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改社区的新出路

时间:2025-03-14 10:29:36来源:兰州博文科技学院 文字:牟汶柏

  在经济结构转型、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需求推动下,传统城镇化暴露出很多问题,亟须新型城镇化来提升我国城镇化质量。“村改社区”是农村地区向城市化发展的一种转变模式,也是农村治理模式创新的具体应用。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与关键举措,“村改社区”与新型城镇化相互促进、协同发展,才能共同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村改社区”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地域名称和行政归属变更,而是涉及百姓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网络和经济发展模式等全方位转变,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但是,在“村改社区”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复杂问题,需要有关部门深入细致地探讨,加快形成具有一定针对性和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新型城镇化与“村改社区”概述

新型城镇化内涵

  相较于传统城镇化,新型城镇化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质量提升,侧重从多个维度重塑城镇发展模式。在人口方面,注重转变农业转移人口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在经济方面,注重优化产业结构,形成更具创新力和竞争力的经济体系,进而实现产业发展;在社会方面,强调公平正义,注重建立更为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教育医疗服务体系;在土地方面,侧重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出现盲目扩张和浪费的情况。总体来看,新型城镇化各个维度相互交叉影响,共同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村改社区”的概念与模式

  “村改社区”是为了加快城乡融合把一些自然村拆迁或合并,村民居住的平房变成楼房,身份变成城市居民的一个过程,改居后的村民集中住在一个社区,聚集成一个群体。其具有独特的特性:社区位置上具有特殊区域性、社区居民间高度熟知,并形成特定的文化制度和社会关系等。

  作为一个相对复杂的社会变迁过程,“村改社区”意味着传统行政村在治理模式方面发生转变,由农村化转向城市化,而这一环节会涉及农村土地性质的转变以及农民身份的转变。目前来看,全国各地所推行的“村改社区”模式多样,包括整体搬迁模式,即拆除村庄整体重建社区,村民集中搬迁,原土地另作他用,具有居住环境变好、土地利用更高效的特点;渐进式改造模式,即基本保持村庄格局,逐步改造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房屋外观等,具有保留乡村特色和文化和改造过程较平稳的特点;村企合作模式,即村庄提供资源,企业投入资金和提供就业岗位,这一模式有资金技术支持,产业发展动力更强劲;社区股份合作制模式,即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村民入股成立合作社管理运营,按股分红,具有产权清晰和利益共享的特点,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虽然这些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侧重点和路径不同,但都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改社区”存在的问题

居民观念问题

  1.身份认同困惑

  前文中提到,在“村改社区”的背景下,村民的身份会发生转变,他们长期以土地为依托,形成了特有的生活观念和行为习惯,对农村的自然环境和传统习俗较为熟悉,这也是形成他们身份认证的重要基础。“村改社区”中的居民大部分来自原来农村,许多村民的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素质不高,对社区建设的认识度、关注度不高,还有少数居民不仅做不到维护,反而随意破坏,如偷取公共垃圾桶,将柴火煤堆直接倒进塑料垃圾桶,导致公共设施被破坏。此外,部分居民在参与社区活动时会表现出不适应和不配合的态度,甚至更依赖过去的农村集体活动,久而久之会对新型城市社区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丧失认同感。

  2.就业观念滞后

  在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中,村民们更多依靠土地来获得收入和生产资料,而这也给他们的就业观念带来一定影响。随着“村改社区”的推进,土地资源重新配置,大量村民失去传统农业就业依托,甚至会面临城市就业市场转型压力,但由于他们就业观念的转变滞后于这一变化,因此会遇到一些问题。一方面,村民对新兴就业岗位缺乏认知,尤其对于服务业和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另一方面,村民缺乏主动获取就业信息并增强自身就业能力的意识,更多是等待政府或社区的安排,这极大程度限制了村民在城市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还会导致出现就业困难和收入不稳定等问题。

