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村规民约助推农村社区治理实践

时间:2024-10-31 11:47:18来源:青岛理工大学 文字:史红玲

  村规民约在农村社区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着眼于青岛市东麦窑社区的村规民约制定执行情况,探究村规民约在当代农村社区治理中的作用,以期为乡村振兴与社区治理融合发展提供一些经验和借鉴。

  村规民约,古已有之,它是一个村落有序治理的象征。2017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在城乡社区治理中的积极作用”。2018年12月,民政部等7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做好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所有村、社区普遍制定或修订形成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推动健全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的工作目标。由此可见,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已然凸显,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农村社区治理进步的关键要素。

  关于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学界已有多种探讨。一些研究从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中央规范性文件的角度出发,考察了村规民约的法律地位和作用,也有研究聚焦于地方法规规章对村规民约实施的影响。此外,一些学者关注新乡贤在村规民约制定中扮演的角色,探讨他们如何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还有研究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分析村规民约,强调其在弘扬善良风俗和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重要性。部分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深入探讨了村规民约在实际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如保障基层民主、管理公共事务等。这些研究表明,村规民约不仅是乡村自治的重要规范形式,而且在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章着眼于青岛市东麦窑社区的村规民约制定执行情况,探究村规民约在当代农村社区治理中发挥的作用,以期为乡村振兴与社区治理融合发展提供一些经验和借鉴。

社区简介

  东麦窑社区位于崂山南麓,是崂山南线旅游的必经之路。该社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距离社区约200米处,有一处名为流清湾的海湾,以其清洁的水质和纯净的海水色泽而著称。社区建筑以白色墙壁和红色屋顶为主,周围树木环绕,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氛围。整体而言,该社区是一个适宜居住和疗养的地方。社区共有居民135户,460人,其中党员29名,社区居民年均收入3.6万元左右。

  每年清明前后人们便开始拉网捕鱼,当地流传着许多反映生活情趣的歌谣。例如,“新媳妇,携小孩,拉小鱼,到海崖,潮雾湿透红缎鞋”描述的就是拉网的情景。近年来,街道对该社区极为重视,在崂山玻璃厂的扶持下,鼓励动员群众搞扇贝养殖,变原先的单纯捕捞为捕捞和养殖并举。

  社区充分发挥地处崂山风景区的优势,积极发展旅游服务业,壮大集体经济,鼓励社区居民开饭店,搞客运。同时,社区还依托自然优势,积极开发渔家宴、农家宴、海上垂钓、沙滩休闲娱乐晚会、登山采摘、土特产购物等旅游项目。截至2020年底,“仙居崂山”已建成25户特色民宿并投入使用。此外,该社区还利用地处旅游热线的优势开展地产开发和旧社区改造,社区居民全部搬到了山下公寓式的楼房中。社区重铺了电缆,硬化了进社区路,修了进社区桥,建立了幼儿园、计生室等,免费供应自来水,居民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

  东麦窑社区先后荣获“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山东省旅游特色村”“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文明社区”“山东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省干事创业好班子”“山东省美丽村居”等荣誉称号。

社区村规民约缘起

  2020年5月中旬,东麦窑社区组织了近百名村民前往孔府、孟府学习文明礼仪,每户派一名代表,70周岁以上的老人免费参加,“不少居民回来后自发在庭院周边种植花草,大家都想为美化自己的家乡尽一份力”。

  2021年,为便于开展工作,东麦窑社区召开居民代表大会、户代表大会、股东大会等民主会议,经民主审议、表决,通过了社区村规民约并在街道进行备案。社区“两委”动员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共建共治共享,村民共捐款6万余元修建“村规民约墙”,形成共建美丽家园的良好氛围。

  东麦窑社区作为省级美丽乡村标准化示范村,已实施清洁能源改造、生态环境提升、综合线缆入地等工程,优美的环境与绝佳的地理位置让东麦窑社区成为崂山乡村一张靓丽的名片。根据2023年数据,东麦窑社区的“仙居崂山”民宿项目每年吸引游客约4.6万人次,年营业额达到4000万元,显著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已经由政府主推变成村民主动的诉求。”在生态提升的基础上,社区加强了党建引领与文化振兴,村规民约、家风家训在社区内随处可见。最近,社区还搜集了不少老物件,规划建设了一间村史博物馆。

