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文化启示乡村治理之道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漫长的发展中形成了农耕文明,而耕读文化是农耕文明的重要内容。随着历史的推进,这种耕读文化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并且成为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耕读文化衍生于乡土,对乡村治理有着重要的启示。
乡村是耕读文化的主要载体。近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耕读文化发生了巨大改变。乡村治理体系中最基本的治理单位,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发展进程中,乡村治理直接关系到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同时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良好的乡村治理可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改善乡村居民生活条件,保障乡村居民的合法权益。在乡村治理中,乡风文明建设同样不容忽视。乡风文明是指乡村社会的风俗习惯、社会风气以及道德风尚。一个社会的乡风文明,不仅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的体现,更是乡村治理的基础和重要保障。
耕读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因此,在乡村治理中应理解耕读文化内涵,发掘其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充分发挥其作为道德规范在现代乡村治理的作用,让其在乡村治理中继承与发扬。
耕读文化的内涵与重要性
耕读文化发源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在古代,农耕是中国主要的经济活动,人们在耕种作物的同时需要进行阅读、学习、思考。这种耕读的文化理念逐渐形成,人们将耕作和读书结合起来,培育了一种尚重农耕、重视教育的传统文化。
耕读文化的基本内涵
首先,从字面来看,“耕读文化”是农事耕种以及读书教育相结合的传统文化。将其从狭义与广义上来看,一种是“耕读传统”概念,即从民族或家族的层次来看;另一种是“耕读传家”,即家庭层面,进一步解释,“耕”为生存、生活,“读”则是为突破阶层,入仕途。两者的有机结合体现出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耕读两不误,可进可退”的传统生产方式。
其次,耕读文化的内涵在一定程度上与当时的思想碰撞交流相关。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先秦时期部分士阶层试图追求隐逸生活,于是耕读文化在士阶层中开始流行,并且展现了儒家“退则独善其身”和道家“复归返自然”的人格思想。这种文化不仅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即“耕”,也重视教育和文化修养,即“读”。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士习民风、耕读传家的深邃文化底蕴的体现。耕读文化所营造的这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即高尚、超脱的生活方式,不仅成为古代士人们陶情冶性的寄托,在古时候的中国农耕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耕读文化的重要性
首先,耕读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于它融合了“知行合一”的思想,通过耕作来体验自然规律,通过读书来提升个人修养和精神境界,从而达到一种身心和谐、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状态。这种文化理念不仅体现了对乡土家园的眷恋与热爱,也是对中国传统家庭核心价值理念之一“富而教之”的体现。这使我国一直保持着对农业生产以及教育的重视,为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文化基础。
其次,耕读文化与其他中国传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基石和行为准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影响着古代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强调了勤勉耕耘和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最后,耕读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激发人们对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兴趣,使人们更加了解和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耕读文化在培养人们的品德和修养、提升个人素质的同时,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进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地位。总的来说,耕读文化对个人和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耕读文化发展面临的困境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类文明正在进入一个巨大的变革时期,尤其是乡村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地区进行了很大改变,并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耕读文化作为乡村地区的文化代表之一,反映了乡村地区的历史、传统和风俗,二者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因此,耕读文化受到的冲击与影响与乡村的变化息息相关,这些变化的原因包含多方面的因素,如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
