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生出五彩画 ——记山西彩面塑艺人付海云
捏的什么呀?你说是啥,就是啥!捏一个猪八戒吃西瓜,捏一个唐僧骑大马,捏一个沙和尚挑着箩,再捏一个孙悟空把金箍棒耍。——儿歌《捏面人》
一团面能做什么?在普通的家庭主妇的手里,也许能做出各式各样的食物,但到了彩面塑艺人付海云的手里,一把小小的塑刀,一团多彩的面团,挤挤压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在她的手中呈现。形态各异的民间人物,造型逼真的戏曲故事,惟妙惟肖的花鸟虫鱼,憨态可掬的十二生肖……付海云不大的工作间里仿佛是充满艺术气息的微型世界,看着一件件精美雅致、美轮美奂的面塑作品,任谁都会情不自禁沉醉其中。
妙手天成《忠义关公》塑
痴迷面塑 捏出纯朴生活
我慕名来到位于阳泉一幢小区的付海云家,初见海云,她给我的印象正像她的名字,这是一个如云一般的女子,长发飘飘,笑容微微,目光柔柔,淡淡的幸福感也如云般从她身姿上、表情里、眼神中轻轻地溢出。丈夫卢银明站在她的身边,热情地招呼着我。观看付海云进行面塑制作可谓是一种艺术享受,海云正在加工《寿星嬉童》的面塑作品,只见她先用一个黑面团裹在一个竹片上,然后用一团黄色面做个头,白色条状面做胡须,只一眨眼工夫,脸上的五官都安排就位;接着用棕色面做根龙头拐杖,上边还挂个葫芦,再做一个寿桃托在手上,仙鹤在前引路……不一会儿工夫,一尊活灵活现的老寿星便诞生在付海云的手中,仿佛随时就要腾云驾雾、送福人间。
刚一看海云的面塑作品,就被她作品中透出的浓浓的生活气息所吸引,海云的彩面塑手艺是孕育在怎样的生活土壤里的呢?原来,五彩缤纷、斑斓绚丽、造型逼真的面塑在山西民间的婚丧嫁娶、岁时节令、祭神祀祖、寿辰满月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文化深厚的阳泉地区颇为盛行,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土生土长的阳泉姑娘付海云自幼酷爱民间艺术,她模仿能力极强,随着奶奶、妈妈学捏面花,对面塑情有独钟。说起小时候捏面塑的经历,海云像是回到了从前。过去农村的伙食差,在家帮妈妈、奶奶做饭的海云便在蒸干粮时巧手做成鱼、羊、蛇等动物,每到开饭时,家里人都是在新鲜和有趣中吃饭,虽然生活困难,但一家人总是吃得快快乐乐。有一次来家做客的亲戚家的小弟弟哭闹着不肯好好地吃饭,海云立刻在盘子边上捏了个小孩儿,小弟弟一看特别像自己,破涕为笑,狼吞虎咽地吃完了饭。
在学校,海云手巧会捏面人的消息在同学中不胫而走了。很多同学主动向海云示好,为的是能要得一两个好玩儿的小面人。为了满足同学的愿望,海云总是在妈妈给别人家做贡捏面塑的时候,偷偷地用家里的白面制作小面人,她的行径很快就被妈妈发现了,妈妈严厉地斥责了她。是啊,那些面都是上好的面粉,家里人吃的可都是高粱米、玉米面等粗粮啊,家里本来就不宽裕,怎么能浪费掉那么好的面粉呢?但是,那段难忘的时光给海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
随着年龄的增长,海云对面塑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手边的剪子、锥子、梳子、刷子、瓶盖等取自于生活中最常见的小物件都是海云的工具,看到什么就想捏出什么,是她生活中最大的乐趣,看妈妈将面团用擀面杖擀成一个大的面片,然后用圆形的瓶盖一按一转一拿,做成一片牡丹花瓣,稍微一捏放在作为底座的小面团上,做成一朵牡丹花。海云就自己动手把盖子压成椭圆的、菱形的,抑或换个类型的盖子,改变花瓣的形状,就做成了莲花花瓣、菊花花瓣,不管是什么花,就都难不倒海云了。
渐渐地,在妈妈、奶奶的影响下,那些蕴藏着美好含义的民间传统图案“鼠摘葡萄”“孔雀看牡丹”“鸳鸯戏水”“八戒吃瓜”“彩蝶扑菊”等早已烂熟于心,借助着双手灵巧的锥、擀、梳、盖、拨、剪、滚、刮、按、挑等手法,捏出了她对生活的美好憧憬与向往,那时候,花鸟、戏曲、风情等,无一不是她表现的对象,处处透着一种纯朴、明快、幽默、活泼、笨拙的独特风格。长期的民间文化熏陶,发自内心地对民间艺术的喜爱,让海云与面塑结下了不解之缘。
妇唱夫随 捏出浓浓爱意
海云的小家里,横刀立马的杨家将、妙肖传神的唐僧师徒、婀娜多姿的十二金钗、造型各异的八仙过海……一件件精彩的面塑作品把不大的空间装扮得生机十足。在海云心灵手巧的揉捏加工下,一块块面团仿佛有了属于自己的生命,活灵活现地一一呈现。她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工作台前,体验着“女娲造人”般的愉悦美感。身后的丈夫默契地充当起了助手的角色,一会递工具,一会换颜料,配合得仿佛是一个人;还不时地给海云擦擦汗,揉揉肩,怜爱之情溢于言表,偶尔俩人的目光对视,眉眼间流露的尽是浓浓的爱意。
