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乡村振兴的求索
农业产业化属于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任务,为达成建设美丽乡村,城乡共同繁荣目标,不仅要贯彻落实乡村振兴任务,还要充分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做好农村环境整治以及文明治理等工作,借此推动我国农业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不仅有助于打造农业品牌,还为农业发展注入了全新的动力,是推动我国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途径。鉴于此,探索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意义
农业产业特色得以凸显
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难以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不能丰富产业规模,难以提升农业产业市场核心竞争力。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方面,可以持续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广大农民增收致富,进而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产业化发展还有助于彰显农业产业特色,将先进科技融入农业产业化发展环节,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为实现农业产业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农业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为农业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了契机。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受人力、区域以及土地等因素限制,导致宝贵的农业资源未被充分利用。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助于整合全国各地分散的农业资源,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模式,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率。
农村发展质效得以提升
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其他产业和农业产业融合创造了良好条件,有助于发挥产业协同作用,提升农村发展质效。农业产业化背景下,农产品生产质量和销售效率显著提升,农产品产业附加值链条得以延伸,农产品销售价格有所提升,在提升农户收入的同时,间接带动农村地区全面发展。
乡村振兴下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阻碍
农业企业发展水平不一,带动经济增长能力不足
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面对持续增长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引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水平可以从侧面展现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但是就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业企业发展现状来看,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部分农业企业生产经营规模较小,市场风险抵御能力薄弱,不能发挥农业企业带头示范作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第二,个别农业企业科创能力薄弱,缺乏科技创新资金,只能对农副产品进行简单的加工,无法满足农产品精细化加工需求,也不能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农产品科技含量较低。
利益关联机制有待完善,基本利益难以保障
第一,农户、农业企业以及合作社等主体的利益机制建设意识淡薄。农业企业在利益主体中实力最强,具有一定的话语权。而农户作为个体,只能被动接受。加之很多农户法律受教育程度低,法律意识淡薄,农户维权意识不足。第二,农业企业和农户依然扮演着农产品收购者和销售者的角色,二者之间缺乏完善的利益管理机制。第三,政府部门关于保护农户、农业企业以及合作社的利益保障机制有待完善,未能做好利益主体行为监督管理工作,无形中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技术及人才短缺,缺乏较强的农业创新能力
优秀农业技术和人才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就实际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来看,普遍存在农业技术和优秀人才力量不足,农业创新驱动力匮乏的问题,具体如下。
第一,缺乏高素质农业技术人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虽然部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得以大幅提升,但是受工作环境、薪资待遇等因素限制,很多农学专业学生依然不愿意进入农村基层岗位工作。以国内某农村地区为例,该地区从事农技专业的工作人员数量高达1550人,但是农技专业人员中本科学历以上人员占比仅为16%。第二,缺乏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化创新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但是就国内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业产业创新发展现状来看,存在农业科创资金支持不足的问题。例如,2022年,某县农业农村局农业资金支出高达8500万,但是用于农业创新发展的资金数额仅为1500万,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地农业产业科创成果转化。此外,部分农村地区没有积极同农业科研院所,以及高校展开合作,致使部分农村地区难以及时引进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成果,无形中阻碍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农业产业关联度低,农产品加工链较短
农业产业化背景下,要求农村地区在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的过程中灵活融入其他产业。但是就个别地区的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存在农业产业关联度不足、农产品加工链过短等问题。
第一,部分地区的经济主体依然为第一产业,其他产业占比不足。部分地区在发展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时,存在加工精细化程度不足的问题。农产品加工链条较短,难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不利于当地打造特色农业品牌,难以在短时间内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第二,部分农村不重视农产品产业关联发展工作,未能发挥工业、服务业和农业产业的联动效应,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业产业发展效率。
农产品品牌建设不足,优质农产品较少
第一,部分地区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不重视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也不愿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打造符合地区农业发展情况的特色农产品,难以保障农产品市场核心竞争力。第二,部分农村在种植农作物和生产农副产品的过程中,没有灵活应用先进科技,导致农产品生产质量一般,不能充分满足市场多元化消费需求,也不能提升农产品销售价格,难以帮助广大农户达成增收致富目标。
乡村振兴下农业产业化发展有效路径
培育龙头农业企业,强化带头示范作用
