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农村牧区公共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农村牧区公共文化建设的价值越来越突出,尽管近年来我国农村牧区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已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但不容忽视的是,基础设施尚显薄弱、资金投入亟待加强、专业人才队伍亟需扩充等问题依然突出,成为制约乡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和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深入探讨并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农村牧区发展概况
甘南藏族自治州,坐落于甘肃省的西南部,是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与黄土高原西部的交汇地带,有着“青藏高原窗口”的美誉,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藏、汉、回、土、蒙古等34个民族和谐共处,共同谱写着多元文化的交响乐。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据了全州总人口的63.13%,使得这里的文化尤为丰富多彩。自建州70多年以来,甘南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州政府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引领,将环境综合治理作为重中之重,并以自然村作为基础单元,进行了一系列的综合性发展规划。这一过程中,甘南州不仅将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乡村振兴、美丽乡村、民族团结、社会治理以及基层建设等多元要素深度融合,还积极探索农牧村发展的全新模式,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小康村的建设。这些努力使得甘南农牧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借着政策的春风,甘南州的经济规模实现了惊人的增长,完成了一次“蝶变新生”,从1953年的生产总值仅为4 498万元,到2022年已激增至245.12亿元,这一数字的增长高达544倍。同时,其产业结构也得到了优化,三次产业的比例调整为17.1:11.5:71.4,第一产业稳固基础,第二产业适度增长,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尤其是服务业占比高达71.4%,体现了经济结构优化与绿色发展理念的融合,促进了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共生,显示出甘南州在经济发展上的均衡与协调。这样的成就,不仅是甘南州政府的远见卓识和有效治理的体现,也是全州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和谐发展的成果。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牧区公共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牧区公共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不言而喻。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乡村文化则是这个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农村牧区公共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愈发凸显,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根,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精神,农村牧区作为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其独特的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可以深入挖掘和传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公共文化建设对于促进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城乡融合的深入推进,农村牧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渐提高,但与城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加强公共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丰富乡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还能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例如,通过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可以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推动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公共文化建设是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水平、构建和谐乡村的重要途径,在乡村社会治理中,文化具有引领、凝聚、教化等重要功能,通过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可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文明新风,提高乡村居民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从而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加强农村牧区公共文化建设不仅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乡村居民精神文明同步提升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可以有效缩小城乡之间的文化发展差距,确保乡村居民能够享受到更加均等的文化服务,从而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农村牧区公共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资金投入不足
当前,甘南农村牧区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面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尽管已有一些生态文明小康村的建设成果,但整体来看,基础设施仍显薄弱,无法满足牧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活动场所匮乏,导致牧民难以接触到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同时,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现有文化设施的维护和更新也面临困难,影响了文化服务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因此,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专业人才短缺,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农村牧区公共文化建设中,专业人才短缺是一个突出问题。由于缺乏系统的培训和教育,当地文化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此外,由于牧区条件相对艰苦,难以吸引和留住有志于从事公共文化事业的年轻人,这导致了公共文化建设中人才流失严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文化遗产发掘不够,特色文化体系尚不完善
甘南农村牧区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但目前的发掘和利用程度仍显不足。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尚未得到充分展示和传播,导致牧区的文化特色不够鲜明。同时,由于缺乏系统的文化框架构建,牧区的文化体系建设尚不完善,难以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文化品牌。
现代科技应用不足,文化传播渠道有限
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甘南农村牧区的公共文化建设却未能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现代科技手段在牧区文化建设中的应用仍显不足,导致文化传播渠道有限,牧民难以接触到最新的文化资讯和多样化的文化资源,这不仅影响了牧民的文化体验,也制约了牧区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因此,运用现代科技助力牧区公共文化发展,拓宽文化传播渠道,成为提升牧区文化服务品质的关键所在。