海云面塑事业的成功,离不开丈夫的爱和支持。海云结婚后,在阳泉安了家,城市的生活让海云放下了心爱的面塑,她从事过文印员、环保员等工作,曾一度下岗在家,多心的海云每每想到自己的工作无着落,总有些郁郁寡欢,从事教育工作的丈夫班后假日总是陪海云散心,有一次在一家小商店里,海云看到摆满柜台的各种精致的工艺品,不觉停住了脚步,痴迷地观察了起来,好几天都不觉得走入这家小店,流连忘返。细心的丈夫看到海云对工艺品的留恋,为了让海云解闷,专门跑到山上找来了细土,让海云在家里玩着制作,想到海云从小喜欢面塑,就鼓励她在面塑方面发展。当海云回想着以前的老底子,试着捏了个小面人,拿着上街后,竟然引来了一位行人非要用10元钱买走,这让海云信心倍增,高兴的心情无以言表。丈夫看到海云脸上的笑容,看到海云重拾的信心,和海云合计,不如依着兴趣,在面塑方面做一番事业。
同心
要做就要做个样子,海云想到传统的面塑制作工艺粗糙、颜色不够艳丽、不易保存,丈夫和她一起研究,多次实验,大胆改进了面塑材料,在不同的面粉里按比例加入白糖、甘油、防腐剂等材料和好后上锅蒸熟,再加入广告色揉成不同颜色的面团。这种新制彩面团捏出的作品具有不干、不碎、不裂、易于长久保存,一改过去面塑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难登大雅之堂的面貌。制作第一个作品时,因为没有经验,付海云被刚蒸好的面烫起了泡,因为对配色配料掌握不准,几天的心血甚至付之东流,经过反反复复多次尝试后最终成型,她和丈夫开心得像个孩子。海云露出了笑容:“虽然并不是很精美,可毕竟是个好的开始。我也对自己有了信心。”
海云正在制作一件取材于神话故事、颇具飘逸之感、充满浓浓爱意的《秋翁遇仙》面塑作品。这件作品呈现的是一生爱花如命的老秋翁,在经历了与恶势力争斗后,回到园中,调水和泥,重整花枝。百花开得更加鲜艳,在祥云缭绕中,花朵化身为仙女纷纷出现,她们轻展舞姿,曼声歌唱,真是说不尽的和平景象,看不完的美好春光。全手工制作,独特的质感,使得作品色彩鲜明、色调明快、晶莹剔透、精微细致、线条流畅、趣味盎然,造型简练夸张,用色自然和谐,有着浓厚的浪漫气息,给人以动感和美的享受。具有中国传统绘画的风采和神韵,又不失民间艺术的纯朴气息。
《秋翁遇仙》即将成形,海云的手中秋翁的造型憨厚、慈爱,爱花之情溢于言表。众仙女姿态安详,典雅优美,衣裙飘曳,凌空飞翔。那舞动如飞的绸带线条和变化多彩的“绸花”,或联袂、或交绕,忽如长虹,再若回云,变幻莫测,展现出仙女的凌空的飘逸感和纯洁高雅的形象,营造出浪漫的天衣飞扬、御风而动的意境效果。再看沉浸于艺术创作中的海云夫妇,仿佛现实中的神话故事再现。美好的画面是塑者内心世界的物化,妙曼的旋律是歌者内在情感的外显,心中有爱,作品才能表现美,海云把爱捏进面塑,把情倾注作品,情景交融、生动传神的《秋翁遇仙》,真是“生活”与“艺术”融合,“幻想”与“现实”结合,“天女”与“凡人”糅合的绝妙精品。
喜新厌旧 捏出创新精神
畅游在绚丽缤纷的面塑世界,付海云的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每当一件作品完成时,她都会静静地欣赏和凝视。当问及她最满意的一件作品时,付海云笑着用丈夫形容她的一句话作为回答,那就是“喜新厌旧”。她始终认为,最好的永远是下一个,自己会一直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将面塑这种古老的艺术传承与发扬。
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面塑讲究的是小巧玲珑,从细微处见功夫。关公的故里在山西,不仅忠义双全、智勇兼具、勇猛善战,且好读《左氏春秋》,被尊为“武圣”,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早已被后人推举为“忠、义、信、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塻,关公的精神也最能反映山西的厚重文化。如果能成功地把这一形象用面塑的形式表现出来,作品必然会达到立意上的深远和创作上的高度。为了把关公塑造得神形兼备,她大量翻阅画册、熟读了三国故事,反复观摩,用心记忆,一次次地对照图片练习,从故事中体会人物性格特征,在不断学习中逐渐领悟,把对人物的理解融入作品,进行大胆创新。
彩面塑作品《老寿星》
最能体现山西精神的作品《忠义关公》就这样在海云的手中诞生了。这件被民间尊为武圣的关公站像面塑作品,只见关公面若重枣,唇若涂脂,威风凛凛,相貌堂堂,凤眼生威,卧蚕似雾,英气逼人,霸气十足。右手倒提青龙偃月刀,左手轻捋美髯,一副盖世英雄的威武形象跃然眼前。凝目赏视,威严的“关公”,义薄云天风尘去,宝刀犹带月光寒。整件作品充分运用面塑的技法,造型大气而精巧,神态逼真而传神,线条细腻而清晰,色彩鲜明而浓重,突出表现了“武圣”关公的威武形象,让观赏者油然产生一种敬畏感。
