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孝义”地名中的民间故事

时间:2024-06-28 14:42:45来源:村委主任杂志社 文字:和羽楠


孝义城市景观

  《晏子春秋·问上》:“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在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的地标性建筑中阳楼上悬挂着一副对联,“孝为人之本,义乃君子宗”,横批为“行孝仗义”,这对联与孝义市市名息息相关。“行孝仗义,包容大气”的字幅在孝义市内随处可见,可以说“孝”与“义”,“孝文化”与“义文化”已经成为当地百姓的精神支柱,融入孝义人民的血脉当中,组成了当地人的文化基因,流传千年。“郑兴割股奉母”“义虎勇救樵夫”的故事承载着孝义厚重的“孝文化”与“义文化”,富有文化趣味与历史韵味,在当地可谓妇孺皆知,对于异乡人,要想了解孝义,也须得从这两个故事入手。

“郑兴割股奉母”故事一则

  主人公郑兴,其人生卒年不详,隋朝人,祖居汾州永安县永安堡,即今天的孝义市大孝堡乡大孝堡村。郑兴自小十分有志向,为人忠厚老实,孝敬父母,亲厚乡民。虽然家境十分贫寒,但为人勤劳的他,靠日日勤勉劳作奉养父母。后来郑兴的父亲不幸过世,这件事对他的打击非常大。父亲故去后,郑兴连日食难下咽,滴水未进,但想到自己并非孑然一人,还有母亲需要侍奉,于是激励自己振作起来,同时坚持为父亲守墓三年。

  父亲故去后,郑兴对母亲更加体贴孝顺,日日嘘寒问暖,寻得好吃食一定让母亲先吃。有一日,郑兴在外做完苦工回家后,院内不见母亲身影,急忙进屋查看,发现母亲孤零零一人,瘫倒在床,脸色竟惨似蜡纸,四肢也受疾病牵连,不能走动。郑兴心急如焚,四处求医问药。

  郑兴为其母遍寻医师,日常琐事多而杂,但他从不假于人手,凡事亲力亲为。为表诚恳总是亲自前请,求到药方后,更是立马为其母熬煮汤药,汤药制好后,也一定先亲自尝一尝。他常服侍于母亲床前,衣不解带,足不失履,和衣而卧。郑兴虽然将母亲伺候得十分周到,进药也颇多,但不知何故,疗效甚微,其母久病难愈。郑兴的母亲看到郑兴终日因自己的病东奔西跑,心里十分难受,自己本就垂垂老矣,于是常常劝郑兴不要给自己医治了。但郑兴从未停止帮母亲寻找医士,寻觅良方。

  某天,村子里来了一位名满天下的游方老中医,郑兴大喜,赶忙去请他为母亲诊治。老中医给郑兴母亲诊脉后说:“你母亲久病不愈,主要是气血虚弱、五脏紊乱的缘故,现在最需要食用一些新鲜的鹿肉进行调理。你寻得鹿肉后,将鹿肉做成鹿肉脯,再配以五味食之,方能起到补瘦弱、益气力、强健五脏的作用。”只是药方出来了,郑兴反倒垂头丧气,原来是有一个问题难倒了他,即永安县境内根本无鹿,这可怎么办呢?郑兴整日为此事忧心忡忡,食不甘味,夜不能寐。

  有日深夜二更,郑兴难以入睡,仍在为此药方思虑焦灼。他忽然想到,鹿肉难寻,故其药用价值奇特,可人身更难得,何不用自己的肉代替鹿肉?即使没有同等药用价值,让母亲吃些肉进补营养,也总不错。于是他割股奉母。郑兴的母亲看到他端来肉汤很是惊讶,家中因自己患病已经没有钱了,郑兴含糊其辞说是朋友打猎给自己分了点。不日,郑兴母亲的病情竟逐渐好转。月余,病愈。

  后来,郑兴割股奉母的事情很快传遍了汾州府各地。唐武德九年(626),汾州知府房玄龄亲临永安堡,表扬郑兴为“汾州第一孝子”,将其居住地永安堡更名为“大孝堡”,并在村口手书牌匾“孝悌贤乡”。唐太宗李世民听晓此事后脱口而出:“此人(指郑兴)有孝有义,可为大孝也!”即下达旨意,御赐郑兴故里“永安堡”为“大孝堡”,将县名由“永安”易为“孝义”。此外,在今大孝堡乡村口写着“郑兴故里,孝德为本”,以此展现孝义的“孝文化”。