人口结构的变化
“乡村”一词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给予的定义是:“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其本身承载着多重功能,如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但现在,许多乡村地区在城市化的影响下失去其原有的功能,其根本原因在于乡村劳动力的流失,这不但加剧了乡村人口老龄化、土地闲置等问题,同时影响着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这又使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大部分青年劳动力更愿意前往城市务工,并慢慢定居于城市。
数字化技术的冲击
首先,数字化技术的崛起让耕读文化受到严重冲击。数字阅读的兴起,占据大量市场份额,对传统阅读为主的耕读文化造成影响。其次,娱乐化阅读的流行使耕读文化的内涵也逐渐消失。一些轻小说、网络小说和娱乐性阅读作品在市场上占据了较大的份额,大部分人更愿意花时间阅读轻松愉快的作品,而非深度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导致一些深度阅读的传统被冲击。
教育宣传的不足
首先,教育体制决定了人们接受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如果教育体制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那么这种教育将促进耕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其次,教育体制也影响着社会对待阅读和文学的态度。通过教育,人们能够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从而形成对耕读文化的认同和支持。因此,一个注重培养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的教育体制,有助于推动耕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但目前大部分地区的教育忽视了对耕读文化的宣传,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缺乏对耕读文化的了解,对耕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造成了冲击。
社会认知的影响
在过去几十年的城镇化过程中,乡村原有价值体系明显受到冲击,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选择“走出去”。尽管近几年开始出现“返乡潮”,但与乡村失去的人口相比,远远不能补足缺口。此外,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因为工作压力大、时间成本高,所以阅读和思考的时间变少。这使耕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并且网络文化带来的冲击,使农民的价值观念逐渐多元化。传统的耕读文化越来越被人们忽视与遗忘。
因此,以上的综合原因导致乡村所承载的功能失去的同时,其所代表的传统耕读文化也正在流失。
吕官屯村对耕读文化的传承
吕官屯村位于天津市静海区陈官屯镇最南部,毗邻京杭大运河南运河,占地面积约4平方千米,耕地达3 350亩(约2.23平方千米),户数为769户,总人口1769人,其中党员人数为58人。该村于明永乐二年(1404)建立,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多年来,吕官屯村秉承“耕读传家,重教兴学”传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耕读文化氛围。面对着五光十色的新生事物,求学人数越来越多,普通村民也养成读书、藏书的习惯,吕官屯村真正做到了“耕读传家”。在这里,农忙时下地务农,农闲时学习读书,以农谋生,以书育人。勤劳智慧的吕官屯人经过一代代的努力,形成了吕官屯独有的、浓郁的文化氛围,积累了吕官屯深厚的文化积淀,是远近闻名的“状元村”,享有“书画之乡”的美誉。
村里最显眼的建筑便是吕官屯村的“耕读之家”。其占地220平方米,是一座仿古建筑风格的乡村宅院,院墙和院落中以实景与壁画写意相结合的方式,生动具体地反映了清末传统乡村生活生产、文化传承、婚庆习俗等内容,全面记录传统乡村社会的文明传承历程,全方位展示出吕官屯百年古村的历史元素,悠远运河文化的沿革。
“耕读之家”反映了吕官屯人崇尚文化、追求文明的历史。“耕读之家”陈列馆在发掘“运河文化”“私塾文化”“民俗文化”等本土特色优良乡村文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推进吕官屯村乡村振兴进程有着深远意义,已经成为吕官屯村开展文化活动、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平台,激励着吕官屯人尤其年轻人的向学之心,启迪吕官屯人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培养新一代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近年来,吕官屯村党支部把弘扬耕读文化与乡村治理相结合,加强组织领导,走出了一条具有风土人情的乡村善治之路。
