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管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主办 《村委主任》杂志社
  • 2025年5月9日 星期五 13:46
村委主任杂志

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乡村振兴图景

时间:2025-03-31 15:30:32来源:南宁师范大学 文字:黎伟莲

  乡村振兴战略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旨在攻克新时代我国“三农”难题,达成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的使命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在2018年1月2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乡村振兴战略筑牢理论根基。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的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精准把握其本质与规律,探寻有效路径,推动战略顺利施行。

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与现实价值

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

  乡村振兴内涵丰富且深远,是全面推动农村全方位发展的重大战略。其涵盖产业兴旺,即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生态宜居要求打造绿色乡村,治理污染、美化环境,使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乡风文明注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治理有效强调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保障乡村和谐稳定;生活富裕则以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为目标,完善公共服务,促进教育、医疗、养老等均衡发展,最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整体愿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乡村是中国的根基,乡村兴则国兴,乡村衰则国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妥善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唯有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足安乐,方能为民族复兴筑牢根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征程中,妥善解决“三农”问题已然成为关键之举,而其中的核心便是实现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它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与目标。农业现代化是其重要的支撑点,这意味着传统的农耕模式将被彻底革新,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智能化精准农业管理以及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广泛应用,将使农业生产效率呈几何倍数增长,农产品的质量与产量都将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从而在国际农业舞台上拥有强大的竞争力,真正成为国家稳定发展的坚实后盾。

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举措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然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从过去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而在这一矛盾体系之中,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显得尤为突出,成为制约整体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逐步缩减城乡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居民收入等方面的差距,促进城乡之间资源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实现城乡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能够顺畅地流入乡村,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乡村的农产品、生态资源、旅游资源等也能够更好地对接城市市场需求,实现城乡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最终有效化解城乡发展矛盾,使乡村居民能够过上与城市居民一样富足、便捷、文明、和谐的美好生活,真正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全方位需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乡村振兴战略高瞻远瞩地将目光聚焦于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之上。一方面,积极致力于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深入挖掘乡村的文化资源优势,精心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例如,将传统的民间手工艺进行创新性开发,使其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纪念品或高端工艺品;依托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与浓郁的民俗文化,开发乡村文化旅游线路与特色旅游项目,让游客亲身感受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与有机融合。另一方面,大力强化乡村文化建设,加大对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修建文化广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为村民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场所与文化学习空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民俗文化节、乡村文艺演出、传统技艺大赛等,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其中,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让乡村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

  马克思主义指出,城乡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关系,城乡分离与对立是生产力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生产力高度发展时,城乡将走向融合。乡村振兴战略致力于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与政策体系,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与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是对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传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为正确认识城乡发展历程、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以及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在当代中国的城乡统筹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等实践中依然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农业现代化理论

  马克思主义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农业生产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生活资料,如粮食、蔬菜、肉类等,是维持生命和劳动力再生产的物质基础。同时,农业还为工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材料和广阔的市场,农业剩余产品的出现是社会分工和其他产业得以发展的前提,其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还认为农业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同时,农业现代化也为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马克思主义农民主体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农民作为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农民通过辛勤的农业生产活动,为社会提供了基本的生活资料,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创造者之一。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农民主体理论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乡村振兴需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农民成为乡村建设的主力军。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激发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彰显马克思主义农民主体理论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挑战

农业现代化水平亟待提升

  农业现代化水平亟待提升,这已成为关乎国家发展根基的紧迫任务。当前,传统农业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一方面,生产效率低下,农业生产大量依赖人力劳作,机械化普及程度不均,导致农业产出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人口需求与市场期望。另一方面,经营模式分散,众多小农户各自为生,缺乏规模效应与抗风险能力,难以对接大市场,在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科技应用不足也是突出短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许多先进技术未能深入田间地头。同时,生态环境压力巨大,过度使用化肥农药致使土壤肥力下降、水体污染,威胁农业可持续性。再者,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灌溉、仓储、物流等设施的不完善制约了农产品的有效流通与增值。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迫在眉睫,必须从科技赋能、模式创新、生态保护与基础设施强化等多维度综合发力,方能推动农业迈向高效、智能、绿色的新阶段。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严峻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已成为制约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拓展,存在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现象,由此引发的土壤板结、酸化等污染问题,水体富营养化频频发生,农产品质量下降,食品安全隐患大增。在部分农村地区,垃圾处理方式仍较为粗放,随意堆积于路旁、河道,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这不仅使乡村风貌大打折扣,还滋生了大量蚊虫,为疾病的传播提供了温床。此外,随着工业逐步向农村转移,工厂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废渣,使得农村生态环境面临严峻考验。因此,亟须一场全方位、深层次的整治与修复行动,以此守护农村的绿水青山,助力农村走上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乡村治理体系存在缺陷

