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红色引擎领航乡村振兴

时间:2024-12-18 13:22:51来源: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文字:易力丽 谌梦琴 刘昌海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红色资源中所蕴含的历史价值与人文底蕴,对加快新时代乡村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要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内在价值,探索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

红色资源助推乡村振兴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资源是进行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其中体现的文化价值与历史底蕴对推动乡村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引领乡村基层组织建设

  红色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的生动写照,反映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党性原则与党性修养不仅对当时革命战争形势起到推动作用,还为现阶段乡村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引。一方面,红色资源中体现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党员廉政教育是新时代乡村巩固基层组织建设、塑造优秀干部队伍的精神指引。另一方面,红色资源中体现的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为大家舍小家的家国情怀以及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有助于凝聚乡村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思想,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鼓舞。

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一环。各地要深入挖掘利用红色资源,将其转化为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可以依托当地特色红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经济。近年来,政府大力倡导发展红色文化,鼓励各地运用“红”资源打造“古”村落。例如,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小龙镇白云山村,依托当地丰富的红色资源,修缮红色遗址,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业,打造乡村特色旅游经济,带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另一方面,利用红色资源,可以围绕红色主题教育,打造特色红色研学路线。红色资源与中国革命史息息相关,利用好红色资源规划红色旅游专线,与当地学校、企业合作,组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拉动乡村经济发展引擎。

助推乡村文化建设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的生动缩影,汇聚了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的革命精神。一方面,用红色资源涵养文明乡风。通过挖掘学习红色资源,深化对红色资源的了解,加强对中国革命传统的认识,对革命先辈英勇无畏、自强不息精神的领悟,以伟大革命情怀涵育优秀乡风,加强村民对家乡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另一方面,以红色资源引领乡风建设。涵养文明乡风是基础,引领乡风建设是关键。乡村地区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红色文化活动,组织群众积极参与,传承与发扬当地红色精神,扩大文化影响力,提升文化感召力,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改善村民生活环境

  红色资源的生态价值有利于提升乡村环境治理水平,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一方面,红色资源的开发价值让当地政府重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修葺古建筑、修缮道路,使乡村风貌焕然一新,村民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另一方面,焕然一新的乡村风貌,使村民有意识地加强对乡村卫生的监督管理,改变以往乡村脏、乱、差的现象。红色资源的挖掘和发扬,不仅带动乡村地区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改进,而且有利于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推动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红色资源助推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产业建设意识不强

  红色资源为乡村地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与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乡村地区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产业建设意识不强的问题。

  一方面,基础设施配套落后。由于革命战争的特殊性,很多拥有红色资源的地方都是偏远的乡村,远离城市,并且各个红色景点之间相距较远,交通不便,投资环境差,导致乡村基础设施不到位。很多村庄没有住宿与休闲娱乐的场所,导致乡村红色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效果不佳。

  另一方面,红色品牌建设意识不强。为增加当地经济收入,很多乡村采取的直接方式就是发展红色旅游业,利用村内的革命旧址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学习。但红色资源的展示形式单一,经营方式同质化,资源整合度不高,导致慕名而来的游客只是在各种革命遗址旁拍照打卡,没有深入了解红色资源的内在价值,红色资源的呈现也没有达到市场上多元化文化的要求,在推动乡村地区发展上较为无力。

基层组织建设能力有待提高

  红色资源中蕴含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为乡村地区促进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力量源泉,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乡村基层党员干部没有深刻领悟红色资源的内在精神,在具体工作中缺少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另一方面,基层组织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党建引领工作效果不佳。红色资源中所蕴含的党员干部廉洁精神、优良作风原则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基层干部未能积极引导当地村民参与村民自治与乡村建设,导致村民自我服务与自我管理意识不强,干部与村民之间始终无法形成良性互动。

生态建设成效不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乡村生态环境建设在逐渐向好,但仍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方面,村民生态保护意识不强。村庄大多位于城市的边缘地带,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交通不便。同时,村民对村庄内古建筑的修复置之不理,一些拥有宝贵历史印迹的革命遗址岌岌可危,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另一方面,缺少乡村建设整体规划。相关部门对革命遗址的保护机制没有进行合理规划,对村庄内现存的红色资源开发利用存在不同程度的倾斜,区域内红色遗址的修建处于不平衡状态,很多资源被闲置一旁,进而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导致乡村的经济、文化、环境得不到有效发展,进而影响乡村生态环境建设。

红色资源挖掘利用不够

  红色资源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新时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乡村地区存在的红色资源利用问题依然显著。

  一方面,对红色资源的挖掘力度不够。很多乡村对本区域内的红色资源挖掘只做表面工作,对红色资源的介绍也只是泛泛而谈,看重的只是红色资源带来的经济利益,而不去深挖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与教育功能,红色资源的价值没有得到真正体现。

