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工作队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探索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实现乡村振兴,构建一支政治坚定、能力卓越、作风优良的干部队伍尤为关键。而驻村工作队作为党的组织力量深入农村,依托基层党组织,发挥其坚强堡垒作用,正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深入实施的重要力量。
驻村工作队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案例分析
本研究运用案例分析法,聚焦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驻村工作队的实践成效与经验,特别选取了湖北省南营街道下辖的铁链村作为核心案例。同时辅之街道其他乡村驻村工作队的调研材料,以增强数据支持和案例支撑。
铁链村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复杂的社会结构,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土壤。其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北部,共有8个村民小组、515户,2130人。党员62人,其中流动党员21人,60-69岁党员7人,70-79岁党员15人,80岁以上党员5人。耕地面积3625亩(1亩≈666.67平方米),其中水田1457亩,旱田2168亩。以种植小麦、水稻及经济作物花生、玉米、娃娃菜、甘蓝为主。现有脱贫户66户247人,其中监测户3户10人,低保户23户60人,五保户8户8人。铁链村驻村工作队人员共有3名,均由市发展和改革局派出。
驻村工作队实践的具体做法
自驻村以来,驻村工作队深入扎根铁链村,紧密围绕当地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精准有力的工作,驻村工作队聚焦乡村实际情况,在做强乡村产业和促进农户增收,提升村党组织战斗力、防止弱势群体返贫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1.以厚植产业发展根基壮大集体经济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过去,铁链村的种植业发展单一,只种植小麦、水稻、玉米这三种粮食作物。驻村工作队到来之后,抓紧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拓展粮食种植的范围。在了解村庄基本情况后,驻村工作队发现位于该村北部的王集镇,蔬菜种植产业发展良好,于是凭借其产业辐射力,带动了铁链村多元化经济作物的栽培实践。除了传统的粮食作物外,积极响应市场需求,大力发展高效益的经济作物种植,如花生、油菜等。并特别聚焦于蔬菜产业,其中娃娃菜、橄榄等品种尤为突出,有效提升了农业经济效益。实现了较粮食作物更为迅速地资金回笼。驻村工作队还因地制宜,发现该村独特的土壤条件极适合种植麦冬,在气候适宜、管理得当的丰收年份,麦冬的种植收益极为可观,一亩田地即可带来数万元的经济回报,极大地促进了村民的增收致富。除此之外,驻村工作队还注重农业与养殖业的融合发展,积极探索“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他们鼓励村民发展养猪、养牛等传统畜牧项目,并引导其采用科学饲养、疾病防控等现代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效益。
2.以建强基层党组织夯实基层战斗力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为强化村“两委”的战斗堡垒作用,驻村工作队聚焦学习提升与队伍建设两大核心任务。一方面,深化政治理论与政策法规学习,特别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及省市关于“三农”战略、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如“堰河”模式等成功经验,通过微信平台灵活组织党员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有效提升班子成员的政策理论素养和纪律意识。另一方面,针对铁链村“两委”存在的组织涣散问题,选拔年轻且能力出众的干部担任关键职务,实现了班子结构的年轻化与专业化,增强了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驻村工作队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因此,他们加大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力度,采取多种方式,为他们搭建成长成才的广阔舞台。通过加强沟通指导、定期评估反馈、鼓励创新思维等举措,促使年轻干部在实战中磨砺意志、增长才干,不断提升其履职能力和服务水平。此外,还注重培养年轻干部的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引导他们深入田间地头、走进群众家中,了解民情民意,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和群众的“贴心人”。
3.以做好动态监测防止弱势群体返贫
