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户家塬镇产业融合新风貌

时间:2024-12-21 11:42:23来源:商洛职业技术学院 文字:明 朗

山阳县户家塬镇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特色

  户家塬镇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地处秦岭山脉南麓,地理位置优越,季风气候显著,全年光照充足,全镇统辖19个村(社区)。该镇依托地理和气候优势,深挖当地特色,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按照“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个特色产业”发展思路,引进了陕西清雅茶叶有限公司、德润康中医药产业园、山阳县意发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商洛富乐康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山阳县天蓬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五家龙头企业,形成了以茶叶种植加工、猕猴桃种植加工、中药材加工、菌菇种植产业、肉猪养殖业为核心的五大主导产业。户家塬镇通过政策扶持和科技创新,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结合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推动产旅融合,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吸引游客体验采摘、制作农产品等活动,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此外,该镇还积极探索电商渠道,拓宽农产品销售市场,助力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

延伸产业链,推动三产融合

  该镇持续做大做强“药茶果菌畜”,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一二三产融合。该镇通过“党支部(村集体)+企业(合作社)+园区(基地)+农户”的模式,引进了五家企业对“药茶果菌畜”五大产业实施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有效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2023年8月,户家塬镇入选国家农业农村部、财政部“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户家塬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以茶产业种植为例,户家塬村和桃园村的茶产业布局经过政策引导土地流转之后,建成了茶山、茶园,形成了茶山步道观光旅游风景区,走了一条“产旅融合”发展之路。在牛耳川村,依托当地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发展起以中药材种植加工为特色的产业链。村民们通过参与中药材的种植、采集和加工,不仅增加了收入,还保留了传统的农业文化。在党家塬村,山下种植猕猴桃,山上修复了五圣宫红色旧址,建成了红色教育基地。猕猴桃种植基地的果汁深加工厂已经全面建成,不仅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还拓展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了农业与工业的有机结合。户家塬镇积极探索“农业+旅游”模式,立足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产旅融合的背景下,户家塬镇正沿着这条创新路径,稳步推进乡村振兴,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深挖乡村资源,坚持业态转型

  户家塬镇在五大产业基础上正致力于成立新业态分公司,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着力培育休闲观光、农业体验、特色民宿、生态康养的新业态。桃园村已建成农家乐2家、品酒民宿1家,“户家塬社区于2024年5月建成高端民宿46间,逐步打造成为集旅游、文化、农业于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旅游目的地。户家塬镇以此为契机,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优化乡村旅游环境。按照‘功能现代、风貌乡土、成本经济、结构安全、绿色环保’的原则,采取政府统改和农户自改相结合的方式,紧扣业态转型和乡村旅游发展,完成民居改造提升1300户,土坯(石板)房改造318户,实施绿化10000平方米。完成村卫生室“私改公”10个(其中新建5个、提升5个)。安装太阳能路灯600盏,建成高标准‘口袋公园’4个、文化广场2个、乡村大舞台1个。新修垃圾台50个、柴棚700个。”村民人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乡风文明建设同步推进。这些举措,正将户家塬镇塑造成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典范。

优化经营模式,带动村民增收

  户家塬镇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已经成功地打造了高端茶叶种植基地,面积达到了5000亩(约3.33平方千米)。除此之外,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万亩(约20平方千米),肉牛养殖0.23万头,猕猴桃种植面积为1200亩(约0.8平方千米),食用菌的生产规模260万袋。这些产业的发展,使得全镇的4000户家庭,共计1.8万人得以融入产业链中,从而实现了稳定的收入增长。

  不仅如此,户家塬镇还积极争取到了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5 000万元的支持。利用这笔资金,在户塬、党塬、桃园等9个村(社区)集中连片实施了“5大类17个项目”。这些项目包括了对低产茶园的补助、户塬主街道的提升改造、茶叶产业道路的升级、新建茶叶加工厂、技能培训中心、直播间以及茶叶滴灌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这些工程的全面完成,极大地提升了当地的产业水平和居民的生活质量。通过这些产业建设,直接带动了当地及周边村民的就业机会,同时也积极地吸引了技能型人才来到这里,与当地村民进行交流和指导。产业建设与旅游业的高度融合,不仅提升了当地的旅游吸引力,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商业投资,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有部分年轻人选择返乡投身乡村。他们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活力,推动了民宿酒店、农家乐等新型业态的发展,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这些年轻人的回归,不仅为乡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

山阳县户家塬镇产业融合面临的新问题

  虽然该镇的产业发展展现出强劲势头,然而在其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也浮现出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与问题。具体而言,产业链条尚待进一步健全与优化,农产品深加工的效率提升成为重要议题,同时市场渠道的拓展也迫切需要加强,以更好地推动产品的流通与销售。此外,如何在快速发展的现代产业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的有机结合,进而提升乡村的文化内涵与软实力,成为当前我们不得不深思的课题。这不仅关乎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更涉及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使命。

产业链基础较薄弱,产业融合回报周期长

  当前,该镇五大支柱产业中的高端茶叶种植与猕猴桃种植,均基于引进的外地技术及经验,其产业链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产品种植与经营技术尚未成熟。当前正值种植的第二、三年,处于前期投资与维护的关键时期,因此回报周期相对较长,短期内难以仅凭产品实现预期的收益目标。相较之下,菌菇种植与肉猪养殖技术已较为成熟,但仍面临产品品牌维护及宣传力度不足的挑战。与茶叶和猕猴桃种植相比,后两者在规模成果上相对较小,尚未形成较大规模的集体合作经济,因此市场影响力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市场拓展及产品溢价能力的提升。

