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做好田林资源安全的守护者

时间:2024-12-20 10:56:38来源: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服务中心天宁分中心 文字:汤泽宇

  自然资源是连接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重要纽带,不仅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各种必需品,还是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类福祉的提升。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日趋紧张,生态系统面临的威胁愈加突出,粮食安全形势亦不容乐观。

  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作为“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经济实现了飞跃发展,但也带来了耕地资源日益减少、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自然资源“碎片化”严重、田林资源保护压力大等问题。地方政府田林资源保护责任主体意识不强、基层专职保护人员少等情况也加剧了资源保护的难度。为进一步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天宁区着眼于山水林田湖草统筹治理,创新构建“田(林)长制”,压实地方保护责任,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耕地和森林资源保护责任全覆盖。

区域概况

  天宁区是常州市主城区,位于常州市东北部,总面积约为154.84平方千米,地理位置东经119°55′01″至120°10′52″,北纬31°43′34″至31°52′23″,东与江阴市接壤,南邻武进区,西接钟楼区,西北与新北区相连。天宁区地处长江下游南岸,境内有山有水,主要山脉有舜过山(又称舜山)、鹤山、石堰山。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澡港河直通长江,采菱港与太湖相连,北塘河与大运河、长江贯通,水网星罗密布,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平原地区多为水稻土,丘陵地带一般为黄棕壤。植被类型属于中亚热带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天宁区开发强度高,土地资源紧缺,全区人均耕地面积0.11亩/人,远低于常州市平均水平0.59亩/人,有限的空间内土地资源约束日益趋紧,且可利用的耕地后备资源较少。天宁区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图斑4002个,面积2.13万亩(约14.2平方千米),占可长期稳定利用耕地面积的73.49%,平均斑块面积仅5亩(约0.00333平方千米),乡村耕地碎片化严重、保护压力较大。

天宁区筑牢田林资源安全底线的主要做法

系统谋划推进,构建“田(林)长制”工作体系

  天宁区针对现有资源的禀赋特征,紧紧围绕“管好”“好管”两个核心,坚持高位谋划、明确责任、狠抓落实,提高管理效能。全区以《常州市天宁区“田(林)长制”实施方案》为引领,以六项配套制度作为辅助,形成“1+6”的“田(林)长制”工作体系,细化了17个成员单位职责,形成了各级各部门密切合作、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田(林)保护长效机制。《常州市天宁区“田(林)长制”实施方案》作为引领,进一步加强了土地用途管制,规范田林保护和建设监管。通过明确各级田(林)长职责、协同各方力量、严格考核问责、强化绩效评价、完善行政执法、加强舆论宣传等系列措施,建立一套具有长效性、科学性、合理性的机制,确保全区“田(林)长制”工作协调、有序、高效运行。“六项配套制度”作为支撑,厘清了各成员单位分工职责,规范了全区“田(林)长制”运行、考核程序,明确了各级田(林)长巡查内容、巡查频次、问题处置等,充分调动田(林)长工作积极性,推进了“田(林)长制”系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实现田林保护责任全覆盖。此外,全区紧紧围绕“田(林)长制”建设,开展了五大行动,即格局优化行动、效率提升行动、价值提升行动、品质提升行动、制度支撑行动,构建了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处置有力的“5个一”自然资源保护管理体系,形成了自然资源监管“天宁样板”。

强化组织领导,层层压实各级责任

  天宁区基于行政管理架构,明确以区委书记、区长为总田(林)长,分管副区长为一级(区级)田(林)长,所涉及街道、镇的党委(党工委)书记、镇长(主任)以及副镇长(副主任)为二级(镇级)田(林)长,所涉及的村委为三级(村级)田(林)长,压实各级田(林)长职责,充分发挥各级田(林)长统筹谋划、协调各方的关键作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构建全面保护、集约高效、监管严格、保障有力的保护管理新机制。形成了总田(林)长、一级田(林)长、二级田(林)长、三级田(林)长、网格员的管理架构,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实现耕地和林地保护全覆盖,为工作快速落地见效提供了有力指导和保障。同时,党建结合业务,以各级党委为抓手,充分利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各级党员带头,全网格管护”的新格局。

