有柳枝的院子,格外小心保护,秋毫无犯。

  战后,众街坊为感谢柳氏,也为了纪念太原脱离元朝的残暴统治,便把门首的柳枝植入门前街畔。这些柳枝生根、抽技、发芽、吐翠,随着时光的推移,逐渐长成了小柳树、大柳树、老柳树。从春到夏,从夏到秋,这条不起眼的小巷早已绿柳成荫、枝条婀娜、凉爽惬意,于是,一个美丽的街名“柳巷”就此诞生。

  柳巷原本是一条破旧的市井小巷,清中叶的一场大水患几乎淹没了城南和南关城的商市街巷,商贾们才逐渐向柳巷、桥头街一带迁移,使这条僻静、萧条的小巷变成了店铺毗连、行商坐贾云集的闹市。尤其在辛亥革命后的二十多年间,柳巷附近的商品贸易业迅速发展,柳巷也成了太原当时的商业中心。

  如今的柳巷不仅是太原的商业地标,也是外地人来太原旅游必打卡的景点之一,时髦的都市女孩来到柳巷商圈总会拎着大包小包心满意足地离开,更有甚者认为太原的柳巷可比肩上海的南京路、成都的春熙路和北京的王府井。

  岁月流传,时光变迁,历史虽已悄然远去,但我们仍可以从史料记载中窥得过去太原城的繁华景象。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太原蕴含着深沉而厚重的历史情怀,这份历史情怀需要我们去用心品味、智慧传承。


柳巷商圈游人如织,店铺林立,小吃众多

  网络:柳绣华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