资源开发模式传统,产旅融合配套不完善

  当地地理资源丰饶,尽管已开发的产业种类较为广泛,但实现三产深度融合仍面临诸多挑战。“该镇地域相对较广,产业布局较为分散,导致资源整合和产业链衔接存在一定的难度。”具体来说,以交通和住宿为例,各个村落已经确定了自己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这些方向包括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茶园的观光旅游、猕猴桃的采摘活动,以及五圣宫红色教育基地等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产旅融合项目。然而,这些产业分布在不同的村落之间,步行距离相对较远,而且目前该镇的旅游观光公共交通网络尚未完全建立起来,这给游客的出行带来了不便。

  除此之外,现有的住宿设施在承载游客方面的能力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在节假日期间,游客数量激增,现有的住宿设施难以满足需求。因此,为了推动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除了加强产业建设之外,还需要大力填补旅游业配套设施的空白。这包括完善交通网络,提升住宿设施的承载能力,以及增强旅游服务的整体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推动产旅融合乃至三产融合的深入发展,使得当地的经济得到更加全面和均衡的增长。

农民职业技能水平低,技能型人才短缺

  在对该镇进行深入的走访和调查之后,我们发现村民在当地的产业建设中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参与度超过了60%。然而,他们的参与主要集中在一些基础性的体力劳动上,如在茶园和猕猴桃园进行除草、施肥,以及参与村路的绿化工作等。尽管这些工作对于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村民们普遍表达了更深层次的愿望,他们希望能够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便更深入地参与产业建设,并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加自己的收入。

  同时,该镇正在积极推进数字乡村的建设,这为当地的茶产业和猕猴桃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智能滴灌技术的应用是这一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它能够显著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然而,要实现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就需要高水平的技术人才来支持。此外,在智能设备的部署、后期的数据分析以及网络维护等方面,也急需大量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遗憾的是,目前该地区的技术人才资源相对匮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山阳县户家塬镇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

深耕产业提质增效研究,确保全产业链发展

  该镇的茶产业与猕猴桃产业,作为新近引入的产业链,其品种的改良与培育工作需紧密结合当地独特的气候与土壤条件,积极寻求并引入专业技术指导,旨在缩短生产周期,并加速茶产业与猕猴桃深加工产业的建设进程。“政府需成立专业团队,针对产业链各环节进行技术研究,优化生产流程,提升产品品质。同时,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引入先进技术,加速新品种的选育及推广,以满足市场需求,提升产品竞争力。”此外,在农产品产业链实现经济收益之前,可优先规划并打造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旅游线路,如绿色茶园观光游、五圣宫红色教育基地游、柿子酒非遗文化体验等,以此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通过这些举措逐步构建起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品牌,推动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全面升级。为此,当地政府应迅速制定并实施一系列具体政策与措施,精心打造“智慧农业”示范项目,通过展示智能化管理的显著优势,激发村民对数字化技术的认知与兴趣,进而推动整体产业链智能化水平的显著提升。

整合乡村资源,优化资源开发模式

  结合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应当积极规划茶园游览路线,并进一步完善村间旅游巴士服务。同时,深入挖掘五圣宫红色旅游资源,旨在形成独具魅力的乡村旅游品牌。将茶园与柿子酒非物质文化体验巧妙结合,精心打造集观光、体验、教育于一体的旅游新品,以吸引更多游客亲身体验。

  不仅丰富游客的旅行体验,更为村民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机会。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携手共创美丽乡村,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共赢,从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此外,要积极邀请引进专业规划团队与当地村民紧密合作,充分利用闲置的土地与房屋资源,共同打造独具特色的民宿体验项目。同时,要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平台,以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升品牌知名度,为当地经济的持续繁荣注入新的活力与动能。

加大力度引进人才,培训农民掌握技能

  人才留得住,产业才能做大做强,村民才能参与到产业建设中。面对数字化时代对农村劳动力的更高要求,地方政府需主动携手地方职业技术学校,为村民量身定制职业培训,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并同步引进专业技能人才,为本地产业升级与数字化转型注入技术动能。

  此外,政府应激励农民依托本土特色资源,深挖潜力,勇于创新创业。通过系统的培训、有力的政策扶持,激发村民的创业热情与创新潜能,在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的进程中,汇聚劳动群众的集体智慧与力量。“应该探索规划一系列技能提升课程,涵盖农业技术、民宿经营管理、电商直播技能、数字管理等多个领域,旨在快速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积极搭建人才引进平台,吸引更多专业人才投身于当地的产旅融合项目中。”最终,通过政策激励与优质项目的双重驱动,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逐步填补人才缺口,为全产业链的稳健前行奠定坚实的基石。

  位于秦岭南部山区的乡村,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面临着不少发展上的挑战。这些地区必须深入挖掘和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特色,转变传统的被动发展模式,积极寻求产业融合的新路径,以此来推动乡村产业的全面振兴。在这一过程中,户家塬镇已经展现出了显著的成效,不仅在发展当地经济、改善村容村貌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而且在引进先进技术以带动乡村产业发展方面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然而,为了进一步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户家塬镇相似的很多乡镇还需要在创新发展的思路上下更大的功夫。特别是要探索一条将农业、农产品加工与旅游业相结合的“农产旅”融合发展道路。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还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乡村生活,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这样的发展模式,不仅能够为乡村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还能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总之,要想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就必须坚持创新发展,不断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农产旅”融合发展新模式,以此来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书写出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编校:郭欢

  网络:吴飞飞

  监审:侯欣怡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