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党建聚力 善治兴村——记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西坪镇坊城新村

时间:2025-05-13 14:41:54来源:村委主任杂志 文字:李佳睿

  在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西坪镇,一座红顶白墙的新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坊城新村,这个由大坊城村、西咀村两村易地搬迁而成的村落,通过党建引领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治理之路。自搬迁以来,村“两委”始终将党建工作视为乡村治理的“主心骨”,引领村民从土窑洞迁入新居。如今,这里党群一心、产业兴旺,昔日的贫困山村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书写着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生动篇章。

党建引领:筑牢乡村治理“主心骨”

  坊城新村是云州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全村200余户。搬迁前,大坊城村、西咀村两村村民大多居住在土窑洞中。大坊城村有大片盐碱地,而西咀村则是坡梁薄地,三面深沟、土地贫瘠,生活条件艰苦。2018年,易地搬迁政策落地,坊城新村的200多户村民搬进红顶白墙的新居,用上了天然气、自来水,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困境。


坊城新村党群服务中心

  搬迁伊始,坊城新村村“两委”将党建工作视为乡村治理的核心,通过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凝聚发展合力,以“党建+服务”为抓手,将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连心桥”。在这里,党员干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耐心倾听村民的诉求,解决发展难题,让党的政策真正落地生根。

  坊城新村村“两委”积极采取行动,组织召开专题会议,深入研究并制定了一系列关于产业发展、就业帮扶等具体措施。同时,村“两委”建立党员联系户制度,每名党员结对帮扶3~5户村民,从技能培训到就业推荐、从产业指导到生活关怀,全方位助力村民迈向美好生活。全村的搬迁户不仅实现了“安居”,还在新村中找到了归属感。


坊城新村民居

  在党建引领的持续发力下,坊城新村的治理效能显著提升,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为织密民生保障网,坊城新村村“两委”创新建立“三务公开”阳光平台,通过村务公示栏、微信群等渠道,确保土地流转、集体经济收益等事项的透明运作,每月由党员干部入户收集村民诉求,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小到更换灯泡、维修水管,大到协调就业岗位、解决邻里纠纷,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通过一系列务实举措,坊城新村的搬迁居民真切感受到“组织在身边,服务在眼前”,为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筑牢了民心根基。

产业振兴: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坊城新村村“两委”班子深刻理解到,唯有确保群众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才能实现乡村的长期稳定与安宁。作为全国黄花的主要产区之一,云州区拥有富锌富硒的火山土资源,为黄花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基于此,坊城新村村“两委”将黄花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着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振兴之路。

  在坊城新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股份经济联合社,通过整合土地资源,规模化发展黄花种植等产业,有效促进了村民土地流转,显著提高了户均收入水平。为进一步增强产业发展动能,坊城新村党支部积极对接上级部门,争取资金用于建设智能温室大棚、黄花产业园等项目,为村民提供了多元化的就业机会。更为关键的是,坊城新村党支部坚持将支部建设与产业链紧密结合,让党员成为致富的带头人,引领群众共同致富。


坊城新村街道

  如今的坊城新村,处处展现出产业繁荣的喜人景象:在流转的土地上,黄花大苗的补栽工作已经完成,而晾晒场地以及冷藏室的建设规划正在紧张有序地推进中。坊城新村积极引入企业资源,规划打造一个集种植、加工、销售、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区。走进村中的黄花产品展厅,琳琅满目的黄花酱、黄花茶、黄花饼等系列产品映入眼帘。通过精细化加工,黄花产业链得以不断延伸,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许多外出打工的村民看到新村黄花产业的良好发展前景,纷纷选择回乡就业。

  大同市云州区着力推进黄花产业与乡村旅游、康养产业深度融合,坊城新村村“两委”顺势而为,积极发展采摘、观光等新兴业态,成功打造了山西省AA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打卡”。随着忘忧农场等配套项目的建设推进,黄花产业链的产值也将进一步提升。未来,坊城新村将依托三产融合战略布局,有机整合近郊枢纽区位、绿色生态等核心资源,创新推出“黄花+”发展模式,精心打造黄花旅游月等特色主题活动,全方位构建特色产业矩阵,提升坊城新村黄花的知名度。


坊城新村智能大棚

  为了确保游玩的游客能够尽快观赏并品尝到新鲜的黄花,坊城新村黄花产业园引进了先进的黄花大棚技术。采用水肥一体化和滴灌种植系统,精准调控温湿度,不仅能够调节黄花的生长周期,还能有效隔离外界的病虫害,从而确保黄花的品质和产量都能得到双重提升。在大棚内,绿油油的黄花苗整齐排列,每一株黄花的生长数据都得到了详尽的记录。在智能监测系统的实时监测和专业农技人员的悉心照料下,黄花的生长状况令人欣喜。

