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社会参与,让农民获得感成色更足

时间:2024-12-20 11:00:22来源:新疆大学 文字:麦热姆罕·艾麦尔

  农民的获得感是指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他们对自身生活水平、社会地位以及发展机会等方面的主观感受和评价。农民获得感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他们对乡村振兴政策的认同程度以及支持力度,这又进一步影响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执行成效。因此,对农民获得感的研究,对于评价乡村振兴的成效和优化相关政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农民在社会参与方面的不足,导致他们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展现,这进而影响了他们对自身生活质量的评价以及获得感。文章旨在运用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调查数据,深入分析社会参与与农民获得感之间的相关性,以期研究结果能够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情况介绍与假设

  关于“政治参与对获得感的影响”这一研究主题,学术界目前尚缺乏深入的理解和专门的研究,尤其是在实证分析层面的系统探讨更是稀缺。Pacheco通过分析欧洲社会调查的数据,揭示了政治参与对民众生活满意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部分实证研究指出,汤峰等(2022)认为,通过参与基层选举,公众得以加强与政府之间的联系,并增强了自身的政治主体意识,从而更容易感受到较高的成就感。学者王璞等(2023)使用2017年CSS数据研究发现,社会经济状况对提升民众参与政治的意愿具有积极作用,促进了信息和资源交流的“公共能量场”的形成,从而改变了民众对政府反腐工作的认知与理解,进而对其获得感产生了影响。

  文化参与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还能通过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认同感,进而增强个体的获得感。目前,学术界对公共文化参与权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享有型参与(蔡建芳,2011)为主的研究领域,以及以建设型参与(蔡武进,2017)为辅助的研究方向。金莹等(2023)认为,居民的文化获得感与其行使公共文化参与权密切相关,这意味着参与权的类型、频率、意识以及价值感都会对居民的文化获得感产生影响。

  直接研究社区参与对获得感产生影响的已有文献比较少。黄嘉文(2015)认为,社区参与为个体提供了情感支持、社会联系以及责任和义务,从而成为高收入群体获取幸福的关键来源。魏小庆(2019)探讨了居民对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获得感以及他们的参与意愿。研究指出,多元化的参与途径、平等且包容的参与权利,以及高水平的参与度能够显著提升居民的获得感。杨慧青(2024)的研究结果表明,社区参与行为不仅对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产生直接的正面影响,而且还能通过增强社会宽容度、扩展社会网络以及强化社会规范等途径,间接促进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政治参与对农民获得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2:文化参与对农民获得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3:社区参与对农民获得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研究设计

数据来源

  本研究利用了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的数据,该调查为CSS系列的第八次实施,其核心议题为“社会质量与现代化”。调查内容涵盖了社会价值观与社会评价、社会参与与政治参与、志愿服务等多个维度。本项研究聚焦于农村户籍人口,经过排除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及控制变量中的缺失值和异常值后,最终获得有效样本量为1 665个。

变量选取

  被解释变量。本研究中的因变量为农民的获得感。研究中采用CSS2021问卷中“请以1至10分的评分标准来表达您对生活的总体满意度”这一问题,以量化获得感。

  解释变量。研究中的解释变量是社会参与,根据分类,将社会参与划分为政治参与、文化参与和社区参与。

  1.政治参与

  2021年,CSS问卷调查中设计了相关问题,旨在了解受访者在过去两年内是否参与了以下活动:与他人或网友讨论政治问题;向报刊、电台、网络论坛等媒体反映社会问题;向政府部门反映意见(包括通过电话、邮件等形式);利用专业知识参与公共政策、公共事务论证会;通过各种渠道对政府公布的政策发表个人意见;出席政府部门组织的有关公共政策的听证会;到政府部门上访;参加线上或线下集体性维权行动。

  2.文化参与

  问卷中设置了题目“目前您参加了下列哪些团体(包括线上和线下的团体)?”,选项包括:宗亲会或同乡会、校友会(校友群等)、文体娱乐等兴趣组织、民间自发组织的公益社团(如志愿者团体、业主委员会等)、职业团体(如商会、农村合作组织、专业学会、行业协会等)共五类团体。

  3.社区参与

  社区参与问卷包含三项调查内容:是否参与以下事情“参加所在村居或单位的重大决策讨论”“参加社区组织或者自发组织的社会公益活动,比如义务献血、义务清理环境,为老年人、残疾人、病人提供义务帮助”“最近一次村居选举中,您投票了吗?”。

