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辰州傩文化:乡村振兴新传承

时间:2024-12-05 13:29:18来源:湘潭理工学院 文字:李敏枝 龚 诚 陈天云 张灵丹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要提振、激发人民的信心和力量。只有加强乡村文化的振兴,才能帮助农民树立发展信心、振奋精神、生发激情,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进行系统性保护、传承与发展。作为国家非遗之一的辰州傩戏,是沅陵县独特的文化瑰宝,也是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沅陵县史志副编审钟玉如认为,巫傩文化是一个动态开放系统,有着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极高的资源价值。辰州傩在湘西北的民间日常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当地人民群众长年生产、生活、文化传承的缩影。

  国内学者主要进行了辰州傩史,傩戏、傩舞、傩面具和傩歌的艺术特征以及辰州傩文化传承现状等方面的研究。我国著名戏剧理论家、傩学家曲六乙,在他的论文《傩魂》中提出,傩文化的研究萌发于20世纪中期,研究热点从傩舞、傩戏转移到傩文化学和傩文化史。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我们党逐步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学术界对傩文化的研究逐步提升,理论体系不断完善。沅陵县七甲坪镇的辰州傩在成功列入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后,迎来了研究方面的逐渐发展。刘冰清、王文明提出,辰州傩面具制作较为复杂,其深厚的审美意蕴主要体现在造型美、色彩美及线条美等。加沙拉提认为,辰州傩保护的困境是交通不便、资金缺少以及政府和民众不够重视等。自20世纪中期以来,傩文化已经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关注,一些国内学者也对傩文化进行了研究,但是相关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研究设计

案例研究

  傩戏(沅陵辰州傩戏),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巫傩文化在五溪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后,沅陵傩戏曾一度销声匿迹,又定期复苏,但终因断层过度,各地的傩戏已濒临灭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对傩又有了新的认识。1994年4月,湖南电视台《乡村发现》栏目到七甲坪镇拍摄辰州傩绝技表演,将沅陵的傩文化向外进一步推广;1998年9月,“98沅湘傩戏傩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七甲坪镇召开,7个国家127位专家学者,在七甲坪镇五家村金氏宗祠观看傩祭、傩戏、傩技表演。会后,七甲坪傩戏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数据收集

  2023年5月27日至5月29日及7月1日至7月10日,调研团队先后共计20人前往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开展调研事宜。主要通过实地调研法、半结构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比分析法深入了解辰州傩文化的相关情况。调研对象包括非遗传承人、非遗申报者、土老师(即傩文化相关表演者)、当地居民等。从政府、传承人和群众三种视角,分析辰州傩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实施情况和面临挑战,共计访谈8人,访谈时长半小时至两小时,获取录音材料10万字、照片材料200余张,回收有效问卷300份。最后,收集和整理怀化市所有非遗项目的政策及实施情况资料,将辰州傩文化政策与其他非遗项目政策进行对比,从而更加深入地分析辰州傩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路径。

半结构访谈明细表

调研总结

  首先,政府是文化发展的有力推手,应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出台相应的支持性政策,积极引导傩文化的健康发展。其次,傩文化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逐渐走向没落,越来越多的人对其缺乏了解,甚至从未听说过。再次,傩文化表演传承面临人才紧缺和人才流失的严重问题,这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最后,大多数当地居民支持傩文化进行艺术创作和演出,并希望开展更多与傩文化相关的活动。

辰州傩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困境

  基于上述访谈,当前辰州傩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存在以下困境。

政府对傩文化的传承支持力度不够

  政策制定和资源整合不合理。当地政府缺乏对傩文化保护传承的相关政策指引,导致傩文化保护工作的推进缺乏依据和指导。同时,当地政府也没有系统地整理和保存有关傩文化的材料。通过调研发现,当地的非遗传承人几乎没有参加过政府组织的傩文化表演活动,也不了解当地政府对于傩文化的真实态度。

  保护与传承的投入不足。调研了解到,傩文化保护与传承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但当地政府对于傩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投入有限,无法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当地的“土老师”(即傩文化相关表演者)依靠表演傩戏、傩技和傩舞等获得的收入十分微薄,难以维持正常生活开支。

当代民众对傩文化认知不足

  快节奏生活影响民众参与意愿。市级非遗传承人向清国指出:“现代人的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很难有时间去欣赏和体验传统文化。”同时,社交媒体的盛行也使人们更倾向于在线上交流和社交,而忽视线下的传统文化活动。由于傩文化的神秘色彩浓郁,很多当地居民对其知之甚少甚至完全不了解,何谈保护与传承傩文化。

