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新时代诚信文化建设下乡村治理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4-11-25 13:43:20来源: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文字:章广志

  诚信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道德文化。在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上,诚信文化已融入民族血液中,成为个人、社会、家国赖以立足与发展的根基。诚信文化建设是增强平衡社会矛盾的力度、促进多方权益调和的有效路径,也是城乡社会治理的重要性举措与基础性范式。乡村(社区)组织是基层组织的典型代表,是诚信文化建设的关键性场域。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基层社会治理指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机制。”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中指出要“弘扬诚信文化,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乡村作为城乡基层治理中最薄弱区域,要推进诚信文化建设与城乡治理在交互融合下新发展,诚信文化建设将成为治理的重要途径,离不开信用法律制度的保障,以治理助推诚信文化建设,形成社会共治多元化与多措并举的局面,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新泽村现状与诚信文化建设问题

新泽村的基础现状

  新泽村地处丘陵,地势弯曲环绕,面积5.2平方公里,稻田1 500亩(1亩≈666.67平方米),旱土2 300亩,山林5 000亩。全村有711户2 345人,分19个村民小组,党员73人(在家党员年均65周岁),设有村党总支部,有村干部5名,脱贫户47户128人,监测户1户1人,留守儿童72人,设有村小学教育点但学生较少,计划于2024年9月撤销教学点。村交通便利,距城区15分钟车程,村民主要收入靠传统的粮食种植和劳务输出所得,据2022-2023年数据统计人均收入约1.3万元左右。

新泽村的诚信文化建设问题

  1.违背诚信文化建设的现象突出

  在实地走访中,通过察看村庄地形地貌、阅读地方志、结合村民矛盾纠纷咨询等,发现违背诚信文化建设问题突出,并汇总如下:(1)当地政府与村民间诚信问题,当地政府对村民自建公路和村级服务设施存在拖延问题。(2)村民与非家庭成员间的诚信问题,某些村民采石作为定做人,授权挖掘机司机来开采而致使村组路及村民农用设施破坏,失信其承诺修复借钱一方未及时归还欠款而失信于另一方。村民为采石场承包人,不讲诚信未履行及时支付土地使用租金。村民权益受损,不讲诚信且以不正当方式维权。(3)村民家庭成员间诚信问题,事实夫妻一方因未办理法定结婚手续,离弃出生的孩子不履行抚养义务;夫妻一方患病或重病,未尽夫妻义务而离弃等问题依然存在。

  就诚信问题纠纷,笔者统计了该村庄19个组4个片区的数据。其中,村民间问题19件、村民个人问题18件、村民家庭间问题16件、本村与其他村村民间问题15件、当地政府组织与村民间问题8件;因村道路被破坏未及时修复问题9起并影响4个组近200多户村民;部分村民仅有事实婚姻就不抚养子女与赡养老人的问题高达13起。另外,村小学面临招生人数减少要停办的状况,村里常居留守老人、村庄人口“空心化”等问题都将影响诚信文化建设。

  2.村民对诚信文化建设的理解呈现应然性与实然性的背离

  在暑假、端午节等,大部分离乡村民返村的日子,笔者运用背对背当面的方式,跟村民们交谈,结合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身份就道德观念、守法意识、言行一致、家庭诚信教育、社会舆论等五个方面(下文用①—⑤序号代替)谈对诚信文化建设的理解,并选7组14位对象分析(见表1)。

表1 村民对诚信文化建设的理解

  汇总,村民对诚信文化建设的理解。(1)应然性。①诚信是道德之本,是村风民俗的基石。把诚实、善良等道德观念作为个人行动的准则。②作为法治社会的标志,要坚决不做违法乱纪之事,要提升全村诚信形象。③把言行一致作为诚信标志。不轻易许诺,若承诺,就做到。④重视诚信价值观的培养。教育孩子要诚实待人,尊重他人,不失信、不欺骗。⑤要积极弘扬诚信文化,建设良好村风民俗。对失信人要批评、谴责并有相应的惩罚。(2)实然性。村民们从内心深知诚信文化建设是重要性并积极认可,但是,诚信文化建设风气的积极效应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否则个人坚守诚信会遭受损失的风险,失信人的犯错成本低且通过获益性与投机性多,人们只会将讲诚信作为喊口号,甚至会效仿失信的行为。例如,具有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夫妻、合同关系等不履行义务、违约等,还有人把诚信文化建设当作充好做傻、吃亏僵硬的反面,说一套做一套。

乡村治理中阻碍诚信文化建设的原因分析

诚信文化的实践意识不足,部分社会问题凸显信任危机

  诚信文化实践意识的不足,实质上是社会成员在将诚信这一美德转化为日常行为时,所展现出的滞后与欠缺。当前,社会诚信文化实践意识不足的表现为社会成员及组织的相关失信行为。一些失信行为不遵守道德,触碰法律底线,更有甚者存在严重的刑事法律责任。由言语欺骗、隐瞒到民事欺诈、刑事诈骗,还有部分公民不履行社会组织的法律义务、不正当行使权利,过度维权、小群体性范围内集体造假。例如,某些组织或个人利用抖音等自媒体夸大操作或不尊重他人的权益以博取流量达到市场关注效应等,这些行为带来的合作虚设、法律纠纷等负面影响将加剧社会信任危机。