  在清乾隆《孝义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因邑人郑兴孝行闻于朝,遂改名孝义。事见唐李吉甫《元和郡国志》。”孝义即得名于此。又一记载:“今之孝义,唐初为永安县。时永安堡村民郑兴,耕作奉母。母久病,郑兴乃割股为羹以进母,母病始愈。贞观元年(627)知县报于朝,唐太宗李世民诏政永安为孝义。铭曰:郑兴立本,割股奉亲。明君重德,孝诏古今。富民强市,羽翼乾坤。”


孝义市地标性建筑中阳楼

“义虎勇救樵夫”故事一则

  据传说,山西省孝义县有一位知县,姓孙,他曾记录过一位樵夫和义虎的故事,现今孝义境内流传为义虎勇救樵夫的故事。明嘉靖年间,孝义县高唐山、狐岐山一带老虎猖獗。当地一位樵夫一天早上去砍柴,考虑到经常去的地方柴木已经很少了,于是打算找个新地方砍柴。行走途中,因对路况不熟悉,走着走着突然踩空,等他停下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掉入一处洞穴,洞内还有两只小老虎正在酣睡,小老虎尚不足惧,但有小老虎势必有大老虎,樵夫内心十分惊惧。

  冷静下来,樵夫观察发现,这虎穴像一口大锅,其中三面都有锋利的石头,状如牙齿,只有面前一处很平缓,约一丈高,石头上面的苔藓都被踩得光滑了,他由此推测,这一面是母老虎平时进洞的路,因经常踩踏,所以光滑。樵夫想着赶在老虎回洞前离开此地,奋力尝试往洞外跳了数十下,但最终还是没能成功。很快,樵夫精疲力尽,又想到老虎即将回洞,自己就要被吃掉了,害怕极了。

  很快太阳落山了,只听外面一阵风声,樵夫知道母老虎回洞了。果然,母老虎嘴里叼着一头小鹿跳到了洞穴里,只见其一边把小鹿叼给小老虎,一边盯着樵夫面露狠相,似乎下一秒就要扑过来吃掉樵夫。樵夫吓得立马跪下磕头,嘴里喊着“大王饶命”,求老虎放过自己。母老虎看了樵夫一会儿,忽然把两头小老虎吃剩的鹿肉叼起来,扔给樵夫。樵夫吃不下生肉,心中忧虑老虎不知何时就会将自己吃掉。

  天亮后,母老虎从洞内一跃而出,直到中午才回来,这次带回一头小野猪。等小老虎吃过后,母老虎又把剩下的野猪肉叼给樵夫。樵夫许久未食饿极了,吃不下生肉,于是他找来一些草,用匕首划石头,冒出的火星子点燃了柴草。他又把猪肉割成小块,穿在匕首上烤着,烤熟了以后才吃。两只小老虎闻到香味,凑过来也要吃,樵夫就把熟肉分给小老虎吃了。再过几天,连母老虎都受不了熟肉的香味,过来问樵夫要熟肉吃了。好在洞中干柴草不少,外面的草木也经常会刮进来,所以樵夫能不断地烤肉吃。只是渴了的时候,樵夫喝不到水,只能喝动物的血。

  很快,一个月过去了,樵夫与老虎熟悉了,母老虎和小老虎也逐渐信任他,晚上小老虎甚至会依偎着樵夫睡觉。两只小老虎已经很强壮了,母老虎要教小老虎捕猎本领了,这天正把两只小老虎叼出洞外。樵夫看到了希望,跪下来给母老虎磕头,哭着说:“大王,救救我吧,我也想出去,我也想回家啊!”母老虎听懂了,来到樵夫跟前,前面两足跪下,低着身子,似乎是想让樵夫骑到自己后背上。樵夫一看,此时不走更待何时。于是,他大着胆子,跨上了母老虎的后背,母老虎站起来后,一跃而起,跳出洞外。

  来到洞外后,母老虎甩了甩后背,樵夫掉了下来。母老虎正准备带着两只小老虎离开。樵夫一看,这里的环境他不熟悉,附近荆棘丛生,时不时还禽鸣兽吼,樵夫害怕了,他对着母老虎说:“大王,您救人救到底吧。这里毒虫猛兽众多,我自己走,恐怕活不了啊。您若有心,带我到大路上,我回家后一定会报答大王。”母老虎似乎听懂,点了点头,将小老虎藏到了草丛里,再次趴下,樵夫又骑在它的后背上,然后母老虎大踏步往前飞奔,很快来到了大路上。