  文化特殊性难以吸引青年群体。当代年轻人更关注新兴的流行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参与意愿较低。同时,感兴趣的少数群体也仅仅是认为傩文化相关的表演很有趣,并没有去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

非遗传承人老龄化严重,新传承人储备匮乏

  非遗文化传承人老龄化问题严重。七甲坪镇副镇长谢冰洁表示:“目前坚守的国家级非遗文化传承人仅有一位,而更多的则是县乡级传承人和没有官方认定传承身份的土老师。”由于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身体状况欠佳,而土老师又缺乏官方认定的传承人身份,非遗傩文化的传承工作面临很大困难。

  高质量傩文化非遗传承人储备严重不足。如今,大多数人学习非遗手艺都是因为娱乐或者爱好而学,年轻人更喜欢去大城市寻找一份高薪的工作。在怀化沅陵辰州傩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与外界的充分联系以及政府的经济扶持,导致传承者数量稀少。虽然关于辰州傩的研究课题众多,也有众多教授致力于此并出版相关书籍,但总是缺少通过网络媒体平台让大众广泛熟知辰州傩的契机。

传承方式未能结合当今社会现实需要

  傩文化具有每家每户的秘密性。傩文化流传至今多数依靠自家葵花宝典式的教学内容,每家每户的独门秘诀绝不外传。从土老师金先勇的访谈中得知:“文化传承人之间由于相隔遥远,行程较为不便,因此主要依赖于网络进行交流。”这也导致了双方之间的联系较少。这种一家一户的表演与传承形式在近千年的传承中丢失严重,导致傩文化至今仍呈现学艺的单一性,未能发展成为大众文化,实现文化的百花齐放。

  傩文化所需的表演条件相对复杂。辰州傩文化的表演形式具有时间跨度长和精神成本高的特点,传承者很难找到合适的场地和资金支持。有的傩文化表演需要三四天才能完成,甚至更久,同时还需要众多人员的配合。然而,据调研结果显示,这样高强度的表演很难被当下所接受。

辰州傩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路径

积极发挥政府对傩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主导作用

  政府在傩文化保护与传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首先,在政策支持上,制定和完善傩文化保护传承的政策,提供明确的法律保障。把辰州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列入当地政府的工作计划,统筹解决辰州傩文化的发展。在资源整合上,建立傩文化保护的专门机构,负责文化资料的整理、保存和研究工作。在资金投入上,增加对傩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财政预算,确保有足够的资金支持非遗传承人和开展相关活动。在活动组织上,定期组织傩文化表演和展示活动,提高非遗传承人的参与度和社会影响力。

调动广大民众参与傩文化保护与传承积极性

  民众的参与是文化传承的关键。根据社会参与理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民众的参与热情:第一,在教育普及方面,在学校课程中加入傩文化内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第二,在社区活动方面,组织社区层面的傩文化节庆和体验活动,让民众在参与中感受傩文化的魅力。第三,在媒体宣传方面,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傩文化的价值和保护的紧迫性,提高民众的认知度。

重点关注当地傩文化非遗传承人员储备情况

  传承人员的培养是文化传承的核心。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理论,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在关注非遗传承人方面,要将官方传承人和非官方传承人都记录在册,同时整理对应的成果,不能让傩文化随着传承人的逝去而流失。再者在培养青年传承人方面,通过奖学金、学徒制度等激励措施,吸引年轻人投身傩文化传承事业;通过表彰、奖励等方式,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增强其荣誉感和使命感。

结合时代要求创新性地推进傩文化保护传承

  创新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动力。依据文化创新理论,并结合当地情况,可以创新性地推进傩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通过数字记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傩文化进行数字化记录和存档,便于保护和研究。通过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发布傩文化相关内容,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注重跨界合作,与现代艺术、旅游业等其他领域合作,开发新的傩文化产品和体验活动。通过体验式传承,开展傩文化体验课程和工作坊,让公众亲身参与和体验傩文化的魅力。

  乡村振兴,不仅需要物质文明的振兴,更需要精神文明的振兴;精神文明的振兴,需要乡村文化的振兴。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乡村振兴关键是要提振、激发人民的信心和力量。沅陵辰州傩文化作为湘西傩文化的分支之一,是研究湘西巫傩文化的重要资料,也是中国傩文化的宝贵财富。在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背景下,辰州傩戏的保护与创新发展也迎来了崭新的机会。作为新时代的知识青年,应当把握住这一契机,积极挖掘辰州傩戏的艺术和经济价值,引入大学生振兴色彩,为当地文艺发展提供动力,打造特色援助的同时带动文化发展,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编校:侯欣怡

  网络:吴飞飞

  监审:茹志威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