  4.控制变量

  本研究的控制变量包括性别、婚姻、受教育年限、政治面貌、是否有工作等。

模型构建

  文章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和OLS回归模型。回归模型结构都可以表示为:

  在上述模型中,Gain为农民获得感,policy、culture、social分别表示政治参与、文化参与、社区参与,Controlsi代表控制变量,μi表示随机误差项,α0表示常数项,γ1表示变量的系数,γ2表示控制变量的系数。

实证检验与分析

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研究中涉及的各个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因变量“获得感”的平均值为7.721,标准偏差为1.817,这表明被调查者的“获得感”普遍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自变量政治参与、文化参与、社区参与的均值分别为0.070、0.189、0.111,这说明农民的社会参与程度普遍偏低,且各类社会参与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对性别变量进行控制时,平均值为1.581,标准偏差为0.493,这一结果暗示样本中女性数量超过男性;婚姻状况的平均值为2.000,标准偏差为0.300,显示出被调查者中已婚人士占据较大比例;受教育程度的平均值为2.585,标准偏差为1.103,显示出被调查群体普遍教育程度不高;政治面貌的平均值为3.978,标准偏差为0.205,揭示了在样本中,政治面貌为群众的受访者构成了主要群体;关于是否有工作的变量,平均值为1.972,标准偏差为0.972,表明被调查者中拥有工作的人数较多。

多重共线性检验

  本研究选取农村户籍人口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深入分析政治、文化以及社区参与对农民获得感所产生的影响,并加入了社会人口学变量作为控制变量。为避免变量间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为确保文章的回归分析结果不受影响,本研究对各个变量执行了方差膨胀因子(VIF)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所有变量的VIF值均远低于10,这一结果充分证实了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基准回归

回归模型表

注:1.*、**和***分别表示变量在10%、5%和1%的统计水平

  2.Constant:常数项;Observations:观测样本数量;R-Squared:R方;R2_a:调整后的R方;F:F值

  根据上表中的模型(1)、模型(3)、模型(5)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政治参与方面,政治参与对农民的获得感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具体而言,农民的政治参与意愿越强烈,其获得感相应地得到增强,因此,假设1得到了验证。第二,在文化参与方面,文化参与(P=0.009)同样对农民的获得感产生了显著的正面影响。这意味着,随着农民对文化活动参与意愿的提升,其获得感亦随之增加,从而验证了假设2。第三,在社区参与方面,社区参与对农民的获得感同样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换言之,农民参与社区活动的意愿越强烈,其获得感也越强,因此,假设3亦得到了证实。

  由上表模型(2)、模型(4)、模型(6)在将政治、文化、社区参与作为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加入控制变量作为新的变量,回归结果显示,性别对农民获得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受教育程度(P=0.001)对农民获得感具有负向显著影响。尽管教育通常被视为提升个人和社会福祉的关键因素,但在特定情境下,如农村地区,受教育程度可能对农民的获得感产生负向显著影响。这可能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或者教育内容与农民的实际需求脱节等原因造成的。关于婚姻状况、政治面貌以及就业情况等因素,根据计算结果,可以认为其影响微乎其微,故可不予考虑。

政策建议

  文章采用定量研究方法,采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21年数据发现:政治、文化、社区参与与农民获得感均呈正相关,且各类社会参与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政治参与与农民获得感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意味着农民通过政治参与能够增强自身对农村发展和治理的满意度和认同感;文化参与与农民获得感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说明了农民通过参与文化活动能够提升自身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进而增强对农村发展和生活的认同感;积极的社区参与与农民获得感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揭示了农民通过积极投身于社区事务与活动,能够增强其归属感、满足感及幸福感,从而提升对农村社区的总体认同感和获得感。

  综合结论,提出以下建议。第一,通过村民大会、宣传栏、网络等多种途径,普及政治知识,使农民充分认识到政治参与的重要性及其参与方式;拓展参与途径,建立更多的村民议事会、监事会等组织,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决策参与机会;同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例如建立线上论坛、微信公众号等,以便农民能够便捷地表达意见和诉求。第二,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的财政支持,充实农村文化资源,建设更多的图书馆、文化站、体育设施等;定期组织文艺演出、知识讲座、技能培训等活动,吸引农民积极参与;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入和运营模式。第三,进一步强化农村社区自治组织的建设,完善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等自治机构,明确各自的职责与权力;定期对自治组织成员进行培训,提升其组织与领导能力;激发参与积极性,通过建立奖励体系、开展竞赛活动等手段,增强农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与动力。

  编校:郭欢

  网络:吴飞飞

  监审:侯欣怡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