在乡村振兴中,驻村工作队的第一要务就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此,铁链村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紧密协作,共同肩负起返贫监测排查的重要使命,确保“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等核心领域得到全面而细致的排查。不断完善“三类户”的动态管理机制,确保易致贫返贫人口能够及时纳入监测范围,并依据其实际情况制定帮扶措施,推动帮扶政策精准有效落地。同时,建立健全“三类户”管理台账,实现动态监测与精准帮扶的紧密衔接。此外,驻村工作队还开展遍访农户活动,摸清脱贫群众及监测对象的就业现状、就业意愿及具体需求,确保信息登记工作准确无误。针对有就业需求的群体,驻村工作队迅速响应,启动了“三送”服务行动,即送岗位、送技能、送政策,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精准对接企业用工需求与群众就业愿望,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就业服务。同时,还加强了对就业困难群体的技能培训与创业扶持,帮助他们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稳定增收,从根本上阻断返贫路径。
乡村振兴背景下驻村工作队的实践困境
驻村工作队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然而,随着乡村治理观念的不断革新、治理模式的日益多样化以及社会环境的深刻变迁,驻村工作队在深入乡村实践、推动村庄发展的进程中,也遭遇了一系列复杂多变的挑战与限制因素。
外生力量过度介入,消解乡村内生动力
驻村工作队凭借其独特的身份及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在乡村发展的诸多领域,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与深度,这往往超越了传统村级组织的能力范畴。然而,这种优势若被过度利用,导致驻村工作队在乡村发展和建设中占据绝对支配地位,便可能产生一系列负面效应,如挤压了村级组织及村干部的自主空间,削弱他们作为乡村发展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除此之外,乡村在面临外部力量介入时,往往容易滋生依赖心理,驻村工作队进驻乡村,带来了丰富的帮扶资源。乡村在享受这些资源带来的即时利益后,可能会过分期待驻村工作队持续为其引入更多项目和资金,而忽视了自身内部资源的挖掘与利用。这种过度依赖外部输入的倾向,不仅限制了乡村自主发展能力的提升,还容易滋生“等、靠、要”的消极心态,长此以往,将严重阻碍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削弱其内在活力和自我造血功能。
角色认知模糊,弱化帮扶成效
2020年1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乡村发展迈入了一个新阶段。这意味着,驻村工作队帮扶的情境已经从脱贫攻坚时期的“扶贫”转向了乡村振兴阶段的“振兴”。然而,通过实地调研,笔者发现,面对这一转化有部分驻村人员对其驻村角色认知产生了模糊。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相较于精准扶贫阶段的单一性与集中性,乡村振兴要求驻村第一书记承担起更为广泛且繁重的职责。但通过实地访谈,笔者发现南营街道大多驻村人员在执行职责时,仍将工作重心聚焦于防止返贫的监测与排查工作的全面覆盖上,对原有贫困户的持续关注占据了较多时间与精力。在关乎乡村长远发展的规划与布局上,他们显得力不从心,对于乡村振兴政策的掌握与运用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加强。导致驻村人员的角色认知仍局限于单一的贫困治理维度,未能有效向引领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发展的新型角色转型。
乡村社会对外排斥,增加情感融入阻力
费孝通先生指出,中国社会具有明显的乡土性,这种特征深深植根于乡村与土地的紧密联系、人口的稳定不流动以及熟人社会的紧密结构中。在中国乡村,这种稳定性催生了一种以人情为纽带的社会关系网络,这就造成乡村社会在涉及乡村建设与发展、邻里纠纷处理等具体事务中,对于外来因素持有谨慎乃至排斥的态度。在传统熟人关系思维习惯的深刻烙印下,乡村社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信任与接纳机制,这种机制如同一张细密的网,将内部成员紧紧相连,对外部因素则保持着一种既好奇又警惕的态度。因此,当驻村工作队这一外来力量试图嵌入乡村社会时,无论是村“两委”干部,还是普通村民,都可能因为对驻村工作队缺乏了解,而对其产生不信任感。这种不信任可能表现为对驻村工作队动机的揣测“是否真心实意为乡村发展着想,还是仅仅为了完成任务”,也包含了对其工作能力的质疑“是否能够理解乡村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更甚者,当沟通不畅或误解产生时,这种不信任可能迅速转化为抵触情绪,阻碍驻村工作的顺利开展。
乡村振兴背景下驻村工作队困境的纾解路径
