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深耕红色文化,质领乡村振兴

时间:2024-12-31 13:08:43来源: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字:刘天宁

  在2023年1月6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关于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的通知》提出,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探索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促进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红色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与丰富的人文内涵,为乡村经济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活力。文章首先从红色文化的赋能作用阐释了对乡村振兴的当代价值,其次论述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所遇到的困境,最后提出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促进红色文化与乡村发展的深度融合。总的来说,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宛如一剂强效助推剂,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不竭的精神源泉。两者相辅相成,深度融合,共同驱动着乡村振兴的变革与前行。

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当代价值

  红色文化,作为我们党在漫长革命与建设历程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伟大的革命斗争精神。这些精神如同璀璨星辰,穿越时空的界限,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成为激励我们不断奋进的不竭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此背景下,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及红色文化活动形式的不断创新,能进一步推动乡村红色旅游、红色文化产业的全面进步,高效带动乡村文化振兴。

  其一,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特有的育人属性,在传承创新中推进乡村振兴,能带动乡村地区农民广泛参与资源挖掘和文化传播,深化红色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水平。例如,井冈山精神作为跨越时空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继续放射出光芒,引领井冈山人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同时,通过构建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的教育培训体系,可以培养出一批新时代的乡村精英,他们将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其二,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经济价值。通过深入挖掘及创新传承,可以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影视创作、文化创意等多个行业的深度融合,延长乡村产业链条,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转型升级。例如,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青山镇源头村通过“红色+旅游+基层治理”的融合模式,提高了文化软实力和文旅知名度,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例如,江西省井冈山市在中央彩票公益金的大力支持下,探索出了“五红五兴”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新模式,通过“做优红色旅游兴产业、秉承红色理念兴人才”等措施,实现了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示范区建设后,新增就业人口3000余人,带动示范区内群众户均年增收8000元,充分展示了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显著成效。

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

红色文化人才培养有待加强,缺乏智力支撑

  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红色文化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这一领域的人才培养现状并不乐观。一方面,部分地区对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相关教育资源匮乏,培训体系不健全;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专业的红色文化教育团队和系统的培训课程,现有的人才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许多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但由于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导致这些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和开发。同时,部分地区的红色文化教育内容单一、形式陈旧,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目前,从事红色文化工作的人员往往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和实践经验,难以胜任高质量的工作。此外,由于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限制了相关人才的职业发展空间。受地域、经济待遇和发展前景等因素的影响,许多优秀人才不愿投身红色文化事业,或者在工作一段时间后选择离开,导致了红色文化领域的人才流失问题日益严重。

红色文化宣传力度不够,未能产生品牌效应

  红色文化作为革命老区的宝贵精神财富,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更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仍面临红色文化宣传力度不够、未能产生品牌效应的问题。在当前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尽管许多地区意识到红色文化的重要性,并积极进行挖掘和利用,但宣传力度仍然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宣传手段单一,往往局限于简单的标语、横幅和口头传授,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二是现代传播媒介利用不充分,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广泛宣传,导致红色文化的影响力有限;三是宣传内容不够深入和生动,缺乏对红色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的深入挖掘和呈现,难以引发公众的共鸣和兴趣。由于宣传力度的不足,许多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资源仍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和展现。这不仅限制了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也阻碍了革命老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红色文化宣传力度的不够直接导致了其未能形成显著的品牌效应。在革命老区,由于缺乏系统的品牌规划和营销策略,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往往被埋没。具体来说,一方面,红色旅游线路和产品缺乏特色和亮点,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另一方面,缺乏统一的品牌形象和宣传口号,无法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红色文旅融合滞后,乡村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如何将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有效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品牌,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这一融合过程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融合进度滞后。首先,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不够深入。许多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但往往只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挖掘其内在的精神价值和历史内涵。这导致游客在参观过程中难以产生深刻共鸣,影响了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其次,红色旅游景点缺乏系统规划和整体布局。部分地区的红色旅游景点分布零散,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规划,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难以形成完整的线路和体验。一些景点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内容创新,导致游客体验感不佳。再次,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的融合发展不足。虽然许多革命老区同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但在实际开发中,这两者之间的结合往往显得生硬或浅显。红色旅游未能充分利用绿色旅游资源丰富自身的旅游产品体系,绿色旅游也未能有效融入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最后,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限制,许多革命老区的乡村产业仍然停留在传统阶段,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使乡村产业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制约了其发展潜力;部分政策未能精准对接乡村产业的需求,资金投入的分散性和有限性也制约了乡村产业的发展速度。