  另一方面,红色资源的宣传形式老旧。乡村新媒体技术发展相对缓慢,红色资源的宣传还停留在传统技术层面,效率低下,观赏性不强。同时,现阶段红色资源的育人对象主要集中于党员干部、青年学生等群体,对普通民众的红色资源教育开发不够完善,而在乡村进行红色资源保护与传承的主体却是普通群众,村民对红色资源的浅显见解势必会对乡村振兴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专业人才短缺

  乡村振兴需要产业的加持与资金的投入,更重要的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现阶段乡村振兴在人才选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现实问题依然不可忽视。

  一方面,留人难。乡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很多优秀专业人才不愿意留在乡村,更愿意去城市寻找工作机会,导致乡村人才空心化。而留在乡村的居民,大多以老人为主,思想观念相对落后,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化发展需求,乡村地区面临人才外流的现实困境。

  另一方面,招人难。面对乡村地区留人难的问题,政府会联合有关部门引进相关专业人才。但由于乡村投资环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活条件得不到保障等现状,大多数高等院校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员不愿意来到乡村任职,也就吸引不到青年人才。由此可见,人才短缺是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拦路虎”。

红色资源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

打造红色品牌,提振乡村经济

  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当地政府要加大对道路建设与修缮的资金投入,加强对乡村道路安全监管的力度,开通区域旅游专线,点对点接驳游客往返旅游场所。同时,提升景区周边住宿、餐饮、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的水平,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游玩体验。

  其次,整合区域资源,打造红色品牌。要积极挖掘整合相关红色资源,推动红色旅游与互联网科技、生态发展、休闲娱乐相结合,规划独具特色的红色研学路线,打造区域产业发展体系,提供红色旅游多元产业结构,打响红色旅游金字招牌,为增加当地村民收入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发挥党建经验,完善基层治理

  红色资源中所蕴含的党建经验,是推动基层组织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的精神动力。一方面,红色资源中体现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与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不谋而合。基层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规范自身行为,加强责任感与使命感,与村民进行深入交流,倾听群众诉求、解决群众难题,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党组织优良作风,在持续的乡村治理实践中促进乡村发展。另一方面,基层治理要体现村民主人翁地位,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中所体现的集体主义精神。村民作为乡村发展的受益者,同时也是乡村发展的主力军,党员干部要鼓励村民建言献策,激发村民治理热情,推进乡村治理系统化、民主化,把群众当家作主真正落到实处。

挖掘红色资源,促进乡风建设

  红色资源是村民提高思想水平、提升文化涵养、促进乡村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一方面,深入挖掘区域内红色资源。通过梳理革命人物英雄事迹,加强村民对红色文化的学习,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与历史认同,为建设和谐乡风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组织村民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通过走访红色基地、革命遗址等场所,使村民近距离与革命文物面对面交流,增强红色资源的感召力。同时,针对乡村中存在的陋习,村民通过学习红色资源可以逐渐剔除不合理的乡俗,加强对科学文化知识的认同,以科学之风引领美丽乡风建设。

培养优秀人才,组建专业队伍

  首先,要引进人才。当地政府要积极推进人才引进。一方面,吸引外来人才入驻乡村。对愿意来到乡村进行乡村扶持建设的专业人员,政府要保证足够的建设资金支持。同时,要妥善安置引进人才的家属,切实解决外来专业人员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加强培养本地村民建设人才。当地政府要加大对当地村民的培养力度,吸引当地优秀人才回村发展,为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要留住人才。大部分建设人才不愿留在乡村的主要原因就是乡村环境过于艰苦,基础设施落后。为此,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留乡人才的基本生活服务水平,改善办公条件,让更多专业人员愿意留在乡村。

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乡村

  加强生态保护意识,促进红色文化产业绿色开发。首先,加强村民的环保意识。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不少拥有红色资源的村庄由于政策的支持与资金的保障,盘活了当地经济,村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但是,部分地区存在村民重乡村经济、轻乡村生态的现象,乡村生态环境在经济建设取得成效的同时遭到了严重破坏。一方面,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增强村民环保意识,使村民自觉认识到红色产业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村民参与环境治理,共同维护村庄的公共卫生环境。另一方面,完善当地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制度,引导红色文化产业朝着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升级。

  其次,规划建设美丽乡村。不少革命遗址、红色文物由于年久失修,大部分主体缺失。为保证红色遗址的完整性,政府要加紧对革命遗址、红色文物的修缮工作,把保护红色资源与建设美丽乡村有机结合,推动乡村整体性规划,建设乡村宜居新样本。

  红色资源作为人民群众在党的带领下进行社会实践而保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及其物质载体的总和,与现阶段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具有内在耦合性。在新时代背景下,利用红色资源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不仅能促进红色资源自身开发传承,丰富红色资源时代内涵,还能为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基于此,相关部门要积极探索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发展,为乡村发展注入崭新活力。

  编校:茹志威

  网络:吴飞飞

  监审:牛勇雯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