  乡村治理体系现存的短板,已成为农村发展进程中的绊脚石。在治理主体层面,呈现出“干部干,群众看”的态势,村民参与热情不高,社会组织的参与程度也极为有限,无法形成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合力。制度落实方面,部分村规民约仅停留在纸面上,对诸如破坏环境、不文明行为等缺乏切实可行的约束与惩治手段,难以有效规范村民行为。信息透明度上,集体事务的相关信息向村民公开的程度不足,村民知情权得不到保障,为权力寻租和干群矛盾的滋生埋下隐患。再者,治理技术手段相对滞后,数字化、智能化工具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面对繁杂的乡村事务,难以实现高效精准的管理。这些不足致使乡村发展规划缺乏科学性与连贯性,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也难以提升。

农民素质与乡村振兴需求脱节

  农民素质与乡村振兴需求脱节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在文化知识层面,许多农民受教育程度有限,对新兴农业技术、电商经营等理解与掌握不足,难以适应现代农业与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在职业技能方面,缺乏专业的种植、养殖技术培训,以及乡村旅游服务、手工艺制作等技能,无法满足乡村产业升级要求。同时,部分农民思想观念保守,对新事物、新机遇接受慢,市场竞争意识淡薄,不利于乡村经济创新发展与市场化推进,急需针对性培育提升以契合乡村振兴战略步伐。

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探索

推进农业现代化

  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在科技应用方面,应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推广精准农业技术,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进行农田监测与作物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与资源利用率。基础设施建设上,完善灌溉、排水系统及农村道路,构建现代化仓储与冷链物流设施,减少损失。经营模式创新需鼓励土地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人才培养不可或缺,通过政策吸引与培养农业科技人才、职业农民,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智力支持。同时,注重生态保护,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促进农业与生态协调发展,全方位推动农业向现代化迈进。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当前,农村面临着诸多生态挑战,如农药化肥过度使用导致土壤污染与肥力下降,生活污水及垃圾无序排放堆放造成水体与周边环境恶化,部分地区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等。加强保护需多管齐下,在农业生产上,应大力推广绿色生态种植与养殖模式,鼓励使用有机肥与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化学药剂投入。对于生活污染,要完善污水与垃圾处理设施,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体系,提高处理能力与效率。针对工业污染,严格环境准入,加强监管执法力度,杜绝高污染企业入驻农村。同时,通过宣传教育提升农民环保意识,让他们成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者与守护者,如此才能让农村重现青山绿水,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首先,要明确多元治理主体。强化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自治功能,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村务,同时引导新乡贤、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其次,健全制度建设。完善村规民约,使其贴合村情民意且具有可操作性,规范村民行为。同时,建立健全民主监督机制,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再者,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加强基层干部培训,提高其政策执行、矛盾调解等能力。利用数字化手段,如搭建智慧乡村平台,实现政务服务信息化、网格化管理,提高治理效率与精准度。通过完善乡村治理体系,营造和谐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发展环境,为乡村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提升农民素质

  提升农民素质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要素之一。在知识技能层面,应大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让农民熟练掌握现代化的种植、养殖方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例如,通过举办培训班传授精准灌溉、无土栽培等新兴技术,助力农业提质升级。在文化素养方面,加强农村教育资源投入,普及文化知识,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与审美情趣。这不仅能丰富农民精神生活,还能增强其对新事物的理解与接受能力。再者,注重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与经营管理能力,引导他们参与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组织创业培训、交流活动,使农民学会品牌打造、营销推广等策略,以便更好地对接市场,将农村特色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在乡村振兴浪潮中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自身价值与农村繁荣的双赢。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根基与科学的方法论指引。通过深入剖析马克思主义的城乡关系理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以及人民主体思想等,清晰地认识到乡村振兴在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以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进程中的重要意义。明晰战略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以农业现代化为核心,强化生态保护、治理体系完善与农民素质提升,实现乡村振兴目标,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同时,结合时代与国情,丰富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的应用,开辟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终审:魏文源

  监审:罗学茹

  编校:王文娟

  网络:吴飞飞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