  村规民约的施行对社区依法实行村民自治、开展社区“两公开一监督”工作、发挥村民生产积极性、发展农村经济以及提升村民道德文化水平等都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实践过程

发动群众,做好宣传,充分认识制定村规民约的意义

  要强化乡村民主治理,解决农村基层管理难题,加快构建农村民主法治环境,提高村民自治和自我服务能力,制定村规民约是关键。村规民约构建了一套行为准则,为村民所共同遵循。其普遍性、村民的广泛参与以及高度的认知度构成了有效实施的前提。

  村规民约的制定由东麦窑社区“两委”先打草稿,全体村民会议进行讨论和修改,确保程序规范、过程透明,广泛吸纳村民意见,有效激发了村民的自觉自律意识。

  近年来,东麦窑社区积极推动并起草了村规民约,将社区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众多家庭利益的事务整合起来,构建了一套全民参与、共同遵守的规范体系。社区“两委”积极引导动员居民广泛参与村规民约的起草、修订和完善过程,充分吸纳居民的意见和建议。这不仅促进了居民之间的交流,激发了其主动性,居民还在参与中体会到了民主参与的重要性和价值,增强了他们的参与信心和能力,确保了村规民约的实施效果。

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扎实开展制定村规民约日常工作

  一是组建村规民约制定领导小组。

  二是召开村“两委”会议,统一认识,形成共识。

  起草阶段,东麦窑社区积极听取老党员、老干部、村民代表及上级部门的建议,确保村规民约的广泛性与代表性。社区通过深入调研与广泛征集民意,同时参考其他成功案例,确保制定的村规民约既科学又实用。随后,村“两委”初步拟定草案,提交村民代表大会深入研讨。会上,对村民提出的建议进行细致分类与整合,经过多次讨论与精心修改,最终依据大多数村民的意见定稿。之后,将这份凝聚民意的村规民约提交村民代表大会,经表决通过后正式实施。

强化落实,促进村规民约有效执行,提升实际效能

  加大执行力度,确保村规民约得到有效实施。通过村规民约的制定实施,该社区村风民风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越来越多的群众积极参与到村风民风建设中。此外,村委会还利用村广播进行村规民约执行通报,对好的进行表扬,差的进行曝光。

涵养文明乡风

  社区借助村规民约建立“小公约”,亮明小家训,推选“义举四德”活动,形成了尊老爱幼、邻里团结的良好氛围。同时,社区建设了展示社区发展历程、传承农耕文化的新地标——村史馆,成为社区文化旅游的新亮点。此外,社区还积极开展法律文化大讲堂、邻居节等文体活动,建设完善图书室、族训宣传墙等基础设施,全力构建具有生动气息的新农村。

建设“清廉村社”,优化基层政治生态

  走进东麦窑社区的孝廉文化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村规民约公告板,与每家每户门口悬挂的家风家训牌匾相映成趣,共同展现着东麦窑社区良好的乡风村容。“诚信为本,善良做人”“修身齐家,为学治世”“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好的家风家训能够引导村民追寻从善向好的生活,以廉为美、以清为荣的理念也得以深深扎根于每一位村民心里。从加强对村干部廉洁履职的监管,到规范小微权力的运作;从建设乡村清廉文化品牌,到探索优质家风家训和村规民约,东麦窑社区积极开展“清廉村社”建设,优化了乡村基层政治生态,推动了乡村治理的和睦有序。