  2023年,坊城新村引入智能温室大棚技术,除种植黄花外,还种植樱桃、草莓和车厘子等经济效益高的果蔬品种,不仅填补了种植空白,还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为村民提供了季节性务工岗位。除了种植草莓、樱桃和车厘子外,棚内还同步试种了其他蔬菜和花卉。未来,坊城新村还将尝试反季节果蔬种植,以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


整齐排列的大棚黄花

  产业兴旺是乡村发展的根基。如今的坊城新村,黄花与大棚交织成希望的田野,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产业活力在这里共鸣,书写着乡村治理最生动的注脚——产业兴则乡村稳,治理优则百姓安,这片土地正以蓬勃的生命力,绘制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民生为本:夯实幸福生活“基石”

  乡村治理的落脚点是改善民生。坊城新村村“两委”班子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通过精准帮扶、技能培训、完善公共服务等措施,让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坊城新村党支部积极推进标准化卫生室、文化活动室、技能培训服务站、停车场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新建幼儿园和“颐养之家”养老中心。幼儿园开设美术、音乐、篮球等特色课程,覆盖周边10多个村的上百名孩子;“颐养之家”为70岁以上老人提供一日三餐和生活照料,村集体每年拿出收入的10%为老人发放牛奶、鸡蛋;中心广场干净整洁,村规民约、文化墙绘一应俱全,为老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休闲娱乐场所。党群服务中心也位于此地,定期组织为民服务活动、开展防电信诈骗宣传、召开群众议事大会和举办群众文化活动,这些举措有效地促进了村民之间的交流和凝聚力。村内道路宽阔整洁,村巷绿化覆盖,各种便民服务设施一应俱全,真正实现了让村民在“家门口”享受优质生活。“现在村里的老人有地方吃饭,孩子有地方上学,年轻人有地方挣钱,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心。”村民感慨道。


坊城新村黄花产业园

  技能培训服务站提升了村民的技能水平。过去的大坊城村和西咀村是典型的农业村,以玉米种植为核心产业,村民对非农技能掌握程度较低。为提升村民的技能水平,坊城新村村“两委”联合区人社局,在党群服务中心旁设立技能培训服务站,打出“人人持证、技能社会”的响亮招牌,结合用工需求,开展差异化、精准化培训,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授课,让村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在技能培训服务站,坊城新村的村民不仅掌握了黄花种植的先进技术,还能参与乡村旅游、电商产业园等相关行业的技能培训,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加了收入。经过培训的村民有的成为黄花产品展厅的讲解员;有的在忘忧园负责接待游客,提供专业的导游服务;有的将黄花做成工艺品,打开了销路,一家一户一工作成为现实,坊城新村实现了产业链条延伸和人才技能升级的良性循环。

  坊城新村的生动实践,是新时代乡村治理以民为本的缩影。从老有所养的颐养之家到幼有所育的特色幼儿园,从家门口的技能培训到富民增收的产业链条,桩桩件件都镌刻着村“两委”班子对民生福祉的深切关怀。

  当整洁的村道连接起村民的笑颜,当文化广场洋溢着欢声笑语,当技能培训铺就致富之路,一幅“幼有善育、老有颐养、劳有所得、住有宜居”的新时代乡村画卷徐徐展开。这里的变迁不仅让村民实现了从“过日子”到“享生活”的跨越,更印证了一个朴素真理:只有把民生冷暖真正放在心头,才能让乡村振兴的成果真正温暖民心,让幸福像田野里的黄花一样,在乡亲们的日常生活中自由绽放。


坊城新村特色壁画墙

  如今的坊城新村,党群服务中心里党员干部忙碌的身影与村民灿烂的笑容交相辉映,黄花产业园工地上机器轰鸣,农田里村民辛勤劳作,技能培训教室里掌声阵阵。正如村民所说:“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夕阳的余晖为坊城新村镀上金边,党群服务中心门前的五星红旗在晚风中飘扬。从村“两委”擘画蓝图到村民共建共享,从土窑洞里的困顿到产业矩阵里的奔头,这座易地搬迁的新村,实现了从贫瘠到繁荣的巨大转变。

  2020年开始,坊城新村荣获“全国产业脱贫示范村”“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多项荣誉称号。这些荣誉不仅是对坊城新村过去努力的肯定,更是对其未来发展的激励。

  如今在坊城新村的田间地头,黄花绽放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是党群团结的幸福图景;街巷阡陌间流转的不只是洁净新风,更是治理创新的生动实践。当生态美与产业兴奏响和弦,当老传统与新理念碰撞出火花,坊城新村正以“党建引领+三产融合+民生提质”的立体化发展模式,为新时代乡村振兴书写着鲜活的“坊城答案”,正以昂扬之姿在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上书写新的华章。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晓亚

  编校:李保燕

  网络:吴飞飞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