在不断地探索过程中,海云对面塑艺术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大胆的创新,尝试给面塑作品加上背景,更加立体全面地展示地域文化特色。2013年山西省要举办首届文博会,海云专门创作了一件《山西女人》的作品,为了捏制一件最能代表山西特色的彩面塑作品,她辗转反侧多日终于构思成型,在这件作品中首次尝试捏建筑物,她查阅大量图片资料,最后选择了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的乔家大院大门作为背景,让人一看就立即感受到浓浓的山西特色。作品中一个民国时期打扮的女人坐在虚掩的大门外,腿上放着绣了一半的花绷子,神情专注地看着手里的针线,地上三五只小鸡正在啄食,门柱上两个大红灯笼随风轻摆着……山西女人的勤劳、善良、智慧以及浓郁的地方文化被很好地展示出来,不仅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形象逼真,而且环境与人物情景交融,精华大气,大大提升了彩面塑作品的人文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海云凭借在面塑工艺方面的特殊成就,不仅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而且登上了大学讲坛。2013年6月山西省首届文博会上,前来观摩的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陈彤教授在众多民间手工艺项目中,独具慧眼发现了海云的彩面塑。会后,由山西朋友牵线,他亲自登门拜访,特聘海云前去授课。2013年10月,海云来到了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为大一、大二的学生讲授面塑的技法,深受大学生们的欢迎。院长龚学平观赏了海云的作品,在观摩海云教学后,对她的成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一个月的授课结束后,大一学生重庆姑娘程航航深深地迷上了这门艺术,恰逢寒假,不远万里来到海云家,登门拜师学艺,海云知道面塑产生不了多少经济效益,而且学起来也很麻烦,要有一定的美术基础,还要耐得住寂寞,现在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看到有大学生愿意深入学习,海云心里感到很欣慰,她让小程住在自己的家里,倾心相授。海云的愿望是,让更多的人认识、欣赏、接受彩面塑,更希望这门手艺能后继有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只有让更多喜爱面塑艺术的加入进来,面塑艺术才会有更远的前景,更大的空间!
在追求完美作品的同时,她也在不断地超越自己,完善自己。从2004年开始,连续几年参加了阳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的“民间艺术品展览”,面塑作品走入人们的视野,开始为人们熟知;2009年,付海云制作完成了组合作品《民族大团结》,作品中56个不同民族的面塑小人各具特色,表现了我国民族和谐的繁荣景象,送往北京参加第四届北京工艺美术展——国庆60周年汇报展。在2011年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博会上,她的彩面塑作品一经展出就被抢购一空。2012年11月,阳泉市十八大代表社区干部杨艳荣特意选取付海云作品《普天同庆》,作为宣传阳泉的一张名片,带到北京,向党的十八大献礼。2013年6月参加山西省首届文博会,付海云精心准备了《水浒人物》《贵妃醉酒》《千手观音》《五女贺寿》《与天同乐》《关公》《皆大欢喜弥勒佛》《十二生肖》《秋翁遇仙》等作品,尤其是在核桃壳内捏制的《福禄寿三星》《南海观音》两件,是最能体现她精湛技艺的微型彩面塑作品,使参观者大饱眼福,最终,作品《贵妃醉酒》获得金奖,《千手观音》获得铜奖,并且获得组委会颁发的优秀展示奖。2014年5月,付海云的面塑作为山西选送的八个项目之一,阳泉唯一的参展项目,参加了在深圳举办的“第十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受到了与会嘉宾的一致好评。
彩面塑作品《秋翁遇仙》
在付海云的努力下,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也步入了艺术殿堂。省城、首都、国外……她的彩面塑作品越走越远,来自民间、自身感悟、提炼精神……她的艺术境界越来越高,独具风格、不断创新、超越自我,她的目标越来越大!
责任编辑:张嘉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