加强数据建设,夯实田林保护基础

  为实现保护责任直观化、可视化,制作全区保护地块图60余份,将各级田(林)长耕地保护目标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及林地保护任务进行落图,实现一套图册可传承。同时,开展对各级田(林)长登记造册工作,实现田林管理责任全覆盖。明确目标任务,在全区农田面积大、质量优的区域设置田长标识牌,在林地集中区域设置林长标志牌,在既有林地也有耕地的地方设置田(林)长标识牌,内容包括耕地与林地示意图、面积、田(林)长联系人、相关政策规定和监督举报电话等。目前,全区制作田林保护标识牌40余个,将耕地、林地保护从图、表落到田间地头,不断提升自然资源管理水平。

构建云监管平台,提升田林监管时效

  构建天宁区“云监管”平台,明确九大应用方向,包括现场踏勘、批后监管、森林防火、非农化、非粮化整改等。建立高效的“空-天-地-人”一体化自然资源执法监察体系,有效提升自然资源执法的反应和处置能力,构建“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的工作机制,提升执法监管的科学性和时效性。为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提供了信息化支撑,同时面向农业农村局、数据局、住建局、城市管理等部门共享自然资源监管的数据,通过数据共享实现业务协同,促进部门间数据的共享与共治。

天宁区筑牢田林资源安全底线实施成效

田林布局持续优化

  以自然禀赋、区位特征和国土空间规划、产业规划协同为基础,科学划定田林保护空间。2023年,天宁区在永久基本农田补划工作中将2022年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全部划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通过推进“小田并大田”工程,城镇开发边界内推动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将681亩(约0.454平方千米)零星永久基本农田调优集聚成片。城镇开发边界外新建成千亩耕地保护示范区1个,实现342亩(约0.228平方千米)零星分散的耕地集中为1 082亩(约0.721平方千米)高标准农田。

保护任务高效完成

  2021年完成武城村、新沟桥村区级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个,面积512亩(约0.341平方千米);2022年,完成横沟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个,面积1132亩(约0.755平方千米)。累计高质量完成成片造林、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和低效林改造更新、完善农田林网13300余亩(超8.87平方千米),创建绿美村庄6个,申报森林乡村2个。在《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对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中,天宁区“田(林)长制”工作获督查激励。

执法监管掷地有声

  积极探索自然资源巡查处置“5维5合”和长效治理“5送5统”立体化监管,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处置有力的“5个一”自然资源保护管理体系。违法用地现象明显下降,在全省率先完成土地违法违规问题“双零”行动整改,成功获评江苏省土地执法先进县(市、区)。通过“田(林)长+网格员”巡查,主动发现“非粮化”“非农化”违法行为12起,发现违法占林、毁林8起,涉及耕地23.55亩(约0.0017平方千米)、林地15.23亩(约0.0102平方千米),区、镇两级田(林)长办全部完成有效处置。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依托“田(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天宁区探索建立全省首个“固碳基地”。全区选择16个固碳增汇点,在固碳增汇点分期建设5个“固碳基地”,系统推进建设“固碳基地”,逐步形成东、中、西部三个固碳圈。通过全面优化林地布局、集中林地管理、开展综合整治、建设固碳增汇点等方式,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碳汇增量。与区检察院联合出台《关于建立“生态检察+碳汇”工作机制的意见》,探索量化森林资源新模式。

生态价值持续转化

  天宁区田(林)长办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系统解决自然资源碎片化问题。通过识别生态要素、提炼生态资源、整合生态产品、核算生态价值“四个方面”,实现要素资源化、资源产品化、产品价值显性化“三个转变”。