乡村振兴战略下加强农村牧区公共文化建设策略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甘南农村牧区的公共文化建设,必须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首先,强化政府财政政策资金的引领作用。政府应继续作为资金投入的主力军,通过财政预算的合理安排,确保公共文化建设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在此过程中,要科学规划资金使用,确保每一笔资金都用在刀刃上,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关键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同时,政府应设立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严格监管,避免资金的挪用或浪费。其次,探索公私合作模式(PPP)。鼓励政府与私营部门、社会组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投资牧区公共文化建设项目。通过PPP模式,可以引入社会资本的专业管理和运营经验,提高项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政府可以通过提供税收优惠、土地使用权等激励措施,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最后,设立文化建设基金。政府可以引导成立牧区文化建设专项基金,鼓励企业、个人以及社会各界进行捐赠,基金的管理应公开透明,资金的使用应严格遵循捐赠者的意愿和基金章程,确保资金用于牧区公共文化建设的核心领域。此外,还应开展文化众筹活动,利用互联网平台,发起文化众筹项目,让广大网民和牧区居民也能参与到文化建设的资金筹集中来,通过众筹,不仅可以筹集到资金,还能增强公众对牧区文化建设的关注度和参与感。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与审计,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监督机制,定期对文化建设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确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通过公开透明的资金使用流程,增强公众对政府和文化建设项目的信任。
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打造公共文化建设优质人才队伍
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农村牧区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而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则是推动这一进程的关键。为了打造公共文化建设优质人才队伍,甘南农村牧区需要采取一系列具体而有力的措施,针对牧区文化人才的现状和需求,制定详细的人才培养计划。通过提高待遇和福利,吸引更多有志从事公共文化事业的年轻人加入牧区文化建设中来,同时,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或课程,为这些新晋人才提供系统的培训和教育。除了从外部引进人才,强化本土人才的培养亦十分重要,可以通过开展多元化的培训项目,如集中式培训、分阶段培训或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等,提高当地文化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及服务质量,这些培训应涵盖公共文化服务的各个方面,包括活动策划、组织管理、文化传承等,确保当地人才能够全面、深入地参与到牧区公共文化建设中来。此外,建立健全完善的文化人才流动机制和科学的评价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政策支持,鼓励文化人才在牧区之间进行合理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验的共享。同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文化人才的工作绩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为了进一步强化人才公共服务意识及能力,还应形成定期培训和考核机制,通过定期的培训和考核,不断提升文化人才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确保他们能够更好地为牧区公共文化贡献力量,这种机制还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推动乡村文化的持续振兴,在实施这些措施的过程中,还应注重与当地村“两委”和民众的沟通与协作,通过广泛征求民意和建议,确保公共文化建设更加贴近民众需求,实现文化的共建共享,加强与其他地区和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文化理念和技术手段,为甘南农村牧区的公共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深入发掘农牧区文化遗产,打造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框架
在构建甘南农牧区特色文化体系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至关重要。甘南藏族自治州农牧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然神灵崇拜的“生态意识”、丰富的民俗节庆活动以及藏族民歌、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元素共同构成了甘南农牧区的文化根基和灵魂。为了构建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文化体系,首先,需要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通过深入调研,全面了解甘南农牧区的文化资源和文化需求,为后续的文化建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其次,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如民歌民舞表演、节日习俗展示等,让牧民们能够亲身参与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积极邀请文化剧团或当地名人进行下乡义演,为牧民们带来高质量的文化享受,并减轻他们的文化消费负担。甘南农牧区的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其中包括世界级非遗,如“花儿”、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格萨”尔勉唐等,这些都是在当地独特的文化空间中孕育而成的。此外,还有洮州花儿会、洮州端午节、临潭县万人拔河赛等传统民俗活动,以及藏族民歌、卓舞、锅庄舞等音乐和舞蹈形式,这些都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情感世界,为甘南的历史文化增添了浓厚的色彩,让文化的基因深深融入牧民的日常生活中,实现活态传承,从而保护和发扬了这一地区的独特文化遗产。
运用现代科技助力,促进农牧区公共文化发展
为了推进农牧区公共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手段的辅助功能,将信息技术与牧区文化建设深度融合,从而提升服务品质,丰富文化内涵,并拓宽文化传播的渠道。通过构建网络平台,可以实现文化资源的数字化管理与共享,这意味着,无论是珍贵的历史文献、传统的民间艺术,还是独特的民俗活动,都可以通过数字化的形式进行保存和传播,这不仅有助于保护牧区的文化遗产,还能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到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在具体实施上,大数据技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对牧民的文化需求进行精准分析,可以为他们推送更符合其喜好的文化内容。例如,根据牧民的浏览记录和反馈信息,智能推荐系统会为他们提供感兴趣的文化节目、电子书籍或在线课程,这种个性化的服务方式将极大提升牧民的文化体验,满足他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此外,现代通讯工具,如电视、广播、手机和电脑等,在农牧区文化建设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工具的普及使得牧民能够随时随地接触到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例如,通过手机APP或在线平台,牧民可以观看精彩的文艺演出、学习农牧业知识,甚至参与线上文化活动,这些便捷的服务不仅丰富了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身才能的舞台。除了上述措施外,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农牧区公共文化的服务模式。例如,通过开发互动式文化体验项目,让牧民在参与中感受文化的魅力;或者利用在线教育平台,为牧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指导,这些创新举措将有助于提升牧民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农村牧区公共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对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增强乡村社区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培养专业人才、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发挥现代科技手段的辅助功能,可以有效推进农村牧区公共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实现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提升。
编校:牛勇雯
网络:吴飞飞
监审:张春兰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