吕官屯村的耕读文化与乡村治理
传承耕读文化传统,营造乡村治理新环境
吕官屯村发挥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通过发掘和弘扬具有吕官屯村自身本土特色的耕读文化,从乡风文明建设入手,提高该村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一是发扬优秀文化传统,提升乡村治理凝聚力。首先,通过村庄独创的“文化微治理”模式,激发村民的耕读文化活力。并且通过长时间的考古,把吕官屯村600余年的耕读文化历史传承整理出来,并出版相关书籍,如《吕官屯村史》《吕官屯民间传说故事集》以及《“故乡情”书画展作品选》等。除此之外,村里还修建了许多反映吕官屯农耕文化变迁历史的建筑,如“耕读之家”和吕官屯村艺术陈列馆等。同时,举办文化活动让参与者在一次次地阅读和参观中加强对耕读文化的认识,一边“种文化”,一边做好乡村治理工作。不仅提升了村民的文化自信,还推动了乡村自治的发展。
二是耕读文化与村规民约相结合。吕官屯村村规民约的编写,充分考据了村庄文化典籍,以“村规民约三字经”的形式展现在大家眼前。“讲文明,树新风。头一条,法律通……”内容简洁易懂。在此基础上,吕官屯村开展评优评先活动,进一步促进耕读文化建设与乡村治理的良性互动,营造乡村德治氛围。
开展耕读文化活动,创造乡村治理新模式
吕官屯村将耕读文化的推广与乡村治理相结合,恪守以民为本的文化治理理念,牢牢把握“育人”和“助人”的核心,大力开办耕读文化活动,促进耕读文化与乡村治理的相互融合与提升。
开办耕读讲堂。吕官屯村为做好文化创新,开展“耕读讲堂”系列活动。以村内老党员和老干部为嘉宾,讲好红色故事,生动地为大家叙说“四史”以及耕读文化的传承史,以真实案例帮助村民树立强国富村的目标和责任。此外,积极寻求社会力量,开展多方合作,与村“两委”、当地高校、法院、公安部门等社会主体,共同开展关于“文明条例”、法律法规及惠民政策的宣讲活动,让文明理念深植于民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红色大喇叭”“红色电影周”“红色领诵”等群众性文化宣传活动,发扬耕读文化的精髓,激励村民积极向上,助力文明乡风和社会治理创新。还通过评选表彰活动,鼓励村民积极参与自治。
坚持实施乡风文明“十个一”活动。以开展特色耕读文化品牌活动为切入点,努力建立“自治”与“共治”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探索“十个一”特色文化活动。例如,红色电影周、亲子阅读、美好家庭评选、金秋助学表彰大会等。村内还组织“农民写金句”活动,参与人数近百。通过这一系列文化活动,村民的文化生活愈发丰富,文化的凝聚力得以提升,赋予了耕读文化新的意义,营造了浓厚的文明乡风,为乡村治理贡献了力量。
拓展耕读文化效能,促进“三治”融合发展
吕官屯村进一步扩大耕读文化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德治作用,实现党组织领导下的“三治”融合。
吕官屯村建立了缜密的治理网格,有效解决基层的矛盾问题。该村深入实施“网格化+五户联防”体系,划分网格区,设立党员先锋岗,并配备网格员。通过网格化管理模式,村庄开展了日常工作帮助和定期走访工作,积极防范和协调解决各类矛盾纠纷。
吕官屯村践行村规民约,增强法治保障。村庄组织编写了《吕官屯村管理条例》,引导村民遵循国家法律、践行村规家训,并传承传统文化。此外,村里还成立了“点亮工作室”,为村民提供免费的法律宣传、咨询、援助,以及纠纷调解服务,有效增强了村民的法治意识。
吕官屯村鼓励志愿活动,拓展为农服务的范围。有关部门积极组织志愿服务,成立多支志愿团队,涵括党员、巾帼和青年志愿服务队等,共注册三百多名志愿者,全年开展多场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全民参与村庄治理,确保每户都有志愿者,倡导“活雷锋”精神,极大改善了村庄的居住环境和文化氛围。
启示
2021年11月24日,天津市静安区吕官屯村入选2021年度“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拟保留公示名单。2022年12月,吕官屯村入选第四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吕官屯村以耕读文化为基石,在保护与传承的同时,融入乡村治理中,不仅绘就了中华文明的底色,同时在乡村治理的答卷上添上了自己独特的颜色。通过吕官屯村耕读文化与乡村治理相结合的例子,我们可以从中学到许多。
加强对乡村治理的理解,耕读文化应该致力于深入了解乡村的实际情况,包括人文历史、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信息。只有深入了解乡村,才能更好地与乡村治理相结合。
提升乡村居民的文化素养,耕读文化要致力于提升乡村居民的文化素养,包括推广文化教育、举办文化活动、开展文化交流等。文化素养的提升将有助于提升乡村居民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力并增强其意识。
强化乡村治理的民主参与,耕读文化可以在乡村中推广民主参与的理念和方式,增强乡村居民的自治意识,提高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通过组织文化活动、举办文化讲座等方式,乡村居民更加了解自己的权利和责任。
推动乡村经济发展,耕读文化可以通过挖掘乡村的特色文化资源,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推动乡村产业的升级和发展,为乡村治理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
建立多元化的乡村治理体系,耕读文化应该推动建立多元化的乡村治理体系,包括引入社会组织、加强居民自治组织等,让不同层面的力量都可以参与乡村治理,实现更好的乡村治理效果。
编校:牛勇雯
网络:柳绣华
监审:侯欣怡
终审:魏文源