社区管理体制问题

  1.管理衔接不畅

  在“村改社区”的过程中,需要注重管理体制的转变,由农村村委会管理转向城市社区居委会管理,而这难免会遇到一些管理衔接方面的阻碍。具体来看,在长期的农村管理中,村委会形成了相对简单且适用于农村社会关系的管理模式,而居委会则更注重依托规范化和系统化的管理法规及社区制度,因此,在二者过渡的过程中,会由于彼此管理职责划分不清晰而出现推诿扯皮的情况。例如,在环境卫生管理方面,村委会和居委会可能都认为这不属于自己的管辖范围,从而导致其成为管理漏洞,再加上二者在协调过程中未能建立相对规范、细化的工作流程,导致彼此间的协调欠佳。此外,受此影响,在处理居民户籍变更和社会保障转接等工作时,可能会出现手续烦琐和效率低下的情况。

  2.参与机制不完善

  公共性是乡村治理最基本的特点之一,其贯穿于和乡村有关的事务与环境之中,并且依靠乡村生活表现出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大量农村社区诞生,传统农村生活受到影响,导致村庄公共性逐渐式微。面对“村改社区”后的新环境,部分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再加上现有参与渠道相对有限,且社区缺乏相应的信息反馈机制和意见收集体系。虽然目前部分社区设立了居民代表大会,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原村民在新社区治理方面却缺乏话语权和决策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治理的民主性和积极性,还会导致社区决策与居民实际需求脱节。

经济发展问题

  1.产业转型困难

  在“村改社区”的过程中,需要将传统产业过渡到新型产业,而在这一环节可能会遇到土地资源减少、农业生产方式不适应的情况,这会推动当地产业调整,但是部分地区未能及时推进新兴产业建设,因此会出现转型困难问题。一方面,缺乏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引导体系,导致社区在推进产业转型的过程中缺乏方向,进而出现盲目跟风的情况;另一方面,缺乏完善的产业发展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难以满足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且缺乏相对专业的金融咨询服务,这导致新兴产业无法快速落地生根,从而影响到当地居民的就业和收入。

  2.集体资产处置复杂

  目前来看,部分地区在推进“村改社区”过程中遇到了集体资产处置这一敏感问题,其中主要包括土地、固定资产、集体企业等。由于产权界定相对模糊,会出现产权关系冲击的现象,再加上村民数量众多,且利益诉求不同,如何更公平、更合理地量化集体资产成为各地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与此同时,部分地区缺乏相对专业且具有经验的管理人才,这使得其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困难,甚至会出现资产流失现象,进而引发居民之间的矛盾和纠纷。

公共服务问题

  对于百姓而言,“村改社区”后所提供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至关重要,但是目前来看,部分地区在相关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品质方面无法满足居民需求。其中,在教育方面,面临学校数量不足和班级规模过大的问题;在医疗方面,面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水平欠佳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百姓对“村改社区”的满意度,甚至会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和谐。

  除了在供给数量方面存在问题之外,“村改社区”背景下公共服务供给的服务质量也存在一定问题,其主要表现为缺乏专业的服务人员和成熟的管理经验。例如,在教育领域,部分教师自身职业素养欠佳,且对现代教育教学观念认知不足,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此外,在社区管理服务方面,部分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和服务效率欠佳,这也会影响到居民对社区的满意度和归属感。

解决“村改社区”问题的对策

观念引导与培训

  1.加强宣传教育

  为了更好地帮助居民适应“村改社区”后的新生活,需要注重相应的宣传教育。十多年来,各地政府通过加强对“村改社区”的公共文化建设,不仅提升了居民的文化素质、精神面貌,在促进社区和谐稳定、增强社区凝聚力方面也取得明显成效。例如,通过举办社区文化节和组织主题讲座等方式引导居民了解城市社区生活方式和文明理念。此外,还可以制作并发放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的宣传材料,使居民们更细致地了解社区生活指南和交际文明礼仪,并使他们认识到环境卫生的重要性,通过这样长期且持续的宣传教育,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居民对新身份的认同感,使其更好地接受并融入城市社区生活中。