作为继承和发扬党管农村工作优良传统及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举措,驻村工作队需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阶段中完善和发展,不断优化其实现机制,从而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明确权责,厘清驻村工作队的工作清单
界定驻村工作队的权责边界是驻村工作队嵌入乡村基层实施有效治理的前提,要明确驻村工作队拥有的权力和应当承担的责任,做到有权必有责,权责相统一。首先,必须界定驻村工作队的权力范围,制定详尽的权力清单,明确其在乡村发展中的职能定位。这份清单应详细列出驻村工作队可参与的发展领域、具体任务以及行使权力的方式,确保每一项权力的行使都有法可依。同时,要特别注重权力的适度与必要原则,避免过度干预乡村自治。其次,在明确权力的基础上,必须同步界定驻村工作队应承担的责任。责任与权力相辅相成,有权必有责,权责对等。驻村工作队需对其在乡村发展中的决策、行动及其后果负责。通过建立完善的责任追究机制,对失职渎职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以强化驻村工作队的责任意识。再次,要理顺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之间的关系,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在制度设计上明确驻村工作队对村“两委”工作的指导与辅助性质,避免角色冲突与权力重叠。最后,为了减少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因权力边界模糊而产生的工作矛盾,应加强制度建设与培训教育,提升其专业素养和能力,确保其在乡村发展中能够准确把握政策导向、科学决策、有效执行。
适应变化,领悟驻村内容的转变
社会角色理论揭示了角色转换的必然性,即个体为适应环境变化,需通过深刻理解新角色的内涵,实现从旧角色到新角色的顺利过渡,旨在达成角色期待与自我价值的双重实现。因此,新角色深刻领悟与实践的过程,就是实现角色预期与自我价值和谐共生的桥梁。对于驻村工作队而言,主要体现在深刻理解并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期待,这要求驻村工作队能主动领悟到来自多方面的对其驻村职责的多元化期望。笔者通过对实地调研的资料分析,发现在脱贫攻坚成效基础上,对驻村工作队尤为关键的几项期望:一是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筑牢乡村振兴的政治基石,确保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在乡村治理中得以充分发挥;二是发展村集体产业经济,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产业兴旺带动农民增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确保已脱贫人口稳定脱贫,逐步迈向共同富裕;四是提升为民办事服务能力,构建更加紧密和谐的干群关系,让村民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驻村工作队只有深刻理解并把握这些角色要求,才能主动调整自我定位,实现角色认知转变,以更好地适应乡村振兴新阶段。其中,在乡村振兴中强村富民成为对驻村工作队最为迫切的角色期待。为实现这一目标,驻村工作队需紧密把握乡村对自身工作的殷切期望,在与村“两委”、村民的深入交流中不断加深理解,确保实践工作始终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共同绘制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
以情融入,建构身份认同
为打破乡村社会对外排斥的壁垒,驻村工作队需构建身份认同,将自己从乡村原有熟人关系网络的边缘地带拉入核心,以情融入,围绕驻村工作队塑造新型乡村社会关系网络。一方面,要密切与乡村骨干的交流,积极走访村党支部老党员及前几任村“两委”班子成员,在情感上拉近与他们的距离。另一方面,致力于构建“人情化”与“本土化”深度融合的工作制度。这意味着在制定和执行驻村工作方案时,必须充分考虑乡村的独特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以及村民的实际需求。通过细致研究并尊重乡村的村规民约,驻村工作队可以设计出既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又贴近乡村实际的工作规范和行为准则。这些规范应强调廉洁自律、为民服务的同时,也倡导并弘扬乡村传统中的互助精神、邻里和睦等优秀价值观,从而在新型乡村社会关系网络中注入温暖的人文关怀。同时,构建“驻村工作队—村民”双向互动的信息交流平台,驻村工作队应定期举办村民大会、座谈会、交流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为村民提供表达意见、提出建议的渠道。同时,通过深入农户的实地走访,驻村工作队能够更直接地了解村民的生活状况、发展需求及面临的实际困难,从而更加精准地制定帮扶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衔接阶段,驻村工作队作为嵌入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需深刻领悟自身所承载的历史重任与时代使命,敢于担当,积极作为,确保驻村帮扶工作取得实效。
编校:王文娟
网络:吴飞飞
监审:罗学茹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