农村常住人口流失严重,诚信文化建设缺乏基础性支撑

  基于笔者工作性质,依托邵阳市WG(县级)市f街道办辖区内14个村庄人口样本数据,统计分析了近三年(2021年-2023年)该区域外出务工人口、务农人口数分别在总人口数的百分比。务工人口在总人口数的百分比为(55.01%、54.03%、55.69%),务农人口在总人口数的百分比为(44.99%、45.97%、44.31%),前后两者相比,该街道农村劳动力外出人口均超过总人口数的一半,农村人口流失情况明显。另外,多数村民认为自家现占的土地就属于自己私有,在建设新房上有抢建、乱建等情况;加之当地人们婚配迎娶标准提高,女方更看重男方经济条件,并把有无新楼房及面积大小作为必要指标,在村外围、道路旁占用公共用地来建房的现象较多。还有不少人认为老房子是祖辈留下来的拆不得,仅可以修筑;也有村民留下老房子便于在祭祖等节庆日拜访亲戚时暂时居住,“建新不拆旧”的现象就较为普遍。因此,乡村治理中农村常住人口流失严重,人力资源相对匮乏,诚信文化建设面临缺乏基础性支撑的困境。

诚信文化建设促进乡村治理的对策性思考

  培育新时代文明乡风,推进乡村民众的精神与物质文化共同进步,笔者就诚信文化建设在促进乡村治理的作用提出对策性思考。

强化优秀文化阵地建设,落实基层队伍的履职担当

  努力把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打造成集文化、学习、宣传阵地,大力提倡诚信文化建设,倡导文明新风形成。党员及村民代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落实履职担当。以党员之家建设带动新农之家建设,强化“新农之家”建设,配套软硬件设备设施,畅通技术指导交流渠道,广泛开展政策法规、实用技术、村规民约等宣传教育活动,把“新农之家”变为倡导文明新风、歌颂诚信文化的典型场域。

厚植诚信文化土壤,努力营造法治氛围

  法治是文明的基础,诚信是道德之本,是村风民俗的基石。法律制度是诚信文化建设的兜底保障,但当前的法律制度并不完善,应该加强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和执行力度,提高违反诚信行为的法律成本。诚信文化建设是落实信用法律制度的重要抓手。在乡村治理中,厚植诚信文化土壤,营造法治氛围尤为重要。以法治文化广场、法治长廊、院落法治氛围建设为主阵地,以修订完善村规民约为主抓手,以依法化解离婚财产纠纷、土地与借贷纠纷等为主要内容,以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多元化的宣传方式为手段,加大普法力度,既要使群众懂得自己的义务,又要了解其依法享有的权利以及如何正确行使和保护。

  诚信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道德文化。2019年10月,《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肯定了诚信文化建设的道德文化属性的社会治理功效。以良法规范引领乡村有序发展,营造法治公正、诚信和谐的社会环境,这离不开提升村民的诚信文化实践意识与信用制度的法律敬畏意识,还需要国家在立法层面要加快信用法律制度的完善。

创新载体建设引领文明新风,加强村民文艺活动交流

  把精神文明建设与“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九九重阳节”等节日相结合,带动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广泛开展参与度高、积极向上的文娱活动。组建村里“三八”腰鼓队、“六一”文艺队、“九九”广场舞队,利用农闲期间开展以村组队的文艺比赛活动,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文艺队的建设发展。发起文明行动倡议,制定评比与考核激励制度,树立乡风文明新风。例如,倡导尊重科学文化教育,反对封建迷信陈规陋俗,成立村厚德尚法文化宣讲队;倡导爱护生态和谐美丽,反对污染及破坏资源,成立和美宜居志愿服务队;倡导整洁卫生规范有序,反对垃圾物品等乱倒、乱扔、乱堆、乱放、乱建,制定村环境卫生评比方案与细则,并成立评比小组;倡导遵守规定喜事简办,反对讲排场摆阔气;倡导厚养薄葬文明缅怀,反对薄养厚葬大操大办,成立红白喜事善导会;倡导邻里相处融洽友爱,反对不睦争吵斗气打架,完善村邻里长制度。在此基础上,形成乡风文明积分管理制度和道德评比机制,表彰先进典型,用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激励机制促进文明程度的提升,增加村民之间的信任交流与情感责任认同。

突出示范引领效能,发挥乡贤治理优势

  在人居环境欠佳的村庄广泛开展“党员示范岗”“卫生文明户”“乡村好人”“产业发展能手”等先进典型评选表彰,通过示范引领,促进形成“比、学、赶、超”良好氛围,通过“传、帮、带”作用,提高村民参与支持村级事务和生产发展的积极性,自觉形成良好文明新风。同时,注重充分发挥乡贤优势资源,在村里设立乡贤能人理事会,以聘请“乡贤或能人”或荣誉奖励“乡贤或能人”的方式,定期形成例会或专题,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榜样示范和纠纷调处的作用。强化乡(镇)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搭建起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推进诚信文化建设,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使诚实守信成为全民的自觉行为规范。

  编校:李保燕

  网络:吴飞飞

  监审:王文娟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