  2.开展就业培训

  针对前文中提到的部分居民所存在的就业观念滞后和就业技能不足问题,有关部门需要加快开展相应的培训活动,组织专业团队调研城市就业市场需求,结合当前市场趋势和居民特点,制定相应的培训课程。例如,当前周边新兴服务业发展潜力较大,那么可以通过培训引导当地居民学习家政服务、餐饮服务和物流配送等知识技能。此外,还可以邀请成功转型就业的居民分享经验,以此来引导其他居民转变就业观念,了解更多的就业渠道,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城市就业市场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从而做到主动适应并积极寻找就业机会。

完善社区管理体制

  1.明确管理职责

  在开展社区管理方面,需要制定详细明确的管理规章制度,细分居委会和有关部门的具体职责,避免出现权责交叉和管理空白问题。例如,在环境卫生层面,需要明确居委会负责卫生监督和保洁协调,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垃圾清运和设施维护。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相应的联合检查机制,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此外,针对居民在社会保障和户籍方面的民生需求,需要加快制定相对清晰的工作流程和分工体系,进而提高政务服务水平。

  2.拓宽参与渠道

  破解“村改社区”所带来的城乡社区治理二元结构,推进村改居社区的融合性治理,是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理论议题与关键实践举措。在社区管理过程中,需要注重居民的参与,建立多样化的参与平台,提高社区治理的民主化水平。例如,可以建立社区议事厅,鼓励居民们就社区发展、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等提出建议和意见。此外,还可以运用现代信息化体系,构建网上投票系统,鼓励居民们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在社区决策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话语权,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居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还可以使他们逐渐提升对社区治理工作的参与积极性和探讨主动性。

推动经济发展转型

  1.培育新兴产业

  为了更好地实现经济转型发展,在“村改社区”背景下,需要积极挖掘社区特色资源,并培育适合的新兴产业。例如,对于部分具有一定文化底蕴的社区,可以挖掘当地的文化遗产,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带动旅游业和服务业发展,同时需要注重升级改造传统农业产业,发展都市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型农业模式,尝试将传统的农业改造为观光农业园,既保留农业生产功能,又增加旅游观光价值,从而促进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2.规范集体资产处置

  针对前文中提到的“村改社区”过程中所出现的集体资产问题,需要组织政府有关部门、社区居委会、村民代表等多方人员,成立专门的集体资产处置小组,确保在相关问题处理方面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例如,对于产权争议问题,可以通过协调和仲裁等方法解决,而在集体资产量化分配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村民的人口数量、劳动贡献和土地承包等因素,确保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1.加大投入力度

  在“村改社区”的公共服务方面,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对相关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具体来看,在教育方面,需要增加学校数量和学位供给,逐步改善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并优化学校布局,确保各个社区拥有足够的教育资源,方便居民子女就近入学;在医疗方面,需要加快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并招聘、培养专业化的医护人员,从而提高社区医疗水平;在文化方面,需要注重增加相关设施,建设相配套的图书馆、健身场所等,丰富居民文化娱乐生活。

  2.提高服务质量

  为了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品质,需要加强对工作服务人员综合素养的培训。例如,在教育方面,引导教师群体参与专业培训活动和教学研讨活动,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在医疗方面,注重开展专业技能培训,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流程,并建立相应的医疗质量监控体系;在社区管理方面,需要针对服务人员开展意识层面和技巧层面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此外,还可以建立相应的公共服务质量监督评估机制,广泛听取居民意见和建议,确保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加优质和高效的公共服务。

  总而言之,“村改社区”作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部分,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建设,这一工作在推进农村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在一些方面存在问题,如居民观念、社区管理模式、公共服务等,需要创新社区治理模式,运用新的管理制度,构建和谐社区,顺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确保城市化进程有序推进。在此期间,还需要注重因地制宜,根据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和要求,灵活调整策略,保障“村改社区”健康可持续发展,使其融入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中,推进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终审:魏文源

  监审:陈绪绚

  编校:侯欣怡

  网络:吴飞飞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