取得成效

抓主体,“约”出协同共治格局

  一是用好“185”乡村治理体系,强化了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领导作用。

  社区党支部积极探寻乡村发展新路径,依托崂山风景区大旅游平台的丰富资源,推行“党建引领特色旅游、产业引领居民致富”的新模式,并成功开发出“仙居崂山”主题民宿项目,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社区党支部创新党员“包片+联户”形式,推选“党员中心户”,在社区增设党建标识,打造党史馆,深入实施“八小工程”建设,推进“185”乡村治理体系在社区落地生根。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开展主题教育,构建落实崂山区委组织部提出的“185”新型乡村治理体系。

  一是推行“小公约”立起新规矩,健全“小民主”营造好氛围,深化“小服务”真情赢民心,加强“小调解”凝心铸和谐,维护“小平安”合力保稳定,培育“小乡贤”弘扬正能量,争当“小名人”树好新形象,亮明“小家训”倡导新风尚。完善区、街道、管区、社区、网格“五级联动”推进落实机制,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二是充分动员社会组织参与村规民约的宣传活动,激发社区治理活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通过实施“美化农村家庭、‘三社’共筑美丽新村”等项目,在完善和宣传村规民约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三是引导村民提高自治能力。例如,在村规民约中倡导“志愿服务、协同共治”理念,并将志愿服务效果与村规民约考核相结合,评选志愿服务“双星户”,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促进村民自治能力的提升。

抓内容,“约”出行为规范体系

  一是约定村干部行为规范。将村干部履职行为规范纳入村规民约,不仅是一种制度上的创新,更是对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深化实践。通过这种方式,村干部的履职行为不再仅仅是对上级政策的响应,而是转化为对村民的直接承诺,体现了一种更为主动和负责任的治理态度。村干部行为规范与村规民约的结合,有利于乡村治理向更加开放、透明和民主的方向发展。

  二是约定党员行为示范。将党员亮身份、守承诺、作表率列入村规民约,发挥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村民共同履约。开展“党员亮身份作表率”活动,向党员家庭发放“共产党员家庭”门牌,向党员经营户家庭发放“党员经营示范户”门牌。

  三是约定村民行为规范。社区在广泛听取村民意见的基础上,针对环境卫生、游客扰民、停车难等普遍关切的问题,制定了一套全面的行为规范,引导村民形成良好的公共行为习惯,共同营造和谐、有序的社区环境。同时,社区不断完善规范体系,根据村民的反馈和社区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行为规范,确保其始终符合村民的实际需求,为建设美丽、宜居、和谐的新乡村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抓载体,“约”造自发守约、共同参与的良好环境

  一是推行创新评优机制。借助榜样模范的力量促进乡村社会营造浓厚的道德学习氛围,推动形成农村文明新风尚。开展“最美家庭”“最美社区人”“好少年”“好媳妇”“好妯娌”“好婆婆”“小乡贤”“星级文明户”“最美致富带头人”等评选活动,深入推广道德榜样,宣传典型事迹,发挥模范作用,培育文明乡风。

  二是盘活文化阵地,增强村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东麦窑社区围绕山、海、居、墨、渔等自然与文化资源,挖掘和培育乡村特色文化,打造以村风民俗历史传承为文化主题的“聚德兴贤”村史馆,既展现了村情风貌和特色文化,又可以让后代感受前辈们的奋斗历程和厚德育人的纯朴品德。每年组织村民参观学习,传承社区历史文化,展现社区文化发展过程,增强村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三是加强法律保障,法治与德治融合促进社区和谐。实行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在社区内提供法律咨询、法制宣传、法律援助,在矛盾纠纷化解中有效融合法治与德治的双重力量,促进社区和谐,助推社区治理。

  实践表明,村规民约是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有益尝试。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对于打造美丽乡村至关重要。通过村规民约的制定,居民既是规则的制定者也是执行者,有效减少了政策推行的阻力,使各项事务有章可循,促进了乡村治理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东麦窑社区的村规民约成功塑造了新的协同共治模式,培育了忠厚淳朴的民风,推动了社区文明的进步,为乡村振兴与社区治理的融合发展吹响了新号角,为其他地区的乡村治理提供了经验与模式借鉴。

  编校:乔星琦

  网络:柳绣华

  监审:尹雪敬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