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加强红色文化人才培养,提供乡村智力支撑

  “人才是第一资源”,这一观点在当今社会已得到广泛认同。同样,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红色文化人才作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力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们不仅能够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和价值,还能够创新性地将其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因此,加强红色文化人才培养,对于促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要依托高校教育优势,培养红色文化专业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优势。通过在高校开设红色文化相关专业或课程,将红色文化融入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批具备红色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同时,加强与高校的紧密互动,为乡村培养和输送与红色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二要发挥红色文化基地的引领作用,培养红色文化传承人。红色文化基地作为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红色文化基地设立培训机构或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培养一批红色文化传承人,他们不仅具备深厚的红色文化素养,还能够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将红色精神代代相传,这对于弘扬革命精神、凝聚人心、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三要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为红色文化人才培养提供保障。政策的支持和资金的投入是红色文化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相关部门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高校、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参与红色文化人才培养工作。同时,设立专项基金,为红色文化人才培养提供资金支持,这将有助于激发社会各界参与红色文化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推动红色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加强红色文化宣传力度,打造乡村红色品牌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创造的一种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这种文化资源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还有着独特的教化意义和价值,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首先,加大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是赋能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红色文化中蕴含的革命精神、爱国情怀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正是激励当代农民奋发向前、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通过深入挖掘和广泛宣传红色文化元素,不仅能够增强农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还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大的力量。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广泛开展红色文化的宣传活动。例如,可以通过建立红色文化宣传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红色历史故事、英雄事迹等内容,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红色文化;也可以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颖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红色文化的魅力,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此外,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也应加大对红色文化宣传的支持力度。相关部门可以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红色文化的传承和推广;社会各界也可以积极参与红色文化的宣传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其次,以红色文化为基础,打造乡村红色品牌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又一重要途径。红色品牌不仅代表着乡村的独特文化和历史底蕴,还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和资源,促进乡村经济的繁荣发展。在打造红色品牌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品牌定位、形象塑造和传播推广等多个环节,品牌定位要准确、独特,突出乡村的红色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形象塑造要注重整体性和统一性,打造出具有辨识度和吸引力的品牌形象;传播途径可以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和节庆活动等方式,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还需要将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等产业相结合,开发出具有红色特色的旅游产品、农产品等,丰富红色品牌的内涵和外延。这些举措不仅可以提升乡村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还能够进一步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推动乡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加强红色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历史与文化传统的瑰宝,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更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将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不仅有助于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能为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动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第一,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首先需要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与整理,明确各类资源的类型、特征及其内涵。在此基础上,通过跨区域、跨领域的资源整合,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发展格局。同时,要注重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确保其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开发与利用。第二,创新红色文化旅游模式。红色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新是融合发展的关键,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红色文化资源的特色,开发出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例如,可以推出红色研学旅行、红色主题民宿、红色文化创意产品等,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打造沉浸式红色旅游体验,提升游客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充分挖掘和利用乡村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将其与当地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等相结合,打造具有特色的红色旅游线路和产品。这不仅可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还能带动当地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乡村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第三,市场拓展与品牌塑造。红色文化旅游市场的拓展需要注重品牌塑造与营销推广,通过举办红色主题节庆活动、开展红色研学旅行、推出红色文化创意产品等方式,提升红色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要加强与旅游企业、教育机构等的合作,共同开发红色文化旅游市场,形成品牌效应。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蕴含深厚历史底蕴与坚实群众基础的文化资源,对乡村全面振兴在物质、精神及制度层面均展现出显著的推动作用。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需深刻洞察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涌现的新挑战与新机遇,充分利用乡村红色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注入动力并提升效能。

  编校:陈亚丽

  网络:吴飞飞

  监审:侯欣怡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