  母老虎将樵夫放下正准备走。樵夫想到母老虎对自己有救命之恩,于是跪下来对母老虎说:“小人本是关西的一个穷苦百姓,素来以打柴为生,现在我们分别了,不知道怎么报答您。我回家后,将专门养一头猪,希望大王一年后来吃我养的猪,到时候,我们就约在关西三里外的邮亭下见面。大王,千万要来啊!”樵夫说着哭了出来。母老虎听到后,点了点头,眼中含泪,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

  回到家中,家人正在哭,他们以为樵夫死了。樵夫把自己一个多月前的经历讲给家人听,大家都觉得神奇。后来樵夫果然买来一头小猪养,很快约定的一年期限到了,他和家人把猪杀了,打算切成小块喂老虎。不料老虎去得早,看邮亭没有人,直接到关西去找樵夫了。

  老百姓看到老虎后,吓得不得了,纷纷拿起叉子、头、锄头要合力打死老虎。幸亏动静大,樵夫听到了,他出来大声呼喊,说老虎救过自己,求大家饶了老虎。大家不信,十来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上前抓住老虎,将其绑了起来。母老虎自始至终没有反抗,任由众人捆绑。大家不顾樵夫阻拦,把老虎抬到了县衙。樵夫跟着众人,到县衙击鼓,并把老虎救自己的事说了出来。

  空口白话,大家听完都不信,县令也不信,樵夫急了,说:“老爷,请让我来证明。”县令好奇,让樵夫赶紧证明。他来到老虎跟前,跪下磕头说:“大王,之前是您救了我,对不对?”母老虎点了点头,众人大惊!樵夫又说:“大王,一年前我与你约定,今日来邮亭处吃猪,对不对?”母老虎又点了点头。樵夫哭着继续说:“大王,我今天一定会救你,若不能救你,我宁愿跟你一起死。”

  樵夫说完后,老虎泪如雨下。围观者有几千人,看到这一幕都感动不已,纷纷为老虎求情。县令也大受感动,他让樵夫解开老虎身上的绳子,樵夫带着老虎来到邮亭处,他的家人已经把猪肉切割好,放在了亭子里。老虎吃饱后,就回到山中去了。后来,县令命人把邮亭改名为“义虎亭”,并将这件事记录了下来。


“孝”剪纸                                                                                                                         “义”剪纸

  除“义虎勇救樵夫”的故事,仁义之事在孝义屡见不鲜,许多村名背后就藏着与“义文化”相关的故事。如锯树留邻贤者村。孝义城西户村民院里住着一户赁房居住的邻居,主客两家相处融洽。有一年,院内枣树果实满枝,两家孩童为争枣发生矛盾,最后争执不下,一气之下,赁户搬到别处。该房主男人之后回来,见邻居搬走,问及情由后,房东男人将自己多年栽育的枣树砍倒,又去将院邻接回。“锯树留邻”一事感动乡里众人,遂将村名取为“贤者村”。再如有一人将一袋粮食遗失于某地,返回寻找时,竟有一人坐等路旁,将原物归还失主。为表其事,遂将此村起名留义村。仁义村,原为邻村宋家庄宋氏祖茔,原仅有守坟人居此,后繁衍成村,习称坟上。守坟忠主,仁义之举,遂更坟上以仁义为村名。诸如此类的民间故事不胜枚举。

  2007年1月1日,孝义市以“郑兴割股奉母”和“义虎勇救樵夫”的历史典故为题材,建成了两座大型高粱红花岗岩雕塑,以此展现孝义市的城市形象。“义虎勇救樵夫”的故事充满趣味,人与虎充满信义,跨越种族的情谊令人感动。


“郑兴割股奉母”雕像

“义虎勇救樵夫”雕像

  “郑兴割股奉母”的故事对于今人而言,或许充满不解,或许有所动容。虽然如今已不提倡原事迹再现,“孝文化”也随着时代发展而发生变化,但此故事对我们弘扬“孝文化”的教育意义仍不容忽视。

  孝义文化恒久远,随着这两个民间故事的千年传承,“行孝仗义,包容大气”也成为了解孝义市文化民俗风情的重要窗口。

  网络:柳绣华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