思考与建议

强化组织保障

  健全领导机制。政府主导地方落实,加强“田(林)长制”建设,应建立由区政府统一领导,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组织协调,发改、财政、住建、城管、农业农村(含水利)、生态环境等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合执行管理机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为落实“田(林)长制”管理职能提供有效的组织保障;可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发改、财政、住建、城管、农业农村(含水利)、生态环境等部门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其相关部门技术骨干力量为成员组成的管理机构,各街道(镇)具体施工、协调和管理工作。

  创新管理机制。实行系统管理,构建“田(林)长制”管理机制强化政府部门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认识,建立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和统一监管机制。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打破部门分割现状,加强部门联动,形成管理合力,协同推进“田(林)长制”建设。明确各管理部门在各类资源保护管理中的职责权限,形成协调统一的工作机制。建立联席会议机制,研究解决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统一的监管机制包括统一的监管平台、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体系,对各部门责任主体实行统一评价与考核。

  严格监督考核。建立监督考核机制,将“田(林)长制”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对推进“田(林)长制”工作突出推荐为省、市激励镇(开发区、街道),对落实责任不到位的要约谈警示,对失职渎职的追究责任。

  创新制度保障。明确各级田(林)长的职责和义务,规范各方行为。建立跨部门协调和管理机制,形成“统一指挥、整体联动、部门协作、快速反应、责任落实”的一体式各级田(林)长协调联动机制。区有关部门和各街道(镇)要把“田(林)长制”的实施同各级资源保护规划管理、用途管制紧密结合起来,同优化生态空间,建设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结合起来,主动对接最新政策和相关部门要求,着力推进各项流程再造,推进日常管理与整治行动结合,资金整合,确保完成资源保护工作各项任务。

积极探索“碳汇”补偿机制

  按照“宜林则林”的原则,在全区范围内,结合征占用地异地恢复等方式,逐步打造“圈-基地-点”多层次碳汇中心。将“田(林)长制”工作与资源的整合相联系,在明确管理职责的基础上,进行动态的资源更新,结合生态修复重点工程、生态网络工程的实施,积极探索引入“生态司法+碳汇补偿”机制,构建生态“赔偿—修复—验收”体系,将司法赔偿金使用和固碳增汇结合起来,形成“破坏者赎买—保护者受益—受益者保护”的良性循环,让生态得绿、林农得利,促进植绿护绿、固碳增汇与生态产品价值正向互动。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多途径积极探索落实“碳汇”补偿机制,实现“田(林)长制”从管理到运营的转化,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技术保障

  坚持问题导向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充分发挥新技术的管理手段,探索实施“网格化+智慧查”立体执法新模式,以“长牙齿”的力度坚决遏制新增违法用地,维护土地管理秩序,有效保护耕地和林地的非法占用。实施织密执法巡查网,全力打造天宁区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将耕地和林地保护工作融入全区网格化管理体系中,建立三级土地执法网格员体系,形成区、镇(开发区、街道)、村全层级共同巡查、执法的良好土地执法氛围,构建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田林保护网格化监管网;建立动态巡查“三结合”,将保护执法巡查、在建项目批后监管,建筑工程验线核实三者结合,一次巡查完成三项工作,定点定人保护田林,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实行科学巡查无死角,将无人机运用到“田(林)长制”巡查工作中,形成空中无人机全方位监控、地面队伍网格化巡查相结合的工作模式,让违法占用耕地和林地的行为无所遁形。

公众参与

  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多种媒体平台,积极围绕“田(林)长制”工作重点,广泛宣传田林管理法律法规,进行“田(林)长制”宣传。同时,积极吸纳重要企业和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公众监督。同时,实时更新田(林)长管理牌公告内容,将田林管理的有关政策、网格员姓名、管理范围公之于众,发挥公众监督作用。鼓励公众监督,引导公众关注支持,建立有奖举报违法破坏耕地和林地的行为制度。

  编校:郭欢

  网络:吴飞飞

  监审:侯欣怡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