第一,增加资金投入,扩大农业龙头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农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深刻意识到产业集群效应的价值,将部分资金运用于扩张生产经营规模。只有企业持续提升自身综合实力,才能有效抵御内外部经营管理风险,助推企业稳健持续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可通过内外部融资获取发展资金,将融资资金应用于企业生产规模扩展、精细化加工设备采购,以及优秀人才引进等环节,在持续提升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同时,提高自身综合实力。
第二,利好政策引导,优化农业企业营商环境。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政府部门出台了各项措施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地方政府部门要结合区域农业产业实际发展状况,出台各项利好政策,营造良好的农业企业发展环境。例如,地方政府部门可从财税政策入手,给予中小型农业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让中小型农业企业有更多的资金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和引进先进技术;地方政府部门可协同金融机构,打造农业企业融资平台,扶持农业企业成长。
完善利益关联机制,保障基本利益
农业产业化发展背景下,相关利益主体的关联度逐渐提升。为保障各方利益不受侵害,相关部门要持续完善利益主体关联机制,维护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达成农业产业集成化发展目标。
第一,当地政府部门需安排专人,引导地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建立和谐的利益关系,让双方深刻意识到共同发展的重要性,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第二,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为保障各方利益不受侵害,政府部门要出台相关制度,持续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利益主体利润分配机制。例如,为保障广大农户收益,农业合作社可采用“固定分红+股权保底分红”模式,确保农户基本收益。政府部门可以鼓励农业企业和农户建立合作机制,由农业企业提供技术和服务,农户个体进行生产。对主动建立农户合作机制的农业企业,政府部门可给予农户和企业一定的补贴,以此来促进双方合作。第三,完善农业生产保险机制。地方政府部门可协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制定专门用于抵御农业生产风险的保险制度,农业生产遭受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时,可借助保险机制减少农户损失。
加强人才培育管理,推动农业技术创新
第一,多措并举培育高素质农技人才。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建议相关部门采取以下措施培育优秀农技人才。首先,地方政府部门需持续完善优秀农技人才引进落户机制。通过提高农技人才薪资待遇水平和福利吸引优秀人才进驻当地。政府部门可以采取向农技人才发放购房购车补贴、子女教育津贴等方式留住人才,让优秀农技人才在本地“扎根”。其次,政府机构要贯彻落实人才兴农战略体系,重点培养一批有技术、有能力和有素质的“新农民”。地方政府机构需积极同农科院涉农高校展开合作,定期邀请农业专家对农技人员进行培训教育。
第二,建立农业科研基地,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为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地方政府需积极同国内外科研专业机构展开合作,建立符合区域实际情况和农业发展要求的科研基地,投入资金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室,以此助推农业产业创新发展,缩短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时长。
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延长产业加工链
第一,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发展。首先,根据区域特点深化一二产业融合。以某地区为例,当地第一产业以马铃薯种植和柑橘种植为主。为辐射带动当地第二产业发展,当地政府部门要鼓励农业企业引进国际化农产品加工设备,通过对马铃薯和柑橘进行深度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在马铃薯深加工过程中,可借助先进加工设备将其加工为薯条、马铃薯粉及其他产品。此外,还可以引进智能分拣装置对马铃薯、柑橘等作物进行智能化分拣。地方农业龙头企业还要投入物力做好加工农产品冷藏储存和自动化包装工作。其次,以农业产业为主导,助推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当地政府部门可凭借地方旅游资源优势,组织开展旅游节、水果节等活动,将农产品加工和旅游业发展有机融合,向游客销售农产品。
第二,多举措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推动农业产业化、集群化发展,仅依靠农产品加工是远远不够的,相关部门要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多措并举延长农产品产业链。例如,政府部门可专门打造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由中小型农业企业负责对农产品进行初加工。然后,地方政府可以和国内大型龙头企业展开合作,在生产基地内建设农产品深加工示范区,由龙头农业企业负责做好农产品深度加工工作,实现农产品初加工和深度加工共同发展。此外,当地政府部门还要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引入低碳循环产业链发展模式,积极同化肥、工业酒精生产企业展开合作,向上述企业销售农产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残渣,在提升农产品生产利用率的同时,辐射带动其他企业发展。
聚焦产品品牌建设,生产高质量产品
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做好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对提升农业产业市场核心竞争力、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建议相关部门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贯彻落实农业品牌发展战略。相关部门在打造农产品品牌的过程中,要结合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打破农业产品品牌发展瓶颈。以某地区为例,当地政府为打造优秀农业品牌,投入大量资金宣传当地的红心西柚、富硒大米,以及高山山羊。当地政府借助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联合当地“网红”共同宣传本土特色优质农产品,不仅充分挖掘了优质特色农产品的市场潜力,也间接带动了当地农家乐旅游产业的发展。第二,打造区域公用农业品牌。在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可打造地理农业产品标志,在提升农产品销量的同时,获得更多经济效益。例如,我国南方某地区为带动当地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打造了十万大山农业品牌发展示范区,示范区内部的所有县城、村镇均拥有公用商标的使用权。第三,提升农产品生产质量。市场经济飞速发展背景下,如果想让农产品为大众所青睐,必须生产品质优秀的农产品。鉴于此,政府部门要采取各种措施,优化水果种植和牛羊养殖技术。例如,某地区采用传统养殖方式养殖出来的肉牛,肉质和口感一般。当地政府部门投入资金从阿根廷引入肉牛进行配种,经过肉牛种类优化后,肉牛品质大幅度提升,且重新配种后的肉牛患病率大幅下降。此外,政府部门还要做好农产品分级管理制度推广工作,完善农产品种植和养殖标准,以此提升农产品质量。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农产品产业附加值,提升农户收入具有重要意义。但就国内部分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建设现状来看,农业产业化发展依然停留在初期阶段,缺乏资金、技术,以及人才支持。鉴于此,政府部门需探索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挖掘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潜能。政府部门可采取培育龙头农业企业、完善利益关联机制、聚焦产品品牌建设,以及培育高素质农技人才等措施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达成建设美丽乡村的核心发展目标。
编校:苏子君
网络:吴飞飞
监审:张春兰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